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作者: Gilles Deleuz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 4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P><br/>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counts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acclaimed for its rare combination of scholarly rigour and imaginative interpretation. Yet this is more than a major work on Nietzsche: the book opened a whole new avenue in post-war thought. Here Deleuze shows how Nietzsche began a new way of thinking which breaks with the dialectic as a method and escapes the confines of philosophy itself.</P>
尼采 豆瓣
Nietzsch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6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迈克尔·坦纳 译者: 于洋 译林出版社 2011 - 2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本书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坦纳的这本书作为通往尼采哲学的桥梁非常实用……简洁,不枯燥,不学究……这种简洁而又具有高度批评性的读物,将激起读者对酒神进行真正的哲学观照;在今天,人们对酒神自说自话,却忘了酒神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偶像或神。
——《哲学教学》
2015年2月15日 已读
尼采真不愧是存在主义的导师,这一路的思考都与宗教意义的崩溃紧密相关。对痛苦的思考,肯定一切,寻找自己这些重要的思考似乎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另,作者其实还蛮多议论的。
哲学 尼采
福柯的生死爱欲 豆瓣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10.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米勒 译者: 高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
——《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
——《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
——《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
——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
——萨义德
2015年2月5日 已读
1践行自己哲学的伟大哲学家。虽然我没太弄明白创造自我与忘却自我之间的tension。2去看尼采吧。3对死亡的渴望是沉浸于那一刻的欣悦还是认为死亡之后还是有一个状态存在的?
传记 后现代 哲学 福柯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豆瓣
Lingering Disabilities: A Reader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H-德克森.L.鮑曼(H-Dirksen L. BAUMAN)等著 / 劉人鵬, 宋玉雯, 蔡孟哲, 鄭聖勳 編 译者: 林家瑄 / 陳羿安 蜃樓 2014 - 11
在「殘」與「障」的位置上,
重行探索被遮蔽了的歷史、暴力與權力關係。
「聾人從來不曾占有家園。由於聾人乃分散地出生於不同的健聽家庭裡,他們從一開始就處於某種離散的狀態。」——H-D. Bauman and J. Murray
司黛蕊(Teri J. Silvio)|中研院民族所 吳靜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張榮隆|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理事
共同推薦
殘與缺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的位址。
「一般盲人對於什麼是『看得見』的理解,要強過一般明眼人對於什麼是『看不見』的理解。盲人在明眼人當中成長,上學,成人。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讀的文學,我們住的建築,都是明眼人設計的,而且是為明眼人設計的。」—— G. Kleege
殘障不僅是隱喻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殘」與「障」深具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習常看待「殘障」為個人生命悲劇,或者文學經典中的寓言,並且總以「健全主義」思考的生物學醫療觀點,在在都具現著種種現實的意識形態爭戰。本書選收十篇殘障研究相關論述,將「殘障」轉移到文化與社會的視角,重新思考「殘障」的社會性與歷史性,重述了十則關於殘障的故事。
「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
自幼罹患一種肌肉萎縮的病症,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權律師強森,秀麗的深色長髮編成長辮溫柔垂落在她纖細的肩膀,背脊呈現優雅的「扭折深曲的S型」,說:「並不是我醜」,「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要怎麼看我」。相對於多數人看見強森只能看見一個受苦的生命,或者,一則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強森引領我們注視她卻不在她身上粘黏汙名的標籤,欣賞她所呈現的「稀有的美」,讓我們重新思考另一種「看」的政治。「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強森讓我們看見一個值得過的人生。
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
我們時常聽見一種說法:只要活得夠久,絕大多數人都將變成殘障。然而,那些在早年就變成殘障的人,那些最缺乏管道享用醫療照護、受苦的時間更長而又比較早死去的人,都是住在未開發國家的貧民。不同於第一世界所宣稱的普世平等、流動自由,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模型呈現出:富人以交易之名進行的「器官劫掠」,富國藥廠將感染病毒的藥品銷往貧困的國度,將地雷賣到戰亂的區域,造成了種種嚴重傷殘後,再透過紅十字會空降慈善的義肢——「殘障」作為多重政治性交會的座標,挑戰著階級的不公與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種種不義。
「如果你是瘋子,你還能不能有健全的心智?」
作為一個「瘋子」,以及一個運用心智在學院討生活的教授,普萊斯重返了數個「精神障礙」詞彙的文化現場,思索自己「成為身心障礙者」的過程。「這是一段牽涉了社群、權力和愛的旅程」,普萊斯從長期在醫院裡被醫生開藥和打針,輾轉落籍到一個多樣而充滿爭議性的身心障礙社群:「我們的手臂得彎成古怪的角度才能在他輪椅的局限下擁抱,他的下巴卡著我的頭皮,我們的皮膚溫暖地貼著。對我而言,這個擁抱就是身心障礙社群。尼爾可能知道或不知道40歲了還因夜魘而驚醒是什麼感覺,而我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拼命努力說出成形的字句是什麼感覺」,但對普萊斯而言:「定義身心障礙就是去跨越這些空間,將手伸出。」
单向度的人 豆瓣
One-Dimensional Man
8.4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 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自由的权利 豆瓣
Das Recht Der Freiheit
作者: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 译者: 王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4
自由的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在今天已经有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形态,从而为规范性重构提供了一个历史纪元新的短暂一刻。
我自己的感觉告诉我,我的这部书确实能在中国当代的现代化进程中为政治和道德的自我启蒙作一些贡献。
——阿克塞尔•霍耐特
霍耐特为了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纲领作新的调整,把历史的脚步从马克思退回到黑格尔。
——于尔根•哈贝马斯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这本书有着一个要求极高的目标:重新把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顺利完成硕博论文 豆瓣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作者: 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 / 雷·R.牛顿 译者: 席仲恩 / 沈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 这是一本再版不断,关注新软件、新视角、新方法,被全美多所高校选为教材的“名著”。
◆ 两位作者都是资深博士导师,对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会遇到的困难、经常犯错的“雷区”,他们有真切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在本书字里行间那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
◆ 毕业论文的完成,从来不是让研究生们像机器那样不知疲倦地、完美精确地一步步实施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资料等步骤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而是能够体察到作为常人的研究生们总会遇到的那些情绪障碍、任务障碍、人际困难,并真诚地给予建议。
◆ “写作”那一章非常棒,尤其适合从小就讨厌写作文的你。
本书主要针对硕士和博士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涵盖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怎样处理庞杂的数据,怎样立论,怎样展开材料、数据和结果,并辅之以多个学科的真实论文作为范例。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如免费分析软件的下载地址,改进写作的具体方法,识别个人学习风格,如何解决情绪问题,等等。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Robert Hurley Penguin 1998 - 10
Why has there been such an explosion of discussion about sex in the west since the 17th century? Here, one of France's greatest intellectuals explores the evolving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our attitudes to sex. In a book that is at once controversial and seductive, Foucault describes how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science of sex which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desire rather than the increase of pleasure.
2014年5月20日 已读
再也不吐槽翻译了,做翻译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的人,都是活雷锋!
Foucault 哲学 社会理论
玛雅 豆瓣
Maya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江丽美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苏菲的世界》作者贾德最新哲学小说,入选联合国读书人每周新书金榜。
在南太平洋的国际换日线上,痛失爱女的生物学家遇到一对神秘夫妻。这位西班牙妻子安娜有一种惊人的美。每个人看见她觉得似曾相识,可是都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作者在永生与必死之间,在天使与蟾蜍之间,宣告了人类对于永生的憧憬及对生命永不妥协的渴望。
公正 豆瓣 Goodreads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8.9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蒂里希选集(上下) 豆瓣
作者: [美] P.蒂里希(Paul Tillich) / 何光沪 选编 1999 - 1
这本《选集》中各篇著作的内容,读者已经可以读到;而对它们的理解,也许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之长河中,我的理解只是小小的一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也许是不能,同时也不必)对各篇的内容逐一评述,而只想对某些编排的考虑和相关的背景稍加介绍,然后再对蒂里希的生平及其思想中的某些主题稍作评述,以期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些许帮助。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豆瓣
Why Marx Was Right
6.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李杨 / 任文科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讲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2013年12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呢,要看他的辩解还真是充满了循环论证和奇怪的逻辑,但是还是点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点,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观有所澄清。哲学意义大于社会学意义,初步了解大于推理过程
2014年1月16日 评论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 前言: 这本书是一本反驳之作。作者将十个最为常见的对于马克思的批评进行了一番反驳,试图来揭开人们对于马克思的误解。作者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多的是哲学的或者是价值的,点明了一些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为人误解的价值观,让人们深深体会到马克思对于人性的价值关怀以及对于民主与自治的认同,这些正是后来在苏联的实践中被严重扭曲的。在这些点上,作者的确是有力而明确的,但是在一些涉及到马克思理论的社会学层面的观点上,作者的一些辩护并不是十分到位,比如对于经济决定论的一些表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会重点对于作者价值层内上的辩护进行分析。 本书框架: 作者予以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是:1.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化带来了阶级分化的淡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早已不是马克思批判的那个残酷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必伴随着独裁暴政;自由市场的消失必然意味着人的自由的丧失以及物资短缺。3.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历史铁律,一种宿命论,是对人自由意志的一种忽视。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乌托邦,无视人性险恶,将人人设想为美好的个体。5.马克思主义之中的经济决定论过于片面。6.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表现出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无视。7.马克思8.马克思宣扬暴力革命。9.马克思的10.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适应新社会运动的浪潮,强调劳工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当今社会运动的主流。 如果将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则会发现作者从这样几个角度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辩护。我按照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为作者的辩护观点进行了一定的重组。从个体的人角度,他首先分析了人性在马克思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其次以身体作为情感的代表或者说是理性的对立物对纯粹的唯物论进行了批驳。第二个角度中,作者分析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他的分析中,首先,马克思并不期望建立一个集权的国家,反而是民主的拥护者,只不过他拥护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民主而是社会主义的基于群众自治的民主;其次,作者阐述了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可能性;再然后,作者分析了马克思心目中劳动的性质,以此来反驳人们对于马克思乌托邦的想象。作者的第三个视角则是社会变迁的视角。首先,作者分析了变革的动力机制——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次,作者尽量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辩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的主要看法: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注:这里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经过Terry Eagleton解读的哲学观) 在马克思的哲学观里面,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的唯物主义理念。他这里既反对了机械的唯物主义又反对了唯心主义。在传统的欧洲哲学的二分法里面,身体与思想的对立是广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的一种反映,而身体又与情感挂钩,思想与理性挂钩。理性代表着一种对于因果性的完全服从,一种确定性可预测性。而身体虽然代表着我们为物质所束缚,时时刻刻有着欲望,我们的理性必先在满足了欲望之后才能正常运转,而在这种过程我们的理性无法在行动中达到完全的逻辑自洽。而身体又是不确定的,不完全归我们掌控的,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这又开辟了许多可能性。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当人死去,也就是精神终于摆脱肉体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理性,得到灵魂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完全的自由意味着完全的孤立。在这个意义上,在否定唯心主义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否定一种启蒙时代以来对于理性主义的盲目相信。人类主体不可以从绝对的理性的冰冷的角度来考察,情感所代表的欲望是生活中的人所无法摆脱的,形而上学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社会,我们必须诉诸物质的领域才能进行解释。(相关部分见书第六章) 但是在强调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念并不是把要将人化约为简单的为物质所决定的被动消极的生物。他肯定人的能动性,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唯物主义,是一个人本的唯物主义。这在他的异化观点中可以看出来。“异化”是指人类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而反被“物”所控制。在马克思这里,异化不仅仅是对于人类处境的一种客观描述更是一种道德谴责。虽然“人”这个主体并不是完全的精神层面的,而是与其生活在其中的整个社会密切相关(毕竟,马克思认为,人性是由物质世界“确定”的)。但是,马克思的分析并不止于此,他进一步讲到,这个物质世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拥有能动性的人塑造的。当然,在人的最原始的形态中,人还无法以其能动性改造世界。但是,演化了的人类在劳动中改变了物质世界。看清了这一点,才能看清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这其中是自由的,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而在这里,我们要看到,欲望实际上是与对“自由”这样一种价值的渴求有联系的。正是身体生存的欲望产生了思想,理性产生自掌控环境的欲望。马克思并不谴责价值、并不谴责道德。他只是谴责将道德与其社会语境剥离的行为。他甚至也承认在人类发展的后期,文化会有越来越独立于人的基本欲望,而使我们可以为了思想本身的价值而热爱思想;价值本身成为一种被热爱的对象,理性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被看重,而是被其本身而看重。 这样的思路其实本身隐隐暗示着,有一些价值可以独立于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始终被看重,被追求。而在这里,马克思自身所认同的那个终极价值就是:追求人的自由,使其能够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而这样的一个终极价值是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可欲的一个重要理由。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展开了对于过去的剥削社会的批判,而致力于追求一个美好的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认同终极价值的存在从某种方面又与他谴责将道德与其社会语境剥离的行为产生了冲突。如果物质生产的掌控者往往控制着精神生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么道德从未有过不变的内涵。如果我们熟知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用来合法化自己权力的工具,如果我们一直以来所仰赖的道德只不过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属于某一阶级,拥有某一阶级立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跳脱出自己的立场看到一个绝对的道德?这样绝对的道德是否真的存在?就以“自由”这个词为例,不同的思想家对于“自由”这个词就有不同的解读。康德认为的自由是一种基于“自律”的自由,是排除了那些身体欲望的自由。只有在这样的自由中理性才能实现自律,对自身的控制。这样的“自由”对于康德而言拥有终极价值。那么,我们凭借什么就可以说马克思的终极价值一定是高于康德的自由?更何况,马克思对于其终极价值的阐释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拥有不同的阐释可能。
哲学 社会学 马克思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豆瓣
作者: (美国)托马斯·麦卡锡 译者: 王江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内容简介: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刚刚从美国西北大学讲座教授任上荣休,随即被聘往耶鲁大学。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第二代主要人物尤根·哈贝马斯在英语世界的主要译介者,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该学派第二代向第三代发展、该学派从德国本土向英美世界发展的关键人物。哈贝马斯曾经对麦卡锡做过这样的评价:
“托马斯·麦卡锡对我来说是一大幸运——我常常有这样的印象:对我的文本他比我自己理解得还要好。每次他对我提出批评,他所捍卫的观点,我后来会承认是我们的共同立场。他的批评(尤其是对于福柯、罗蒂和解构主义的批评)是如此的尖锐,以至于当他在他的论著中强调他与我的著作的分歧的时候,我感到了某种焦虑。”
法理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E.博登海默(美) 译者: 邓正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本书把散见于1940年《法理学》一书中的有关法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资料集中在第一部分。本书第二部发和第三部分中对一般法律理论的实质性问题所作的论述,乃是以某些蕴含在我研究法理学问题的进路中的哲学假设和方法论假设为基础的。
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第二个目的则是试图通过这部法律哲学著作的翻译/思考实践而对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我在当时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在法律哲学思考的领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豆瓣
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
作者: [美国] 阿尔弗雷德·舒茨 译者: 游淙祺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该书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舒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追随韦伯的脚步,将社会学当作奠定在行动理论上的一门学问,也就是说,重点在于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应该如何被理解或诠释。但是,舒茨更进一步追问,我们能否构造一个关于社会行动的方法论与普遍理论,以便为社会科学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舒茨认为韦伯的理论在理解他人行动的问题上还有许多缺陷,从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要对“意义脉络”、“主观意义”、“客观意义”、“动机”的做进一步的探讨。对此,舒茨是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5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是由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著,张卜天译,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它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通过深入探讨奥卡姆、彼特拉克、路德、笛卡儿、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及其内部争论,《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表明,要想化解现代性危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现代性并非如传统看法所说是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迷信,而是源于提出一种新的融贯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一系列尝试。《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能够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文化处境。
权力意志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07 - 2
该书根据科利和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译出,并根据第14卷补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第12卷和第13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尼采作于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间的全部残篇遗稿,包括了后人编辑的所谓尼采“主要著作”即《权力意志》诸版本的内容。
新科学(全两册) 豆瓣
作者: 维柯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89 - 2
《新科学(套装共2册)》其实是一幅伟大的幻景;前后文互相参照的线索所连接的其实是这幅幻景的各个组成部分,至于这部著作本身的各个部分,它们仅仅是作为次要成分被这条线索非常不完整地勉强连缀在一起;这幅幻景虽然在这里或那里和历史事实有松散的联系,其余的部分却都脱离了历史事实而飘浮在半空中,如果不说是完全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话;然而,纵使如此,就这幅幻景的整体格局而言,它却是符合于历史真实图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