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
《少爷》的时代 豆瓣
坊っちゃんの時代 所属 作品: 《少爷》的时代
作者: [日] 关川夏央 著 / [日] 谷口治郎 绘 译者: 方承易 2022 - 10
集文学、历史、传记于一炉的手冢治虫文化奖断层高分之作
以日本近代文化先驱者的创作与心路为轴,
铺开日本明治时代画卷,再现狂澜中寻求未来的一代人
传奇漫画巨匠谷口治郎×纪实作家关川夏央
耗费十二年用心考据、精心编排成就传世经典
精度印刷、精校精译、双封函套珍藏
以风物诗级和纸打造实体漫画的古朴文艺天地
附赠专属明治经折纪念页(《少爷》解说+明治日历)
✭✮
❊编辑推荐
◎ 独树一帜的视觉文学,耗费十二年用心考据、细心编排,集文学、历史、传记于一炉的不朽时代剧画。
《<少爷>的时代》编剧为著名纪实作家、编辑关川夏央,他对历史和文学题材情有独钟,也十分关注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尤其对明治以来的思想史和社会变迁相当有研究,更担任过司马辽太郎名著、同样描写明治时代的大河剧《坂上之云》的文学顾问。
编剧和作画花费十二年时间用心考据、细心编排,以明治时代的文学家、思想家为主角,让读者得以一窥这些时代风云儿的内心剧场,更将明治晚期的世相、惊世名著的创作、东西方思想的交锋尽数展现。
不是借历史背景讲自己故事的戏说娱乐漫画,亦非只讲解知识而缺乏故事性的学习图解漫画,也不是有现成故事底本或人物传记的名著改编漫画。借三类之长,去除教科书的乏味,平衡娱乐和学习,以山田风太郎的笔法基于历史和真实事件全新创作,人物设定、故事细节皆有据可依,几乎达到“无一格无来历”,足以供日语系、文学系学生阅读。
不只是漫画,也是文学传记、历史小说与文学评论,带我们进入丰盛的文学、文化、艺术世界,同时举重若轻,容易进入,历史感与传奇色彩兼具,其格局与内涵为日本漫画鲜见。除了漫迷,也推荐给所有喜欢日本文学的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日本感兴趣的读者。文学家如何记录一个时代?漫画家如何用画笔描绘思想?关川夏央和谷口治郎已经给出绝好的回答了。
◎ 故事漫画界名著,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大奖获奖作,同时也是手冢奖断层高分作品。
本书荣获日本漫画界至高奖项手冢治虫文化奖第2届漫画大奖。手冢治虫文化奖是由《朝日新闻》主办,为了纪念“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而设的漫画、文化大奖,始创于1997年,至今已举办25届。
大奖旨在发掘日本漫画界优秀的人才和作品,参与评判者包含了日本知名漫画家、作家、编辑、出版业从业人员,不限于某一出版社的奖项,是日漫界公认的殿堂级大奖,历届获奖作皆为各自领域艺术性、娱乐性、人气皆可观的超强作。
其中的漫画大奖更是各种奖项的重中之重,历年的获奖作包括《哆啦A梦》(67分)《棋魂》(53分)《浪客行》(63分)《烙印战士》(57分)等知名神作。《<少爷>的时代》在第2届选考中,打败了同年入选的《monster》(45分)《苍天航路》(46分)等名作,获得了85分的高分。第6届评分规则改变后,参赛作品再难出高分,《<少爷>的时代》现在仍为漫画大奖的最高分作品。
◎ 漫画大师代表作,精雕细琢,用极写实的笔触描绘纸上电影般的时代画卷。
本作为日本传奇漫画大师谷口治郎的代表作。谷口一生知名作品无数,不仅在日本受到欢迎,在世界各地亦获得超多好评,曾获得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奖、法国安古兰漫画大奖、小学馆漫画大奖等多项重量级漫画奖项。
他的绘画细腻写实,既见功力又见真气,既有文化记录的深厚内涵,亦不乏令人回味无穷的丰富细节和艺术美感。《<少爷>的时代》正体现了谷口绘画特色和高明之处。这是一套可以用“伟大”定义的漫画——谷口挑战了一个“不可能用漫画来表现的”题材,即用画笔表现思想,表现人物内心的求索,表现时代的风貌,且这三者皆完成得非常出色。
谷口用堪比小津安二郎镜头的画笔耐心描摹时代之重,坚实而精准地表达雄伟的时代氛围、细致的日常生活乃至人物内心的转折,其对细节的考究更令人瞠目,严谨地还原了史实,连背景和道具也不仅仅是符号,而成为和剧情浑然一体的风景,将日本的明治时代立体地、纤毫毕现般展现在读者眼前。
◎ 高规格典藏版,精度印刷,精校精译,特别收录,限定赠品。
● 精校精译,印刷提升
本书为文学历史向的故事漫画,里面出现的所有人物事件皆有典可查,是对译者、编辑的巨大挑战。简中版购买原台版翻译,在此基础上进行精修精译,查缺补漏,添加注释,多人审校,更咨询资深文学、文化学者,以发掘更多文化彩蛋。
此外,本书原始素材文件存在较多问题,细节缺失严重,简中版特别处理了文件,并在印制环节做了优化提升。
● 高规格装帧
⋆ 书盒——简体版特别设计荷兰板书盒,内外皆印刷图案,打造专属明治天地。
⋆ 外封——“买一赠一”,一次拥有两款封面。内外皆印图案:正面为日版文库版封面,清爽简洁,拥有不同于漫画的文学气质;背面为新装版封面,大师原作,细腻表现明治世相,两款任君选择。外封选用粗布纹纸印刷,是纸,但有布的肌理感,素雅自然有韵味。
⋆ 内封与衬纸——全新设计,区别于台版,更不惜工本选用有“风物诗”之称的横川白练手工和纸,自带银色纤维纹理,印刷五种日本传统色,用不同的色调体现五部书不同的风格,同时保持了全书设计的和谐统一,力求更大程度展现实体书的美丽与温度。
⋆内文——采用80克瑞典格勒斯书纸,平滑细腻,不反光,遮蔽度好,不易泛黄,能较好表现黑白漫画的网点和线条。
● 简体版特别收录
《<少爷>的时代》在日本多次加印,有文库版、全彩版、爱藏版、精装版多个版本,简体中文版引进的底本为日版的新装版,完整收录了新装版的所有内容,包括各卷的创作谈,以及作者谷口治郎和关川夏央对本书的评价、解读和创作心得。
此外由于本书内容丰富,涉及文学、历史、文化多方面的知识,简中版更特别收录日本明治时代大事记和极简明治文学史,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本作。
● 限定赠品
明治纪念页:设计成日本名为“蛇腹本”、中国名为“风琴折”的全开折页形式,特种纸四色印刷。包含对贯穿全书的《少爷》的解说、人物介绍和1906-1910年的明治日历,可与全套书配套阅读。
✭✮
❉内容简介
全书用五部描写日本近现代文豪的日常生活,再现明治三十九年(1906)至明治四十三年(1910)时期的日本,描绘夏目漱石、森鸥外、石川啄木、樋口一叶、二叶亭四迷、幸德秋水等时代先驱的群像,讲述《少爷》《我是猫》《舞姬》《浮云》《一握之砂》等名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鲜活展示了活跃在明治时期的文人、政治家、黑帮侠客、柔道高手、外国丽人、社会活动家如同织锦般交会的人生以及近代日本的青年时期。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的生活样貌、日本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明、面对近代世界的种种困惑与精神世界尽现眼前,传奇、家国、青年、时代之殇——打开此书,走进明治历史中!
⋆ 第一部《<少爷>的时代》——旧的日本人——夏目漱石——《少爷》
夏目漱石的烦恼——明治时代远比现代人想象的更忙碌。明治三十八年,本名金之助的夏目漱石一边为看清混沌未明的未来苦恼,一边构思创作着新小说《少爷》……
⋆ 第二部《秋之舞姬》——自我与国家——森鸥外——《舞姬》
森鸥外的青春——在国家与爱情、日本与西欧的狭缝间苦苦挣扎的文豪森鸥外与追随他来到日本的外国舞姬爱丽丝以及开创近代日本文学原点的二叶亭四迷……那是森鸥外的青春,也是近代日本的青春。
⋆ 第三部《苍空之下》——明治人哀歌——石川啄木——《一握之砂》短歌集
石川啄木的仿徨——借钱和怎么借钱是石川啄木人生的主旋律。石川总改不了爱挥霍的毛病,充沛的情感却让他能够持续创作。他随口吟出的短歌,反映了时代的闭塞与窒闷。
⋆ 第四部《明治流星雨》——稍纵樱年华——幸德秋水——“大逆事件”
幸德秋水的命运——《共产党宣言》译者、《平民新闻》创刊者幸德秋水坚持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的“道”。幸德和情人管野须贺子以他们多舛的命运,诠释了近代日本的转折点“大逆事件”。
⋆ 第五部《闷闷不乐的漱石》——日本的未来——夏目漱石——总结篇
明治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修善寺辗转于生死边缘的夏目漱石,脑海中浮现出鸥外、啄木、子规、一叶、二叶亭、小泉八云以及始终没有名字的“猫”的模样……第五部完结篇!
✭✮
❉名人推荐
“每次有人问我,我都会重复一样的答案:‘《〈少爷〉的时代》是我最用心的作品。'到如今我仍认为能和关川夏央相遇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我和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半合作过很多作品,但《〈少爷〉的时代》是不同的,是想前人所未想创作出的漫画原作,给了我相当多的刺激和启发,创作这部作品甚至影响了我的画技和画法。”
——谷口治郎
“把真实人物巧妙编织进故事中的明治读本,有独特呼吸、值得细读的漫画杰作,耗费十余载心血绘就,不仅是谷口治郎的代表作,更是载入青年漫画史、值得流传后世的名作。”
——《天元突破》脚本、原双叶社漫画部主编 中岛一树
“谷口治郎和夏目漱石有相似的地方,研究和作家相似的漫画家的创作方法非常有意思。谷口治郎还是描述时代氛围的天才,从东京的街景到文士的服装,这部漫画深入描绘了那个变革时代的原风景以及在时代狂澜中挣扎苦恼的人们。《〈少爷〉的时代》既是杰出的历史知识读本,同时也是故事漫画的巅峰之作,还是创作者创作历史漫画的宝典秘笈。”
——《龙樱》《宇宙兄弟》编辑 佐渡岛庸平
“精彩的经典漫画很多,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文学可以如此地进入漫画,而漫画也可以如此地富有文学性。《〈少爷〉的时代》全五卷的文学性,不仅在于文艺气息的经营——种种文人生活、交往和逸事;富有诗意的场景;甚至是文学创作的历程——也在于更宏阔的、整个时代的文学的再现。
它展现的是一幅明治文人的群像画,除了重点主角夏目漱石、森鸥外、石川啄木、幸德秋水等,一连串日本近代文学响当当的名字也陆续登场——二叶亭四迷、小泉八云、樋口一叶、岛崎藤村、国木田独步、德富芦花、柳田国男等。它的用意不只是描绘明治文学,还要通过明治文学来呈现明治时代,以至于探究现当代日本的根本困局——如何在学习西方和保留传统之间,建构独特的自我身份。”
——小说家 董启章
“日本的传奇,一个时代的光荣与黑暗,一代人的迷惘与追寻,大时代与小人物,先驱者与普通人。时代的大河奔涌向前,岸边的樱花如雪飘落,明治维新后的冲击牵引着所有日本人,他们面临的挑战、创造的成就、遭遇的困境,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精神转变,构成了近代日本的青春……急欲喷涌的思想狂潮催促着人们探索未来的道路,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迷茫与坚定闪烁在每个人脸上。”
——日本亚马逊读者
茶馆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茶馆
作者: 王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茶馆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全书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1898年的夏日 豆瓣
所属 作品: 1898年的夏日
作者: [德] 保罗·戈德曼 译者: 吴伟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大萧条的孩子们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萧条的孩子们
作者: (美)G﹒H﹒埃尔德 译者: 田禾 / 马春华 译林出版社 2002 - 4
本书展示的内容极有意义和价值,是对生命历程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约翰·克劳森

作者通过引人注目的数据,证明了历史变迁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某个发展阶段,而且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
――尤里·布朗芬伯伦纳雅各布·G.舒尔曼
午夜北平 豆瓣
Midnight in Peking:How the Murder of a Young Englishwoman Haunted the Last Days of Old China / The Badlands:The Decadent Playground of Old Peking 所属 作品: 午夜北平
8.0 (56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译者: 蓝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恶土”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举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令人不忍释卷。同时,它也极具感召力地呈现了那个行将结束的时代,那片腐败堕落的“恶土”。
★ 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华尔街日报》
★ 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悬疑元素,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的剧情……风格堪与雷蒙德•钱德勒比肩。
——《文学评论》
★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经济学人》
2022年5月30日 已读
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悬案,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以案为引勾勒出一副北平外侨风物图,史料详实,文风扎实稳健。尤其“恶土”群像中种种令人咋舌,看到阴阳人舒拉生平那段时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形容,只有大呼NB。为作者写的脚注,我还跑到National Archive去翻资料。
另外一个知识就是天津文法学校之严格声名远播。“玩在耀华,爱在一中,死在二十”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
半虚构 悬疑 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史
旗人风华 豆瓣
The Adventures of Wu :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 所属 作品: 旗人风华
作者: 罗信耀 译者: 罗进德 文津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部英译汉的译著。经埃德加斯诺的介绍,罗信耀先生在《北平时事日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为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先后有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备书籍,遗憾的是因为大量民俗的专业名词,以及涉及的领域太广,翻译烦难,所以一直没有中译本。吴晓铃、葛兆光等名家曾阅读日文本,力主翻译。罗进德先生秉着对北京文化的爱,以及父亲的嘱托,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10余年的功夫终于翻译出来,同时又参照近百种北京文化类书籍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注释和考订。本书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等,忠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隐性地写出了一幅生动翔实的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这对我们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本书以叙述为主,不仅趣味性高,可读性极强,罗信耀先生又善于版画,本书通过大量的生动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绝活极有启发意义。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所属 作品: 异国事物的转译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豆瓣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所属 作品: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作者: 施坚雅 主编 译者: 叶光庭 / 徐自立 中华书局 2000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历史与社会结构等内容的论文集,共编入中、美、英、法、荷、日、德等国的论文19篇。书中引证了部分散落在国外的词谱和地方志史料,并采用计量方法设计大量图表以兹论证,对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借鉴作用。
中国都市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都市史
作者: 斯波义信 译者: 布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的延续,这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书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正与此相反,在中国,都市的存在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都是一种普通现象。作者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径,重点从中国式都市的“中国特色”方面来讨论,聚焦于经济活动和民众文化,梳理了中国都市的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和上海、佛山等几大都市的案例。在具体的论述中,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史”,因此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名著。
-----------------------------------------
这是一本由著名中国商业史权威撰写的精彩无比的专业书。作者对中国市镇的考察显示出本领域其他书籍难以比肩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它也是一本令人兴趣盎然的历史读物。
——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
综合考察市镇与城郭聚落,可以窥见中国都市史的全貌。“只看长安或北京无法了解中国的都市史”,本书作者为中国城市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解读。
——桦山纮一(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史系教授)
本书重新发现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生成的“商之中国”、“自治之中国”的古今源流,引人遐思。
——北冈伸一(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系教授)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傳教士的詛咒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共有的习惯 豆瓣 Goodreads
Customs in common 所属 作品: 共有的习惯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E. P. 汤普森 译者: 沈汉 / 王加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战后英语世界广受瞩目的马克思主义者,史学巨擘,新左派重要奠基人,与霍布斯鲍姆齐名的思想家
重构社会与文化的里程碑研究,从《共有的习惯》到共同的意识,孕育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汤普森在我眼里是独特的历史学家,他不仅拥有智慧、才华、学识和写作天赋,还能创造出令人望尘莫及的杰出著作。凡是读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E. J. 霍布斯鲍姆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打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开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入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