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豆瓣
作者: [丹] 李来福 译者: 刘海岩 / 龚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6
丹麦工程师为何在天津挖下水道?如何用电力照亮租界夜?
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著作。以近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从他们维持天津城市供水、电报通信等正常运转的经历出发,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之发展脉络,讲述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故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晚清天津从传统向近代城市转型的过程。全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水电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等领域的技术贡献,系统展现了丹麦工程师、商人在天津水电基建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利用大量原始史料,真实记录了天津丹麦人的生活百态,从其日常生活、工作经商、交友度假及与当地民众、其他外国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为我们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
☆ 本书亮点
1.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任云兰、任吉东、熊亚平鼎力推荐,并称其为“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2.以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天津的近代发展历程。本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有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等,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电力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技术贡献。使读者得以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这座城市由传统到近代的变迁。
3.利用大量历史细节,展现当年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本书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从丹麦人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细微角度切入,如工作、经商、度假、交友等,描绘出晚清时期在天津的丹麦移民及天津人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
4.有关天津丹麦人史料的首次集结出版,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基于存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及天津市档案馆等的有关档案史料,广泛获取报纸、前人著述等文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汇集了当事人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依靠这些史料,读者得以走进历史人物生活过的真实世界,例如李鸿章对璞尔生的电报线、劳里茨•安德森的干船坞大为赞赏,璞尔生为盛宣怀安装电灯。
☆ 丛书介绍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积极经营、左右逢源的盐商,维持城市供水、电报通信正常运转的技术人员,近代工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这是充满博弈、混乱和生机的转折时代,这是关于近代城市的全景画卷
为城市写史,为小人物立传
目前已出版:《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
☆名家推荐
本书以晚清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工程师璞尔生家族为开始,对这一时期在天津工作、生活过的丹麦人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与研讨,包括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考证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虽然这一时期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为数不多,仅仅150名,但丹麦人对天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在电报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者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以及天津市档案馆等广泛搜集了有关档案史料,从当时发行的报纸以及前人的著述中获取了大量文献资料,而当事人的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更为难能可贵,丰富的史料支撑了作者的研究。全书叙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生动,是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任云兰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近代以来外国租界数量最多的中国城市,天津曾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外国人,相关著述颇丰,而《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无疑是具有新意和独特研究视角的一部著作。该书论从史出、考证翔实,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丹麦人参与见证的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进程,展现出在近代天津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丹麦人的群体状况,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城市图景。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也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城市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扩大了研究视野。
无论是该书的作者还是译者,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严谨学风。译者是天津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有助于读者阅读,通过注释等方式,对该书内容做了许多解读和完善。期待该书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任吉东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书虽非鸿篇巨制,却有其特色。全书在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1860—1912年间生活在天津的一个欧洲人群体——约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以璞尔生、葛麟瑞、林德等在天津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丹麦人在外交、海关、军事、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详细记录,凸显其在天津近代交通、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本书译者长期从事天津租界史研究,成果丰硕,治学态度严谨,外语功底深厚,故此中译本行文流畅,语句凝练,令人印象深刻!
——熊亚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在近代中国,天津是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根据天津海关的统计,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前,生活在天津的外国人有2200人。天津没有丹麦的租界,但清末在天津居住、生活过的丹麦人有大约150人。
他们大都是丹麦的年轻人,有的刚读过大学,有的当过兵,便纷纷来到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他们有的创业,成立商业公司,有的在清政府的机构或军队中供职,有的还在天津结婚成家。
丹麦人擅长从事技术工作,在天津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举凡现代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领域,都可以看到丹麦人的身影。
从日常生活到社交、工作场景,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丹麦人在天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真实状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清天津城市中丹麦人和当地人生活的窗口。
白银与战争 豆瓣
作者: 刘增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4
作者信守整体史观并将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关注咸同以及光绪前期的战时财政协济制度及其运作,兼及各类非财政问题和制度之外的各类因素,诸如战争进程、人脉关系、畛域利益、国际关系以及中外媒介之舆论干政等,各个领域彼此影响、相互制约,遵循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精确把握财政因素与非财政因素的纠葛,梳理财政演变中的上层与下层附属机构、中央与省地层面的彼此照应,如实叙述事件各方的意图和言行,近真呈现晚清战时财政制度制演变脉络。
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豆瓣
作者: 胡岳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7
一部呈现清代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总态势的货币经济史力作,以“银钱比价”为切口,揭示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学术著作。全书从银价、钱价和银钱比价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清代银钱比价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银钱比价非某单一价格种类,而是“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基于海量史料,作者重绘了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以银钱比价为切口,书中还着重探讨了银钱比价形成的复杂机制、比价波动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官民双方的应对策略,深刻揭示了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
1.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货币经济史力作。银与钱本质上是独立的两种货币,银两与制钱各有其价值又有比价,此三者是理解清代银钱体系,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的核心概念,本书以银、钱、银钱比价三个核心概念为中心,揭示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
2.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作者通过分析官方档案、地方账簿、报刊数据、笔记文集等史料,重绘了清代从1644年到1911年逐年全国各省(十八行省加京师)的银钱比价数据系列,为目前所见最完整、最全面。
3.提出“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框架,以解释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官方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列形成所谓“双轨”,而在各价格体系内部又有诸多不同的细分价项,是为“多轨”。“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是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将银钱比价视为单一市场均衡的简化视角。
4.观照时代与个体,解析银、钱双货币运行下,经济社会的种种日常。货币制度和银钱比价的不断变化,影响所及包括政府财政收支、市场物价、商贸往来等方面,也会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个体的日常经济生活造成影响。
5.通过跨学科方法与多元史料的运用,将既有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立足于海量史料,同时采用大数据历史统计法、货币经济学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方法,完成了这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富有创见的清代货币经济史力作。
岳峰的这部专著共有70余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八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四章是对清代银钱比价的一个数据研究和各省历年比价数据的重建,而后四章则是对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及社会各方对波动的应对等方面的质性研究。这两个部分其实分开来各自单独就是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和容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对清代银钱比价做过完整系统的数据系列,因为这项工作的难度实在太大,而岳峰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他重建了有清一代从1644年到1911年逐年各省(十八行省加京师)的银钱比价数据系列。受史料限制,这个数据系列还是有不少年份和省份的空缺,特别是在清前期。但这已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有的最为完整和全面的清代银钱比价数据系列了。它把前人所做的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部专著的出版将会是清代货币史和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扎实的清代货币经济史实证研究专著。作者既承续了前辈学者对中国货币史、经济史的传统关注,又回应了全球经济史领域中的现代意识与理论思考,以“银钱比价”为切口,聚焦清代货币体系的核心矛盾——白银作为全球货币与铜钱作为本土货币的双重属性及其互动,揭示了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银钱比价的“双轨—多轨”价格体系,补足传统清代货币史研究中的相关短板,同时回应“大分流”与“银线”理论研究中关于“中国经济如何被纳入全球货币体系”“内部货币制度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等关键议题,将既有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总而言之,本书对于理解清代货币流通及经济运行的内外逻辑、近代社会转型的各方动力、传统中国货币制度的遗产,乃至当今国家货币制度与经济管理,都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本书依照“银钱比价的分地区数据整理、分析,银钱比价形成和波动原因探寻,银钱比价波动的影响,官方及民间对波动及波动影响的应对”这一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对清代银钱比价波动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研究。揭示了钱价、银价、银钱比价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密切关系,并由此提出银钱比价非单一价格种类、而是一种“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的解释框架。 作者通过系统的历史数据整理和国内地域空间分析,将清代银钱比价长期变动形态以咸丰三年(1853)为时间界点,划分为前后两种:1853年以前,银钱比价波动总体呈底部较宽的U型态势分布;1853年以后,银钱比价波动呈现为一向右后方倾斜的W型状态。又在这两种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11个阶段,其中有6次较为明显的银贵钱贱阶段,5次较为明显的银贱钱贵阶段。由此证明,有清一代,自始至终存在一个全国性的货币市场。在此全国性的货币市场中,纵使各地区间存在基数或平均数高低、波幅大小及银钱贵贱转变发生迟速的细小差别,并不影响银钱比价全国总变动态势的总体一致。此一结论,对于既往有关清代全国范围内银钱比价走势之相关研究而言,可谓是总体认识的一次提升。
走出帝制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49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群言出版社 2015 - 10
由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续命 豆瓣
Sursis pour l'orchestre
作者: [法]法尼娅·费内隆(口述) / [法]玛塞尔·鲁捷(执笔) 译者: 周学立 2023 - 1
♦ 纳粹灭绝营唯一女子乐队幸存者口述实录
♦ 绝境中人性的终极考验
♦ 戏剧大师阿瑟·米勒艾美奖大奖影片《集中营血泪》原著作品
♦ 一支传奇的女子乐队,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绝无仅有的历史证言
♦ 生死线上扣人心弦的挣扎,不知何时就是命运的绝唱
♦ 从女子乐队的特殊角度全景式记录集中营极恶地狱中的人性大裂变
♦ 黜恶扬善,细致刻画集中营人物群像,写刽子手之虚伪残酷,抗争者之悲壮,牺牲者之不幸,堕落者之可鄙,控诉极端思想对人性之异化
♦ 生动描写乐队女性以音乐、幽默反抗邪恶,保存生命之美的日常
♦ 法语全本直译,简体中文版首度引进
她们是纳粹灭绝营里命悬一线的女囚。她们曾是专业乐手或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她们为出工、收工的劳动队伴奏。她们上午为即将被送入毒气室的难友演出,晚上又要为完成杀戮的刽子手奏乐消遣。音乐给了她们一线生机,音乐为她们提供嘲弄、反抗屠夫的武器。忍辱偷生,她们是奥斯维辛的女子乐队。
法国歌手法尼娅·费内隆是乐队的一员。走出生天三十年后,她终于决定直面这段地狱般的岁月,给夜夜折磨她的集中营记忆除魔,首次向世人讲述奥斯维辛女子乐队的故事。
本书出版于1976年。1980年,经作者和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共同改编为电视电影《集中营血泪》(Playing for Time),荣获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奖。
清代汉军旗人研究 豆瓣
作者: 孙守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5 - 4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项社会组织管理形式。该制度起源于明末女真的氏族组织,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成八旗(即后来的八旗满洲),承担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随着后金(清)势力扩大,到皇太极时期,增设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对应着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和汉军旗人,三种旗人在清代构成了旗人社会。本书是关于清代汉军旗人的研究。清代汉军旗人既不是满洲旗人,也不是汉人和包衣汉人,而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群体。汉军旗人与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关系密切,在民族融合趋势下,三者的相同点增多,在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国家认同渐趋增强。
旧天津的大案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 王向峰 2010 - 9
《旧天津的大案》内容简介: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全社会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热”。在这股文化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档案馆,研究档案内容,挖掘档案文化。而全国各省市、地区档案馆也越来越重视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一大批档案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档案文化的实力决定着档案行业命运的沉浮,决定着档案事业在当下语境中话语权的强弱。
天津老教堂 豆瓣
作者: 于学蕴 / 刘琳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天津老教堂》一书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分七个专题,对著名的城乡旧教堂、知名的传教士,旧教会与社会名人的交往及其社会事业,旧教会的结局等等,在近代天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展开叙述。《天津老教堂》首次挖掘利用了天津档案馆的宗教专题档案,插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披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知情老人,并对旧教堂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的附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天津旧教堂、教会、神职人员的统计和简介资料,对研究近代教会历史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2025年8月12日 已读
天津档案馆系列,老教堂和神职人员相关。编纂机构所限,这一系列叙事总会带点感情色彩,但能集腋成裘也实属不易。书后整理的表格比较有价值。
历史 天津 教堂 租界 近代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豆瓣
作者: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回忆晚清宫廷生活》所选文章绝大多数都是清室或接近清室的人士撰写,分为宫廷、内部矛盾、帝后、礼仪、太监、王府六部分。这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做了生动而详实的叙述,使读者对中国最后一个皇朝的宫廷生活,进而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帝制和皇室生活状况,有具体而细微的认识。
2025年5月13日 在读 宫中大型八卦传闲话爆料合集。Available at: http://106.37.81.211:8082/images/sjsimages/book/晚清宫廷生活见闻.pdf
历史 晚清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豆瓣
作者: 张黎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8
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市的泰恩河畔,晚晴时期,它是世界著名的军舰制造商,也是清朝中国海军军舰重要的设计、制造厂家,这些战舰中包括了在甲午海战中不幸沉没的著名的“致远”号。
除了利用丰富的常见史料外,本书还大量发掘了保存于英国各机构的档案,以当年引进的各型号军舰为经,以清朝中国各级机构和官员的相关活动为纬,详细叙述了购自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数十条军舰,从如何询价、设计、定型、制造到如何接引回国以及战舰的服役、战斗经过和最终结局的历史过程,对了解清朝中国海军建设及其在世界上的位置、清朝军事现代化思路和实践、清朝官僚体制的运行状况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书配发的包括各种型号舰船设计图、剖面图在内的三百余幅精美插图和历史照片,极为珍贵。
Japan's Longest Day: A Graphic Novel About the End of WWII: Intrigue, Treason and Emperor Hirohito's Fateful Decision to Surrender Goodreads
作者: Kazutoshi Hando / Yukinobu Hoshino Tuttle Publishing 2024 - 4
The true story of Japan's surrender in World War II and how it nearly didn't happen!

In the final days of World War II, Japan lay in ruins and the citie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had been obliterated. A tense drama unfolds in Tokyo as Japan teeters on the edge of Armageddon. Japan's Longest Day tells the true story of the day immediately before the surrender, as a group of fanatical army officers attempt to prevent the Emperor from surrendering--an act of high treas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Japan's total annihilation.

This dramatic story recounts events that most people outside Japan are unaware

Japan's Longest Day is beautifully told by award-winning manga artist Yukinobu Hoshino, who brings to life the story of Japan's most fateful day in elegant graphic novel form.
2024年12月31日 已读
读英文版,日英翻译后一些在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意向没能有效表达,个人感受是一种降维。
作品尤其电影对标第三帝国的陷落,需要接受多线叙事,也需要接受书中将天皇塑造为结束战争的“救世主”的形象。满洲国和日俄在库页岛和北海道的协定我之前不知道,书中视角主要关注在美苏,满洲国的中国人和朝鲜半岛并没有在其中。
Graphic novel 二战 历史 日本 满洲
Beyond the Grave: An Exploration of Newcastle's Churches, Churchyards, Cemeteries and Burial Grounds by Alan Morgan Goodreads
作者: Alan Morgan Tyne Bridge Publishing 2004 - 4
Alan Morgan's Beyond the Grave explores over 30 last resting places in and around Newcastle upon Tyne - parish churchyards, municipal cemeteries, private burial grounds. Some have vanished altogether - though their occupants may still be there beneath the busy city streets. Alan has investigated their histories, and the occasionally strange stories of their various residents, from famous shipbuilders and engineers to the inventor of the kipper. Beyond the Grave includes plans of the larger cemeteries to help readers who wish to explore them, a brief history of burial practices through the ages, and an explanation of the symbols that often decorate the elaborate memorials of the past. This book is the companion to Alan Morgan's immensely popular A Fine and Private Place, which focuses on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at 'Highgate of the North', Jesmond Old Cemetery.
2024年10月27日 已读
坟头是部当地社会史
历史 墓地
She Was Aye Workin': Memories of Tenement Women in Edinburgh and Glasgow Goodreads
White Cockade Pub 2003 - 1
Exploring the previously hidden lives of the women who raised families and made ends meet in Scotland's crowded urban tenements, this book draws on memorie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at evoke living conditions unimaginable today. It is an eloquent tribute to stamina, management skills, and moral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poor housing and relentless poverty. This book contains material not previously published on taboo subjects such as sexual awareness and domestic violence, and it explains the social context that regulated women's behavior.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豆瓣
作者: [法]雅克·梅耶 译者: 项颐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1914—1918年,大约800万法国人应征入伍,实际参加战斗的士兵超过 400万,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前线牺牲。本书描述的正是这些没有特权、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普通士兵的战地生活。他们除了面临死亡的威胁,还要忍受饥渴、疾病、严寒酷暑、孤独和恐惧。作者雅克·梅耶从亲身经历出发,同时援引了许多战友的书信、感想和回忆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真实而悲惨的战时生活场景。
The Road to Wigan Pier 豆瓣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Penguin Classics 2001 - 4
A searing account of George Orwell's observations of working-class life in the bleak industrial heartlands of Yorkshire and Lancashire in the 1930s, "The Road to Wigan Pier" is a brilliant and bitter polemic that has lost none of its political impact over time. His graphically unforgettable descriptions of social injustice, cramped slum housing, dangerous mining conditions, squalor, hunger and growing unemployment are written with unblinking honesty, fury and great humanity. It crystallized the ideas that would be found in Orwell's later works and novel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portrait of poverty, injustice and class divisions in Britain.
2024年3月7日 已读
真左翼青年的社会调查报告。前面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记述比后边的讨论有意思。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当时环境下那种可能发生的一边倒,身在其中的人如果有跳出来审视自己的心则难能可贵。

说起来奥威尔是有多不待见DH劳伦斯啊。。。
历史 工人阶级 社会 英国
Jazz 豆瓣
作者: Geoffrey C. Ward / Ken Burns Knopf 2000 - 11
The companion volume to the ten-part PBS TV series by the team responsible for
The Civil War and Baseball .
Continuing in the tradition of their critically acclaimed works, Geoffrey C. Ward and Ken Burns vividly bring to life the story of the quintessential American music—jazz. Born in the black community of turn-of-the-century New Orleans but played from the beginning by musicians of every color, jazz celebrates all Americans at their best.
Here are the stories of the extraordinary men and women who made the music: Louis Armstrong, the fatherless waif whose unrivaled genius helped turn jazz into a soloist's art and influenced every singer, every instrumentalist who came after him; Duke Ellington, the pampered son of middle-class parents who turned a whole orchestra into his personal instrument, wrote nearly two thousand pieces for it, and captured more of American life than any other composer. Bix Beiderbecke, the doomed cornet prodigy who showed white musicians that they too could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music; Benny Goodman, the immigrants' son who learned the clarinet to help feed his family, but who grew up to teach a whole country how to dance; Billie Holiday, whose distinctive style routinely transformed mediocre music into great art; Charlie Parker, who helped lead a musical revolution, only to destroy himself at thirty-four; and Miles Davis, whose search for fresh ways to sound made him the most influential jazz musician of his generation, and then led him to abandon jazz altogether. Buddy Bolden, Jelly Roll Morton, Dizzy Gillespie, Art Tatum, Count Basie, Dave Brubeck, Artie Shaw, and Ella Fitzgerald are all here; so are Sidney Bechet, Coleman Hawkins, Lester Young, John Coltrane, Ornette Coleman, and a host of others.
But Jazz is more than mere biography. The history of the music echoes th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Jazz provided the background for the giddy era that F. Scott Fitzgerald called the Jazz Age. The irresistible pulse of big-band swing lifted the spirits and boosted American morale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World War II. The virtuosic, demanding style called bebop mirrored the stepped-up pace and dislocation that came with peace.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jazz served as a propaganda weapon—and forged links with the burgeoning counterculture. The story of jazz encompasses the story of American courtship and show business; the epic growth of great cities—New Orleans and Chicago, Kansas City and New York—and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and simple justice that continues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Visually stunning, with more than five hundred photographs, some never before published, this book, like the music it chronicles, is an exploration—and a celebration—of the American experiment.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谷歌图书
作者: Roderick Floud / Jane Humph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 new edition of the leading textbook 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industrialisation. Leading historians and economists examine the foundational importance of economic life in modern Britain as well as the clos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Each chapter provides a clear guide to the major controversies in the field and students are shown how to connect historical evidence with economic theory and how to apply quantitative methods. Volume 2, on 1870 to the present, trac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economy from late nineteenth-century global dominance to its early twenty-first-century position as a mid-sized player in an integrated European economy. The chapters re-examine issues of Britain's relative economic growth and decline over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setting the British experience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and benchmark its performance against that of its European and global competitors.
2024年2月3日 已读
正儿八经的经济史参考书,而且有设计框架,不是那种呼朋唤友没头没脑攒几章妄称写书的经济史。作为经济书没那么多模型炫技成分,不喧宾夺主,适合当课本或者推荐阅读(章节)。想买册自己参考,不过网上新版标价有点贵,可能需要犹豫一阵子再买了。

不过因为各章作者习惯不同,对经济理论的相关引用深浅不一,有几章明显是经济学家的分析思路,有几章要当历史书看。刚刚发现14章Household Economy是Peter Scott大爷写的,这章就是经济史视角讲不同时期家庭人口结构,列了主结论和相关事实,而不是以劳动经济学分析人口结构与收入的因果关系。
历史 宏观经济 战后经济 经济史 英国
London 1900 谷歌图书
作者: Jonathan Schne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01
London in 1900 was the greatest city on earth--the capital of an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 This book is the first to examine this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cit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to investigate its relationship with Britain's far-flung empire. Jonathan Schneer focuses on the diverse, contentious, contradictory personalities of London and its inhabitants, showing the many ways that the empire impinged on them. He describes how a range of citizens--from architects to zoologists, from financiers to striking dockers--helped to define and shape the imperial metropolis. He also shows how the city was influenced by people other than native-born male Anglo-Saxons. Schneer traces the attempts of some of these overlooked peoples to delineate its boundaries: four extraordinary women--two political hostesses, a journalist, and an explorer-ethnologist--as well as anti-imperialist Irish, South Asians, West Indians, and Africans living in London at this time. In a concluding chapter, Schneer examines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1900 in London, in which the ruling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successfully defended its imperialist policies. The people of London, says Schneer, made their city and continually remade and reshaped it--as they continue to do today.
The Cost of Living in Britain 谷歌图书
作者: Leith McGrandle Wayland 1973
2024年1月26日 已读
丛书之一,看起来是提供史实的目的大于经济分析。生活成本事关衣食住行,书中涵盖内容就变成了a bit of everything,权当社会生活史拾零也可以。里面对于不同时期物价的记录倒是可以参考。

第9页中世纪封建时代'Money was of little importance to such people'现在看倒是挺朋克的。。。
历史 物价 生活 社会 英国
大理寺日志2 (2022) 豆瓣
大理寺日志2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大理寺日志
8.1 (29 个评分) 导演: 槐佳佳 演员: 郭盛 / 翟昱霖
寿宴过后,李饼接受了女皇安排的秘密任务,藏身胡肆,随后带着陈拾暗中查探丘神纪曾经在博州所作所为,主仆二人踏上了前往博州的征途。曾经的挚友为何会变成这样,是李饼一直想要解开的迷。李饼将博州的惨状上报女皇,本以为真相大白不料峰回路转,李饼该何去何从?
2023年12月13日 看过
儿童画风青年漫剧本,感觉故事冰山一角刚露出来,故事线应该写得很辛苦
历史 国漫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