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全编(全6册) 豆瓣
作者:
王灿炽
北京人民出版社
《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全编》是由《书录 正编》和《书录 续编》合编而成的。既是一部大型的北京史目录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北京史地风物等方面的大型实用的工具书。《全编》著录北京文献书目约2.5万余种(包括外文文献书目约300余种)。 全书分为“历史、地理、风物”三大类。包括专著、论文集、资料汇编、私家笔记、档案史料、古今舆图、地方志书、考古报告、诗词民歌、散文随笔、戏剧音乐、书法绘画、工艺美术、民情风俗、民族宗教、医药卫生等。著录全国各地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同时,还广泛搜集和著录世界各国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包括英文、日文、俄文、德文等书籍的原著或译著。重点收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展现了首都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出版事业欣欣向荣的特点。
北京味儿 豆瓣
作者:
瞿宣颖 主编
/
侯磊 整理
2022
- 6
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子、掌故大家瞿宣颖细说北京
编辑推荐
瞿宣颖的掌故将历史事件、历代典章信手拈来,本质上是在写政治制度和风俗制度,他的一生,是在打捞遗失的历史,拼接破碎的历史,梳理驳杂的历史,注解深邃上午历史,订正讹误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的整理、注解集中体现了瞿宣颖先生半文半白、白话的文章中的北京掌故和研究。有关于北京最早的学术文章,有大量关于旧京掌故的文章,像《故都见闻录》《北游录话》等。掌故既是文章的内容,又是一种近似于古代笔记的半文半白文体。书中“杶庐笔谈”一篇收录陆续发表于《申报每周增刊》的七篇关于北京的文章。原载于《新晨报副刊》的“北平历史上之酒楼广和居”,详细介绍了广和居的历史以反映当时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收录了从“北京之沿革观察中国建筑之进化”“关于圆明园”“京官生活回忆”等文章。至今这些文章读起来都妙趣横生。
编辑推荐
瞿宣颖的掌故将历史事件、历代典章信手拈来,本质上是在写政治制度和风俗制度,他的一生,是在打捞遗失的历史,拼接破碎的历史,梳理驳杂的历史,注解深邃上午历史,订正讹误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的整理、注解集中体现了瞿宣颖先生半文半白、白话的文章中的北京掌故和研究。有关于北京最早的学术文章,有大量关于旧京掌故的文章,像《故都见闻录》《北游录话》等。掌故既是文章的内容,又是一种近似于古代笔记的半文半白文体。书中“杶庐笔谈”一篇收录陆续发表于《申报每周增刊》的七篇关于北京的文章。原载于《新晨报副刊》的“北平历史上之酒楼广和居”,详细介绍了广和居的历史以反映当时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收录了从“北京之沿革观察中国建筑之进化”“关于圆明园”“京官生活回忆”等文章。至今这些文章读起来都妙趣横生。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作者:
刘小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在综合利用满汉文档案、契书、碑文、家谱、笔记、曲词、小说、舆图、绘画、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北京旗人社会的面貌、特征、变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对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发展,也作了多角度分析。《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修订本)》对开展北京史研究,把握北京的城市特色,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均有价值。对清朝史研究、满族史研究、八旗史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
旗人风华 豆瓣
The Adventures of Wu :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 所属 作品: 旗人风华
作者:
罗信耀
译者:
罗进德
文津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部英译汉的译著。经埃德加斯诺的介绍,罗信耀先生在《北平时事日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为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先后有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备书籍,遗憾的是因为大量民俗的专业名词,以及涉及的领域太广,翻译烦难,所以一直没有中译本。吴晓铃、葛兆光等名家曾阅读日文本,力主翻译。罗进德先生秉着对北京文化的爱,以及父亲的嘱托,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10余年的功夫终于翻译出来,同时又参照近百种北京文化类书籍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注释和考订。本书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等,忠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隐性地写出了一幅生动翔实的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这对我们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本书以叙述为主,不仅趣味性高,可读性极强,罗信耀先生又善于版画,本书通过大量的生动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绝活极有启发意义。
八大胡同捌章 豆瓣
作者:
肖复兴
2007
- 6
《八大胡同捌章》简介: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名词,位于今天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清末民初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并因其曾是赛金花和小凤仙一系列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仍常被人提及。八大胡同在当时并非简单的风月场所,在某种程度上也近似于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那段政局动荡、暗中酝酿着变革力量的时代的小小缩影。清末民初,政客、文人、商贾以及妓女,各色人频繁出入于八大胡同,上演过一幕幕悲欣交集的剧情。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八大胡同,不仅仅是销金窟,风流地,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面凹凸镜。要想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哪里能够迈过它?”随着近年日渐加快的城市改建步伐,这片独具特色的历史区域将会逐渐消失。正因此,肖复兴一次次前往实地,访问健在的老妓女及见证过八大胡同兴衰的老人,去档案馆查阅当时的档案资料,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在作者极具个性的文字和影像描绘中,强大的政治变革力与无名妓女寒微的生命力时时纠结在一起,八大胡同的几次历史浮沉、以及曾行走其间的人物命运,读来颇令人感慨动容。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作者:
定宜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11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琉璃厂小志 豆瓣
所属 作品: 琉璃厂小志
作者:
孙殿起(辑)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
- 2
自清朝中葉起,北京的書店和字畫、文具等業逐漸集中在琉璃廠一帶。百餘年來這裡形成了文化市街;它不僅在北京有名,在全國也是著稱的。同時,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業都在此設攤,遊人極多,成為北京的歲時盛事,因而清代以來,有關琉璃廠的吟詠記載散見於各家集內和報刊上的很多,但過去還沒有人整理過。
本書是前琉璃廠通學齋書店孫殿起先生用了很長時間所搜集的資料,有的是訪問所得,其中除包括有關琉璃廠書業情況和變遷、廠甸風光、書畫題跋以及當時文人故居等資料外,還有關於慈仁寺、隆福寺等處書店的記載。絕大多數詩文是寫於清代的。
本書是前琉璃廠通學齋書店孫殿起先生用了很長時間所搜集的資料,有的是訪問所得,其中除包括有關琉璃廠書業情況和變遷、廠甸風光、書畫題跋以及當時文人故居等資料外,還有關於慈仁寺、隆福寺等處書店的記載。絕大多數詩文是寫於清代的。
邪不压正 (2018)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邪不压正
6.8 (1389 个评分)
导演:
姜文
演员:
彭于晏
/
廖凡
…
其它标题:
侠隐
/
Hidden Man
…
七七事变前夕,华裔青年小亨德勒(彭于晏 饰)从美国远赴重洋,回到阔别十数年之久的北平从医。然而他真正的名字叫李天然,十三岁那年曾亲眼目睹师父一家遭师兄朱潜龙(廖凡 饰)和日本人根本一郎(泽田谦也 饰)灭门。侥幸逃生的天然被美国人亨德勒医生送往大洋彼岸,接受了极其严苛的训练,而今他怀着绝密的任务踏上故土。亨德勒父子租住神秘男子蓝青峰(姜文 饰)的宅子,蓝是当年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他与现为警察局长的朱潜龙过从甚密,却又以杀死李天然为筹码,暗中怂恿朱除掉根本一郎。复仇心切的李天然寻找到了仇人,而亨德勒医生则全力阻止养子冒险。在这一过程中,交际花唐凤仪(许晴 饰)与裁缝关巧红(周韵 饰)也卷入了男人的勾心斗角的漩涡里。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所有的矛盾迎来了决断的时刻……
本片根据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
本片根据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
老北京杂吧地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北京杂吧地
作者:
岳永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本书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