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
救猫咪Ⅱ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莱克·斯奈德 译者: 汪振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5
“布莱克•斯奈德(Black Snyder)不是告诉你如何写剧本,而是教会你如何思考电影剧作。”
——布鲁斯•范斯坦(Bruce Feirstein),剧作家;《黄金眼》(GoldenEye)、《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等作品的编剧。
“即使你已经读过和分析过五十本剧本,你所获得的信息仍然不抵这本的一半。《救猫咪Ⅱ》(Save the Cat!)证明布莱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编剧老师。”
——斯蒂芬妮•帕尔默(Stephanie Palmer);Good in a Room的作者。
“布莱克撰写了一部令人瞩目、创意恢弘而实用性又很强的宝典。这部惊人的力作是一个探究成功剧作家和影片策划者如何思维和运作的窗口。”
——卢克•瑞安(Luke Ryan),音乐电视电影副总裁;电影《寻宝奇遇》的执行制片人。
“布莱克通过解构电影化叙事的结构并将其扩展。他的深刻分析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电影联系在一起,并深刻揭秘同一类型电影间的联系。这都为读者提供了新锐思路来洞悉电影内涵。惊讶、启发和趣味盎然。”
——克里斯托弗•埃普约翰(Kristofer Upjohn)。
“布莱克再次出击!《救猫Ⅱ》用他的理论来不断验证自己。布莱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指出好剧本的关键元素,并将其清晰呈现。”
——狄安•德伯易斯(Dean DeBlois),《星际宝贝》(Lilo & Stitch)联合编剧/导演。
“布莱克的书将我脑海中的千丝万缕一一理清,并让我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我无法告诉你《救猫咪Ⅱ》救过我多少次。”
——杰米•加瑞里克(Jeremy Garelick),《分手男女》(The Break\|Up)编剧/制片人。
“你百思不得其解,除非你彻底搞明白。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人比布莱克更了解电影。这是一本令人激动的书!”
——杰夫•阿克(Jeff Arch),电影《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拯救米利》(Saving Milly)的编剧。
“布莱克再次证明了他的编剧经验和策略是优秀电影的基础。充满有价值信息和有趣的《救猫咪Ⅱ》是讲好故事的良方。”
——克瑞戈•皮瑞(Craig Perry),制片人;作品有《美国派》(American Pie)和《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
“今日电影如此强调特殊效果,感谢布莱克•斯奈德及其宝典《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斯奈德提醒初露头角的剧作家:重要的正是剧情故事——他本人作为剧作家,富有睿智而又知识渊博。妙手!”
——贝蒂•琼•塔克(Betty Jo Tucker),编辑兼电影评论家,见ReelTalkReviews.com网页;《电影爱好者苏珊•萨兰登的自白:赌侠马华力》的作者。
“在如此强调电影特技的今天,感谢布莱克将《救猫咪Ⅱ》带到我们面前。”
——贝梯•琼•泰克(Betty Jo Tucker)。
“布莱克再次出击!他对于电影和编剧的热情通过这本令人惊讶的《救猫咪Ⅱ》完全呈现出来!”
——马修•特里(Matthew Terry),www.hollywooditsales.com网页的专栏作家。
“布莱克的《救猫》将帮助你理解电影和改善你的剧本。阅读本书来拯救你的剧本
——凯瑞恩•克林克(Cathrine Clinch),出版家,www.MomsMediaWorld.com 网页。
“有趣、有用,这是一本编剧需要的好书。”
——詹纳•格拉兹(Jenna Glatzer),Make a Real Living as a Freelance Writer,The Street\|Smart的作者。
“布莱克的新书不会令大家失望。如果在好莱坞你没有观看他人作品来改善自己的剧本问题,那么你已经落伍。本书列举了众多出色的电影并帮助你应用这些规则到你自己的剧本中。”
——路易斯•古略罗(Luis Guerrero),查尔斯•李蒙斯(Chris Lemos),Vital Pictures 的制片人。
故事的解剖 豆瓣
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9.7 (10 个评分) 作者: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译者: 戴洛棻 / 黃政淵 漫遊者文化 2014 - 7
你有才華、也有梗,卻始終寫不出好故事?你需要——
全世界導演、編劇人手一本的「編劇聖經」!
◎《故事的解剖》說什麼?
˙放諸四海永恆皆準的形式,而非公式。
˙原型而非老套陳腔。
˙原創而非複製。
˙縝密堅持而非速成捷徑。
˙寫作的現實,而非寫作的奧義。
˙精通「說故事」這門技藝,而非揣測市場需求。
˙尊重觀眾而非自以為是。

啓發皮克斯創意總監John Lasseter、《魔戒》導演Peter Jackson!
全世界的影視創作界,人人拜讀他的「故事學」!
★美國哈佛、耶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大,
以及巴黎、倫敦、慕尼黑、羅馬等世界各大院校電影學院必備教材!
★ 1997年出版,暢銷20餘國,長占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 Top 1 暢銷書行列!
翻譯出版超過20種語言,每年巡迴世界開辦「STORY講座」!
★歷屆講座學員中:
59人榮獲奧斯卡獎,超過214人獲奧斯卡提名;
170人榮獲艾美獎,超過500人獲艾美獎提名;
30人榮獲美國編劇協會獎、26人榮獲美國導演協會獎!
(截至2013年為止,紀錄持續更新中)
★包括Brian Kelly:《唐頓莊園》導演
Terence Winter:影集《海濱帝國》故事原創暨主筆
George Mastras:影集《絕命毒師》導演、編劇
Hawk Ostby:電影《鋼鐵人》編劇
Zak Penn:電影《復仇者聯盟》、《X戰警2》、《環太平洋2》(撰寫中)編劇
Paul Edward Haggis:《衝擊效應》(Crash)、《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編劇
Akiva J. Goldsman:電影《美麗境界》、影集《危機邊緣》(Fringe)編劇
Pete Docter:《天外奇蹟》、《怪獸電力公司》導演暨故事原創、《瓦力》故事原創、
Michel Hazanavicius:電影《大藝術家》導演、編劇等

「麥基的故事學,是皮克斯王國的律法。」
——《皮克斯傳奇》(The Pixar Touch)
「關於故事結構,我所知的一切都來自麥基。沒第二句話。」
——奧斯卡原創劇本獎、改編劇本獎得主Paul Edward Haggis

在故事創作的領域,你是滿懷壯志的新手,卻屢戰屢敗?
還是耕耘多年的老手,卻苦於無法再上層樓?
你筆下的故事,有沒有以下的「毛病」?
˙人物塑造流於表面化,沒有揭示人物的性格。
˙對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沒有深刻的洞察。
˙情節充滿省力的巧合,以及經不起推敲的動機。
˙由一系列可以預見、手法低劣的陳規俗套拼湊而成,毫無生命力可言。
新手會犯什麼錯?
寫作時,摸索著拿自己的作品來與常年閱讀小說、觀賞電影或戲劇時潛移默化而成的模型加以對照,並據以調整。非科班的作家稱之為「直覺」,其實只是習慣使然,而且有嚴重的局限:若不是在模仿心中這個原型的模式,就是自以為是地企圖顛覆這個模式,但這兩者絕對都稱不上什麼技巧,只會令劇本中充滿商業片或藝術片的陳腔濫調。
明明有才華,為什麼就是寫不出好作品?
大致不出兩個原因:不是被一個自以為「非證明不可」的觀念所蒙蔽,就是被一種「非表達不可的」情感所驅使。但有才華的作家能寫出好作品,通常只有一個原因:他們被想要打動觀眾的欲望所鞭策。
故事大師懂得如何把最微不足道的事物講得生動精彩,
蹩腳的說故事者卻會使深刻淪為平庸。

■大師開課,歡迎提問!
Q:到底什麼該寫進去?什麼不要寫?該放在什麼之前,又該接在什麼之後?
A:這就是結構!從角色的人生故事中,選取一些事件編寫成有策略目標的場景段落,來引發觀眾特定的情緒,並表達特定的人生觀點。
Q:但是,該選擇什麼樣的事件?
A:「事件」應該在角色的人生處境裡創造有意義的改變——透過翻轉二元「價值觀」(Value)來表現與體驗,例如生/死、愛/恨、自由/奴役、真相/謊言、勇氣/懦弱、忠貞/背叛等。
Q:怎樣塑造主角才能成功?
A:「主角」不一定要引人好感,但一定要引發同理心!
有些作者沒有察覺「引發好感」和「引發同理心」間的差異,不自覺地只想塑造出好人,但事實上,角色有人緣未必能讓觀眾投人。能讓觀眾認同的,是刻劃入微的角色。成功的角色可以引發同理心,使觀眾心生「我也是這樣!」的感受,跟主角產生同理連結。
Q:怎麼從好的角色設定,進階到好的角色刻畫?
A:創作必須由內而外!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做?」
作者是即興演出者,必須化身自己筆下的所有角色,在自己的想像當中演出,直到角色獨有的真誠情感在血液中流動,因為只有當你創造出能打動自己的作品,你才能打動觀眾。如果一直停留在角色的外在,寫出來的情感勢必淪為千篇一律的老套。
Q:交代背景好無聊……怎麼辦才好?
A:把背景鋪陳徹底化為劇情!
高明的編劇會把鋪陳用的背景資料打散,只在觀眾需要知道、想要知道的時候才出手,還能把最精采的部分留到最後,所以到最後一幕的高潮還能有爆點。只要掌握兩個原則:一、切勿把觀眾兩、三下即可推斷出的經過放入故事;二、切勿略過鋪陳,除非故意隱藏資料可以造成一時錯亂的效果。
Q:為什麼一定要有「衝突」?
A:因為「對立的力量」愈強大、愈複雜,角色和故事一定呈現得愈完整!
對立力量=對抗主角意志與欲望的所有力量之總和,未必是指某個特定的反派或壞人,而且只要故事類型相符,大反派也可能很討喜,就像「魔鬼終結者」。故事必須把衝突的深度、廣度推到人生體驗的極限,讓衝突強大到逼得你的主角拿出更強的正面特質來解決。
Q:怎麼營造「對白力」?
A:「不要寫」最好!
電影美學百分之八十靠視覺,百分之二十用聽覺。假如你能用視覺的方式表現,就一句對白也別寫。電影對白不是對話,必須以最少的話表達最多的意思。其次,它必須有方向。每次對話往返,都必須把該場景的節奏轉往某個方向,以反映行為的變化,而且不能重複。第三,它應該有目的。
Q:劇情有BUG怎麼辦?
A:忙著補漏洞之前,先自問:「觀眾會注意嗎?」
劇情有「漏洞」,觀眾就會給編劇扣分。有漏洞,少的不是動機,而是邏輯,是因果之間缺少關連。想辦法把沒邏輯的事件串起來、補上漏洞,只是用這種方式補救,往往得另寫新場景。沒膽的編劇會草草蓋住漏洞、祈禱觀眾不會注意。有的編劇選擇挺身面對問題,大方把漏洞秀給觀眾看,再說這不是漏洞,例如《魔鬼終結者》。
Q:如果一定要請出「解圍之神」(deus ex machina),怎麼做比較好?
A:讓巧合盡早出現,給它充分的時間產生意義!
用「巧合」逆轉結局,是編劇的大忌,不僅抹煞所有意義與情緒,更是侮辱觀眾。絕對不可以讓巧合突然跳進故事、變成某個場景的轉折,然後又突然跳走。我們不必迴避巧合,而該用戲劇呈現巧合怎麼進入生活,假以時日累積出意義後,又怎麼從毫無邏輯可循的隨機事件,變成現實生活的邏輯。切記:故事講到後半,就別用「巧合」了。故事愈到後面,愈該把重心放在角色上。
掌握更多專家級編劇心法,
讓你的才華與創意終於被世人看見!
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ory
9.0 (13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故事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