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击壤歌 豆瓣 谷歌图书
7.5 (49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其它标题: 击壤歌
这是个五岁想当农夫,八岁想当炮兵,之后想到威廉波特打少棒,想当记者想当上帝想当拿破仑的情妇想当伊莉莎白一世的少女,合上书页时所有时间犹如雕像静止,尚未启动,这是一切漫游的起点,这是老灵魂,后来频频回眺,为之伤逝,为之悼亡的黄金时光。
很多人认可天心的才情出众,却实在太少人知道天心的看书之多。
天心是自幼大人书看得多,到得读书便人家十遍方可读熟,是为苦读;她却只读一遍两遍即通,自是乐读。
—— 朱西宁
我家的销量冠军是妹妹天心的《击壤歌》,有二三十万册,我们都说天心是印钞机。《击壤歌》写了少女高中时代的故事,有很多少年都喜欢读,经常写信来表达崇拜之情。这情形很像现在的偶像作家。
—— 朱天文
由于家学渊源,十来岁的朱天心已颇有大将之风,再加上老牌才子胡兰成的点拨,下笔行文在在令人惊艳。《击壤歌》所焕发的率性浪漫,不啻是《未央歌》的一脉真传,而朱天心那样随便的就念完北一女,还成了台大人,真让我辈叹为观止,她还参与“三三”,诗书天下,礼乐江山,好不热闹。
—— 王德威
朱家一门两代三人都是好作家,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如果没人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我要说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而且朱家的女婿,也就是二女朱天心的先生谢材俊,亦是好作家,好评论家,好编辑;再有天文她们的母亲刘慕沙,是日本文学的汉文翻译家。
我有时在朱家坐着,看着他们男女老少,真是目瞪口呆。
—— 阿城
台北小吃札记 豆瓣
7.3 (22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编辑推荐
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首部谈吃作品,用味觉书写台湾的经典之书——“终身的晃游者”、 台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杂项作家”、“旅行文学的作家”、台北的“地下市”、“文艺圈最佳导游”带你吃遍台北——想吃,来台北就对了:“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2.风靡十载,畅销两岸,写尽数十年台湾饮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在台湾文学横空出世后,舒国治凭借《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文坛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养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乐也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
3.舌尖上的台北,“吃的乡愁”,人手一册宝岛美食地图——“如果到了台北,我该吃什么、怎么吃?”全书囊括从台北到台南六十七个人迹罕至的美食秘境:从声名远播的清粥小菜、大肠面线到犄角旮旯里的西点面包房和蔬果榨汁摊……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没人知道这些街头小吃会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们累了老了不做了,我又要到何处觅食呢?”
4.通过食物认识一个城市,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出这座城的性格,跟着舒国治追寻跟吃有关的记忆、乡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台北城市指南。
◎内容简介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
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2012年1月6日 已读
写吃的还是要来看梁实秋和汪曾祺啊~而且作为一个成都人看作者说台北是“第一小吃天堂"……嗯哼~
台湾 散文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