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我是歌手第三季 (2015)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我是歌手
7.0 (75 个评分) 导演: 洪涛 演员: 韩红 / 孙楠
脱胎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经典综艺节目,由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专业歌手王者对决节目《我是歌手》终于迎来了第三季。此次陈洁仪、张靓颖、胡彦斌、黄丽玲、孙楠、韩红、古巨基等极具人气和超凡实力的歌手强势登场,他们在排位赛、淘汰赛、踢馆赛、突围赛和总决赛等赛程中接受残酷洗礼和考验,除专业评审外,更有经过严格筛选出的500名观众充当“知音听审团”。而踢馆阵容同样不容小觑,谭维维、郑淳元、萧煌奇等实力不遑多让的唱将与嘉宾狭路相逢,高手亮剑,胜负难定。当然,以退赛为代表的突发状况也是本季的看点之一,最精彩的综艺娱乐节目,不容错过!
Bach 豆瓣
作者: Peter Willia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0
Many listeners and players are fascinated by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In this wideranging and searching study, Professor Williams, one of the leading Bach scholars of our time, helps them probe its depths and understand its uniqueness. He considers the work's historical origin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all Bach's Clavierubung volumes and late keyboard works, its musical agenda and its formal shape, and discusses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issues. In the course of the book he poses a number of key questions. Why should such a work be written? Does the work have both a conceptual and a perceptual shape? What other music is likely to have influenced the Goldberg and to what extent is it trying to be encyclopedic? What is the canonic vocabulary? How have contemporaries or musicians from Beethoven to the present day seen this work and, above all, how has its mysterious beauty been created?
音乐社会学 豆瓣
The Ration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Music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李彦频 西南师大 2014 - 5
《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是引进的一本音乐社会学著作,为音乐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分为七章,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与旋律有关的和声检验、与其他地区比较的西方音乐音阶体制研究、对解决音乐体系中的多音性和多响性方案的评论、检验乐器作为音乐理性化载体的角色。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保罗•亨利•朗 译者: 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超越时空的音乐通史,
60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的音乐史典籍
才、学、识兼备的大师巨著
作者将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的历史进程。此书被公认是美国音乐学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著作。六十年来,该书不仅已成为音乐史学领域的大师级经典论著,而且也被证明对文化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就单个学者所著的单卷本音乐通史而论,在体现史家的“才、学、识”方面堪与本书比肩的同类书寥寥无几。该书中译本亦获得国内翻译界一致好评。
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不是一个专门家细致周密的考据钩稽,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最高水平的综合家在把握时代精神脉搏上的独到功力,在全方位联系各种人文、艺术、精神现象时的雄才大略,在洞察音乐风格和理解音乐思维上的内行眼光,以及表述文风上的华美修辞。
音乐社会学教程 豆瓣
作者: 曾遂今 2010 - 1
《音乐社会学教程》的编写,是在原有的音乐社会学理论著述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变化的音乐现实和突飞猛进的传媒技术动力,根据音乐社会学观念的新思考、新整合,更是根据我们学生的诉求和教学的需要,融入大量当今具有鲜明社会性的音乐传播内容,从音乐社会学视野,对宏观的、流动的音乐现象加以整体的把握,论中带史,以史促论,探寻音乐社会学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与以往的音乐社会学理论著述相比,《音乐社会学教程》更具有教学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和现实性、时代性、前沿性。
钢琴家 (2002)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he Pianist
9.0 (1314 个评分) 导演: Roman Polanski 演员: Adrien Brody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피아니스트 / 戦場のピアニスト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世界音乐通史 豆瓣
作者: [法]罗兰·德·康代 译者: 王瑞华 / 曹胜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世界音乐通史》是法国著名出版机构塞伊(Seuil)出版的一部音乐史巨著。作品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历史的视野、凝练的笔法,分析并描述了从史前至当代社会的音乐文明。
音乐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悠久漫长,如此宽泛、丰富的领域远非一本著作所能涵盖,因此本书在介绍世界音乐发展史的时候有所侧重:就地域而言,集中讨论欧洲主流音乐文化;从时间轴来说,侧重介绍近5个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尤其对这一时期涌现的音乐种类、流派、大批才华横溢的著名作曲家及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详实的介绍。在引介之余,作者还对当代音乐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预言。
至于公元前10世纪乃至更久远的远古音乐,受文献考证之限,作者只作了简单的概述;至于东方音乐,作者也没有花费太多篇幅,但我们亦可以从作者所综述的绪言及前三章中获得框架性的了解。
放牛班的春天 (2004)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Les choristes
9.1 (1917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演员: 热拉尔·朱尼奥 / 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其它标题: Les choristes / 歌声伴我心(港)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热拉尔·朱尼奥 饰)到了一间叫“塘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校长(弗朗索瓦·贝莱昂 饰)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感受到孩子们恶行背后敏感脆弱的心灵,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她比烟花寂寞 (1998)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Hilary and Jackie
7.9 (345 个评分) 导演: 安南德·图克尔 演员: 艾米丽·沃森 / 瑞切尔·格里菲斯
其它标题: Hilary and Jackie / 无情荒地有琴天(台)
希拉莉(瑞切尔•格里菲斯 饰)与积琪琳(艾米丽•沃森 饰)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琳的大提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比赛中,两人分别获得了第一,但希拉莉开始嫉妒妹妹,纵使两人的感情没有受到影响,可是希拉莉的音乐之路开始触礁。
长大后的希拉莉成家了,搬到了偏远地区,这时也同样结婚了的积琪琳十分羡慕姐姐过着平常但幸福的生活,她开始厌倦到处表演。她逃到了姐姐的家中,却要求与姐夫发生关系,为了迁就妹妹,希拉莉只好妥协。终于一天,积琪琳发现姐夫爱的依然是姐姐时,她离开了,回到了丈夫的身边,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际,她发现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
2012年12月14日 看过
寂寞 爱。人总是在寻找可以被爱的理由,寻找自己可以被爱的价值。无条件的爱才是定住你心的坐标。我们被绑架在别人的认可中,无可挽回。
女性 音乐
外国音乐在外国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的增订版,除增加四篇长文记述欧游音乐观感、删去一篇《多余的素材》已经收录的《钢琴与阶级》之外,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全书彩色印刷,纸张柔软细腻,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大意是说,人在纽约写给国内读者看,但为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不过此时陈丹青已在国内定居十年,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今岁尤其是少说为佳的一年……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1992年,陈丹青受《音乐爱好者》杂志之邀,开始持续写作,遂“开了份宽窄莫辨的旁门左道”。从最初的《灵堂琴声》(1992)到刚刚写成的《在维也纳》诸篇(2009),此书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堪称陈丹青书写生涯之标本。
此书谈论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作为画家、作家而谈音乐,陈丹青说自己不过是假音乐之名义,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而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此书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四种颜色,打样以取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均称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此举或为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于读者,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陈丹青谈及这三种颜色,说是在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