商业
四万万顾客 豆瓣
400 Million Customers
8.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克劳 译者: 徐阳 2022 - 4
★“中国通”在民国的逸闻趣事
西方广告大亨传授的老上海生意经
透过民国的市井街巷、柴米油盐
窥见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和与今相通的人性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午夜北平》作者保罗·法兰奇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外国人看中国,负有盛名的“中国通”经典
《四万万顾客》 是负有盛名的“外国人看中国”著述之一,作者卡尔·克劳在中国生活了25年,是老资格的“中国通”,他以丰富的经历、灵动的文笔,淋漓尽致地书写了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本书自1937年初版后,获得英美报刊各种好评,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译成法文、德文等多种语言,多次重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来到上海的盟军士兵往往人手一本袖珍版的《四万万顾客》,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这本书。
◎广告大亨的生意经,别有参考价值的商业思维
克劳创办的广告公司是20世纪初上海四大外资广告企业之一,它在多个领域首开先河,如成功使用“摩登女郎”形象,引领民国广告业风潮;推出与商品相关的出版物,促进国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灵活调整促销方式使赠品适应中国市场等。丰富的案例及对顾客心理的精准研究,不仅在当时向外国人澄清了对中国的种种误解,而且在全民带货的今天,对中国卖家及买家也具有别样的启发和参考。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缩影,普通人的百态生活
用战火宣泄彼此仇恨的军阀,晴天随处可见的方寸地摊,突出身材曲线的时尚旗袍,俱乐部门口候客的黄包车夫……克劳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融入本书,避开了刻板印象书写方式和自以为是的西方优越感,字里行间充满对中国和对中国人的热爱,使我们能直面民国的市井街巷、普通人的百态生活,一窥当时的社会情况和风土文化。
◎数百年来未曾变迁的人性,至今你我仍浸染其间的文化潜流
永远在你眼前忙碌的家庭苦力,总是能找到漏洞来加价的轿夫,无论产自何地必须从汉堡发货才能被认可的马掌,将每一处包装材料都能利用到的店员……克劳以记者独有的敏锐眼光,洞悉了纷纭商品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林林总总。国人的心理模式、生活理念、处事文化,在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仍未过时,读者回望过去,审视自己,将会感同身受。
◎轻松诙谐的描述+惟妙惟肖的漫画,走进你所未知的民国
全书行文轻松诙谐,语言幽默风趣,读来常让人捧腹。特别收录俄国画家萨巴乔为本书英文初版所绘的42幅插图,采用奥地利漫画家许福关于老上海的画作为封面图,惟妙惟肖,与内文相映成趣。文后附有《“临城大劫案”中的克劳》一文、克劳小传等,为正文未尽的背景做了补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克劳和他所讲述的那个时代。
★内容介绍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街头,克劳公司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公司创办人卡尔·克劳是上海滩较早开始从事广告和商品推销业务的外国商人,他将四万万中国人全都看作潜在的顾客,研究了与他们相关的方方面面。
本书中,克劳以记者独有的敏锐眼光和诙谐精准的文字,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一系列逸闻趣事:“汉堡马掌”并不都来自德国汉堡,一包十二枚规格不同的缝衣针就算作为赠品在中国也没有市场,买钱塘江的鱼付的钱可能并不包括拴鱼绳的费用,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国菜”炒杂碎在中国却并不存在……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中国文化和在中国做生意的思维方式,至今仍未过时。
★媒体推荐
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生意的人都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绕开它。
——《泰晤士报》(The Times)
对中国人生活最具有说服力、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每月之书俱乐部新闻》(Book of the Month Club News)
几乎适合各类读者享用的人性盛宴。
——《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
这本书充满轻松的逸闻趣事,通俗易懂,令人愉快且大长见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名人推荐
◎《四万万顾客》中呈现的洞见来自一位对自己第二故乡有着深刻了解和理解的中国通,也避开了(那个时代)极为常见的刻板印象书写方式以及自以为是的西方优越感。20世纪30年代晚期,它在讨论中国的众多出版物中跻身为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并迅速成为我们喜欢的滥用表达——“经典”,如今它依然还是。
——《午夜北平》与克劳传记的作者 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
◎在该书中,没有一页是枯燥无味的……该书以令人愉快的饭后闲聊的语气,轻松地叙述日常经商事实的表象。读者决不会丧失对现实或生活的感觉。
——作家、学者 林语堂
★获奖记录
1937年 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原创书籍)
浪潮之巅 豆瓣 Goodreads
8.6 (137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8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