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性别问题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青岛出版社 2007
长期以来,性别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学忽视性别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其功能主义的传统。按照功能主义的看法,性别问题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性别的人虽然在地、物质利益、权利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具有功能上的必要性,并不构成社会不公正。这就造成了对性别研究的轻视。
本书准备在借鉴西方性别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论述了性别问题在中国的表现以及引起最多争论的焦点问题,尝试阐明本人对性别问题的一些看法。本书的主要资料来自一个小样本(共162人)的口述史。这一样本以都市女性为主,也有少量的男性和农村女性。由于样本规模较小,这一研究只具有探索性研究的意义,并无推论确定目标总体的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工作与社会参与
一、参政与管理
二、参加社会生产
三、工作中的歧视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
一、家庭与男权制
二、家务劳动分工
三、家庭暴力
四、男权制家庭的式微
五、婚姻家庭的未来
第三章 美与性
一、美与身体
二、女性的性权利
三、男女两性的性差别
四、贞操观念
五、性道德的变迁
第四章 生育
一、母性问题
二、生育控制
三、性别比问题
四、性别偏好
第五章 跨性别现象
一、易装易性现象
二、易性者与同性恋者的区别
三、跨越性别的理论问题
第六章 性产业
一、性工作
二、淫秽品
第七章 性别气质
一、两性的刻板印象
二、如何看待两性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她身之欲 豆瓣 谷歌图书
2016年5月第1版
8.0 (71 个评分) 作者: 丁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其它标题: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Wanderers 豆瓣
作者: Kerri Andrews Reaktion Books 2020 - 10
This is a book about ten women over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who have found walking essential to their sense of themselves, as people and as writers. Wanderers traces their footsteps, from eighteenth-century parson’s daughter Elizabeth Carter— who desired nothing more than to be taken for a vagabond in the wilds of southern England—to modern walker-writers such as Nan Shepherd and Cheryl Strayed. For each, walking was integral, whether it was rambling for miles across the Highlands, like Sarah Stoddart Hazlitt, or pacing novels into being, as Virginia Woolf did around Bloomsbury. Offering a beguiling view of the history of walking, Wanderers guides us through the different ways of seeing—of being—articulated by these ten pathfinding women.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豆瓣
作者: Judith Halberst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1 - 9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is about finding alternativesoto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success in a heteronormative, capitalist society; to academic disciplines that confirm what is already known according to approved methods of knowing; and to cultural criticism that has extensively theorized hegemony but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counter-hegemony. Judith Halberstam proposes "low theory" as a means of recovering ways of being and forms of knowledge not legitimized by existing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Low theory is derived from eccentric archives. It runs the risk of not being taken seriously. It entails a willingness to fail and to lose one's way. Tack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high theory and low theory, high culture and low culture, Halberstam looks for the unexpected and subversive in popular culture, avant-garde performance, and queer art. She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nimated children's films, contending that new forms of animation, especially CGI, have generated narratives filled with unexpected encounters between the childish, the transformative, and the queer. Dismantling contemporary logics of success, Halberstam demonstrates that failure sometimes offers more creative, cooperative, and surprising ways of being in the world.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豆瓣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作者: [加]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正统规划师们建大楼、建公园、建高架,她却说:
「只有当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时,城市才有可能为所有人都提供一些东西。」
一位传奇女性,一部挑战权威之作,60年间,改变了世界
——————————
新版特色:
★ 中文译本全面修订
★ 新增简·雅各布斯小传,致敬经典
★ 新增北大俞孔坚教授导读,解析为何60年后中国读者还可借鉴参考此书
★ 新增简·雅各布斯“现代文库”版序言,重新定义城市生态的基本逻辑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面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值得每一个开发商、规划师,各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尤其是市长们时时参考,观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俞孔坚
如何将建筑业的“清洁”“大”都市,带回人类扮演主要角色的“肮脏”“小”地方?这场现代社会最大的斗争,完全是从这位顽强的女性身上开始。
——隈研吾
关于城市最出色的书之一……本书的研究方法并不复杂,仅仅是用眼和心而已,但由此而产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是什么给了城市活力和灵魂。
——威廉·H.怀特
也许是城镇规划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也可以在更广大的背景下来阅读此书。
——《纽约时报》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以充满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是什么构成了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具体阐释了城市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取向,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尽我们所能去理解城市的生态,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雅各布斯的杰作是一部以人为本治理城市的蓝图。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