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男性的衰落 豆瓣
The Descent of Man
7.8 (60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译者: 张艳 / 许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我希望,你选择打开这本书,是因为意识到我们需要质疑男子气概,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且阻碍着世界的进步。”
——格雷森·佩里
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在英国,四十五岁以下的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从全球范围看,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们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在21世纪,这样的“传统男性”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传统男子气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处新时代的男人应如何改变,才能让自己变得幸福圆满,让世界变得更好。
*****************************************
◇男子气概是什么?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部在英国引起全民讨论的话题之作,《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GQ》《Vogue》等全球各大媒体一致推荐
◇家暴受害者、异装癖和“标准男性”的自述——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得主格雷森·佩里讲述亲身经历,反思现代社会性别构建,呼吁男性做出改变。
◇你一定能在本书中发现许多人的影子——
“路怒族”,肌肉男,不愿袒露脆弱的硬汉,不接受变化的顽固派……所有人都该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样的男性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
我受过男性个体的折磨,也遭遇过男性性别本身带来的束缚。我是一个男性,学会了同情自己,也希望能同情众多男性。我带着好意写下这本书,希望男人能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取得成功。
——格雷森·佩里
格雷森·佩里在英国掀起了有关男子气概的对话。
——BBC第4电台
谁能比格雷森·佩里更深入地研究传统男性……既是回忆录也是自我宣言。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男人的一记警钟,警告他们要在毁灭世界之前平复情绪。
——GQ
一位善辩诙谐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览名为男子气概的游乐屋……他是该岗位之最佳人选!
——《纽约时报》
对我们的偏见、喜好和弱点做出的最友善的解剖之一……一位一针见血的优秀社会评论家。
——《独立报》
他说出了我们希望自己早点想到的东西,问出了我们想问的问题。
——《每日电讯报》
精彩绝伦!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英国作家,《岛》作者)
发明男性气概 豆瓣
Manhood in the Making:Cultural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4.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D·吉尔默 译者: 孙伟 / 张苗凤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2
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通过对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的历史探究,本书作者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而这些特质,随着文化标准的变迁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2021年12月10日 已读
可以说这本书除了译后续没有一处可读,译者在译后续直接提炼了作者和波伏娃相反的观点:“男人是被塑造、建构的,男孩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才能成长为男人;相反女孩是自然而然成为女人的,无需经历考验,也没有所谓失败和成功”,前半句倒是蛮有启发性的但后半段显然是没有看到女性经历的苦难而导致的局限性。局限就局限吧其实我不是很在乎,谁想作者在结语还茶了一句“只要还有仗得打,还有战争得赢,还有度要测量,还有艰难的 工作要做,我们中的一些人就不得不‘像男人般行动’。那么再问一次,为什么这种律令排除了女性?为什么只有男性被允许成为‘真正的男人’,赢得成功克服风险的荣誉?”。父权社会下的受害者明明是所有被压迫的人,但作者怎么只看到了可怜的不想成为男人的男性?整本书就这样戛然而止,也是不懂怎么这也能出书啊?
两性 性别研究 文化 社会学
性别是流动的吗? 豆瓣
Is Gender Fluid?
6.9 (41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莉·海因斯 著 / [英] 马修·泰勒 编 译者: 刘宁宁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性别是流动的吗?
美国GoldieBlox玩具公司生产了性别中立的玩具,试图挑战人们对儿童玩具的性别刻板印象。为避免对同性恋家长的歧视,法国议会已决定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词从教育系统的官方文件中去除。英国地铁与加拿大航空公司取消了“女士们先生们”的广播开头,改用 “大家好”,以推广性别中立,
传统的二元的男女性别角色在如今还有效吗?
为什么有人的生理性别和性别认知不一致?
我们的性别表达是怎样被建构的?
我们正在步入无性别的社会吗?
本书紧密贴合性别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如法国辅助生育技术的正式开放、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中移除、普林斯顿大学允许6种性别选项、男女性别互换滤镜、“成为别人实验室”性别互换等,具有广泛讨论价值与深远影响力。
虽然我们从出生就被先天地赋予了生理性别,但有些人会在他们的生理性行为和他们的个人身份之间产生不和谐。本书从作为生物性征表达的性别、作为社会建构的性别、性别的多样性、性别激进主义四个方面,概括了性别在当下的多重意义与特性,扩展了读者对性别的认知。这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适合对性别充满好奇或困惑的所有人。
The Big Idea系列
★性别酷儿、无性别者、暗能量、气泡宇宙、过度医疗、反精神病学、元学习者、全脑仿真……
别慌!本系列已将21世纪前沿问题相关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节点一网打尽,让你在加入讨论前获得充分的装备,在纷繁的话题丛林中不再迷路。本系列特别采用分层排版,请以适合你的任意方式开始探索吧!
★由点及面搭建系统性知识结构:针对话题事件延申出的学科概念,提供基础注释,降低阅读难度。清晰梳理学科从古至今的要点事件,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学科系统认知。
★特色洋葱式分层阅读:内容由深到浅,策展式排版。内容重点分明,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可满足不同喜好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不同难度的文本间自由跳接。
★装帧设计新潮时尚:入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全彩印刷。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8.4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2022年3月31日 已读
特别好读,内容比从零开始深一点点
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豆瓣
作者: 安吉拉•默克罗比 译者: 张岩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逊色 豆瓣 谷歌图书
Inferior:How Science Got Women Wrong-and the New Research That's Rewriting the Story
8.2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吉拉·萨伊尼(Angela Saini) 译者: 李贯峰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4
!面对任何基于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不公偏见,请在本书指导下予以回击!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旨在通过还原生命科学领域性别研究的基本路径,揭示出人们对性别(尤其女性)的刻板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差异使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次等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她们体格虚弱、思想软弱,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连达尔文也声称女性处于进化的较低阶段。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主要是男性)不断发现所谓新的证据来支持这种既有主张。从智力到情感,从认知到行为,科学在不断地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是根本不同的。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一波巨大的研究浪潮如今正在刷新我们的固有偏见。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被重新定义。
本书作者安吉拉·萨伊尼将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其必要的关于女性的新科学编织在一起,揭示女性的身体和思想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她结合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中的性别研究,探索了更加深层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作者以一种较为中立的科学表述向读者还原性别研究在科学领域的困难之处,借此传达出克制且理性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所有科普作品应有的价值内涵。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具有启发性的好书。萨伊尼利用大量数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迫切需要的解释,以此来说明长久以来,即使是最为公正的科学研究领域,也不知不觉成为了父权制社会偏见的助推器。这本书也给科学界的其他成员造成了重要的挑战:承认并纠正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重新审视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对任何性别都是有益的。
——《英国独立报》
启蒙运动带来了科学、哲学和艺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但这个时代也创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的叙事——她们在智力上不如男性。科学记者萨伊尼认为,科学界长久以来排斥女性,科学的过程充斥着固有偏见, 萨伊尼表示,新的科学成果和社会意识正在推翻大量的性别刻板影响,但很多问题仍然从技术与观念上悬而未决。
——《科学美国人》
这是一本颇有分量的著作,语言优美、叙事引人入胜,萨伊尼从人类学、演化史、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为其论点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她对无意识偏见的论证几乎难以反驳,所以,不管你对性别和平等有什么看法,先读读这本书。
——《经济学人》
我们应当从认识上确立一些对性别区别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必然应当从科学认识入手。
——《卫报》
不只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 豆瓣
Public Man, Private Woman: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美〕让·爱尔斯坦 译者: 葛耘娜 / 陈雪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极端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性经验史(第四卷):肉欲的忏悔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vol. 4: Les aveux de la chair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性经验史的第四卷,也是后一卷。本书基于对欧洲古代基督教的思想家、哲学家(查士丁、奥古斯丁等)的相关文本研究和解读,阐述了中世纪性概念的形成,以及性关系、婚姻的制度规范、伦理,等等。在哲学上看,本书是福柯的欲望主体解释学的“一个章节”。从历史上看,本书侧重于讲解早期基督教教父对主体性的重塑,福柯认为,这些教父们着手将真实的人类话语的经典逻各斯转变为神学的。这些规则和学说的本质是对西方古典时期和古代晚期希腊和拉丁哲学家所阐述的自律性的重新加工的遗产。本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是一位哲学大师的力作。
封存三十多年的福柯遗著
思想史巨著“性经验史”最终卷
中文版面世
人的历史,是同一个术语的多个同义词的长期接续。反驳它,是一种责任。
——勒内·夏尔(René Char)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7.8 (6 个评分) 作者: 王曉丹 / 余貞誼 大家出版 2019 - 7
厭女是一座牆,有人說這是保護,但它更是一種禁錮。
為何這座牆比我們想像的更牢不可破?厭女又如何以愛女的面貌現身?
厭女,是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本書是首部完整論述台灣厭女現象之作,剖析了厭女網絡的成因與運作機制,以及那些關於困惑、猶疑、折損的故事,並尋找可能的突圍之道。
為何時至今日,厭女仍然是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厭女已經不再是問題,然而當代持續存在的厭女現象告訴我們: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厭女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更為頑強。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在傳統父權體制透過流行文化不斷傳播、變形的同時,女性主義也必須提出新的策略與論述。
厭女不是少數人個人的極端情緒,厭女也並不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厭女比我們所看見的更幽微、更複雜,也比我們想像的更根深柢固,厭女的機制與邏輯滲透到人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進入性、身體與情感連結之中,造就了厭女網絡。
厭女網絡採取兩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並分而治之,透過拉攏「好女人」、懲戒「壞女人」,使女性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因為被拉攏而得意;拉攏與懲戒更可能產生相互加乘的效果,進而鞏固厭女網絡。
本書的重要論點在於,厭女有另一個面向,那就是愛女,厭女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這種不將對方視為主體的單向度的愛,其實就是──厭女。愛女,並非厭女的解方,互為主體的協商與成長,才是克服厭女的良藥。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單一結構」解析厭女網絡中透過關係界定他人、控制他人、將他人視為客體的各種機制、邏輯與論述;中篇「兩難困境」書寫厭女網絡之中的個體處境,追問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為何╱如何讓女性難以看穿、無法站出?下篇「多元協商」則論述多層次、多面向、嘗試突破厭女網絡的突圍行動。
厭女,正從現實與網路、小說文本與社會事件無孔不入地襲捲而來。全書分析的厭女案例包括:父權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反同運動、性暴力受害者、女性從政者、族群與性別,PTT母豬教、性私密影像與報復式色情、解放乳頭自拍,以及《水滸傳》、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八里雙屍案與《黑水》。
理解與拆解厭女現象,正是告別厭女的第一步!
■ 本書重要焦點如下:
──父權家庭如何懲戒「不合格」的妻子、「失職」的母親、「不孝」的女兒、不進入家庭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別的女性?反同運動如何忌性、恐同、厭女?
──女性政治人物為何面臨在性別角色和政治角色間進退失據的困境?中性化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在性別與族群的愛厭交織中,媒體如何展現能動性,促發性別平權?
──「母豬教」和「報復式色情」如何將女性客體化、工具化?「解放乳頭」的倡議,要將乳房去情慾化或是再情慾化?
──《水滸傳》為何是一個厭女文本?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指出了哪些權勢性交受害者的困境,以及受害者自我的複雜與兩難?八里雙屍案的報導與判決書顯露了什麼樣的厭女情結?與《黒水》又該如何對讀?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如何以「主體愛」補充「匯流愛」?
名人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芳枝╱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齊力推薦
回归家庭? 豆瓣
Heading Home: 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沙尼·奥加德 译者: 刘昱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性政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米利特 译者: 宋文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本书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相对而言尚未被探索过甚至充满臆断的领域。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作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二辑) 豆瓣
作者: 梁景和 编 2012 - 5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2辑)》从女工、家务劳动、性伦文化等不同侧面探讨了新中国十七年中国和北京的有关家庭、女性和性伦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独特的社会风貌。《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2辑)》既可在推进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婚姻•家庭•性别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也可为人们今天和未来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启发,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性别视角 豆瓣
作者: 王金玲 / 林维红主编 2009 - 3
《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作为内地选编的第一部有关台湾妇女/性别研究的论文选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学术视角和研究理念,而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也将有助于当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推动我们开创一种新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在某种性别盲点或性别偏见之中,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性别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热门的三大议题之一,是学术研究和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视角,也是人们改变生活的重要切人点。
女性权力的崛起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7
《女性权力的崛起》是一本资料集锦性质的书。我把当时我所能见到的女性研究方面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做了一个综述。书的这种写法在我来说是不常见的——我比较喜欢就一个专题做经验研究的方法。这本书可以作为女性研究的入门书,省却了读者自己去广泛阅读和查找与妇女问题有关的研究资料的麻烦。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了解与妇女有关的各种情况和论争的一个捷径。
Caliban And The Witch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作者: Silvia Federici Autonomedia 2017 - 6 其它标题: 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Caliban and the Witch is a history of the body in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Moving from the peasant revolts of the late Middle Ages to the witch hunts and the rise of mechanical philosophy, Federici investigates the capitalist r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production. She shows how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rebel bod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body and mind are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power and self-ownership, two central principles of modern social organization.
Sister Outsider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Audre Lorde Crossing Press 2007 - 8
SISTER OUTSIDER presents essential writings of black poet and feminist writer Audre Lorde, an influential voice i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this varied collection of essays, Lorde takes on sexism, racism, ageism, homophobia, and class, and propounds social difference as a vehicle for action and change. Her prose is incisive, unflinching, and lyrical, offering a message of struggle but also of hope?one that still resonates with us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This commemorative edition is, in Lorde's own words, a call to ?never close our eyes to the terror, to the chaos which is Black which is creative which is female which is dark which is rejected which is messy which is. . . .?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身體·性別·階級 豆瓣
作者: 劉苑如 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2
《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一書,直指志怪怪異書寫本身具有文類的邊緣性、虛實常異的顛覆性,以及過往/現在時間的互滲性等三個特徵,將敘述視為一種思維模式,由線性的因果關係的組合安排,剖析其所蘊含的解釋模式,並透過身體實踐/記憶召喚、社會關係/話語權力,以及嫉妒與諧謔等議題,展現了六朝志怪編撰者藉由位處邊緣的性變畸人、女性陰神與京口集團,向自居為「常」的僵化中心提出挑戰,洞開「常」、「異」的疆界,在異中重建常的秩序的論述模式。在「常」、「異」位移的敘事架構、「以類相從」的成書結構、故事類型的比較、事目的分析,以及喻象的類比等文學內緣研究的基礎上,配合歷史、社會的外緣解讀,剔抉出志怪殘叢小語的深層語義,解決志怪粗陳梗概、語境斷裂的閱讀難題。同時本系列論文發掘出「導異為常」、「詼詭情趣」與「連類不窮」等思維模式與文化心理,建構出雜傳體志怪獨特的美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