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旁观者 豆瓣
Kitty Genovese:The Murder, the Bystanders, the Crime that Changed America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库克(Kevin Cook) 译者: 汪洋 / 周长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我们每个人都充当过旁观者。旁观者应在何种程度上承担责任?旁观者面临的困境又是什么?
☆一桩全美聚讼不休的罪案,为何良善之人,也可能有一颗“冷漠之心”?
☆知名学者陈嘉映、许纪霖 诚意推荐
-----------------
1964年,美国纽约市一位年轻女子,昵称“基蒂”的凯瑟琳·吉诺维斯在自家门前被人用刀捅死,犯罪过程共持续33分钟,28岁的受害者基蒂全身13处穿刺伤,凶手往返两度追杀基蒂,三次拿刀捅向她。《纽约时报》随后刊发头条新闻,宣称在案发过程中共有38人耳闻或目击凶案发生,但均未报警,引发全美对于都市人情冷漠的大讨论。
《旁观者》试图再现这桩美国著名的凶杀案。本书前半部分以受害者基蒂的生命历程和凶手莫斯利的家庭生活为线索,话分两头,交替叙述,两条线索在凶案发生当天合二为一。后半部分则揭秘了《纽约时报》如何一手策划本案的报道,《时报》将矛头指向凶案证人,宣称这些证人是38个冷漠的旁观者,从而激起美国社会对凶案证人的强烈谴责和都市人情冷漠的反响。
本书还详细描写了庭审现场及凶手莫斯利牢狱生涯中的一次越狱及数次申请假释的过程,介绍了本案激发的关于“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学研究和相关探讨。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有意将人物与大时代相联系,在刻画凶手与被害者的同时,也将案件主人公的生活与当时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对标,集中呈现出了美国1960年代的政治与文化氛围,并联系当下现实,揭示基蒂·吉诺维斯案确实在多重意义上改变了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回溯和探讨。
----------------
作者根据警察局档案、庭审记录以及自己的深入调查,指出了当时的媒体报道有诸多失实之处,没有那么多目击者,他们之中,固然有懦怯的或冷漠的旁观者,但也有人报案,有人冲出自己的居所去守护垂死的受害者。流传版本的基蒂案,与其说是确立的事实,不如说是“一个现代寓言故事”。书写得晓畅易读,但这个案件的方方面面,不能不让读者生发诸多反思。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在突如其来的陌生人苦难面前,人类的道德是否容得了旁观?本书所描述的吉若维斯案,读了令人震撼。每个人或许都应该自问:假如身临其境,我会怎么做?这里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人性中光明与幽暗互相纠缠。是的,神性与魔性,是心灵深处永恒的战争。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不是仅一本好书。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这20年来我还没有读过能与这本书比肩的作品。每一页都会揭露关于美国的性格缺失所导致的最为严重的案件令人震惊的全新事实信息。用讲故事的手笔描绘当代历史,不看真会是读者的损失。
——哈兰•埃利森
多年来,发生在1964年纽约的基蒂•吉诺维斯被害事件被视为都市里的恐怖故事。终于,这些谜团和这起令人悲伤的案件背后的真相终于得以昭雪。在这本经过了详实调研且文笔洗练的作品中,凯文•库克以极有说服力的笔触再现了事件,揭露了在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夜晚的皇后区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此过程中,库克复活了那个生活在动荡的60年代的基蒂•吉诺维斯。
——迈克尔•沃利斯
在事件发生之后,我的叔叔山姆曾对我说:“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皇后区,因为那里的人都是软蛋。”他实在是错得离谱。基蒂•吉诺维斯的被害让整个城市陷入瘫痪。现在,终于,凯文•库克的这本书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让我们在错误观念和一知半解之外找到了答案。这是一本必须一读的好书。
——柯蒂斯•斯利瓦,“守护天使”组织创办者
凯文•库克撕开了长久以来流传着的错误观念之上的遮掩。他的作品是一流的调查报告,让定义了整个时代的一起臭名昭著的谋杀案背后的真相得以昭雪。
——凯文•贝克
电醒人心 豆瓣
作者: [美]托马斯•布拉斯 (Thomas Blass) 著 译者: 赵萍萍 湛庐文化出品 2010 - 1
• 以梁文道、许知远、纠纠、连岳、熊培云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2010年必读的一本书——赤裸裸、血淋淋的人心审判
• 揭示“平庸的恶”——房地产开发商,三鹿奶粉厂家,打死过大学生的城管,无视犯人生死的看守,足球黑幕的推手,难道他们都是纯粹的坏人?还是他们只是盲目的服从者?
• 为什么赳赳说:一个公务员可能是个体贴的丈夫、称职的父亲,但却是秘密的房价推动者、自焚造成者、人格践踏者、钓鱼操作者、权力滥用者、腐败涉黑者和奴性发作者?
• 为什么梁文道说:杀人不需要邪恶的动机?
• 为什么熊培云说:世界离独裁只有7天?
• 为什么连岳说:有人如此为纳粹屠杀犹太人辩护?
• 为什么许知远说:我们应该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我们的世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和富科学家之一,他独特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思考人性的方式。1960年他在哈佛大学以著名的服从实验(Obedience Experiments)震惊了世人;他率先提出六度分离概念(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揭示出一个我们未曾察觉的普遍社会现象。托马斯布拉斯教授以深入细腻之视角、栩栩如生之笔触,细密梳理了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成果,首次向世人展示出这位与众不同的科学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本书是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米尔格拉姆的人生传记。
第1章 无名社区 14
米尔格拉姆成长于人口混杂的移民社区,多数居民都是犹太裔。这些移民憧憬着未来,关于他们自己,或者关于他们的下一代——那些在街上玩板球、心里想着糖果的孩子。
第2章 哈佛求学路 27
在哈佛那几年,米尔格拉姆得到了全面的成长。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广泛的社会关系,激发了他对社会科学极大的兴趣。同时,他也给学校里留下了深深的一笔。
第3章 跨文化洗礼 37
米尔格拉姆的跨文化实验有着深远的和划时代的影响力,因为它呈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民族性格的研究主题从沙发椅上的思索,转化为客观的科学性探究。
第4章 从“普林研究院”到耶鲁 54
米尔格拉姆明白,若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做出重大且杰出的研究计划。在离开普林斯顿的前一年,他已经有计划了:关于对权威者服从的行为研究。
第5章 服从的经历 69
在服从实验中,当对“学生”施加的点击越来越强,同时“学生”的抱怨和哀求越来越可怜,看得出“老师”也越来越紧张。可是,“老师”还是忽略了这些痛苦的哀号,脸上露出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第6章 服从实验 84
这些实验一再显示了我们对准备服从权威的强大的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强到足以让我们背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另外,服从是情境特质的函数,随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近距离而改变,超越人格的变异性。
第7章 余震 98
一系列的服从实验除了惊人的结果之外,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讨论与批评。虽然米尔格拉姆进行研究时已经考虑到道德的问题,但在结果发表之后仍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第8章 重返学术伊甸园 114
米尔格拉姆重回哈佛大学后所进行的研究,最能代表他在剑桥的岁月。他的工作计划中有两个议题特别重要:丢信方法和小世界现象。这两者都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研究工具。
第9章 城市心理学 138
离开哈佛到纽约大学,城市生活心理学成为米尔格拉姆的主要兴趣,他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在城市的相关课题上。他利用很多创新的实验方法,说明在城市和小城镇的行为会有哪些不同。
第10章 中心舞台 162
米尔格拉姆根据《城市生活体验》一书拍摄影片《城市与自我》,他的制片经验让他看到科学方法有一些限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制作影片已经开始驻进米尔格拉姆兴趣和活动的舞台中心。
第11章 苦恼,希阿诺,最后的岁月 189
米尔格拉姆在纽约大学的时候,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向外面申请研究经费补助,不断遭遇困难,因为实验计划的理论基础薄弱而被拒绝。另外,他的心脏也开始出状况,慢慢耗损她的体力和意志。
第12章 米尔格拉姆学术影响力 210
米尔格拉姆留下的遗产,是清晰易懂、没有术语的文章,让他的研究工作可以广大的读者群接受。结果,他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学术的价值,用科学的取向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
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Jesse Schell 译者: 刘嘉俊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 4
不需要是技术专家,只要阅读《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学习佳作,深刻认识游戏设计的真谛,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的游戏设计者!《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作者Jesse Schell是有二十多年成功经验的游戏设计师,曾任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主席,并在迪士尼在线游戏服务多年,获奖颇多。他以宝贵经验提出一百多套问题集,帮助你从各种角度观察游戏设计,例如心理、建筑、音乐、视觉、电影、软件工程、主题公园设计、数学、谜题设计和人类学等方方面面。
《游戏设计艺术(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游戏的体验、构成游戏的元素、元素支撑的主题、游戏的改进、游戏机制、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设计团队、如何开发好的游戏、如何推销游戏、设计者的责任等。
体验引擎 豆瓣
Designing Games: A Guide to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Tynan Sylvester 译者: 秦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 3
1972年,雅达利公司推出了街机游戏Pong。之后,游戏行业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几许轮回,依然方兴未艾。多少年以来,无论是俄罗斯方块,还是魔兽世界,游戏制作者面临的挑战都始终如一,即如何为玩家展现出最佳的游戏体验。
本书是一本有关游戏设计的技术类书籍。从表面上看,本书的重点在于游戏的设计,规划,平衡性,界面,市场等要素。然而实际上,本书的核心正是游戏体验。如何通过游戏设计来创造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以及如何真正从内心打动玩家,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涉及了许多游戏行业的专业课题,内容却轻松易懂,耐人回味。而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逐层深入。所以,无论读者是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游戏爱好者,都不妨一读。说不定在某一页,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鏡子里的陌生人 豆瓣
作者: 瑪琳.史坦柏 / 格瑪辛.史諾 译者: 張美惠 張老師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4 - 11
你是否曾經看著鏡中的自己,卻不認得鏡子裡的陌生人?
常不確定某個記憶是幻是真?看著自己的生活像是看電影?記不得剛做過的事?
感覺其他人或周遭世界很不真實?不知自己如何到達某個地方?感覺好像透過一層霧在看世界?「解離」是面對龐大壓力或創傷的一種正常調適的防衛機制,以緩解壓力、受虐、暴力、創傷、突發事件等難以面對的生活情境或記憶。特徵是失去記憶,感覺與自身或周遭環境無法連結。
本書將釐清一般人的誤解,揭開解離症的真相----包括形成的原因,為什麼會變質失控,如何分辯正常與異常的解離,還有最新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書中提供三個成功案例的動人故事,帶領讀者深入精神科的門診室,展開一場解離症治療過程的神奇之旅,見證人類的心靈在面對不人道的遭遇與對待時如何展現創造力,勇敢求生。
作者介紹
Marlene Steinberg
瑪琳•史坦伯格博士,1982年開始研究解離症,1989年獲得美國國家心智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資格認可,是此一領域第一人。目前史坦伯格博士在耶魯大學醫學院主持解離症的先驅性研究,並在康乃狄克和西麻薩諸塞執業。
Maxine Schnall
梅絲•許奈爾,普立茲獎提名的知名作家。著有《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張老師文化出版)
犯罪学 豆瓣
作者: 斯蒂芬·E.巴坎 译者: 秦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第4版)》的宗旨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犯罪。它指出,“从严”因其忽视犯罪的社会根源而成为短视之举。要想减少犯罪,我们必须考察这些结构性的条件,研究诸如种族和族群、性别以及社会阶层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对于修习犯罪学课程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从《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第4版)》的社会学视角中受益匪浅。同时,这种视角对于学习刑事司法课程或者犯罪学专业的学生也格外重要。忽略结构背景则无法真正理解犯罪,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么,上述专业的学生若没有这样的视角,则他们对犯罪原因何在及如何有效减少犯罪必将只能是一知半解。
《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第4版)》为第四版,也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之后的最新版本。那场发生于2007年4月的惨案令33人丧身,包括枪击者本人。它带给美国人的震惊程度之强并不足为怪。与此同时,日常犯罪也一直是美国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一点犯罪高发社区的居民体会尤深。此外,白领犯罪继续造成年均百亿美元计的经济损失和数以千计的无辜丧命,而这类犯罪受到的关注远远低于屠杀、恐怖活动和日常的暴力及财产犯罪。
变态心理学 豆瓣
Abnormal Psych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
作者: Jeffrey S. / Nevid Spencer A 译者: 梁宝勇 / 吉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由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Jeffrey S.Nevid和Spencer A.Rathus会同纽约大学的Beverly A.Greene联合编写,三位编写者都是长期从事变态心理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整合了多元化的理论观点,在异常心理是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心理、生物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全书资料新且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学科定位准确,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使《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内容适合心理系学生和研究者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医学生,特别是精神科医师的参考书籍,为他们提供所欠缺的关于异常心珲现象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开阔他们的眼界。
普鲁斯特与乌贼 豆瓣
Proust and the Squid
作者: [美] 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 译者: 王惟芬 / 杨仕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普鲁斯特与乌贼》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的奥秘。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反之,人类在阅读时,大脑在生理及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沃尔夫以倍受世人推崇的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将其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进行对照,探索“阅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实验恰巧提供了互补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阅读”的繁复之美。本书从苏美尔人、苏格拉底,探讨到阅读障碍的各个面向,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惊叹于大脑如此珍贵的进化奇迹。
死后的世界 豆瓣
Life after life
作者: [美] 雷蒙德·穆迪 译者: 林宏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4
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册
被《纽约时报》誉为“濒死体验之父”的奠基之作
「编辑推荐」
推荐1:濒死体验研究之父最经典的著作
本书作者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开启了之后数十年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而本书则为该领域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推荐2:创下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册的惊人纪录
本书自1975年首次出版,即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很多人因此开始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终极问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之后其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向世界各地,至今已在全球销售超过1300万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推荐3:最新授权中译本,数位知名科学家联合推荐
本书为25周年特别纪念版,增加了国内外几位知名科学家的推荐序以及21世纪濒死体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方面,也比之前的译本更加准确、生动和详尽。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
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
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
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
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
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
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推荐语」
穆迪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布鲁斯·葛雷森 弗吉尼亚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它给了我们许多灵性工具,让我们
去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
——麦尔文·摩斯 华盛顿大学儿科学副教授 著名濒死体验研究者
穆迪博士在书中所述的研究将燃亮并确认我们两千年以来被告知的事实——死后仍然会有生命。
——伊丽莎白·罗伯斯库勒 濒死体验研究先驱,畅销书作家
本书开创出一个过去一直因事涉秘密而被科学界搁置一旁的研究大领域。
——黄荣村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