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Black Ghosts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Noo Saro-Wiwa Canongate Books 2023 - 11 其它标题: Black Ghosts: Encounters with the Africans Changing China



The travel memoir of a Nigerian woman in China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s and divid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lives of African economic migrants in the bustling People’s RepublicChina today is both a land of opportunity for Africans, South Americans and other non-Westerners blocked from commerce with most of Europe and Northern America, and an intersection of racism and prejudice.Noo Saro-Wiwa goes in search of China’s ’Black Ghosts’, African economic migran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who live in separate communities and are vigorously involved in the trade between the continents. Her fascinating encounters include a Ghanaian cardiac surgeon, a drug dealer, a visa overstayer, a Nigerian popstar who sings in Chinese and men married to Chinese women who speak English with Nigerian accents.

2025年3月18日 已读
比游记多点思考,作为田野调查好像还差点深度。对中国浮光掠影的印象杂糅了一些对于少数群体的猎奇,但终究没逃过迎合英文读者的一些点。角度独特,仍属于畅销书范畴。

本书主要的看点是对海外非裔个体的白描,通过一个外国人视角看客居中国的(第一代)非裔,刻板印象之外,夹在两个世界中间的割裂感更能引起共鸣。
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学/青年的反黑人活动是个新知识点,让我想起父母辈提到的一些事。
中国 游记 社会 移民 非裔
乌鲁木齐中路 (2023) TMDB IMDb
《乌鲁木齐中路》白纸运动一周年完整回顾纪录片Not The Foreign Force
9.1 (57 个评分) 导演: Plato
其它标题: 《乌鲁木齐中路》白纸运动一周年完整回顾纪录片Not The Foreign Force / Not The Foreign Force
中国政府推行动态清零政策已有三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自由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一场大火彻底将民众对防疫政策的不满点燃,2022年11月26日。当上海人民自发的聚集街头悼念火灾中逝去的同胞时,没人料到这场悼念活动将引发全国范围内对防疫政策的抗议。中国政府的暴力镇压也随之而来……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Zero-Covid policy for three years, which has severely damaged the daily life and free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A fire that broke out in Urumqi, Xinjiang, completely ignited the public's outrage with the policy and Chinese government on November 26, 2022. When the people of Shanghai spontaneously took to the streets to mourn their compatriots who died in the fire, no one expected that this mourning activity would trigger a nationwide protest. The violent suppress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followed...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豆瓣
所属 作品: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作者: 厉以宁 / 孟晓苏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 8
本书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初,执笔者是厉以宁教授和他的三位学生:孟晓苏(第一章)、李源潮(第五章)、李克强(第七章),他们对中国既往的改革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展望。
Banking in China (1890s-1940s) 谷歌图书
作者: Hubert Boni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20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40s, French State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anies were enticed to promote French interests, beyond mere colonial targets, for the sake of economic patriotism. Chinese concessions,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were thus inserted into geo-economic moves, and French stakeholders asserted their philosophy of competition, and displayed their means of influence and investment.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assesses the challenges which confronted French actors in the face of powerful British imperial action overseas, all the more so because German Belgian, Japanese, and then also North-American competitors joined the fray. The book targets three concessions: Canton/Guangzhou, Tientsin/Tianjin, and Hankeou/Wuhan because of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emergence of a modern economy in the country. The three main sections of the book explore the position of French stakeholders, mainly businessmen, merchant houses, bankers, and a few industrialists, in these three port-cities and China overall. The chapters gauge their capital of influence and networking, commercial tools, and banking skills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the hardships of crossing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productive systems or clusters in the various port-cities and their areas, rich with commercial offshoots. Also, several chapters underscore the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geopolitical and military events in China. For each of the three concessions, commercial and banking systems, assessments of the successes and limits of the French bankers and merchant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im of evaluating the reality of French entrepreneurialism and power in the regions prospected by the offshoots of French capitalism. The book will b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academics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banking and finance,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colonialism and "economic patriotism" in Chinese history, in geo-economics and in connected history.
2023年6月5日 在读
拣有关天津的章节读的(3,4,10,19-21)
作者选广州,天津,武汉,研究十九世纪末至解放前法国银行(Banque del'Indochine为主)在华业务及在当地与欧亚各国的势力竞争关系,是个小而精的研究,资料详实。偶有商政人物或者当时的金融术语出现,未在文后index提及。这些对作者而言大概是熟识的背景知识或者不相干信息,但读者cross ref略有阻碍。如文中提到一位在津有业务的商贾Pavlovsky,连名都没给,不知道是当时人尽皆知还是确实无关。 另一个在华商行Olivier则是只在作者的其他文献中找得到。
天津并非当时法国中国战略的主要地方,法资在津也以支持法租界及欧洲商行业务为主,偶有参与在华实业和基建的大业务。给天津案例写结语时,作者很谦虚地说“因主题着眼于一个极小群体,本书既不能革新中国经济史,也不能与前人银行业史相媲美,(但)可以为辛加拉维鲁《万国天津》添加一些资本市场的史料。”有种被编辑审稿人问多了generalised value后的自我审查习惯。。。
中国 天津 租界 近代 金融史
Foreign Banks and Global Finance in Modern China 谷歌图书
作者: Ghassan Moazz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 6
In this wide-ranging study, Ghassan Moazzin sheds critical new light on the history of foreign banks in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a time period that saw a substantial influx of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o China and a rapid increase of both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Drawing on a broad range of German, English, Japanese and Chinese primary sources, including business records,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personal papers, Moazzin reconstructs how during this period foreign banks facilitated China's financial integration into the first global economy and provided th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for moder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China. Foreign Banks and Global Finance in Modern China shows the key role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foreign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s played a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新文学的民间传统 豆瓣
作者: 王光东 2010 - 9
《新文学的民间传统:"五四"至抗战前的文学与"民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内容简介:2005年底,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举办第二届“明贤讲席——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视野”的报告会,主题报告者有李欧梵、王德威、王晓明、黄子平、陈平原和我六人。我挨着陈平原教授坐,所以他的报告我听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他开口便语惊四座:凡从事文学教育或研究的人,撰写并出版一部“文学史”,都是一件让人魂牵梦萦的壮举。他引王瑶先生当年的文章说:几乎每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学者的最后志愿都是写一部满意的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举一位已经作古的老先生(名字我忘记了)为例,那位先生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写出一部文学史。①尽管平原教授接下去的观点并非是赞美文学史。而是相反。他要力破“文学史神话”。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2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2024年2月19日 评论 章节笔记 - 第一章 干活时当有声书听。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带着镣铐跳舞的书,或者本身该书就是作者的课件内容,开篇的几个经济学基本概念,不论宏观政策还是土地经济,所有人第一课都要讲,莫名有些熟悉感。 概要章节(乃至第二章)内容如所料,基本观点也是上一个十年里宏观与财政课程都会涵盖的观点。也有我站在结果看过程的因素,并不惊讶。听到其中说到重大流行疾病等事件统筹归中央这段——在上个十年里,这种大概会作为概括性描述被大部分人忽略。 作者不断强调‘主流经济学’里说的小政府模式不贴合中国的政经情况,这点并非盲贴热点,应该也是观察过两个世界后不断反思的结论。所谓‘主流’研究是北美视角主导,加州和纽约的声音传到密西西比和锈带,到底有多少执政者会听?而很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也都有强政府主导的影子在,这点中国确实不是个例。只不过作者举例“管理常务的技术官员比轮换的官员更了解实情”时引用的居然是Yes Minister——老师,YM和YPM再好那也是个虚构作品啊…… 第二章 80-90年代的改革政策和金融危机后的隐患,是我这代大学里的热议话题,观点不出圈,就算复习。 恰巧联想到最近在吵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不好看:90年代“好看”,是有地域因素的滤镜,但那时的作品在讲的事不论南北都有共鸣。赵老蔫问王八池子的承包,范伟的相声讲讨债办清白条,牛群冯巩“领导冒号”,姜昆“一大衣柜的酱油”,再乃至黄宏经常扮演的东北工人形象,都有时代的影子在,也都在表达一些观点。而到如今啥都不敢玩笑,说相声的上台唱歌水时长,最后拉着七老八十的老艺术家上台“想死你们了”。这个十年的剪影,着实有些悲剧感了。 第三-七章 土地财政和影子银行部分因为比较熟悉,没有太多记忆点。倒是华中几省搞显示屏的产业投资结果变成产能过剩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年快手抖音视频里声光电的乡村大舞台。后几章的措辞明显谨慎,我上学的时代还敢大谈对未来的担忧,看来现在都只敢说“稳中向好”了。
中国 经济
百妖谱 第二季 (2021) 豆瓣
8.0 (20 个评分) 导演: 董易
桃夭带着小和尚磨牙、第一季收服的小狐妖、桃都老邻居柳公子一起,为了寻找失踪的百妖谱而云游四方。在途中遇到应声、化蛇、媪姬、照海四个妖怪,为妖怪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2022年9月14日 看过
这一季故事节奏有点灌水,是怕画太快了原作跟不上么?
中国 国漫 小说改编
一人之下 豆瓣
9.0 (22 个评分) 作者: 米二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 8
随着爷爷尸体被盗,神秘少女冯宝宝突然造访,接连出现的异能人士打破了少年张楚岚平静的校园生活。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 豆瓣
Banking in Modern China: Entrepreneurs, Professional Manag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s, 1897-1937 所属 作品: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
作者: 程麟荪 译者: 徐昂 / 袁煦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本书记录了从1897年仿照西方模式建立第一家中国近代银行,到1937年日本入侵造成中国银行业突然中断的历程。作者利用上海市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支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各大银行的原始档案,以几家重要华资银行和几位杰出的中国银行家为中心,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演变,探讨这些银行在与国内外同行竞争时采用的商业做法,研究它们迅速增长的原因。这本书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霸王别姬 豆瓣
所属 作品: 霸王别姬
8.9 (114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台上,一生一旦,英雄美人,一出《霸王别姬》唱红四十年代的北平。 台下,师兄师弟,性情各异。一具风流倜傥,与红妓两情相悦;一个人戏不分,泥足深陷。由此,三人在爱与恨的漩涡中角逐纠缠......风雨人生沾有缕缕血 腥,前尘往事留下几许绮丽和幽怨? 本书已由大陆及港、台三方联合拍成电影,获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民俗与迷信 豆瓣
所属 作品: 民俗与迷信
作者: 江绍原 北京出版社 2003 - 1
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符合知堂关于小品文应该具有的质素,说到底还是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大的,这是当代的学者之流断难企及的。
发须爪 豆瓣
所属 作品: 发须爪
作者: 江绍原 中华书局 2007 - 9
发须爪指人的头发、胡须、指甲。本书所研究的,就是关于它们的迷信和风俗。区区发须爪,也有什么大学问吗?江绍原先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他发现,在古代先民的心理中,发须爪是极其尊贵的,是人体生命精华之所在。发须爪有药物的功效;发须爪被认为与本主有同感的关系,可以被用为本人的替代品;剪修指甲,应该慎重择日;死者的发须爪被认为有埋葬的必要,等等。其论述也使我们对古史上的一些重要现象有更深刻的体认。本书不仅考证透彻,而且文笔简洁流畅,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一书是江绍原先生民俗学研究的代表作,旨在说明古今人们对头发、胡须、指甲迷信的原因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的手段,文笔简洁,资料翔实,在已有的关于中国迷信研究的成果中,是最早最完备的一部作品,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道士下山 豆瓣
所属 作品: 道士下山
7.0 (59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 10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乱世中各类江湖人物纷纷登场。一个不堪忍受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无心之中,他被卷入太极门掌门之争,并与来华偷师的日本忍者对局。后中统特务欲招揽其做间谍,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帮京剧武生查老板截杀特务头子报夺妻之恨。何安下周旋于中统、纳粹博士、日本人和江湖之间,经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人物和事件,慢慢领悟武术的至理,而他的人生也永远的改变的故事。
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侠短篇集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刀背藏身
7.8 (64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7 其它标题: 刀背藏身
《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侠短篇集》收入徐皓峰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完成的三个短篇新作:《师父》《国士》《刀背藏身》。

《师父》已获《人民文学》杂志短篇金奖。

另外三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柳白猿别传》《民国刺客柳白猿》创作于2003至2005年,已 由作者改编成电影作品。

十年武侠短篇创作的轨迹和变化已经呈现在这里了。

武侠小说是中国很长的一条脉,从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到明清的志怪小说,到金庸古龙。司马迁写的为什么档次高,它写失败。以前诸如还珠楼主这样的大家,武侠小说都是写现实生活。徐皓峰的武侠小说,一个是写失败,一个是写当代。把武侠小说移植到当代生活里,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的解决之道是,描写上简化武功招式,更多是集中在两个人为什么要出手,加大了人物的心理,重点放在了练武人的心态上。以前的武侠小说,写的抗争是一个是非,朝廷坏、武侠对。但是现实生活是更复杂的问题,它很多不是好坏,而是一个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