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疊韻 豆瓣
ALLITÉRATIONS : CONVERSATIONS SUR LA DANSE
作者: 尚-路克.南希 (Jean-Luc Nancy) / 瑪蒂德.莫尼葉 (Mathilde Monnier) 译者: 郭亮廷 漫遊者文化 2015 - 2
《疊韻》是一場試驗,哲學與舞蹈的表達模式在此相會。
也許,它將帶領我們走向各種藝術之間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一場歷時近一年的即興對談,
沒有目的或野心,只有往返運動所需的輕,
因為沒有這種輕,誰也跳不動,誰也無法思考。
◎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蔡淑玲專文導讀
舞蹈強調出神,詩強調意義的淨空,
繪畫強調存在感,雕塑則是觸覺,音樂是穿透力……
不同的藝術既以對比鮮明的方式彼此區隔,
同時又互相為鄰,彼此碰觸,彼此迴響。——尚-路克.南希
藝術凝視生命,於是我們凝視藝術。
藝術無法與真實等量齊觀,但藝術可以命名真實,挪移真實,凝視真實,令人渴望看見真實。
於是法國當代哲學界解構大師南希,與法國第一位以編舞家身份入主國家舞蹈中心的莫尼葉,在一次次的往來對話中,聯手拋出一個個沒有標準答案、不是問題的問題,為所有藝術工作者、藝術愛好者爬梳出不同以往的凝視和分析角度,同時分享個人對表演、創造、美學的體會、渴望、省思與質問。
○○○○舞蹈是什麼,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和相同之處又在哪裡;
●表演是許多的問題,稀少的答案(甚至不在乎答案)。
○○○舞蹈與機構之間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真正的獨立自主是否存在;
●●創造和隸屬於什麼門派無關,創造容不下任何據為己有的想法。
○○在政治正確的「共享」概念,與藝術必須具有個體性的兩難之間,怎麼達成創造力的實踐;
●●●一個作品不是為了占有任何風格、任何形式,創作是一種放棄擁有的行為。
○如何以「浸染」取代「模仿複製」;
●●●●作品從不生根,它在縫隙游移……
以地面為基點,有形的、運動的肢體
vs.
以思考為基點,無形的、靜止的語言文字
◎《疊韻》的緣起
2000年,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在蒙特婁新舞蹈國際藝術節上,聽到不跳舞的大哲學家Jean-Luc Nancy發表一篇文章,立即感覺它猶如以文字編的一支獨舞,用的雖然不是舞蹈的肢體語彙,卻逼近舞蹈的運動方式……
以《疊韻》為名,編舞家決定在簡單的舞台上展現「以導演手法呈現的朗讀」,由哲學家以念白的方式作為舞作的聲音主幹,讓舞蹈和音樂接力演繹。
這不只是讓哲學家在舞台上將文章念完就了事,而是讓文本、音樂和寂靜、舞者在現場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運動,賦予它們同樣的能見度和存在感。這也是一種對平等的思考,在哲學與舞蹈如此不同的感受層面和視野之間,分享彼此的觀點。它讓文本、舞者動作、音樂、影像在舞台上交錯進行,「讓觀眾無所適從,必須自己選擇他跟得上的東西」。
◎為何舞蹈?
編舞家:
班雅明說,所有語言在溝通的是語言本身,語言是最純粹意義上的溝通媒介。以肢體和動作做為媒介,舞蹈所追求的是同樣層次的意義。不只是舞蹈裡的運動,還有姿勢、能量、韻律、斷句、存在感等等,這一切都在製造意義,創造一種表現語言的語言。
舞蹈的藝術,是在身體裡捕捉運動的流逝,同時賦予它意義,為那些不斷流失、不斷逃脫意義的東西賦予意義。編舞家和舞者的工作,就是在意義的逃逸裡捉住、留住意義,在運動的流逝裡用運動創造意義。
哲學家:
意義的課題諸如:感受土地的方法,以及身體施加重量的方式;感受擺pose的、躺著的、趴著的、爬行的、踮起腳尖的身體,感受皮膚輕觸地面的剎那,感受身體渴望被感受,感受它蹦蹦跳跳卻不能飛,無法展開和土地的另一段關係。
終歸,一切都在飛天和遁地之間:既非前者亦非後者,而是兩者之間的某種張力。某種堅決留守在人世間的方法,絕不就此消失,不上天堂也不下地獄……我們可以這麼說。舞蹈拉住了我們,不往任何一邊去。舞蹈本身就是這種拉力的遊戲。它以最明確的方式,讓我們存在這個世界上。
◎舞蹈的手段
哲學家:
這個手段就是藝術家自己的身體,這正是為什麼,舞蹈不只是、甚至根本不是一種演給觀眾看的藝術:觀眾的視線被轉換成他自己身體內在的肢體動作、難以察覺的肌肉緊張、正在醞釀的蠢蠢欲動。舞者是很「自我指涉」(autoréférencié)的一種藝術家,處於一種和自身的直接(im-médiat)關係,沒有任何產生中介化過程的媒介。
於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或主題出現了:一個和自我保持密切聯繫的人,如何同時全然地對外界保持開放?因為這個人所維繫的並非一種現成的「自我」。他質疑這個「自我」,精確地說,一種從來就不是現成的「自我感受」(ipséité)……
編舞家:
這種(表面上的)混亂令人困擾,同時也是力量所在……面對把自己當成媒介來檢視的困難,迷失的恐懼,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完美,這些問題一直都在。儘管如此,我要說,有機會和自我產生直接聯繫,正是我們舞蹈的力量。
當然,舞蹈的媒介就是舞蹈,舞蹈和身體、和自我不可分,然而跟著舞蹈現身的「我」(je),並非就和身體與自我(soi)不可分。我在尋找的是主體和舞蹈的協調。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自我和運動之間的合一。不過,我找到的經常不是合一,而是兩者的間距,我們是在(或大或小的)間距裡工作……
◎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哲學家南希、編舞家莫尼葉長達一年的電子郵件通信+電話對談(2003-2004);
第二部分:1. 南希、莫尼葉於獨舞座談會(2002)的對談;2. 南希、莫尼葉,與影像工作者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對談;
第三部分:南希在舞作《疊韻》中演出的口白(2003)。
◎本書讀者群
1.喜愛或對當代藝術好奇的人,經常提問想弄懂作品意義、作品由來的觀看者。
2.喜愛表演藝術和舞蹈藝術的人,可從法國舞蹈界重量級編舞家莫尼葉不同層次的自我剖析,窺見其創作思想。
3.哲學家文字描繪舞蹈的文字非常具象化,對喜愛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大享受。
2024年8月17日 想读
The Sound Studies Reader 豆瓣
作者: Sterne, Jonathan 编 Routledge 2012 - 6
The Sound Studies Reader blends recent work that self-consciously describes itself as 'sound studies' along with earlier and lesser-known scholarship on sound from across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Sound Studies Reader touches on key themes like noise and silence; architecture, acoustics and space; media and reproducibility; listening, voices and disability; culture, community, power and difference; and shifts i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sound across cultures, contexts and centuries. Writers reflect on crucial historical moments, difficult definitions, and competing accounts of the role of sound in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Across the essays, readers will gain a sense of the range and history of key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in sound studies. The collection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welcome novice readers to the field and acquaint them the main issues in sound studies. Individual section introductions give readers further background on the essays and an extensive up to date bibliography for further reading in sound studies make this an original and accessible guide to the field. Contributors: Rick Altman, Jacques Attali, Roland Barthes, Jody Berland, Karin Bijsterveld, Barry Blesser, Georgina Born, Michael Bull, Adriana Cavarero, Michel Chion, Kate Crawford, Richard Cullen Rath, Jacques Derrida, Mladen Dolar, John Durham Peters, Kodwo Eshun, Frantz Fanon, Lisa Gitelman, Gerard Goggin, Steve Goodman, Stefan Helmreich, Michelle Hilmes, Charles Hirschkind, Shuhei Hosokawa, Don Ihde, Douglas Kahn, Friedrich Kittler, Brandon LaBelle, James Lastra, Richard Leppert, Michele Martin, Louise Meintjes, Mara Mills, John Mowitt, R. Murray Schafer, Ana Maria Ochoa Gautier, John Picker, Benjamin Piekut, Trevor Pinch, Tara Rodgers, Linda-Ruth Salter, Jacob Smith, Jason Stanyek, Jonathan Sterne, Emily Thompson, Frank Trocco, Michael Veal, Alexander Weheliye
2024年8月13日 想读
声音与感受力 豆瓣
作者: 王婧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声音研究是当下前沿的跨学科领域。王婧编写的 《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关注 中国声音实践,从人类学视角,思考关于自由、感受 力和城市空间三个核心概念,探讨声音实践的社会背 景和文化意义。本书采用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同时 结合四十多张图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24年8月13日 想读
世界咖啡学 豆瓣
9.0 (21 个评分) 作者: 韩怀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世界咖啡学》是专业咖啡人韩怀宗的最新作品,介绍了咖啡的历史、产区、精品名豆、烘焙技法等内容,更细数中国咖啡产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咖啡人有特殊意义。
在书中,作者详述咖啡发展的四波浪潮,并以大量实验数据揭秘世界著名咖啡师烘豆、冲煮技艺 ,人文与科学兼容并蓄,满足咖啡职人和咖啡迷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完整呈现咖啡史观:梳理咖啡的起源、发展与人文轶事
★精品咖啡与产地:囊括亚、非、中南美洲各产区的咖啡豆种介绍
★咖啡烘焙与萃取:用数据和案例详解第三波烘焙技法进化,独家预言第四波浪潮
★咖啡在中国:细数中国咖啡产业发展历程,介绍中国主要咖啡产区

中国精品咖啡的巨大潜力将被进一步挖掘,韩怀宗先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力。在他所搭建的“舞台”上,中国精品咖啡将会大放异彩,成为世界精品咖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执行长 泰德•林格

这么多年来,在精品咖啡的品鉴之路上,韩怀宗老师的著作始终是我的最佳良伴。《世界咖啡学》广博精深,悉数囊括了咖啡的品种、处理法、烘焙法和冲煮法。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一点不晦涩难懂,它趣味盎然,读来但觉满口生津,只得屡屡中断,奔进厨房来一杯咖啡解馋后再续!
——饮食生活作家 叶怡兰

热爱咖啡的你必读的圣经级咖啡书!《世界咖啡学》是咖啡人人手一本的珍贵藏书,不仅知识面广泛深入,韩老师精湛的文字、幽默的文风,更让这本书充满乐趣。如果你想选一本中文咖啡书,《世界咖啡学》绝对是你唯一的选择!
——世界咖啡烘焙大赛首届亚军 江承哲

对于咖啡烘焙师而言,韩先生的《世界咖啡学》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书中对于数据的记录,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大胆猜测韩先生在写作这本兼顾“有趣”和“实用”的书时,一定经历了由“苦痛”到“喜乐”的阶段,支持他坚持下来的,必定是对咖啡的热爱。
——杨蕊 棉里咖啡创始人

韩老师不只是写作者,更是一名引导者。我心怀感恩地跟随他,阅读着由他一步步探索而来的世界咖啡学。
——2016世界咖啡大师赛冠军吴则霖
2024年8月11日 想读
何以为鸟 豆瓣
WHAT IT'S LIKE TO BE A BIRD
作者: [美] 戴维·艾伦·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 译者: 蔡上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5
“观鸟圣经”作者西布利畅销新作!
从新手到进阶,给所有人的鸟类常识书
首发定制烫金印签 随书附赠2张大装裱画
ོ ོ ོ ོ ོ ོ ོ ོ ོ ོ ོ ོ ོ ོ ོ ོ ོ
【“观鸟圣经”《西布利观鸟指南》作者突破自我新作!】英文版上市一年销售10万+册,掀起家庭观鸟热潮。当代观鸟、画鸟大师戴维·艾伦·西布利,浓缩50余年经验写下的鸟类常识读本,配合真实鸟类大小的手绘图案,带领大家进入真实而深刻的鸟类世界。
【50多年观鸟经验,他懂你要问什么。】西布利从小开始观鸟,观鸟时间已超过50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源于对自然中鸟类的深刻观察,每一个总结都来自对鸟类的长时间记录。
【专业人士用心翻译,中山大学教授刘阳审订。】瑞典隆德大学动物生态学硕士、《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英文版)》译者之一蔡上逍倾心翻译,特约中山大学教授刘阳审订全书,为中文版的科学性把关。
【特别定制西布利“印签版”,精装大开本,随书附赠2张大装裱画。】采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术,装帧用纸考究,另有印金、烫金工艺,质感满满。西布利本人为中文简体版读者书写专属签名,特别定制“印签版”。
ོ ོ ོ ོ ོ ོ ོ ོ ོ ོ ོ ོ ོ ོ ོ ོ ོ
本书是西布利总结数十年探索鸟类世界的心得,用手绘形式呈现的他眼中的鸟类世界。这不是一本鸟类辨识指南,而是一本全方位介绍鸟类生活的画册,跟随大师的笔触,你会惊觉鸟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丰富、复杂以及“深刻”。
鸟类时时刻刻都在做各种不同的决策,比如应该在何时何地筑巢,吃种子的山雀还会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粒种子,还要决定是把种子藏起来还是直接吃掉。本书从形态、生理构造、行为、演化等多个维度解析常见鸟类,其中包含了很多最新的科学研究。全书涵盖200多个鸟种,虽然大多是常见类群,但也研究了某些不常见但容易观察的鸟种,比如住在海边的北极海鹦;收录330余幅西布利的全新画作,其中84张主视觉图为真实鸟类大小,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西布利严谨的艺术作品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堪称世界一流。本书英文版一经上市即成为爆款,目前已畅销全球,既适合观鸟者收藏查阅,也适合非观鸟者作为入门书籍。
ོ ོ ོ ོ ོ ོ ོ ོ ོ ོ ོ ོ ོ ོ ོ ོ ོ
我无数次惊讶于人类和鸟类的诸多共通之处,但是同时也诧异于彼此之间有多么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获得一些知识和启发,更积极地观察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且更深入地了解、欣赏和赞美鸟类以及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星球。
——戴维·艾伦·西布利(David Allen Sibley)
北美观鸟、画鸟大师西布利介绍北美常见鸟类的形态、行为和功能适应性的大型绘本。从飞翔、筑巢、觅食到鸣唱,了解鸟类日常的一举一动和背后隐藏的原理。我们去观鸟不仅要去辨识和记录“鸟”;更需要去“观”,在好奇心驱使下去深入了解和体会鸟类生活的细节。读完本书,我觉得即使是身边最为常见的鸟类都会有让人称奇的本能和适应。
——刘阳 生态与演化博士,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
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鸟类学绘本,几乎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欣赏。作者对不同类群鸟类的身体结构、行为,都做了深入介绍,并巧妙地将一些鸟类“通用”知识穿插其间。全书信息量非常大,涵盖了诸多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收放自如、充满活力的插图,更是打造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张瑜 自然题材画家、生态摄影师、科普作家、《博物》杂志插图主管
就像词典给单词下定义,西布利是在给鸟类下定义。
——罗杰·J· 莱德尔(Roger J. Lederer)鸟类学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西布利回答了人们对鸟类的各种问题……(他)严谨的艺术作品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使他观察到的鸟类行为生动起来。
——《观鸟》(BirdWatching)
2024年8月10日 想读
上海漂移 豆瓣
作者: 陈蔚镇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3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小逼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都市废墟中,漫游者,迷失与冒险,介入一段被遗忘的时空;而创生者,如果他们没有俯下身,以朴素的心看待空间设计,他们将陷入景象的同谋。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19世纪末巴黎的漫游者、1960年代的情境主义者和1980年代东京的路上观察者,以及今天豆瓣社群佛跳墙的小组成员,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踟蹰流连于都市,找寻着“别样的大陆”。
2024年8月9日 想读
大庆 豆瓣
作者: 侯丽 译者: 张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 7
唐晓峰、戴锦华、裴宜理、宋念申、严鹏、班宇 诚意推荐
复兴之路的建设奇迹,一座城市从诞生到震惊世界的故事;
前三十年的历史缩影,揭开共和国石油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曾经高度保密的共和国城市大庆,将在这本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全景式讲述石油工业的中国发展史,重点关注新中国前30年政治逻辑下的具体实践,体认大历史中女性个体的理想、情感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时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其中,特别指出“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在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建设”,指的就是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庆”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代表。
--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2024年8月5日 想读
成为三文鱼 豆瓣
Becoming Salmon: Aquaculture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a Fish
7.2 (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 译者: 张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书是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基于作者自2002年始在三文鱼养殖业的田野,以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检审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水产资本产业。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它们的”故事在生物学家中寻找读者,“我们的”故事在人类学家中寻找读者,但讲故事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这本书既是对三文鱼和饲养它们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敏锐探索,也是一封引人入胜的写给民族志的情书,它阐明了这种工作可以扩大我们思考科学和社会棘手问题的界限……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它向所有人讲述了我们的食物系统和被卷入其中的动物,以及不确定性的不可避免;它以一种高超的声音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结尾的答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个及时的贡献……总的来说,《成为三文鱼》对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进行了详细而有启发性的研究,提供了对照料实践的关键见解,这些实践确实将鱼作为食用动物带到了生活中,并贯穿其间。
——《工作人类学评论》
《成为三文鱼》展现了生活中平庸的一面,揭示了它们令人震惊的陌生感。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追溯了这种陌生感——通过理论、历史、民族志和凄美的个人叙述——来说明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如何处于我们生活的核心的。
——本-奥洛夫(Ben Orlove),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教授,《变暗的山峰:冰川退缩、科学和社会》的合著者
作者带我们进入神秘的贸易区,在这里,人类和鱼类等不同物种相互接触,并决定彼此的命运。
——罗安清(Anna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末日松茸》作者
2024年8月3日 想读
Freaks of Fortune 豆瓣
作者: Jonathan Lev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10
Until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risk" was a specialized term: it was the commodity exchanged in a marine insurance contract. Freaks of Fortune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 modern concept of risk emerg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orn on the high seas, risk migrated inland and became essential to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an inherently uncertain capitalist future. Focusing on the hopes and anxieties of ordinary people, Jonathan Levy shows how risk developed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growth of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surance corporations, savings bank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arkets, commodities futures markets, and securities markets--while posing inescapable moral questions. For at the heart of risk's rise was a new vision of freedom. To be a free individual, whether an emancipated slave, a plains farmer, or a Wall Street financier, was to take, assume, and manage one's own personal risk. Yet this often meant offloading that same risk onto a series of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together have only recently acquired the nam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Levy traces the fate of a new vision of personal freedom, as it unfolded in the new economic reality created by the American financial system. Amid the nineteenth-century's waning faith in God's providence, Americans increasingly confronted unanticipated challenges to their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in the boom and bust chance-world of capitalism. Freaks of Fortune is one of the first books to excavat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our own financialized times and risk-defined lives.
2024年7月28日 想读
帝国的科学 豆瓣
Science for the Empire: Scientific Nationalism in Modern Japan
作者: [日] 水野宏美 译者: 薛雅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 - 7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因此,如何将“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2024年7月28日 想读
鐵水流 豆瓣 谷歌图书
8.6 (5 个评分) 作者: 黄道炫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24 - 1 其它标题: 鐵水流 : 戰時中共革命系統的運作 1937-1945
1937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奇迹般的发展道路」:由刚刚结束长征、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的贫弱力量,迅速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不唯如此,这一时期由特定历史现实所锻造的党的特性,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持续对这个政党、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书将对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分析和对党员个体的观察结合起来,为中共政治文化的形成和革命体系的缔造提供了「最详密的近距离特写」和「具有突破性的总体理解」,展示干部规训、政策执行、生存和抵抗等系统的运作与演进,如何为中国共产党带来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和凝聚力,将之打造成一支「钢铁般的政治力量」。
2024年7月27日 想读
野泳去 豆瓣
Waterlog
作者: [英] 罗杰·迪金 译者: 陆归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7
●跳进水里、跨越边界,视人生为游戏、视快乐为彩头
●自然文学大师罗杰·迪金 充满水的一生
●雾、雨、沟、渠、河、沼、湖、海……所有水体,都向你敞开。
===================================
英国自然文学大师罗杰·迪金18个月穿游英国河流湖泊的沿途见闻记录:
他游过河水、小溪、瀑布、泥浆、深潭与大海,当然也有浴场和泳池;
他有时穿着如同香蕉皮的潜水服,有时也能解放天性,与水肌肤相亲;
在水中,他与青蛙、水獭、黑水鸡、鳗鱼同游;
在水面,他以山楂树、梣树树梢的高度,与狐狸对视、看着豆娘与蜻蜓在眼前翻飞、老鹰盘旋而来、红尾鸲在树枝间跳跃;
出水后,他躺在有小昆虫和委陵菜、景天、鼠尾草、百里香、酸模、紫花欧石楠、毛地黄的草地上晾干自己。
罗杰·迪金的这些经历,是为了理解D.H.劳伦斯在《第三种东西》中提到的谜团:
“水是H2O,两份氢,一份氧,
然而,还有第三种东西,让水成为水
那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
====================================
罗杰·迪金是这个时代的梭罗。——布克奖2013年评委会主席 罗伯特·麦克法伦
这趟旅程给予罗杰——以及这本书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种神奇的、让一切都变得陌生的“蛙眼视角”:从水面看去,世界焕然一新。——布克奖2013年评委会主席 罗伯特·麦克法伦
随着迪金的出发,读者开始了解他眼中的自然世界。小小的贝壳是淹死的水手的灵魂;每一朵花都有名字。他跟随蜜蜂或蜻蜓飞行,让我们分享它的日常事务。他思考与他一起游泳的鳗鱼。他真的在考虑它们……时间在他的笔下不断延长……他避免描述画面。相反,他转移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慢慢地观察真实的时间……他的书的非凡之处和可悲之处在于,它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是如此紧迫……在每一片水域中,迪金都向我们介绍了精彩的边缘人物……这本书静静地充满了情欲.……他对游泳的描述充满咸味和亲切感。在全书的 36 个章节中,它的结构就像一个河流系统,其中的组织原则就像水一样,是重力。——《哈珀斯》杂志
他通过英国溪流和河流的毛细血管网描绘了英国的地图……这本书还记录了他一路上遇到的人,从把他从温彻斯特学院的伊钦河边赶走的不友好的学校官员,到一个非同寻常的沼泽地鳗鱼人的小故事……迪金的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使其成为如此美妙的旅行伴侣,除了其精准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性之外,还在于它的颠覆性。在野外游泳,远离 “健康与安全”,没有人监督,往往没有人注意,这种行为在某种本质上是一种安静的反抗行为。——《卫报》
我最初喜欢他写的关于游泳的文章,是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在《野泳去》中,这种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迷人气质跃然纸上。我注意到人物情绪的变化,就像在原地重现一样.……迪金在阐述他所处环境的感官享受时,提醒我注意观察。他以细腻、颗粒状的细节渲染了生命的脉搏……为了应对失去、痛苦和悲伤,我们不断前进。我们寻求新的、美好的事物,推动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在本书的第一本美国版中,罗杰·迪金——我们最睿智的水师之一 ——为我们指引了道路。——《户外》杂志
罗杰·迪金是扶手椅游泳这一运动的最佳伴侣。引人入胜、充满洞见、坦率直言。——《电讯报》
趣味无穷……罗杰·迪金以一腔的热情与暖意描绘了一个冰冷潮湿的主题,挖掘出了其闪亮的质地,实属不易。——《卫报》
曼妙的文字让人神清气爽、诙谐、睿智,让人莞尔一笑,这是一本充满力量与生机的书。太喜欢了!——布克奖决选名单入围作家 Jane Gardam
一个真正的英伦怪才,一段美妙烂漫的佳话。——《金融时报》
一本不同寻常的旅行文学,带有对于现代英国丰盈而深刻的观察与思索。——《独立报》
对于环境与文化的关注精巧地融合于这部令人陶醉的、别出心裁的旅行叙事中,堪称杰作。——《独立报》
灵动鲜活的记叙……迪金一次次把我们推进冰冷而令人振奋的激流,荡涤于疼痛与闪光间。——《好书推介》
2024年7月26日 想读
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 豆瓣
作者: 连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2024年7月26日 想读
她是幸存者 豆瓣
Tastes Like War: A Memoir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格蕾丝·赵 译者: 陈磊 九州出版社 2024 - 6
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母女版《回归故里》
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族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
编辑推荐: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1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
母女版《回归故里》
1.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书写命运巨轮下的普通个体,见证一位女性的荆棘一生。
◆ 她是靠泡菜活下来的战争逃难者,周旋有度的酒吧女招待,
心怀美国梦的第一代移民,从容有致的“社区政治家”,
工作、养育两不误的妈妈,涉足荒野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
◆ 她也是自闭家中的幻听囚徒,镇上敏感的“疯子”,
不再与陌生人说话,不再接电话,不再出门,
不再做饭,不再进食,不再活动,不再生活。
◆ 她载沉载浮的一生,
始于殖民统治和战乱,
终于精神分裂症和几近无家可归的状态。
曾经坚韧、明媚的女人,何以衰零至此?
“我”写下这个故事,希望能理解:是什么“杀”死了她。
2.一起吃饭的日子里,我开始走近妈妈伤痕累累的复杂心灵。
◆ 移民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母女关系,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 她,一位“典型的”东亚母亲:
异国小镇艰难立足,含辛养育子女,将一生的爱与乡愁,尽数灌注在食物中;
战乱中被迫失去的“纯真”和受教育权利,此生未达之理想,延续为对女儿的深情期盼与托举——“用你的头脑工作,而不是用你的身体!”
* “我”,一位小镇亚裔移民二代:
从被霸凌歧视,到求学布朗、哈佛,继而成为社会学学者,成长之路皆是对母亲的艰难回应;
从被代际创伤困扰、被家庭耻辱桎梏,到直面伤痛,书写禁忌,在勇敢质询中,寻回生命的自主性与尊严。
* 两位女性跨越历史伤痛的联结与再生,一对母女在命运交织中的看见与相遇。
◆ 最痛苦的记忆,最温柔的爱,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
*“世界始于餐桌旁;它是雨中之屋,烈日下的伞;是恐怖阴影中的藏身之处,是悲壮胜利的欢庆之所。”
【奶粉】母亲记忆中“战争的味道。”
【泡菜】“多吃泡菜吧,格蕾丝呀,我们是幸存者。你有能力忍受所有的一切。”
【蘑菇与黑莓】在努力遵循规则,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之外,母亲精神上渴求更多。
* “食物既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烘焙,对我母亲来说,是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遗忘的方式。”
——“对我母亲来说,给他人做饭使得她能够超越自己的出身。这是她生存的证明,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看望母亲就像在上烹饪历史课,遇见20世纪50和60年代的韩国。在她人生最后那些年里,我们一起吃过的每一样食物一定都让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3.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庭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一位社会学者追索精神分裂症和“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 打破共谋的沉默。
“困扰人们的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沉默。”
◆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的成因。
“精神分裂症讲述的是贫穷、暴力和身处失权位置如何将我们逼疯的故事。”
◆ 剖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的处境。
【偏见】对“精神分裂症”一词的避讳、彼时的难以确诊、精神健康护理的缺乏。
【刻板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暴力倾向,绝大多数暴力犯罪事件都是没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所犯。
【并发症】为了治疗她的精神分裂症,她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疾病。
【用药】药物正在沦为一种监狱管控的工具。
【种族歧视】作为亚裔女性,她的病症在美国“不典型”。
◆ 写下来,驱散魂萦绕不去的历史幽灵。
* “耻辱本身就是一种用于迫使受压迫者闭嘴的政治工具。”
【慰安妇】
——“我的身体像一个夏天被遗忘的烂南瓜。”
——“她一定是被那些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么渺小的信息吞没了——她不再被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件。这些信息来自她周围的人,来自韩国社会,甚至可能来自她自己的家庭。她逃离韩国,却只发现美国社会也在贬低她的价值。”
* 统治整个家族历史的话语禁忌给养了幽灵,驱除幽灵的最佳方式是“将禁忌搬上舞台”。
【性工作自由】
——“美国女权主义者在争论卖淫是否能成为一种自由选择,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来说,拥有‘不做妓女的权利’更为迫切。”
——“即便是纯粹为了生存才接受的性工作,也是一种反抗权力结构的方式,如若不然,那种权力结构可能会让你去死。但在帝国主义的秩序下进行反抗,与‘出于自愿而当妓女’却并非一码事。”
* “我”想通过书写来改变“慰安妇”的含义,“我”希望它不再是个耻辱的词。那个女人,是位英雄。
🏆
获奖记录:
2022年亚太裔美国人文学奖
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科克斯》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时代》、NPR年度最佳图书书单
📰
媒体&名人评论:
《她是幸存者》对一位母亲的精神疾病背后的历史暴力做了亲密记述,过去的幽灵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丝·赵记录了种族主义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赎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语言失效时,食物成为她母亲的语言。这本超凡绝伦的书,展示了回忆录这种体裁的创新潜能,也重新想象了学术在真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献给一位出色而难懂的母亲的安魂曲和情书……这也是一个关于食欲、渴望、味道、气味和感觉的故事……而这一切最终也让一个女儿找到了归属。这部坦诚得令人灼痛且心碎的回忆录展现了,在一个移民家庭中,食物既可以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可以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佳雅特丽·戈皮纳思,《不羁的想象:酷儿离散的美学实践》作者
在格蕾丝·赵的《她是幸存者》中,精神遗产、历史、代际创伤,以及在探索母亲的破碎过往中可能发挥联结作用的食物之间有了一种史诗性对话……这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次精神改造之旅。
——艾莉·罗伯托姆,《果冻女孩:一部家族史》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所有那些“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的人献上的一份动情致敬,同时也表明,治愈创伤不能总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是需要对过去展开集体反思。
——迪安·博尔谢·林,《第一人称复数》导演
赵动人且坦诚地探索了社会因素是如何跨越广阔的时空,侵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精神分裂的,以此阐明:精神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问题。
——伍德尧,《种族忧郁症,种族分裂:论亚裔美国人的社会与心理生活》联合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一位女性的坚韧生存故事的见证:是对母亲、在韩美战争中死去的女性、战争中的“慰安妇”,以及历史上“歇斯底里的女人们”的致敬。赵以认真、质询的眼睛,检视了精神健康领域通行的措施、诊断,以及有色人种女性是如何被忽视、误诊并被错误对待的。
——米歇尔·马龙佐
在书中,格蕾丝·赵袒露了自己与难以捉摸的母亲之间充满痛苦的共生关系。在母亲去世近二十年之后,她在书中将母亲写活,使其留下的遗产活在了书页上;同时,她也追溯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部精妙的纪念之书,也是一部有力的再生之书。
——《书单》
格蕾丝与母亲两人充满自主性、尊严、回忆与爱的生命旅程是平行的……它复杂,但催人向上。
——孙永信,美籍韩裔诗人、编辑,《不堪的荣耀》作者
这部关于对具体之人的爱与回忆的作品,对所有人来说都真实而切近。
——《句号》
📖
内容简介:
我这一生中至少有过三位母亲。
在我的童年,母亲是迷人的派对女主人,是野心勃勃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到我的青春期,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成了幻听的囚徒。
逃过战乱,移民至美国,曾经坚韧、明媚的她,何以蜕变至此?我开始探索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希望能理解是什么力量“杀”死了她。
由此,我的第三位母亲诞生了。我不仅发现了是什么将这个女人打倒的,亦发现了她为之而生的是什么。追索的深处,是一段隐秘的家族往事,以及一代女性的飘零人生。
我收集起关于她和她们的碎片,写下这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有些人希望将某些历史删除。但我知道,“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我必须为那些社会认为不值得为之流泪的人发声。
2024年7月26日 想读
饥饿 豆瓣
El Hambre
作者: [阿根廷]马丁·卡帕罗斯 译者: 侯健 / 夏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2024年7月25日 想读
次要人物 豆瓣
作者: [俄]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译者: 赵振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7月25日 想读
你踩过天鹅尸体吗 豆瓣
きみは白鳥の死体を踏んだことがあるか(下駄で)
6.2 (11 个评分) 作者: [日]宫藤官九郎 译者: 代珂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宫藤官九郎
“宫九出品,必属精品”
豆瓣高分日剧《海女》《虎与龙》《对不起青春》《木更津猫眼》《我家的故事》《池袋西口公园》《宽松世代又如何》鬼才编剧,日剧圈顶级流量yyds
★ 第一部自传式小说
“青春爆笑羞耻秘密初次大公开”
热血、摇滚、悸动 、搞笑、考试、荷尔蒙、白日梦、性幻想……
原来那些日剧的经典桥段是这么来的啊!!
★前卫吸睛的装帧与插图
“宫藤官九郎、星野源等所在剧团‘大人计划’,亲自操刀内页插图”
比涂鸦还要放肆的画风,不要错过~~
★一次青春澎湃的沉浸式日剧体验
“摇滚青春,再次沸腾”
经典台词频频输出,情节发展意料之外
人物关系伏笔迭起,追剧体验效果拉满
★全网安利宫藤官九郎中
“简体版终于来了——”
宫崎葵:“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都会变成宫藤的粉丝吧!”
【内容简介】🦢
“咚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三分羞耻、七分爆笑、十二分热血的自传式青春物语!
在只能以冬季天鹅为傲的日本东北小镇,我就读于秉承“质实刚健”的校训、学长学弟制盛行的男子高校。我每天被学长欺负,没有女同学喜欢,连死党也不在同一所学校,北野武的深夜广播是心灵唯一的慰藉。我想组一支摇滚乐队、想离开小镇去东京、想加入“北野武军团”……
在这看不到尽头的无聊日子里,一个极度迷恋天鹅的大叔成了我的倾诉对象。“天鹅大叔”看似不合群、不靠谱,但总能在我犹豫不决时大力推我一把。在他的陪伴下,我度过了磕磕绊绊、笑料百出、充满烦恼和汗渍味的高中生活。
谁说成年人就没有青春期了?!
青春是不会毕业的!人生惊喜或意外请放马过来吧~
2024年7月24日 想读
冷水坑 豆瓣
作者: 金特 中译出版社 2023 - 10
《冷水坑》是金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包含了他自2015年以来创作的四篇小说《冷水坑》《冬民·选章》《暴风雪》和《罪与爱》。
《冷水坑》:冷水坑矿区日益衰败。听说政府下拨的补偿款被人卷走,矿工之子段铁马深夜骑行,前往堵截。一路上,他翻山穿林过河,与人狭路相逢,与鬼迎面对峙。冷水坑过往的记忆,今日的怨愤,缠绕着生者与亡魂,而它的未来,犹在苍莽凛冽的野风之外。
《冬民·序章》选自金特未完成长篇小说《冬民》:他是冬洲的“多余人”,一个“精神小伙儿”,一个酒蒙子。他无法顺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体制,他不反抗也不合作,沉溺于一种神秘主义式的自暴自弃。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下岗工人兼出租车司机,在酒精的烈焰中,他不知不觉卷入了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灵魂困境和人生悲剧。
《暴风雪》写一位女士在暴风雪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以及遭遇各式人物的故事。暴风雪撕扯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又重新凝固。
《罪与爱》写一对夫妻各自一天的生活。丈夫是市规划局的一位年轻的科长,爱好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劳动,把握合理运用权力的尺度,建立良性的劳动秩序。但他在单位里却格格不入,被人揶揄为“机关堂吉诃德”,虽自命清高,终不免为这个系统所任意摆弄。妻子是一名助理律师,她接手的案子涉及一位小说家嫌疑人。随着对案情的深入了解,她对自己,对自己与丈夫、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领悟。
四篇小说,虽然彼此独立,其间却有蛛丝般的隐秘勾连。冷水坑的矿灯虽已熄灭,地火却仍在冬洲大地之下涌动奔突,并透过一个个畸零的灵魂喷发出来,化作无尽的狂言谵语。
2024年7月24日 想读
文化的困境 豆瓣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20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作者: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 译者: 王宏仁 / 林徐達 左岸文化 2023 - 11
誰擁有替一個族群發聲的權力?
什麼是一個文化的「本真性」?
「文化」差異不僅是本質的問題,更關乎權力與修辭。
1977年秋天,美國波士頓聯邦法庭,一群住在梅斯皮「鱈魚角的印地安城鎮」的萬帕諾格(Wampanoag)印地安人後裔,為了拾回祖先失去的土地,被要求在法庭上證明他們的族群身分。這群在現代被標記為麻州公民的美國原住民,被要求證明他們的部落自17世紀起便已存在,並持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然而,這群印地安人的生活早已與普利茅斯港上岸的英國清教徒、麻州說著當地方言的居民,甚至其他美國原住民混合,產生極大的改變。
20世紀這群站在法庭上的原住民,是否仍是17世紀同樣的印地安人?或者我們該問的是,當涉及權利/力時,究竟該如何表達、或是突顯所謂的族群特徵?法庭上,除了印地安人和共同生活的白人,歷史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社會學家,也以專家學者的身分出庭作證。「部落」、「文化」、「身分」、「同化」、「族群」、「政治」以及「社群」等概念都同時被擺上法庭接受審理。
++++
1930年代,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的「非洲研究」,在當時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系系主任馬凌諾斯基的主導下,建制了這門學科自身知識體系的實踐方式。自此之後,所有人類學研究者都被要求經過「田野工作」這種儀式般洗禮方能獲得專業上的肯認:人類學家抱持文化相對主義立場「置身田野現場」,從而獲得話語的職權,獲得「在地者觀點」的發言人身分,闡述一個深信未受其他文明汙染的部落本眞性以及後續的「拯救」任務。
然而,這種研究方式也同時反映了這門學科始終存在的憂慮:面對科學有效性指標的擔憂,以及殖民主義在倫理道德上的芥蒂。1980年代,美國詮釋人類學將單向的「在地者觀點」推展至在地者與人類學家雙向共塑的「地方知識」,使得這種「追求本眞性」的科學式命題獲得解脫。民族誌書寫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謄寫,而成為一項「編寫」(fiction)的文本。「民族誌眞實」僅是部分的眞實,同時彰顯了權力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持續給出的矛盾。
什麼才是一個族群或是文化足以識別的「本真性」?(誰又擁有權威對此發言?)
在這個既強調多元差異又移居混同的時代,「我們」和「他們」的界線為何?
文化工作者憂心所謂「傳統」消失,但什麼是「傳統」呢?
人類學者試圖從「在地」推向普世,是可能的嗎?
這些討論都涉及文化的詮釋模式、群體的共識、距離的形態,以及歷史發展的不同故事。顯而易見,這不僅是文化議題,而是具有政治與法律性爭議以及歷史過程的討論。
+++++
本書分為「話語」、「移轉」、「收藏」與「諸多歷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話語」聚焦於書寫與再現的策略,試圖表明民族誌文本是在充滿政治主導情境中的多聲交流的編排(orchestrations),呈現民族誌職權(ethnographic authority)的歷史轉向與書寫中見證和記錄的現身;第二部分「移轉」描繪民族誌研究與前衛藝術和文化批判的結盟,第三部分「收藏」轉向收藏的歷史,所謂「異國情調」如今近在咫尺,界線難分;第四部分則試圖以非西方歷史經驗展現當代議題——屬於「東方」和美國原住民「部落」的經驗,是如何讓集體身分成為一種混雜且互相關聯的創造過程。
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人們總是若干程度上顯得「不夠本真」(inauthentic),因為在全球權力體系下,話語是透過相互關係加以發展的,一個文化或傳統的連續性中,不可能只有差異或獨特性。因此,身分是關聯性的,而非本質性的。「文化」不再是穩定的異國情調般的差異,自我-他者的各種關係不是本質上的,是權力和修辭的問題。
因此,誰擁有替一個族群發聲的權力?
【關於《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三部曲】
《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是一系列持續的反思,以及對時代變遷的回應。
這三部作品試圖討論當代原民社群在世界主義與全球現代性的過程中所涉及有關現代跨國活動、殖民經驗、政治記憶與文化身分等議題,並且透過實用主義手段與全球化勢力,周旋於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和特定的國家霸權。
克里弗德延續《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中「部分眞實」觀點,提出「諸多歷史」(histories)作為貫穿整個三部曲的核心思想——在《文化的困境》裡反駁文化「非存即亡」的有機論述;在《路徑》裡闡述羅斯堡的諸多過往;在《復返》裡賦予「偶然性銜接」的歷史辯證。
因此,當代的原民文化復振從來不是一個從「殖民壓迫」朝向「解放獨立」的簡單過程,而是在「殖民/解殖/後殖民」轉換的不確定關係中的各式接觸、交換、抵抗和衝突。在這種民族誌現實主義之下,我們終會領悟到原民文物復返運動與博物館收藏正義,有賴於殖民歷史與後殖民原民主張的彼此協商與合作。
好評推薦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開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高俊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當文化接觸與變遷常被簡化為同化或抵抗的二元對立,克里弗德提出了把「猶豫」和「抵抗」區分開來的重要性。除了抵抗的歷史,我們也需要一個猶豫的歷史,在警覺的猶豫中,身分並非要去劃出邊界,而是一種積極參與的、主動交流的位置。──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意圖拆解民族誌單單作為(較為神聖的)口述資料文字化,以及本土(原住民)田野工作者身分優先於書寫職權的迷思。透過上述反思,我們才能夠面對當代許多可能出現的田野書寫認識論問題,諸如:如何處理田野工作與身分政治正確的倫理矛盾、對保存歷史(傳統)文化或是提倡流行混合與創新的衝突。──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編完掀起人類學後現代批判風潮的《書寫文化》後,克里弗德緊接出版了《文化的困境》,不僅延續對民族誌的反省,更涉足藝術、博物館、原住民等領域,至今在評論展示或剖析身分政治時仍廣被引用,文化研究經典著作的地位無庸置疑。──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文化的困境》是克里弗德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也是其中探索主題最多面向,理論見解最具創意的一本論文集。我們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他的知識遊歷是如何開始,也看到他如何透過一個個精采的文化展演例證,不斷地質疑、暴露當代的各種原住民論述的假設;並且透過並置與反諷,抽掉腳下站立的地毯,讓我們難以保持平衡。──林開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在現代性造成的混亂與熵增論中,本真性、經驗、存在這些修辭,多已石化為虛詞,而我們需要的是動詞。民族誌書寫尤然。超現實主義藝術進入博物館,已經例示了視覺文化驅力的真實回返。本書譯筆曉暢,對於當代藝術、書寫與展示的批判處境,深具啟示。──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2024年7月22日 想读
被背叛的遗嘱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依我看来,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只有在历史中,人们才能抓住什么是新的,什么是重复的,什么是发明,什么是模仿。换言之,只有在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而存在。对于艺术来说,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坠落在它的历史之外更可怕的了,因为它必定是坠落在再也发现不了美学价值的混沌之中。
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以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2024年7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