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译余偶拾 豆瓣
所属 作品: 译余偶拾
作者: 杨宪益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5
杨宪益先生是中外驰名的大学者。他将西方古典名著《荷马史诗》译成中文;又将《楚辞》、《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以及部分《史记》与《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在外国广为流传。本书辑录了杨宪益在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文史考证,特别是中西交通史方面的文章和笔记。
从《零墨新笺》到《译余偶拾》 前面谈过,北碚国立编译馆时期是杨宪益一生中的“高产”期之一。近有天津南开大学教授王敦叔先生在所著《贻书堂文集》中专辟一章论述杨宪益在《译余偶拾》中的有关中国和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关系史的研究。
朋友要我把过去发表过的文史考证笔记,整理一下,编成一集出版。这些笔记都是旧作。在付印之前,有必要作些说明,交代一下。我开始写这类笔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寄居重庆北碚,在国立编辑馆做英译《资治通鉴》工作,同卢冀野、杨荫浏、杨仲子等朋友来往很熟。在他们几位的鼓励下,写过一些文史考证文章,寄给上海的《新中华》杂志发表。在一九四七年把其中的二十几篇编成一个集子,卢冀野兄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零墨新笺》,编入“新中华丛书”,只发行了一版。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又陆续写过一些笔记。一九四九年南京解放后,又把这些后写的稿子编成一集,自己出钱印了一本,起名叫《零墨续笺》,分送一些朋友。后来就再没有这种闲情去写这些东西了。有些朋友认为这些考证,虽是我青年时期不成熟的读书笔记,也许还有些参考价值,要我再编一下,重新付印,因为原来的《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去年有些老朋友要我再写几篇这类笔记,由于他们的蛊情难却,曾写过几篇,连同一些旧稿在报刊上登载过,起了一个新名,叫做“译余偶拾”。
——杨宪益
新文学的民间传统 豆瓣
作者: 王光东 2010 - 9
《新文学的民间传统:"五四"至抗战前的文学与"民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内容简介:2005年底,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举办第二届“明贤讲席——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视野”的报告会,主题报告者有李欧梵、王德威、王晓明、黄子平、陈平原和我六人。我挨着陈平原教授坐,所以他的报告我听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他开口便语惊四座:凡从事文学教育或研究的人,撰写并出版一部“文学史”,都是一件让人魂牵梦萦的壮举。他引王瑶先生当年的文章说:几乎每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学者的最后志愿都是写一部满意的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举一位已经作古的老先生(名字我忘记了)为例,那位先生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写出一部文学史。①尽管平原教授接下去的观点并非是赞美文学史。而是相反。他要力破“文学史神话”。
传承与突破(近代天津小说发展综论)/梓里寻珠/问津文库 豆瓣
作者: 总主编 天津社科院 2018
本书客观详实的勾勒出近代天津小说从1840年到1911年经历的萌芽、发展、繁荣和转型的变化轨迹,再现了近代天津小说的繁荣,对每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重点研究,描述了近代天津小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寂寥到繁荣,从传统
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填补了学界在近代天津小说研究方面的空白。在考察近代天津小说的发展规律时,通过天津这扇窗口发现近代小说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
系列有趣的现象和隐藏的秘密,具有更高一层的学术视野。
别样英风 豆瓣
作者: 张书杰 著 2021 - 9
——身份独特的武侠小说创作群体——
石玉昆·文康·赵焕亭·王度庐·老舍
——在多重理论视野的观照下——
启蒙叙事·通俗文学·民族文学
——说“旗籍身份”谈“侠义精神”——
前世今生·前因后果·侠之起源·侠客形象
-----------------------------------------------------------------
§政治历史意识§
§法律秩序观念§
§仕隐双重选择§
§隐含关帝情结§
§特殊乡土情结§
§市井原侠精神§
§女尊文化观念§
-------------------------------------------------------------------------------------------------------
中国悠久曲折而波澜迭起的历史长河中,清朝因八旗制度的存在在多民族成分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或者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旗人文化和旗人文学。旗籍作家的出现是从清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旗人的族群文化即便在清朝统治结束以后,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着作用,继而影响旗籍作家的文学创作。本书作者把清代尤其是晚清文学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联系在一起,并尽力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在中华文化承传的广阔文化视野中将清代到民国时期旗籍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钩稽出来,并将旗籍作家作为一个独特群体进行整体研究,通过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的侠义精神这一视角,深化了对武侠小说这一创作类型价值内涵丰富性的认识。
-------------------------------------------------------------------------------------------------------
武侠小说,尤其是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独特类型的长篇武侠小说,到清代开始定型,并在民国时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1949年以后这一创作类型在中国内地(大陆)出现了消歇,而在港台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极富于中国文化和文学意味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改革开放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传播到内地(大陆),在中国内地(大陆)甚至形成了一股武侠小说阅读热。
由于时代变迁和族群文化渐行渐远,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的族群文化独特性隐而不彰。作者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文本细读和文史互证,紧紧围绕“旗籍身份”和“侠义精神”这两个核心概念,将石玉昆、文康、赵焕亭、王度庐、老舍等旗籍作家及其武侠小说作品作为案例来剖析,从族群文化的新颖角度对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的侠义精神进行了审视。将文学主题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旗籍作家这一特殊创作群体如何在民族融合中理解历史、展示清朝社会规定、迎合或揣摩读者心理以及塑造侠客形象的主旨主线,深入挖掘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创作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独特性的多种维度,对于理解中国文学史中武侠文类的丰富性乃至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复杂表现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武侠小说史 豆瓣
作者: 罗立群 2008 - 7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流传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无论在思想内涵,或是叙事技巧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 本书试图对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源流、发展、得失及其与中国社会和民众文化心理的关系,以及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作一番粗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