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Hiroshi Sugimoto 豆瓣
作者: Hiroshi Sugimoto / Kerry Brougher Hatje Cantz Verlag 2007 - 7
“我拍摄的是物的历史。在《海景》系列里,我要处理的对象是水和大气。这两样可说是至今为止对人而言变化最少的东西吧。其他世间万物都随岁月的流逝而变化。我的艺术的主题是时间。”
杉本博司在拍摄《剧院》系列时,跑到一个又一个已经被遗弃的电影院,架起照相机对准银幕,然后放上一部电影。当电影结束时,电影故事因为底片长时间曝光而在胶片上成为一段空白,但黑暗中的电影院里角角落落的细节却因了长时间曝光而被时间镂刻得棱角分明。
我们未必能够了解摄影师真正在思考什么,可是透过杉本博司的作品一定能够引发我们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而这不正式摄影的目的么?
“杉本博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尊重的摄影家之一。他的重要摄影题材都是对艺术、历史、科学与宗教的诠释。他将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主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国际著名的哈斯勃兰德摄影奖对其2001年度的获奖者、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的评奖评语。
奇云 豆瓣
The Marvelous Cloud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Elemental Media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杜海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何谓云之奇?似有似无,亦真亦幻,难以名状。
何以知云之奇?可以用眼看(身体),可以用笔画(技艺),可以用望远镜观测(技术)。若无眼睛、画笔、望远镜,便不知云之奇。有了它们,关于奇云的描述与记录,汇聚成文化之河,流经时空。
彼得斯问道:若无船舶,海洋是否已经神秘?若无火种,自然是否依然狂暴?若无时钟和历法,时间该如何感知?若无书写,人类是否依然蒙昧?……他往来于古今中外,穿梭于学科之林,用现代科学解答古老谜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
若无天问,难有奇云。凭一己之力,跨十数学科,彼得斯的思想实验最终凝聚成这本《奇云》,贯穿着一条中心线索——无媒介,不存在;真意却在言外:人类若能超越媒介,便超越了自身。
看透媒介,绕不开这本《奇云》。不要用力读它,让它向你舒缓绽放,如立于高山之巅,看云海翻涌,必有所悟。
编剧自我修养 豆瓣
作者: 顾仲彝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 7
本书重新整理了顾仲彝论著《编剧理论与技巧》,是国内编剧受惠甚多且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创作指南。作者通过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等方面,博采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和戏剧理论精华,明晰揭示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和秘密语言,再现了其一生关于编剧艺术的独到见解。编剧创作与研究者如果认真研习本书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那么就能离优秀的编剧更进一步。
Artificial Hells 豆瓣
作者: Claire Bishop Verso 2012 - 7
For over a decade, conceptual and performance art has been dominated by participatory art. Its champions, such as French curator Nicolas Bourriaud (who invented the term "relational aesthetics" to describe it) and American art historian Grant Kester, believe that by encouraging an audience to join in, the artist can promote new emancipatory social relations. Artificial Hells is the first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socially engaged participatory art. The book follows the trajec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and examines key mo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icipatory aesthetic, in both Europe and America. This itinerary takes in Futurism, Dada, Situationism, Czechoslovakian Happenings, and Argentinean Conceptualism, and concludes with contemporary artists such as Thomas Hirschhorn, Tania Bruguera and Jeremy Deller. Since her controversial essay in Artforum in 2006, Claire Bishop has been one of the few to expose the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limitations of this work. In Artificial Hells she not only scrutinizes the claims for democracy and emancipation that the artists and critics make for the work, but also questions the turn to ethical (rather than artistic) criteria invited by such participatory and collaborative art.
2017年9月27日 在读 实证主义艺术
艺术
时尚通史 豆瓣 Goodreads
Fashion: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 玛尼·弗格(Marnie Fogg) 译者: 陈磊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1
时尚的定义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更迭而有所改变。为了解答时尚是什么,本书雄心勃勃地追溯了各个时代、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尚发展史,从古希腊罗马的垂裹服饰、中国唐朝的宫廷丝绸服饰到当代运动服设计和日本街头文化,追溯每一次时尚潮流的演变。它既会带我们见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宫廷服饰、19世纪的钢箍裙撑,也会告诉我们如何欣赏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还会揭开超短裙的政治隐喻和最新“智能”面料的科学理念。书中将社会历史变革、文化背景与时尚大事相对照,便于读者理解。翻阅这部赏心悦目的著作,不但能掌握2500年的时尚脉络与精髓,也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时尚不再高不可攀、无从把握。
●时尚领域专家玛尼·弗格率领国际专家团队联合编撰,内容权威可靠。
●遴选2500年时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与代表性作品,聚焦图文细节。
●大事年表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将时尚发展和社会历史变革相对照,多维阐释时尚风潮。
●超过1000幅高清图片,精心设计的美观版面,哑粉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
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图文书记录了从公元前500年至今,时尚变迁方方面面必不可少的信息,重点介绍能体现某种特定风格的主要代表服饰。
本书追溯了时尚发展史上所有重要时期、代表性事件和形成时尚风潮的要素。古希腊和古罗马服饰,中国唐朝宫廷服饰,日本和服的出现,早期美国原住民及前哥伦布时代的当地织物,文艺复兴时期、王政复辟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美好年代与装饰艺术,运动服、成衣和高级定制时装,英国男装革命,日本街头时装......时尚偶像人物,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设计师与风格如何相互影响,文化和历史事件对日常服饰的影响,将时尚带往新方向的创新理念与技术革新......内容讲解细致,具体到面料的选择、战争或繁荣时代对设计的影响、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超短裙的政治隐喻、垫肩的出现过程、最新“智能”面料的科学理念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巨细靡遗。
人们总是希望将自己时尚、美丽、自信的一面呈现在众人面前。个性妆容、修饰和自我展示对于人类来说就如同呼吸般自然,从我们古老的祖先开始就是如此。
本书以大量精美插图和国际专家团队的细致讲解为我们展现了2500年来人类追求美与时尚的恢宏画卷,也将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当代时尚的精髓,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