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
9.4 (38 个评分) 作者: 长谷川町藏 / 大和田俊之 译者: 耳田 拜德雅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6
- 编辑推荐 -
★嘻哈不是音乐,是游戏。
★人气作家×大学教授带你入门,一部划时代的嘻哈书,不管乐坛怎么变天,也经得住时间考验。
★原书第11次重版出来!
★RHYMESTER・宇多丸 力荐!山下达郎 绝赞!
★小老虎×袁越×池子 联袂推荐!
★小老虎:“没想到关于嘻哈的所有秘密,被两个日本人用聊天的方式讲得明明白白。”
★袁越:“日本一直是西方音乐和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桥梁,那就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理解嘻哈的吧。”
- 内容简介 -
划时代人气嘻哈入门系列“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第一辑!
1970年代诞生至今的嘻哈史,100张唱片指南+8部影片指南+6个专栏。
一位从嘻哈黎明期开始一路听过来的人气作家,一位在摇滚音乐节上骨折后除了嘻哈之外其他什么音乐都听不了的大学教授,带你翻越嘻哈的高墙,让你彻底搞懂嘻哈这种文化,“现在开始也不晚!”
本书所涉音乐播放详情请见译后记。边读边听,乐趣何止加倍。
爵士乐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Jazz
作者: [美]泰德·乔亚(Ted Gioia) 译者: 李剑敏 译 / 李皖 校译 雅众文化/商务印书馆 2020 - 9
万众期待的爵士乐史经典著作,资深译者首度译介!
【编辑推荐】
☆二十五年来最畅销的爵士乐史书籍,《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书籍之一,《纽约时报》年度最值得关注图书
☆泰德•乔亚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他不仅是音乐史学家、爵士乐资深评论家,更是爵士钢琴演奏家。
☆在他笔下,爵士乐历史上各个时期、风格,都被清晰地梳理了一遍,那些爵士领袖和巨匠,仿佛都活了,浮现出立体的形象,这段恢弘的历史也立了起来,在我们眼前铺开一幅纷繁壮丽的景观。作者评语中肯又决断,雄厚的知识使他下笔极富魅力,始终妙语连珠,经常一语中的,让这部虽厚达七百页的音乐大部头,读之却从头至尾都使人感到兴奋……
【媒体推荐】
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的爵士乐史研究中做得最好的。——《纽约时报》
《爵士乐史》是一部出自著名爵士乐演奏者、研究者的作品,但它完全面向大众读者……兼具可读性和专业性——无论是想找一本可轻松上手的爵士乐通史来读,还是期待从中领教爵士乐真正的魅力,这本书都不会让人空手而归。——《华尔街日报》
泰德•乔亚是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达拉斯晨报》
【内容简介】
爵士乐,可谓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由非洲奴隶在“刚果广场”的舞蹈播种,历经新奥尔良的培育,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摇摆乐、比波普、冷爵士、自由爵士……身兼演奏家、研究者双重身份的泰德•乔亚,以其深厚学识、专业洞察、精湛笔力,撷散落乐思于一堂。四百年来爵士乐各流派的生发、演变、突破及融合,一如即兴旋律错综交织在一起,灵动跃然纸上。
陰性終止 豆瓣
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作者: Susan McClary 译者: 張馨濤 商周出版 2003 - 7
《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自1991年出版以來,被譽為是古典音樂界的一顆炸彈,作者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以前無古人之姿,用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的立場研究音樂中的性(sex)、性別(gender)與性慾特質(sexuality),被譽為一手催生了「新音樂學」(new musicology)的誕生。麥克拉蕊以音樂符號學、終止式、調性、音樂主題、循環式架構等五個論點為分析工具,針對古典音樂學做批評,認為古典音樂頌揚「男性陽剛化」的表現,貶抑「女性陰柔化」表現,因而強化了社會性別的建構,進而影響了整個西方音樂史的建構。
《陰性終止》也是古典音樂學界第一本女性主義批評的書,出版以來,引起極端對立的討論。《紐約時報書評》讚譽它為「對音樂與文本的討論,極端精確與富含深意」。《村聲雜誌》讚美它為「近乎奇蹟的成就」。美國重量級樂評人Jeff Schwartz則讚美此書是古典音樂學界的驚世之作,其成就堪與米列特(Kate Mille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莫薇(Laura Mulvey)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的《女性評論》相提並論,並列性別政治、文學批評、視覺藝術批評、音樂批評的劃時代作品。
《陰性終止》出版至今,一直是歐美各大學音樂系學生的必修讀物(見《表演藝術雜誌》2000年10號,〈女性化的結束〉,耶魯大學音樂碩士李維真著),已成當代經典。並於2002年出版增訂版。商周出版經過兩年的規劃、翻譯與審閱,即將於今年八月出版這本重要經典,敬請支持,並一起為古典音樂學評論投下這顆遲來的炸彈。
作者簡介

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
從小就接受鋼琴教育,哈佛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明尼蘇達(Minnesota)大學任教長達14年之久(1977-1991),後來轉往加拿大的麥基爾(McGill)大學任教三年(1991-94)。從1994年以後一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她的教學成績優異,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其間,都曾分別獲得優良教師的殊榮。1995年因學術表現優異而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獎助。
音乐的故事 豆瓣
作者: [英]霍华德·古多尔 译者: 赖晋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音乐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音乐如何从一个单调的音符发展为多声部的歌剧,似乎仍是一个谜团。什么时候我们从单声部歌唱演进到多声部?什么时候我们把旋律配上和声?摇滚乐在什么时代背景中出现?“流行音乐”何以取代“古典音乐”成为世间主流 ?古多尔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明确而充分地告知读者,为何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会是今天这样的面貌。
在这场从史前乐器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奇幻旅程中,古多尔引领我们走进音乐的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每一项音乐创新带来的冲击——和声、记谱法、人声剧场、管弦乐、舞蹈音乐、录音技术。他将目光聚焦于声音的变迁,发掘那些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发明,重现音乐家们深具前瞻性的音乐视野——从鲜为人知的佩罗坦到家喻户晓的瓦格纳。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
【媒体推荐】
*
将42000年的音乐故事精炼浓缩成一本400页的音乐指南,没有牺牲细节,也没有偏激的观点……一本聪明而充满吸引力的书。
——《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
揭开音乐起源的神秘面纱,追溯这最普世艺术的演变历程,还有谁能做得更好呢?
——《每日快讯》(Daily Express)
*
真正让这本书生动起来的是作者议论式的写作风格在段落之间产生的叙述动力,这的确是音乐的“故事”,而非重要人物事件的罗列。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
【编辑推荐】
1、BBC同名纪录片文字精华版,西方音乐史通识读本,一本书解读四万年的音乐演化历程。
*
2、重新定义西方音乐的各个发展阶段,音乐从未停止变革,古典与流行也并非泾渭分明。
*
3、听其然,也听其所以然。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 豆瓣
Music: An Appreciation, 11th Editon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凯密恩 / Roger Kamien 译者: 韩应潮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风靡世界的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全面提升你的聆听技巧与理解能力
陈佐湟、余志刚、杨燕迪、孙红杰等倾力推荐
全彩精装,典范之作
………………………………
◎ 编辑推荐
☆ 风靡世界的西方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作为美国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 教材,《听音乐》享誉世界 ,引导无数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
☆ 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本书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除古典音乐外,旁涉爵士、音乐剧、电影音乐、摇滚、非西方音乐,如非洲音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类型全面。并且,与一般音乐史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化读者理解。
☆ 少见的听读结合模式,逐句解析音乐作品,大幅提高聆听技巧。
“聆赏要点”与“声乐导聆”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作者通过对音乐的配器、力度、旋律变化、音响特质的说明以及对歌词内容的解读,达到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论与聆听的紧密结合,让音乐赏析不再泛泛而论。
☆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新版提升了配套音频的文件质量,并以二维码代替传统C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下载及在线试听相关音频。更便捷的聆听形式让你的音乐自修课突破时空限制。
☆ 第11版精装典藏设计,采用全彩印刷,内容更加丰盈,大幅优化阅读体验。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
◎ 名人推荐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爵士乐如何思考 豆瓣
Thinking in Jazz:The Infinite Art of Improvisation
作者: [美]保罗·F.伯利纳 译者: 任达敏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人们通常认为,爵士乐是一种即兴演奏的艺术。即便是两位素不相识的爵士乐手,只要一同登台,就能演奏出一连串和谐而美妙的音符。这些精彩绝伦的乐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乐手们是怎样学会即兴演奏的?
在保罗·F.伯利纳看来,爵士乐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其发展贯穿着艺术家的一生。艺术家不 仅受到早年音乐环境的影响,而且随后在更大范围的爵士乐社区内经历磨炼,培养独奏能力,以及在乐队中协作的能力,最终成就独一无二的即兴演奏技艺。本书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历时超过15年,采访了逾50位知名乐手,广泛引用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诸多案例,且综合了乐谱分析,全面地再现了爵士乐富于变化的思考方式。本书是爵士乐研究的里程碑作品,曾获艾伦·梅里亚姆音乐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