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Toast: The Story of a Boy's Hunger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Toast
Avery 2005 - 10
Toastis Nigel Slater’s biography of a childhood remembered through food. Whether recalling his mother’s surprisingly good rice pudding, his father’s bold foray into spaghetti and his dreaded Boxing Day stew, or such culinary highlights as Arctic Roll and Grilled Grapefruit (then considered something of a status symbol in Wolverhampton), this memoir vividly recreates daily life in 1960s suburban England.
2024年4月18日 已读
An amusing memoir about food and childhood. In the tone t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no others but a Brit.
一个英国人由食物串起的青春回忆。看到中间被作者钝刀伤人的笔触创到了。写母亲去世前后的那段有汪曾祺写黄油烙饼那味儿。后边父亲去世的描述就没那么强的情感渲染,但之后的食物回忆似乎也没那么精彩了。


文中提到的糖果品牌:不要靠近,不要靠近,不要靠近。
1970s 传记 回忆录 英国 食物
见证 豆瓣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所属 作品: 见证
9.8 (22 个评分) 作者: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译者: 叶琼芳 作家出版社 2015 - 11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清宫二年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宫二年记
作者: 德龄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德龄在清官生活的再现。作者凭借惊人的记忆,给我们细致描述了她在清宫侍奉慈禧太后的生活细节。在与慈禧朝夕相伴达两年之久的日子里,她对慈禧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进行了仔细观察,写出了皇室宫廷生活的艳丽和奢华,同时刻画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人性中的另一面。书中还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光绪皇帝和皇后: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光绪难酬壮志的遗憾和其难以克服的软弱性格;皇后的温文尔雅和知书达理;另外作者还描写了宫廷节日的庆祝仪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是德龄记述晚清宫廷生活的第一部作品,1911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作为慈禧太后的一等女侍官,德龄与慈禧朝夕相伴达两年之久,对其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接见外国使者和对待宫女和太监时,在与光绪的矛盾和冲突中,慈禧表现了她性格中的方方面面。德龄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些细节,展示了慈祥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Vanished China 谷歌图书
作者: William Herbert Evans Thomas 1956
2022年7月15日 在读
作者在中国的工作回忆录,在华生活记述居多,真涉及当时外商银行业的事情反而没那么多。作者1911来到天津,1942年返回英国,三十余年间走遍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及通商口岸,对当时的社会风貌观察十分细腻。
图书馆借书,没有读完,只挑了几章来看。想cross-ref一下作者生平及他所提及的一些在津银行业同僚,查了半天只在一篇冰壶历史博客里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回忆录 天津 英租界 近代 银行业
逝去的武林 豆瓣
所属 作品: 逝去的武林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万物有灵且美 豆瓣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所属 作品: 万物有灵且美
8.8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种衍伦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1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动的精灵古怪的老猫……动物们的温馨感人喜剧在轮番上演着。大自然怀抱中的乡野风情,多姿多彩的人和动物,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绚烂画卷。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说过“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也许这正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吧。哈利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2022年6月10日 已读
英文书名All things are bright and beautiful,是个常见的词组,读起来感觉十分平和温厚。中文的翻译多了几分灵气。
回忆录 散文 约克郡 英国文学
Boy 豆瓣
作者: [挪威] 罗尔德·达尔 1988 - 9
In Boy, Roald Dahl recounts his days as a child growing up in England. From his years as a prankster at boarding school to his envious position as a chocolate tester for Cadbury's, Roald Dahl's boyhood was as full of excitement and the unexpected as are his world-famous, best-selling books. Packed with anecdotes -- some funny, some painful, all interesting -- this is a book that's sure to please.
2022年6月10日 已读
之所以有《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是因为老爷子上学的时候吉百利定期送他们学校试吃的新产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roald dahl 传记 回忆录 童年
平生记 豆瓣
作者: 饶平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平如美棠》姊妹篇,邂逅一个真诚、乐观、善良的灵魂。
《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在土方队制造木牛流马、晚年奇遇……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 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最终这一滴水又重新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平凡人的二十世纪
半部中国近代史
家国梦影 豆瓣
所属 作品: 家国梦影
作者: [美] 魏淑凌 译者: 张林杰 / 李娟 校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从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探讨一个家庭的奥秘与兴衰,跨越了四代人、一个世纪和三个国度,不仅有细致的事实叙述,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水流云在 豆瓣 谷歌图书
Voices carry,behind bars and backstage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 and reform 所属 作品: 水流云在
8.5 (28 个评分) 作者: 英若诚 / 康开丽 译者: 张放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士兵,私下留藏着笔记本。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就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他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电影方面的职业生涯和文化外交上的作为。
本书回顾了英若诚一生中的种种传奇,也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流淌着贵族血脉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剥洋葱 豆瓣
所属 作品: 剥洋葱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魏育青 / 王滨滨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2012年2月11日 已读
格拉思的作品,只看过《铁皮鼓》。古怪的故事,近来略有癫狂时居然会往自己身上套。读这本回忆录,那些光怪陆离的影子清晰了些,或者说有了个新样式,依旧是褐色调。一边看,一边犯迷糊,挤出些眼泪,仿佛被旧事呛到。
回忆录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