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作者: 滨下武志 译者: 高淑娟 / 孙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面貌。作者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脉络的研究角度、资料采用的丰富程度,以及从时代整体进行把握的视角与方法,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1898年的夏日 豆瓣
所属 作品: 1898年的夏日
作者: [德] 保罗·戈德曼 译者: 吴伟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
作者: 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编 / 静永健 主编 2022 - 2
目加田诚(1904—1994),日本著名汉学家。该日记2012年发现于目加田家捐献给大野城市府的“目加田诚文库”中,记载了1933—1934年,作者留学北平的生活,如去北京大学等大学听课,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钱稻孙、杨树达、俞平伯等中国一流的学者、文人等进行交流等。作为一个异国人,对当时北京民风民俗也有生动详细的记载,再现了1930年代的北平各种世俗光景。对于日记出现的人物、事件、图书等,现九州大学中国部静永健教授还作了详细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日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