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豆瓣 谷歌图书
Constellations: Reflections from Life
8.5 (5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希内德·格利森 译者: 卢一欣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头发、血液、子宫、脸庞,爱与病痛构筑的女性生命星空;母职、艺术、创造、死亡,以书写逃离监禁的一次身体越狱
格利森以自己从小患病的经历出发,结合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手术刀般的笔触书写身体在女性生命经验中的意义。
★ 介于文学随笔与社会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格利森展现出她身兼作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当下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希内德·格利森的作品融合了散文、诗歌、文艺批评与个人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文字兼具理性思考和丰沛的情感。
★ 从身体病痛到恋爱结婚,从亲友离世到生命诞生,从社会变迁到文艺新潮,从回望历史到展望未来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既可观望到一位女性充满苦难与幸福的丰富人生,也可透过社会观察家的智慧之眼,剖析女性身体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误解与伤害。
★ 2019年欧美年度好书,令女性落泪、男性自省的重磅力作
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2019爱尔兰年度畅销书NO.1
《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爱尔兰时报》年度好书
★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优雅而温柔,细腻呈现遭受误解与伤害的女性肉身。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我们打造出自己多重的身体,如俄罗斯套娃一般,
但我们应该保留哪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版本?”
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为了寻求康复的希望,她曾到圣地卢尔德的圣泉中沐浴,却遭遇了信仰的幻灭。
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 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一一审视骨骼、头发、血液、子宫之于女性的意义,探讨深受爱尔兰宗教传统和父权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女性,要如何在身体病痛、养育子女、身体自主、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
超越文化 豆瓣
Beyond Culture
作者: [美] 爱德华·霍尔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这本《超越文化》是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者在书中对各国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并提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理论,包括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等,对这个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影响巨大。这本书中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学者大量引用和借鉴,对于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意义重大。
社会性动物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Animal
9.0 (63 个评分)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译者: 邢占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2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在第三卷《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分析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及不连续性的方式.。李维斯陀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豆瓣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进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进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进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进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
神话学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结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四卷本《神话学》中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斯特劳斯试图以生的与煮熟的、新鲜的与腐败的、湿的与干的等对立的烹饪及感官特质建立一套严谨的逻辑架构。“生/熟”这个对立组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前者属于自然的范畴,后者属于文化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差异及变换以火的发现为指涉的焦点。他还发现了下列层次上各对立组的对应关系:在食物层上是“生的/熟的”,在社会层次上是“自然/文化”,在宗教层次上是“世俗/神圣”,在声音层次上是“静默/音响”。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9.2 (6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9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考古人类学随笔 豆瓣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所收文章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考古学专题六讲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考古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对历史学研究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助益?张光直先生的《考古学专题六讲》虽然并不是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而写,但无意中却给了我们相当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一个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史学研究者而言,《考古学专题六讲》不失为最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一本小书。
增订本新增90年代后期,作者生前最重要的几篇学术著述,可以说代表其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考古学最有价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