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知识意志讲稿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eçons sur la volonté de savoir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张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
本书是米歇尔 ·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的第一年授课。讲稿的出版在福柯的“接受”史上标志着一个里程碑,对于福柯的阅读从此进入新的格局。
《知识意志讲稿》 告诉我们,福柯的研究从来只有一个目标:真相。这门课程的源头来自尼采的谱系学和权力意志,使福柯的研究方法跳出了形而上的阴影。知识意志不是世界的原动力,它贯穿于历史进程里的一个个事件。将近半个年度的讲座或是授课旨在重现知识意志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福柯考察古希腊的哲学话语、政治经济制度与司法实践的变迁,回望希腊文明的光芒,在知识考古学里发掘“知识意志”的时代遗迹与谱系。由此福柯引出真相问题。真相不是多样化现实里的单一或是多项选择题,真相是两者取其一的结果,真或是假。即使是在俄狄浦斯王探案风格的扑朔迷离剧情中,真相也早已由神谕宣示,一切的步骤都是在于印证先知的预言,结果同样是预言真假的选择。
福柯超越亚里士多德,深化由尼采所构建的真相的悲剧视角,在与德勒兹的潜在对话里,在海德格尔式的解读里,福柯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悲剧视角。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豆瓣
Erkenne die Welt: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译者: 王俊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4
“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
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
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
~~~~~~~~~~~~~~~~~~~~~~~~~~~~~~~~~~~~~~~~~~~~~~~~~~~~~~~~~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着探寻与思考。《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门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连载小说一样好读
《认识世界》让哲学面向大众,避免过于专业,以生动、流畅的文风承载思想,为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读者而作
◆再现时代现场,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与新的思考持续互动
哲学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认识世界》不是哲学理论的堆砌,而是讲述立体、充实而鲜活的哲学史
◆贯通古代与当下的大问题,呈现“图景”而非专业知识
《认识世界》并非专业研究,而是关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何种地位?……
~~~~~~~~~~~~~~~~~~~~~~~~~~~~~~~~~~~~~~~~~~~~~~~~~~~~~~~~~~
◆普莱希特哲学史,一部哲学史首先要立足于扎实的史实,然后各逞所长。普莱希特哲学史的长处是思想水准高,论述连贯,译文流畅,格外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嘉映
◆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的写作不是“又一部”而是“另一种”。它像是一部“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
——刘擎
◆普莱希特的分析位于时代与科学研究的高点,他的问题总是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哲学基础牢固,政治上明晰而敏锐。
——德国电视一台
◆《认识世界》以极为出色的方式讲授哲学,令人振奋。我真希望15岁时就能遇到这本书。
——DenisScheck(德国顶级评论家)
哲学是做出来的 豆瓣 Goodreads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Handbook for Beginners
9.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伊·F. 罗森伯格 译者: 张家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作者对哲学初学者进行授课后形成的讲稿,初版于1978年,此后两次修订再版,本书即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1996年第三版)。本书受到世界很多大学哲学系的好评,被列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思考和论证;哲学论证的方法都有哪些;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对有些例子的操作非常细致深入、一以贯之,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初学学生。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