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方的没落 豆瓣
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
作者: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齐世荣 / 田农 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01 - 1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可都被他拒绝。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他的妹妹们将其埋葬,但未举行任何的吊唁形式。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此书,尤其是第二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一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付将来。斯宾格勒说,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西方的没落》也被很多人称为一部未来之书,而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西方的没落》具有很大有魅力,这一方面来源于它思想的独特和深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其行文的丰富多彩。斯宾格勒文笔栩栩如生,他善于取譬设喻,善于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并以此衬托出某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其叙事、议论,都收放自如,缓急适度,而节奏适宜,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读《西方的没落》,即使不同意斯宾格勒的思想,也不得不折服于他的文体。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荷马史诗·奥德赛 豆瓣
Oδύσσεια
9.3 (3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5
《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豆瓣
Ἰλιάς
8.5 (29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罗念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一场由美女海伦引起的十年鏖战--特洛伊战争!一本有关特洛伊战争的长篇光辉史诗,一部欧洲古典文学的不朽名著--《荷马史诗》!!!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和大无畏的王子赫克托尔在本书中共同演绎了一场为了荣誉、尊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纪大战……
历史学家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科斯托娃 译者: 凌建娥 / 刘玉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5
一天深夜,一个十五岁的美国少女在她父亲书房里发现一本古书和一袋信。每封信的抬头都是“我亲爱的、不幸的继承者……”。这些信,开启了一座她做梦都不会梦到的历史“迷宫”,其中有她父亲过去的秘密,以及与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邪恶力量有关的她母亲失踪之谜。
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们不惜以自己的名誉、安全为代价,苦苦追寻产生吸血鬼的历史源头——中世纪中欧残暴的统治者“刺穿者”弗拉德的下落,从而铲除吸血鬼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力量。少女的父母,多年前就开始了追踪吸血鬼的惊魂之旅。少女决心要追随父母未竟的事业。
从牛津大学图书馆到伊斯坦布尔、布达佩斯,到东欧诸国的乡野山区,父女二人穿梭在城市、修道院、档案馆,在追踪各种晦涩的线索与隐藏的文本、密码中,逐步逼近“刺穿者”弗拉德可怕的真相,而少女也逐渐了解了自己不同寻常的身世。
证据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林·埃文斯 译者: 毕小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本书介绍了都灵的耶稣裹尸布、拿破仑·波拿巴的死亡、肯尼亚总统遇刺等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疑案,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最终结案。作者列举了这些案件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医学和科学证据,并揭示人们是如何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这些证据并导致法院判决结果的。这些案件表明,在疑难案件的侦破方面,即使是最高效的刑事证据实验室和司法鉴定也可能无法做得使所有人完全满意。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样充满悬念,吸引读者为断作出各处猜测。
法医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又令人神往的历程。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成功的故事,是人类在弥补法网中的漏洞、防止犯罪分子逃脱惩罚这一永无止境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胜利中有的非常重大,而有些则小到几科无法察觉。人类虽然早在18世纪就开始浓度利用科学方法侦破刑事案件,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才在这一领域内取得长足的进步。原子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技术发展重心的转移-没有比原子武器所带来的敌对双方同归于尽的威胁更值得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世界犯罪已经取代战争而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这是由许多原因所造成的。
审判王尔德实录 豆瓣
作者: 孙宜学(编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我的一生有两大关键点,一是我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
——王尔德
英国诗人王尔德的风化案沸沸扬扬了两个世纪。本书作者搜集西方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档案文献、报道材料,得闲整理,再现了这一桩具有重大文化史、社会史意义的案件的发生与审理过程。
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艺术家从来没有病态的,艺术家可以表现一切。其实,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而不是生活。
——王尔德
审判王尔德的过程,实际上只不过是王尔德人生戏剧中的一场演出,类似于他的剧本《温德米夫人的扇子》、《诚实的重要性》的演出。在这次演出过程中,演员们形态各异,修养各异,谈吐各异,但都知道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都要竭力展示出自认为最出彩、最容易赢得观众掌声的那一面,其中最佳演员非王尔德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