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里尼西亞 / 玻里尼西亚 / 波利尼西亚 豆瓣
查劳·巴西瓦里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4年6月30日
出版发行:
角头音乐
想像回到千百年前,跟随着原民祖先的足迹,摆渡着半月状的独木舟,从花东海岸的太平洋一路往西,划向马达加斯加的印度洋,随浪摇曳,逐波盪漾,抖落着南岛部落文化与民族的浩瀚壮丽与冒险浪漫的情怀。
这是一张本岛花东海岸部落原创与马达加斯加节奏器乐揉合而成的南岛语系概念专辑,也是台湾原住民与非洲岛屿的音乐人首次的跨国制作。在西班牙一个南部小镇哥多华录制完成的,由同样属于南岛语系,有马达加斯加的音乐灵魂之称的世界音乐大师 Kilema和西班牙新一代颇具名气的佛朗明哥吉他好手 Isaac Muñoz Casado共同精心编曲制作。整张音乐是用邦查语创作的,巧妙地融合了阿美歌谣节奏、西班牙古典吉他及马达加斯加数种传统乐器,深具世界音乐的格局,独树一格,犹如打开了歌谣音乐的新视野,彷彿穿越时空的南岛航程,在奇妙的音乐图景中,有了美好的新发现。
乍看之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几组地域名词或族群意涵,竟有什么样的因缘、能以一丝一缕紧紧串连,巧妙地,织就出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万花图像?唯独音乐吧。音符与音乐,当是这股足够跨界、跨越世间所有藩篱范畴的神秘力量。
相信熟悉或听过 Chalaw作品的人,大都清楚,关于音乐上「跨」、「融」、「结合」之种种概念及作为,在过去两张专辑《查劳‧巴西瓦里》(2007)、《老老车》(2009)之中,可说屡见不鲜,且惊喜迭起。Chalaw虽属阿美族人,「样貌」却非意料之内 ── 所组乐团 Basiwali为南非+西班牙+汉族(+阿美)的大熔炉;歌曲除古调元素,尤大量揉现了 Bassa Nova、Latin、Reggae、Bluegrass……等各式同具「热带」或「热情」性质的「外来」乐风,形成自己缤纷独特、既世界又草根、「异国情调」浓厚的原住民在地乡谣 ── 如此勇于尝试的开放感,或源自居驻海滨的渔人本色:海纳百川,鱼网中大海赐予的渔穫,什么可能性都有。
只不过没想到,亟思突破的 Chalaw行至第三张专辑,竟将原本仅限土法炼钢的「想像」,进一步大气魄地「落实」:飘洋过海远赴西班牙录音,找来马达加斯加传奇音乐人 Kilema,以及西班牙吉他手 Isaac Muñoz Casado共同合作,打造出一张真切具国际化视野的世界音乐唱片。
素有「Soul of Madagascar」之誉、目前旅居西班牙的 Kilema,公认为当今推广马达加斯加音乐(文化)最力的代表性唱作人。长年巡演各地的他,曾受邀于2010年的台东「南岛文化节」,由此与台湾音乐人结下缘分;此番担起 Chalaw新作裡极重要的角色:不但负责主要编曲、参与合声,精通多项(传统)乐器的 Kilema,还亲自演奏一些稀罕非常、甚至听也没听过的非洲民族器乐。而另位举足轻重的伙伴 Isaac Muñoz Casado,则是西班牙新一代颇具名气的(佛朗明哥)吉他好手,同时操刀全辑的录音及混音大任。
分别根植于亚洲、非洲、欧洲的原生音乐文化,彼此间会撞击出怎样的奇妙火花,是融汇或扞格?从开场曲〈藤〉就可获致最精彩的答桉:首先 Chalaw的声音跟之前不一样了 ── 随着满溢悠闲风情的曲调,变得…怎么说…更慵懒、自由、辽阔起来……不知是否感受异地环境的影响?总之这有意思的化学变化,让人讚叹、难以想像是以台湾的邦查语在歌唱;待曲走中段,一阵像筝又似竖琴、清细透明的弦音抢出,那是 Kilema演绎的「Valiha」(竹管状拨弦乐器),开始与佛朗明哥特有的女声「呼喝」(Jaleo)及「拍掌」相互应和,上演一场殊异复绝妙的音乐对话。(另种乐音与 Valiha相近、但线条稍粗重的「Marovany」,则运用在〈安慰〉)。就像〈远洋〉中急促唱着:「miliyas sado gami do lumaah daira e rumaay ah riyaarre mi fuding sado gami ah nini」(现在我们就离开家,前往未知的领域捕鱼去),离开习惯的舒适圈,身体力行地实践好奇的野心,才能享受不知将捕捉到什么的兴奋与成果。
而〈板模工人〉听来欢快流畅,却含精密复杂的编排,充分展现Kilema擅用多样拨弦乐器(民谣吉他、古典吉他、乌克丽丽)去层层堆叠、製造节奏感 ── 旋律中有节奏,节奏又流露旋律 ── 的长处;里头除 Isaac Muñoz Casado高超的吉他独奏外,也不忘利用大、小提琴增添曲式的丰厚度,堪称内外双全。此曲谈的是 Chalaw(及许多原住民)早年上都市工作的亲身经历,满不在乎的潇洒唱词,其实暗伏点点无奈;轻鬆的表达形式,悄悄反讽、提醒着我们反思社会底层的卑微与辛苦。
「玻里尼西亚」(Polynesia),希腊文的「群岛」,意指佈于太平洋中、南部之大片岛群,包括夏威夷、纽西兰、大溪地、东加王国……等,也就是大洋洲 ── 专辑以此为名,自然指向台湾与大洋洲诸岛,皆属语言学中的「南岛语系(族)」(甚有研究推定,玻里尼西亚人的远祖为台湾原住民);而马达加斯加,算是南岛语系往西扩散得最远的岛屿。即使众多人类、地理学上的追溯理论,使得人与人、岛与岛、国与国之间,隐隐然产生了异族同源、一脉相承的文化网络,但都比不上听到由 Chalaw创赋骨架(词曲)、Kilema与 Isaac Muñoz Casado填生血肉(编奏)的《玻里尼西亚》时,那些由音乐连结的「原来如此」的契合与置信感,那确实是一种遇见早已相熟的新朋友、既陌生又热烈的亲切;且三者不过分强调本体、节制中互显自我特色的尊重,才谓真正世界一家。
这是一张本岛花东海岸部落原创与马达加斯加节奏器乐揉合而成的南岛语系概念专辑,也是台湾原住民与非洲岛屿的音乐人首次的跨国制作。在西班牙一个南部小镇哥多华录制完成的,由同样属于南岛语系,有马达加斯加的音乐灵魂之称的世界音乐大师 Kilema和西班牙新一代颇具名气的佛朗明哥吉他好手 Isaac Muñoz Casado共同精心编曲制作。整张音乐是用邦查语创作的,巧妙地融合了阿美歌谣节奏、西班牙古典吉他及马达加斯加数种传统乐器,深具世界音乐的格局,独树一格,犹如打开了歌谣音乐的新视野,彷彿穿越时空的南岛航程,在奇妙的音乐图景中,有了美好的新发现。
乍看之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几组地域名词或族群意涵,竟有什么样的因缘、能以一丝一缕紧紧串连,巧妙地,织就出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万花图像?唯独音乐吧。音符与音乐,当是这股足够跨界、跨越世间所有藩篱范畴的神秘力量。
相信熟悉或听过 Chalaw作品的人,大都清楚,关于音乐上「跨」、「融」、「结合」之种种概念及作为,在过去两张专辑《查劳‧巴西瓦里》(2007)、《老老车》(2009)之中,可说屡见不鲜,且惊喜迭起。Chalaw虽属阿美族人,「样貌」却非意料之内 ── 所组乐团 Basiwali为南非+西班牙+汉族(+阿美)的大熔炉;歌曲除古调元素,尤大量揉现了 Bassa Nova、Latin、Reggae、Bluegrass……等各式同具「热带」或「热情」性质的「外来」乐风,形成自己缤纷独特、既世界又草根、「异国情调」浓厚的原住民在地乡谣 ── 如此勇于尝试的开放感,或源自居驻海滨的渔人本色:海纳百川,鱼网中大海赐予的渔穫,什么可能性都有。
只不过没想到,亟思突破的 Chalaw行至第三张专辑,竟将原本仅限土法炼钢的「想像」,进一步大气魄地「落实」:飘洋过海远赴西班牙录音,找来马达加斯加传奇音乐人 Kilema,以及西班牙吉他手 Isaac Muñoz Casado共同合作,打造出一张真切具国际化视野的世界音乐唱片。
素有「Soul of Madagascar」之誉、目前旅居西班牙的 Kilema,公认为当今推广马达加斯加音乐(文化)最力的代表性唱作人。长年巡演各地的他,曾受邀于2010年的台东「南岛文化节」,由此与台湾音乐人结下缘分;此番担起 Chalaw新作裡极重要的角色:不但负责主要编曲、参与合声,精通多项(传统)乐器的 Kilema,还亲自演奏一些稀罕非常、甚至听也没听过的非洲民族器乐。而另位举足轻重的伙伴 Isaac Muñoz Casado,则是西班牙新一代颇具名气的(佛朗明哥)吉他好手,同时操刀全辑的录音及混音大任。
分别根植于亚洲、非洲、欧洲的原生音乐文化,彼此间会撞击出怎样的奇妙火花,是融汇或扞格?从开场曲〈藤〉就可获致最精彩的答桉:首先 Chalaw的声音跟之前不一样了 ── 随着满溢悠闲风情的曲调,变得…怎么说…更慵懒、自由、辽阔起来……不知是否感受异地环境的影响?总之这有意思的化学变化,让人讚叹、难以想像是以台湾的邦查语在歌唱;待曲走中段,一阵像筝又似竖琴、清细透明的弦音抢出,那是 Kilema演绎的「Valiha」(竹管状拨弦乐器),开始与佛朗明哥特有的女声「呼喝」(Jaleo)及「拍掌」相互应和,上演一场殊异复绝妙的音乐对话。(另种乐音与 Valiha相近、但线条稍粗重的「Marovany」,则运用在〈安慰〉)。就像〈远洋〉中急促唱着:「miliyas sado gami do lumaah daira e rumaay ah riyaarre mi fuding sado gami ah nini」(现在我们就离开家,前往未知的领域捕鱼去),离开习惯的舒适圈,身体力行地实践好奇的野心,才能享受不知将捕捉到什么的兴奋与成果。
而〈板模工人〉听来欢快流畅,却含精密复杂的编排,充分展现Kilema擅用多样拨弦乐器(民谣吉他、古典吉他、乌克丽丽)去层层堆叠、製造节奏感 ── 旋律中有节奏,节奏又流露旋律 ── 的长处;里头除 Isaac Muñoz Casado高超的吉他独奏外,也不忘利用大、小提琴增添曲式的丰厚度,堪称内外双全。此曲谈的是 Chalaw(及许多原住民)早年上都市工作的亲身经历,满不在乎的潇洒唱词,其实暗伏点点无奈;轻鬆的表达形式,悄悄反讽、提醒着我们反思社会底层的卑微与辛苦。
「玻里尼西亚」(Polynesia),希腊文的「群岛」,意指佈于太平洋中、南部之大片岛群,包括夏威夷、纽西兰、大溪地、东加王国……等,也就是大洋洲 ── 专辑以此为名,自然指向台湾与大洋洲诸岛,皆属语言学中的「南岛语系(族)」(甚有研究推定,玻里尼西亚人的远祖为台湾原住民);而马达加斯加,算是南岛语系往西扩散得最远的岛屿。即使众多人类、地理学上的追溯理论,使得人与人、岛与岛、国与国之间,隐隐然产生了异族同源、一脉相承的文化网络,但都比不上听到由 Chalaw创赋骨架(词曲)、Kilema与 Isaac Muñoz Casado填生血肉(编奏)的《玻里尼西亚》时,那些由音乐连结的「原来如此」的契合与置信感,那确实是一种遇见早已相熟的新朋友、既陌生又热烈的亲切;且三者不过分强调本体、节制中互显自我特色的尊重,才谓真正世界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