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新蕾STORY101 豆瓣
7.4 (7 个评分)
《新蕾·STORY101》2006年6月号
总第174期(VOL.174)

[品·色]
《寂地——时间海洋》
人生是一个固定的居所还是一个流动的旅程?

[主题]
《南在南方——君子润如玉》
他初时如每个少年般棱角铿锵,之后行漫长之路经受世事,渐渐宁定平和,心思悠然。
终似君子,温润如玉。

故事
[倾城之恋]
《新十二夜》——恻恻丫头
他们错过,中指上的戒指变形。他们忘记,却又不能忘记,时间长跑不停,绕着他们,奔腾,不断。

《寻找我的阿白》——水阡墨
我没有和胡匪告别。因为他的身上背负着另一个女子的幸福,就像温谰背负着我的幸福,我们都没有力气重新伤害别人。

《牙买加鸡翅》——抽屉
小巷深处厚墙上是你年华粗糙或光洁的像!太多咖啡电视,太多糖果蜜酱太多有营养的形象咽得我喉咙呛。

《可曾记得爱》——靡宝
相爱仿若前世,离别却在今生。他年,你若终于忆起我,会否捧上一把花,纪念这段被你遗忘的爱。

[纯真年代]
《小孩》——RR
那只木头鱼在我一次打架时突然破了,里面藏着一张纸条,字迹一看就知道是小孩那一手好看的楷体字:“一切永远都不会改变了,我只是你的一个亲爱的小孩。”

《杜房房的真心话大冒险》——流氓豆
我喜欢的人是宝星!杜房房的声音大得把天上的白云给吓跑远远的了。第一次,是假话。第二次,是真心话。

《逃》——纯白
张扬只爱吃苹果,可她是香蕉。无论怎样努力,她只能成为最好的香蕉。可他宁可选择次一等的苹果。有些人,注定是我们得不到的,就算耗尽全力地去争取。

[异度空间]
《血白绫》——惑离惑弃
他时常绕着家中院落跑来跑去,自打可走稳开始。他好奇一切新鲜,他在挖掘,朝着那个久未暴露于阳光下的秘密。

[暗香浮动]
《红花胭脂》——夜色
掌灯时分,红玉来了,带给我足够做二十盒胭脂的红花。昏蒙的烛光,将他玉色的肌肤笼上一层暖意。

《小白》——涅磐
断桥下种葡萄的苗姑娘小白不学小乔,琴棋书画都要一边靠。葡萄夹杂着酸酸甜甜的味道。

本期为《新蕾·STORY101》2006年6月号。
新蕾STORY100 豆瓣
6.7 (9 个评分)
编编们说,要做最好的青春文学杂志!!!
于是在这里,你看到的不只是青春幻想,
你看到成长的烦恼,看到生活的乐趣,
看到鱼在游,鸟在飞,
看到生命安静地延长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021年9月14日 已读 07年出國之前還真是...經常讀= =
雜誌
格言 豆瓣
7.3 (25 个评分)
以颠覆经典格言为特色的杂志。每一期都会选出一个经典格言为话题,然后将其颠覆,挖掘出新的含义。例如:“冬天来了,春天更远。”
2014年12月19日 已读 不知道是買了啥送的,反正現在每個月都給我寄,想取消都不行= =
雜誌
The Economist 豆瓣
9.7 (19 个评分)
《經濟學人》(英語: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志,在全球發行。
《經濟學人》主要關注政治和商業方面的新聞,但是每期也有一兩篇針對科技和藝術的報導,以及一些書評。除了常規的新聞之外,每兩周《經濟學人》還會就一個特定地區或領域進行深入報道。
風格
《經濟學人》的文章一般沒有署名,而且往往帶有鮮明的立場。雜誌的寫作風格十分有特色,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在雜誌創刊之時,「經濟主義」(Economism)意思是經濟保守主義,但是今天該雜誌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上的立場都是傾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過度的介入。不過當然不同的作者立場也會有所不同。《經濟學人》的文章也以妙語聞名,幾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帶嘲諷與幽默。一些人甚至說,只要作者知道如何開玩笑,無論其政治立場,他的文章都可以在《經濟學人》上發表。
雜誌最早於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創辦的目的是「參與一場推動前進的智慧與阻礙我們進步的膽怯無知之間的較量」,這句話被印在每一期《經濟學人》雜誌的目錄頁上。一般人把《經濟學人》看作是一份雜誌,因爲它每週出刊一次,而且採用雜誌專用的光面紙印刷。但是《經濟學人》認爲自己是一份報紙,因爲它每一期除了提供分析與意見外,還試圖報導整週發生的所有重要政經新聞。
營運
《經濟學人》的發行量大約是100萬份,大約一半的讀者群在北美,20%在歐洲大陸,15%在英國,10%在亞洲。《經濟學人》有意識地將自己看作是一份國際性雜誌,因此報導不僅僅局限於或偏重於英國或歐洲,因此其80%以上的讀者是在英國以外地區。
《經濟學人》的發行人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是經濟學人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經濟學人集團則是一家私人企業,一半的股份由私人股東控股,另一半則由《金融時報》擁有。在2002年,經濟學人集團的營業額達到2.27億英鎊,盈利1500萬英鎊。其收入大約一半來自讀者訂閱,另一半則是廣告收入。
貢獻
《經濟學人》最初以發明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而聞名,他們通過比較麥當勞在各國的快餐店銷售巨無霸的價格來比較國與國之間的購買力平價。這個指數不僅有趣,而且被證明是十分準確的計算購買力平價的方法。2006年5月,《經濟學人》紀念巨無霸指數創立20年時批評,美國政客不時濫用指數,藉此說明中國人民幣匯價偏低,但該指數只在說明長期匯率走勢,而沒有觸及現有市場的均衡點,指數過往的預測雖然頗準確,但它亦忽視了稅率及各地市場的環境,只能作爲一項非嚴謹的經濟資料參考。
The New Yorker 豆瓣
9.5 (12 个评分)
U.S. weekly magazine, famous for its varied literary fare and humour. It was founded in 1925 by Harold Ross, who was its editor until 1951. Initially focused on New York City's amusement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it gradually acquired a broader scope, encompassing literature, current affairs, and other topics. Aimed at a sophisticated, liberal audience, it became renowned for its short fiction, cartoons, major (occasionally book-length) nonfiction pieces, and detailed reviews in the arts. It was sold in 1985 to Samuel I. Newhouse, Jr. (see Newhouse family). Since Ross, its editors have been William Shawn (1952–87), Robert Gottlieb (1987–92), Tina Brown (1992–98), and David Remnick (from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