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ye
豆瓣
8.3 (55 个评分) 王菲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新艺宝
王菲的首张国语专集,1994是王菲的音乐处处开花的一年,两张国语片、两张粤语片惊人的畅销,年底创下纪录的首次个人演唱会,无数的奖项,93年时时而听闻的天后称号不但在这一年牢固地确立了下来,还从香港这一弹丸之地走向了整个华语界。其中第一张正式国语专辑《迷》当然功不可没。香港艺人发国语片往往遵循用台湾创作班子的传统,王菲的《迷》也将制作人换为后来不幸车祸身亡的杨明煌。这和94年王菲国粤语专辑曲风相离是有关系的。
《迷》很少会是我听王菲时的第一选择,尽管其音乐已经超越别人许多了。两个版本的《我愿意》被奉为经典。没兴致的时候我一句都听不进去,但投入地听这首歌时,时光都好似停滞了。整颗心随着乐曲自然地舒张驿动。王菲忽强忽弱的嗓音容易让人想到Dolars O'ridon,不过王菲还多了一分中式的柔情,音符的传递之间也多了一层润滑的感觉。接下来的《执迷不悔》虽是旧作,却换上了新的编配,录音也重新来过,王菲唱得更为冷静坚强。《软弱》是很慢热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半点感觉都没有。忧郁的saxphone伴着王菲冷冷的嗓音,深夜里听舒服极了。王菲从《迷》开始的大部分音乐都是属于夜晚的。寂静的黑夜,不开灯的房间,窗外吹来习习凉风,又没太多杂念,王菲的音乐就成了我的好伴侣。《迷》如此,《菲靡靡之音》如此,《天空》更如此。
Coming Home 豆瓣
7.9 (38 个评分) 王靖雯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新艺宝
驶向北京的列车上,清纯的少女望出窗外,若有所思。美国求学归来,王菲一张名为《Coming Home》的专辑无声无息被摆上了货架。CD封册的所有图片都在北京拍摄,封面的王菲还是少女,内页就成女郎了。着超短裙装、黑丝筒袜,王菲游荡在老家被遗忘的角落中。暴土的酸奶、汽水价目牌旁站着时髦的王菲,回家的王菲。听着音乐,却绝无香港--北京的感觉。美式风格的充斥,很有纽约--香港的说。
《浪漫风暴》、《Miss You Night and Day》,那几年王菲的每张专辑总有几首轻快悦耳的改编曲,这一次也不例外。唱中快板的舞曲,对于香港歌手特别是新进歌手来说就像一种必尽的义务,冷静的王菲也不例外。这一点与台湾有极大不同,可以说是香港流行乐商业化的一个明证。《Coming Home》中,王菲继续翻唱EPO的歌曲,《这些 那些》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对EPO知之甚少,无法作比较。我注意到王菲大量的翻唱有集中的现象。早期对EPO的百唱不厌,然后沉醉在张宇和陈小霞的情歌之中,后来的Cocteau Twins再说。中岛美雪的作品王菲也二试歌喉,其中之一就是让其大红大紫也是本碟中最重要的歌曲《容易受伤的女人》。演唱会上王菲唱起此歌全场拍掌和着拍子,足见其在港深入人心。1992年的香港乐坛是天王掌权的时代,《容》的脱颖而出对于失踪一段时间的王菲有奇迹的味道,不过在我看来并未将专辑内的其它歌曲光芒抢尽(PS,对这首歌感受不深,不作过多分析)。相对于《容》,我更喜欢《一个不相识的约会》,尽管编配很俗气。王菲自己坦言喜爱的那首原创英文歌《Kisses in the Wind》出自杜自持之手,气氛的渲染很成功。
从商业上讲,本碟是王菲演艺生涯一大突破点,她的灵歌唱腔真正给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香港乐坛上王菲不再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