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Song of Ariran 豆瓣
作者:
Nym Wales
/
Kim San
Ramparts Press
1972
- 6
美国驻广州领事馆领事报告(1790-1906)共25册 豆瓣
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组织整理
/
程焕文 审订
2007
- 11
本书收录了1790年至1906年美国驻中国广州领事代表向美国国务院呈送的文件报告的原件,皆为纯英文档案,主要内容为:广州领事馆与美国政府、与其他各个领事馆之间的往来文件、往来书信,广州海关口岸贸易记录和相关文件,与当时广州相关的各种资料和简报,广州领事馆日常工作记录,等等。书中记录均出自外国人之手,不少材料涉及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其内容与角度均与中国人所记录的内容与角度不同,因而是研究晚清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国广州区域社会关系和近代中美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彭泽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 9
本册介绍了十七世纪后半期和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者匠籍身份的解放,以及手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全书--轻工业卷 豆瓣
1998
- 10
中国历史研究法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饮冰室文集点校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2001
- 8
《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是经过梁启超认可的,是他生前最后出版的文集。该文集由梁启超侄子梁廷灿编纂,1925年编集,1926年正式出版,共80册(卷)。
点校者以《乙丑文集》为底本,参照《合集》、广智书局本《饮冰室文集》进行点校,不改变原书的目录编次和文章编次,但取消原来的卷次。全书改排为简化字,横排,但原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没有改动,有特定含义的繁体字也没有改为简化字。所有文章注明了写作和发表的时间、地点,都采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外国的人名地名都加上注释,与理解文章关系较大的部分中国的人名、人物字号、地名,也加了注释。原文中的错误讹漏之字,参照它本以注释的形式标出,或根据它本进行改正。对文中引文与其所引著作的当前流行版本相异的地方,也以注释形式标出。
20世纪已经过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梁启超的学术和思想仍魁力不减、影响不衰。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出版这部书,无疑会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对梁启超思想学问的再认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校者以《乙丑文集》为底本,参照《合集》、广智书局本《饮冰室文集》进行点校,不改变原书的目录编次和文章编次,但取消原来的卷次。全书改排为简化字,横排,但原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没有改动,有特定含义的繁体字也没有改为简化字。所有文章注明了写作和发表的时间、地点,都采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外国的人名地名都加上注释,与理解文章关系较大的部分中国的人名、人物字号、地名,也加了注释。原文中的错误讹漏之字,参照它本以注释的形式标出,或根据它本进行改正。对文中引文与其所引著作的当前流行版本相异的地方,也以注释形式标出。
20世纪已经过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梁启超的学术和思想仍魁力不减、影响不衰。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出版这部书,无疑会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对梁启超思想学问的再认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国采访战 豆瓣
作者:
[美] 哈雷特·阿班
译者:
杨植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全十二册) 豆瓣
作者: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2001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已出版100余辑,但仍有近3000万字的资料因各种原因长期存放库房。上海市政协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三年努力,编选成12卷本《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全套书收入的文史资料都是政协委员及各方面人士亲见亲闻的历史记录,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反映了旧上海政治、经济、军事、市政、工商、教育、科技、出版、社会、法制等多方面的真实情况,堪称上海文史资料的精华。
中国近代各地小报汇刊(第1辑)全97册 豆瓣
作者:
孟兆臣
2010
- 11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豆瓣
作者:
李文海 主编
/
夏明芳
…
2004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内容简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以中华民国为历史标志的20世纪上半叶,虽然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无疑是其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动荡和变化最为剧烈、最动人心魄的一幕。其间,新制与旧统共存,建设与破坏同行,革命与反动互激,内忧与外患交迫,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基础,是科学技术,还是意识形态及文化风习,无不酝酿着、爆发着重大的变化与改造,并最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推移,尤其是21世纪的到来,“中华民国史”逐渐突破了以往覆盖于其上的中国革命史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国已经作为一个与此前中国历史上的26个朝代相并列的重要历史时期而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在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各方面问题。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民国史的研究兴趣,也逐渐从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动人心弦的政治事件以及茶余饭后的奇闻逸事,逐渐扩散到了或者准确地说是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层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从政治形式的外表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从而使有关民国史的研究更紧密地与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社会联系在一起。于是,中华民国史不仅已经以其原有的完整的风貌独立地展示在当代国人面前,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新的热点和生长点,而且也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历史借鉴作用,并因此而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有关民国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尽管包罗广泛,涉及档案、方志、报纸杂志、官方文献、私人著述以及共和国时期的回忆录等等,而且这些资料也都是极其宝贵的,但人们却很少注意到另一种为民国时期所独有的资料宝库,即由当时国内外各主要政治力量和政治派别、各地政府、各学术团体和学校以及学者个人所进行的大量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农村社会调查。与业已整理出的其他资料相比,这些调查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不仅仅是因为调查的涉及面极其广泛,覆盖着全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包括城镇乡村在内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调查大都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现代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方法和手段调查完成的,而且均以调查报告甚至学术论文作为最终的成果形式,这样既保存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又凝聚了代表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自然、社会及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分析、透视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是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乡社会问题的极可珍视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资以借鉴的极其难得的思想库。民国时期的调查资料实际上也已经走出了历史学界的圈子而受到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
源自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远见卓识和鼎力支持,使我们终于有条件能够共同担当这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所藏散漫,有不少甚至散佚海外,如果一味求全,势必不能,亦且难以满足当前学界的急迫需求,故此我们决定采取“丛编”的形式,按步骤分阶段地予以整理出版。第一批收录的文献共计193种,按其调查内容大致分为10卷,包括婚姻家庭、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宗教民俗、底边社会、城市劳工生活、乡村社会、人口、文教事业及少数民族等。其中既有当时印行的书籍,亦有散藏于各类报刊的论文,另有部分迄今尚未公开出版的手稿和油印本。凡解放后重印且流行颇广的调查报告,如《定县社会调查》等,暂不收录。
随着时代的推移,尤其是21世纪的到来,“中华民国史”逐渐突破了以往覆盖于其上的中国革命史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国已经作为一个与此前中国历史上的26个朝代相并列的重要历史时期而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在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各方面问题。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民国史的研究兴趣,也逐渐从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动人心弦的政治事件以及茶余饭后的奇闻逸事,逐渐扩散到了或者准确地说是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层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从政治形式的外表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从而使有关民国史的研究更紧密地与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社会联系在一起。于是,中华民国史不仅已经以其原有的完整的风貌独立地展示在当代国人面前,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新的热点和生长点,而且也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历史借鉴作用,并因此而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有关民国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尽管包罗广泛,涉及档案、方志、报纸杂志、官方文献、私人著述以及共和国时期的回忆录等等,而且这些资料也都是极其宝贵的,但人们却很少注意到另一种为民国时期所独有的资料宝库,即由当时国内外各主要政治力量和政治派别、各地政府、各学术团体和学校以及学者个人所进行的大量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农村社会调查。与业已整理出的其他资料相比,这些调查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不仅仅是因为调查的涉及面极其广泛,覆盖着全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包括城镇乡村在内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调查大都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现代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方法和手段调查完成的,而且均以调查报告甚至学术论文作为最终的成果形式,这样既保存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又凝聚了代表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自然、社会及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分析、透视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是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乡社会问题的极可珍视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资以借鉴的极其难得的思想库。民国时期的调查资料实际上也已经走出了历史学界的圈子而受到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
源自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远见卓识和鼎力支持,使我们终于有条件能够共同担当这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所藏散漫,有不少甚至散佚海外,如果一味求全,势必不能,亦且难以满足当前学界的急迫需求,故此我们决定采取“丛编”的形式,按步骤分阶段地予以整理出版。第一批收录的文献共计193种,按其调查内容大致分为10卷,包括婚姻家庭、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宗教民俗、底边社会、城市劳工生活、乡村社会、人口、文教事业及少数民族等。其中既有当时印行的书籍,亦有散藏于各类报刊的论文,另有部分迄今尚未公开出版的手稿和油印本。凡解放后重印且流行颇广的调查报告,如《定县社会调查》等,暂不收录。
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 豆瓣
作者:
深町英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7
该书主要探讨中国国民党(包括其前身各团体在内)的整体组织,并把它定位于国家—社会关系的整体结构之中,探讨范围基本上限定于1890年代到1920年代的广东地区——中国革命运动的主要舞台。作者试图对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模式化,理论化的探讨,并试图生新考虑中国国民党及其所建立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意义,同时希望对关于中国未来的思考能做出一些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近代经济史料初编(全18册) 豆瓣
2013
- 3
本书汇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系统收藏的抗战期间大后方出版发行的重要物价资料20余种,如《重庆市物价指数》、《重庆市物价指数月报》、《重庆市物价指数专报》、《四川省物价汇报》等,是研究当时国计民生状况的珍贵史料。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0 (6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 10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是著名史学家张海鹏领军打造学术传统,重开百年视界,再现问题热点,章开沅、杨天石推荐作序。
20世纪初叶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意味着现代党治政治体制在传统中国的开始。党治即是以党治国,同时亦含其也冶党的面。关于国民党的党治历史,学界的研究迄无间断,而对其治党内幕,举若党员的发展、管理,组织的建立、运作,以及它的成分构成、行业比重、社会基础,甚全中心与外围、核心与派系、于政与于军的关系等,却间存空白,或未深化,更不系统。因此,本著专注于是,断以1949年为限深入其中,详探究竟,终藉一手资料,得出其为弱势独裁政党的结论,故无能治国是其必然的宣示已寓其中。
20世纪初叶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意味着现代党治政治体制在传统中国的开始。党治即是以党治国,同时亦含其也冶党的面。关于国民党的党治历史,学界的研究迄无间断,而对其治党内幕,举若党员的发展、管理,组织的建立、运作,以及它的成分构成、行业比重、社会基础,甚全中心与外围、核心与派系、于政与于军的关系等,却间存空白,或未深化,更不系统。因此,本著专注于是,断以1949年为限深入其中,详探究竟,终藉一手资料,得出其为弱势独裁政党的结论,故无能治国是其必然的宣示已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