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3 (113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2018年5月21日 已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我迄今的阅读经验中最让我恶心和反感的小说主人公。一个“思想发达、自我意识过强、神经紧张、歇斯底里、困于观念”并时刻想通过“反抗和斗争”来获得“崇高”的穷困潦倒的“理想主义”者,一切概念都朝着一个中心运动,土崩瓦解于虚无。恕我直言,它不能逃离平庸,更不能成就好人。因为残缺的生活环境而把安全感嵌入某些同样破败的“文学”中,躲在人群之外的黑暗角落,对于一个不断自我辩护的人,又不曾获得具体的一个人的真情实感的关心,这又是什么自尊心。像病毒入侵,使虚荣和嫉妒恶狠狠的嘲笑“活的生活”,通过迁怒来实施“英雄式”的审判的小人,成为生活机制的蠕虫,活在地下室中。并不能书写这个世界的复杂,只有自以为是的解剖自己。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害怕了这样一种写作,看作对自己的警醒?同样,这部作品也是对我
文学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谷歌图书 豆瓣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8 (8 个评分)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的迫害和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悲剧。没落贵族伊赫涅夫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管家,他尽心尽力地为公爵管理家务和田产,却得不到公爵的赏识和信任,两人经常发生口角,最终闹翻,打起了官司,为了置伊赫涅夫一家于死地,瓦尔科夫斯基侵吞了他仅有的一座田庄,又千方百计迫使儿子阿辽沙娶百万家产的继承者做儿媳,使钟情于阿辽沙的管家的女儿娜达莎遭到抛弃。另一个受害的是斯米特老人一家,他女儿曾经受公爵引诱而离家私奔,结果被掠夺一空,家破人亡,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私生女涅丽,最后涅丽也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2卷) 豆瓣
Dostoevsky:The Years of Ordeal,1850-1859
作者: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 刘佳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 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 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