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至暗时刻 (2017) 豆瓣 TMDB
Darkest Hour
8.3 (1281 个评分) 导演: 乔·赖特 演员: 加里·奥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其它标题: Darkest Hour / 黑暗对峙(港)
影片讲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作为首相期间面临的最重要的审判:是向纳粹妥协做俘虏,还是团结人民群起反抗?丘吉尔将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2018年2月13日 看过
如果我们现在的主旋律电影也能拍得这么好就好了……最后在地铁里的询问和演讲真的是编排的非常好的戏,群众的气氛很燃。但是总觉得片里的政治太过单纯了(看惯了纸牌屋的我),每个政治家都好无私,行为目的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丘吉尔显得就像孤军奋战一样,这样怎么可能在政治场走下去……
2017 garyoldman 二战 传记 剧情
美丽人生 (1997)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La vita è bella
9.3 (1944 个评分) 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 演员: 罗伯托·贝尼尼 /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其它标题: La vita è bella / 一个快乐的传说(港)
犹太青年圭多(罗伯托·贝尼尼 饰)邂逅了美丽的女教师多拉(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饰),他彬彬有礼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历经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后,天遂人愿,两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法西斯政权下,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多拉虽没有犹太血统,毅然同行,与丈夫儿子分开关押在一个集中营里。聪明乐天的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的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尽管集中营的生活艰苦寂寞,圭多仍然带给他人很多快乐,他还趁机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早安!公主!”法西斯政权即将倾覆,纳粹的集中营很快就要接受最后的清理,圭多编给儿子的游戏该怎么结束?他们一家能否平安的度过这黑暗的年代呢?
2018年1月23日 看过
吐槽:①男主最后不跑去找老婆就不用死了,他老婆最后还活着让我觉得他白死了,女人那边肯定有人能看得出那车有问题的,不用他搭上命去提醒啊;②他追他老婆的方式太妙了,然而放到今天就是性骚扰了(滑稽。很感人啊,他老婆上火车开始哭,纳粹真不是人!自导自演拿了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男主,太厉害了!
二战 亲情 人性 意大利 感人
玩具王国 (2007) 豆瓣
Spielzeugland
8.6 (82 个评分) 导演: 约亨·亚历山大·弗雷丹克 演员: Tamay Bulut Özvatan / Claudia Hübschmann
其它标题: Spielzeugland / 玩具岛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感人故事,也是一部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的14分钟短片,一举夺得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1942年的德国,在纳粹的统治下,犹太人被遣送往恐怖的集中营。一个德国小男孩,问母亲隔壁的犹太裔邻居准备去哪里?“他们即将前往玩具岛”,母亲对儿子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小男孩信以为真,闹着要和邻居的犹太男孩一起去,但是母亲极力反对。犹太人出发当天,德国小男孩也失踪了,母亲心急着跑到火车站寻找。在挤满犹太人的火车箱里,母亲找到了犹太邻居一家,她对着犹太小孩叫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将他从纳粹手中解救了出来,之后牵着他回家。而她的儿子却被发现不是犹太人,被纳粹拒绝装上车,已经平安无事地回到家中……
2018年1月25日 看过
好喜欢一开始的那个螺旋楼梯的镜头,非常完美(虽然和故事没什么关系……)这几天看了挺多和二战有关的东西,感觉纳粹真是太可恶了,然而又联系到朗读者里的女主就曾经是可恶的女纳粹,又不禁感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2007 二战 人性 剧情 奥斯卡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KevGa-NeoDB
Schindler's List
9.4 (1611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其它标题: Schindler's List / 舒特拉的名单(港)
1939年9月,二次世界大战方兴未艾,德军进驻波兰,将纳綷军队组成“精卫队”,下令重新安顿犹太人的户口。德商辛德勒值此战乱,一方面迎逢德军各级军官,另一方面则进行低价引进犹太劳工,并委任犹太工头以撒处理场内大小事。辛德勒虽藉机大发战争财,但对以撒却颇为仁厚而备受爱戴。“精卫队”司令阿蒙生性残暴,以枪杀劳工为乐,整个占领区如同炼狱般。1941年3月,德军将维斯图拉河以南归为犹太区,阿蒙更变本加厉,1944年4月甚至大规模展开焚尸行动,辛德勒看不惯如此行为便和以撒商议出一计,以所有资产行贿阿蒙,以捷克新厂需要大批劳工制作军火为由,列出一份长至千人的名单,运往家乡布蓝恩利兹躲藏,待德方发现时,大战结束了,辛德勒则仍以战争罪犯法办。
2018年6月17日 看过
很工整的电影,多处有呼应。辛德勒是个人才,居然能和这么多军官打好关系,但是战后反而做不好生意,奇怪了。好多泪目的地方,生命诚可贵,我们必须避免仇恨和战争。被送到奥斯维辛又被送回捷克的女人们的人生真是跌宕起伏了。拉尔夫的角色想和犹太女孩终老,但还是心怀仇恨。为什么不能拥抱爱呢?
二战 人性 剧情 战争 纳粹
钢琴家 (2002) TMDB 豆瓣 IMDb
The Pianist
9.0 (1303 个评分) 导演: Roman Polanski 演员: Adrien Brody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피아니스트 / 戦場のピアニスト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2018年11月25日 看过
居然真的是真人故事改编,这也太幸运了吧,一路开挂各路贵人相助,看着身边各个大小战役发生,那些帮助主角的人,尤其是那个德国军官,真的太人性光辉了吧,居然临走的时候还给大衣……主角其实没什么人性深度,就只是一路逃难、依赖别人而已,真正闪光点都是各种贵人,所以其实有点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拿了奥斯卡……很多细节都非常厉害,比如被射击跪着死去的女人,就一直跪在那里。这也是我看过的二战电影里暴力场面最直接的一部了,把老人直接扔下去摔死等等,真的非常真实而血腥了,更加衬托得那个德国军官显得格外的不真实……
2002 二战 人性 剧情 德国
无耻混蛋 (2009) TMDB 豆瓣 IMDb Min reol
Inglourious Basterds
8.5 (1323 个评分) 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 演员: 布拉德·皮特 / 梅拉尼·罗兰
其它标题: Inglourious Basterds / 希魔撞正殺人狂
故事分五章进行。二战中德占法国,德军上校汉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号称“犹太猎人”,在一次屠犹行动中,少女苏珊娜(梅勒尼·劳伦特 Mélanie Laurent 饰)侥幸逃脱。与此同时,八名美国犹太士兵在中尉奥尔多(布拉德·皮特 饰) 的带领下潜入德占法国刺杀德国军人,其行动神出鬼没,手法残忍,对德军造成相当威胁,被称为“杂种”。三年后苏珊娜来到巴黎继承了姑母的电影院,结识了德国战斗英雄,电影《国家荣耀》的主演弗里德里克(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对苏珊娜一见钟情的弗里德里克说服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西尔维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饰)在苏珊娜的影院首映《国家荣耀》,希特勒(马丁·乌特克 Martin Wuttke 饰)本人也将出席。苏珊娜决定借放映之机烧毁影院;而在德国间谍女演员布里奇特(戴安娜·克鲁格 Diane Kruger饰)的安排下,英美联合的刺杀行动“奇诺”也将在首映当晚行动……
本片被提名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七项提名,并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Christoph Waltz)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19年10月17日 看过
癫狂,就是看昆汀电影的感受。皮特一开口的意大利语“班蕉农”让我笑到隔壁投诉。啊,瓦叔真是宝藏叔。我觉得他有些瞬间有点像不知道什么人,反正是戳到我的美貌感应点了。里面的语言真是多。
2009 二战 剧情 德国 战争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 (2013) 豆瓣 TMDB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Season 1 所属 : 我们的父辈
9.5 (469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演员: 汤姆·希林 / 沃尔克·布鲁赫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
2020年8月16日 看过
满分。《The Third Reich in Power》里提到的爱国的犹太人、想移民的犹太人在这里有故事,不同派系军队的分歧也有体现,以及德国人对战争的自信。有点犹豫要不要读完《The Third Reich at War》再继续看。/ 苏联对自己人的处理还有德国后来对盖世太保的处理也好真实。战争里,活下来的平民没有成王败寇,只有幸存者。/ 接下来想看这部作品的纪录片,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话,真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纪实文学 / 五个人每个人物都好鲜活,编剧编得好好,有太多感想,说不清 / 关于种族主义的剧本大赞,比如那个女房东最后“瞧,这就是犹太人”的嘴脸
2013 二战 人性 剧情 历史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2008) TMDB 豆瓣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8.8 (882 个评分) 导演: 马克·赫尔曼 演员: 阿萨·巴特菲尔德 / 维拉·法米加
其它标题: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八岁男孩布鲁诺(Asa Butterfield 饰)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本片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2020年7月28日 看过
哇。震撼。最后二十分钟拍得太像惊悚片反而哭不出来了,前半部分倒是细水长流,和钢琴家等电影一样,表现出“残害犹太人对纳粹来说是家常便饭”,让观众体会到真实的残忍,像一个纳粹在我心上划了一刀,冷冷地看着我流血而死的感觉。刚看完集中营角度的《奥斯维辛》,在看社会角度的《当权的第三帝国》,可以说本电影的还原不错,而且有表现德国人其实也有思想上的不忠者,还会互相举报,这是以前电影没见过的,所以打了五星;除了有一个女儿祈祷、父母赞许的情节,这个是不太符合的,因为纳粹当时想用纳粹思想取代所有的宗教,对宗教是打压的。看完《奥斯维辛》再看集中营电影,书里的各种犹太人的心理描写、纳粹对行暴的心理描写都向我的神经袭来,以至于我一看到犹太人角色就开始哭,甚至开始想象他们来集中营的路上是怎么样的,等等。惨啊!
二战 人性 儿童 剧情 战争
沉静如海 (2004) 豆瓣 TMDB
Le silence de la mer
8.8 (282 个评分) 导演: 皮埃尔·布特龙 演员: 朱莉·德拉姆 / 米歇尔·加拉布吕
其它标题: Le silence de la mer / 海的沉默
法国人André(迈克尔·加拉布鲁 Michel Galabru 饰)和她的孙女Jeanne(朱莉·德拉姆 Julie Delarme 饰)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二战的到来和德军对法国的侵占被打破,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竟被征用作为一个德国军官Werner(托马斯·儒阿特 Thomas Jouannet 饰)的起居室。他们对这个敌方的军官一直保持着一种冷漠,尤其是Jeanne,她从来不和军官说话,即使是在他向他们问好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的军官在多日的相处后,竟和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音乐和法国文化,透露出他纳粹军服下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Jeanne也在积极的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渐渐地,两个来自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们离别的时候,化成了Jeanne口中的一句话,她和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Vercors写于1941的同名小说改编。
2020年10月25日 看过
毫无感觉……刚读完《战时的第三帝国》,德国逼得法国投降时大仇得报的洋洋得意还历历在目,感觉片中把德国人表现得过于有纪律和绅士。法国人对德国人的反感片中挺多,但没什么深度,就是全体贞烈爱国,对德国人好像一点恐惧都没有,不太真实。而且德国军官这个人物演得好僵硬,卑微得过分,好像一个吐露内心的机器人,就算一开始女主的琴声打动了他也不至于天天都和两爷孙单向谈心吧?感受不到男女主的chemistry,连在海边捡鱼那里头靠得那么近的眼神都没戏,男女主在一起的时候女主的眼神就是反感,男主的眼神就是问号凝视,没什么火光四射的眼神交流。这种配置明明很带感,可惜。
2004 二战 战争 法国 爱情
我们的父辈——纪录片 (2013) 豆瓣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 Die Dokumentation
9.0 (36 个评分) 导演: 彼得·哈特尔 / Annette von der Heyde
2020年8月16日 看过
粮票之类的史实影像很珍贵,不过因为我已经看过很多书,感觉纪录片的内容不够丰富。比如德军挖坑炸犹太人,《奥斯维辛》里直接描述道“书上都挂满了断肢”,这是纪录片做不到的。但是纪录片很好的一点是让历史的见证者们在镜头前诉说自己的感受,如果能采访更多人就好了。/ 配汉斯季默的曲子好出戏……
二战 历史 德国 战争 纪录片
帝国的毁灭 (2004)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Der Untergang
8.8 (455 个评分)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演员: 布鲁诺·冈茨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其它标题: 다운폴 / ヒトラー ~最期の12日間~
  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尔·荣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荣格自从1942年被希特勒雇佣为秘书后,转眼到了1945年3月,苏联大军兵临城下,纳粹德国政府内人心惶惶。不但重要的亲信希姆莱和戈林相继叛离希特勒而去,而且军队人手不足,连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战场,看不到希望的将军也整日借酒消愁...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2020年12月21日 看过
开头和结尾的女主原型为自己当初的无知和盲信忏悔,说当时和自己同样年龄的女孩能知道纳粹是错的,自己却去为希特勒工作,所以自己是错的,需要忏悔。但是她活了下来,那个女孩没活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或许才是“对”的。个人在历史社会的洪流下被裹挟、淹没。她选了当时最好的阵营,然而马上就到这个阵营要扑街的时代了;尤其是当时信息闭塞,难把眼光放长远。不过要投靠阵营是因为资源分配按阵营分配;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个人拿到蛋糕的渠道多元化了。希望全球化还有希望,这样个人可以好好活的几率才会继续提高。人类的历史总会不断重复,今日全球社会不断走向极端,或许又要来一次极权的社会了,但是人类终究又会走向自由的,因为那个历史也会重复。但是人生短暂,时代的转变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我对人类长期上是乐观的,但我这短短一生只能悲观
2004 二战 人性 剧情 德国
从海底出击 (1981) 豆瓣 IMDb TMDB
Das Boot
9.1 (155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得森 演员: 尤尔根·普罗奇诺 /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其它标题: 특전 U보트 / U・ボート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苏菲的抉择 (1982) 豆瓣 TMDB
Sophie's Choice
7.9 (65 个评分) 导演: 艾伦·J·帕库拉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凯文·克莱恩
其它标题: Sophie's Choice / 索菲的抉择
一位来自美国南部的年轻作家斯汀戈(彼特·麦尼科 Peter MacNicol 饰)为求生计来到布鲁克林,认识了居住在楼上的苏菲(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和内森(凯文·克莱恩 Kevin Kline 饰)。他们很热情的表达希望和这位年轻的作家交朋友 ,斯汀戈欣然接受他们的邀请。逐渐地交往之后,他们之间相互建立了亲密友好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斯汀戈了解到,苏菲常因内森的猜疑和暴怒伤心哭泣,但她非常的爱内森,最让她担心是:内森没有她以后的生活将不可想象。苏菲是波兰人,二战后来到美国,在这里认识了内森并和他相依为命,战时苏菲曾被关进纳粹集中营,而她的父亲、丈夫、儿女全部在这场战争中罹难。对于自己的受难和亲人一个个的悲惨命运,和这场战争中人间地狱般的种族大灭绝,苏菲的精神和肉体该如何抉择……
乔乔的异想世界 (2019) 豆瓣 IMDb TMDB
Jojo Rabbit
8.1 (1466 个评分) 导演: 塔伊加·维迪提 演员: 罗曼·格里芬·戴维斯 / 托马辛·麦肯齐
其它标题: Jojo Rabbit / 乔乔兔
二战时期,男孩乔乔(戴维斯)和母亲(斯嘉丽)生活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他不知道母亲在家中藏着一个犹太女孩(麦肯齐),而母亲秘密为抵抗军工作。乔乔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他脑内出了一个颠覆版的希特勒,这个希特勒有魅力、傻傻的、天真可爱,是他的朋友,帮助他应付生活中的困境。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2018年10月5日 已读
这本书是我读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四本。依然是小人物拼凑的大历史。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期待读到的是女性对男性的评价的不甘,以及在战争中拼搏自己的地位。然而细细读下来,我意识到我骨子里还是精英主义吧,所以女权上我也倾向于精英女权主义,是不好的。这本书里的女性大多是二战时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也就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既受传统思想熏陶,也受共产党的爱国爱党教育的熏陶。她们上战场,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因为爱国报国。而在战争中她们痛苦,是因为“做不了女孩子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是想看符合今天女权精神的内容的话,就会失望。里面提到,是因为男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去战争,而女孩子没有,所以才会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爱美打扮、心疼人命。那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里,男女对于生命的思维差异还有那么大吗?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战 历史 女性 战争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2018年3月2日 已读
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有点问题,我感觉最后两章应该放在前面,一步一步揭开当初的真相。逻辑顺序有点乱,感觉是供词放一堆,社会分析放一堆,读起来连贯性较差。照片也应该插在文中。好的地方在于后面的章节提供了一些分析。
2017 二战 人性 历史 政治学
奥斯维辛 豆瓣
Auschwitz: A New History
9.5 (63 个评分) 作者: [英] 劳伦斯·里斯 译者: 刘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莱维
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进毒气室的“存在”。——维克多•弗兰克
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序言提出了一个观点,“与效忠斯大林和裕仁天皇的战犯相比,纳粹行凶者对他们的个人行为负有更大的责任”,我打算带着对这个观点的疑问进行阅读。/ 读完了,感觉这个问题,和日本对比的话还得去读日本研究才能解决,和苏联对比的话的确是的(托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福读了几本苏联相关的书),因为苏联的士兵充满了恐惧,而纳粹士兵则理直气壮,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屠杀效率。最大收获是人是非常受环境影响的,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心。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人为了求生会抓住一切让自己可以活下去的机会,不禁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必要也要把自己逼成那样?在物质丰富时,让心灵安适满足成了生活的目标,可是如今世界倒退,是否人的心态也得倒退?还是应该不接受苟活,因为生活充满了偶然,所以应该及时享乐?
二战 历史 德国 英国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豆瓣
作者: Evans, Richard Penguin USA 2006 - 9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Germany’s malign transformation under Hitler’s total rule and the implacable march to war
This magnificent second volume of Richard J. Evans’s three-volume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was hailed by Benjamin Schwartz of the Atlantic Monthly as "the definitive English-language account... gripping and precise." It chronicles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Germany’s radical reshaping under Nazi rule. As those who were deemed unworthy to be counted among the German people were dealt with in increasingly brutal terms, Hitler’s drive to prepare Germany for the war that he saw as its destiny reached its fateful hour in September 1939.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is the fullest and most authoritative account yet written of how, in six years, Germany was brought to the edge of that terrible abyss.
2020年8月11日 已读
第一次听有声书。感觉如果是看英文原版的话这一生都看不完这本九百多页的书,听还比较有可能听完。/ 哇,32小时的书,真的是差不多一个月听完。听有声书真的是一个比较容易培养的好习惯,不错!/ 这本书真的是从方方面面介绍了1933-1939年的德国,讲得也很有意思,比如有一段讲德国人做梦都是政治迫害。之前看关于二战的各种电影都表现各种德国士兵的凶残,再加上看《奥斯维辛》讲德国军队在迫害犯人时特别有创造力,所以我还以为德国人在纳粹时期都是上下一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德国更复杂更真实的一面,让我更加理解了人在物质条件贫乏的基础上再被大环境一推就很轻易变成政治环境想要塑造成的样子。读史明鉴,但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做直觉里最好的选择。
二战 历史 德国 政治学
The Third Reich at War 豆瓣
作者: Richard J. Evans Penguin (Non-Classics) 2010 - 2
An absorbing, revelatory, and definitive account of one of the greatest tragedies in human history
Adroitly blending narrat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Richard J. Evans portrays a society rushing headlong to self-destruction and taking much of Europe with it. Interweaving a broad narrative of the war's progress from a wide range of people, Evan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a society plunged into war at every level. The great battles and events of the conflict are here, but just as telling is Evans's re- creation of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ordinary Germans in wartime. At the center of the book is the Nazi extermination of the Jews. The final book in Richard J. Evan's three-volume history of Hitler's Germany, hailed "a masterpiece"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hird Reich at War lays bare the most momentous and tragic years of the Nazi regime.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看完《我们的父辈》再听这本书,感觉听的时候眼前都有了景象。/ 当一种人被认为可以不当人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这一系列书真的是对第三帝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剖析,还差第一本没看,只怕那一本才是最令我恐惧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只怕在民粹主义抬头的今天,在各个国家都能发现影子。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到说nationalism的人民还是很怀念那个全国人民都对自己国家充满骄傲的日子,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里也提到俄罗斯人想到前苏联也是这么想的。结合《逃避自由》,只能说人类还是非常脆弱的,虽然被赋予了思考和感受的能力,但时刻能感受到孤独和不确定性,思考也容易使人狂热走向毁灭。最后作者居然说了一句“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可以说是本书我最不同意的观点了。
二战 历史学 德国 政治学 社会学
East West Street 豆瓣
作者: Philippe Sands W&N 2016 - 5
A profound and profoundly important book—a moving personal detective story, an uncovering of secret pasts, and a book that explores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changing legal concepts that came about as a result of the unprecedented atrocities of Hitler’s Third Reich.
East West Street looks at the personal and intellectual evolution of the two men who simultaneously originated the ideas of “genocide”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both of whom, not knowing the other, studied at the same university with the same professors, in a city little known today that was a major cultural center of Europe, “the little Paris of Ukraine,” a city variously called Lemberg, Lwów, Lvov, or Lviv. It is also a spellbinding family memoir, as the author traces the mysterious story of his grandfather, as he maneuvered through Europe in the face of Nazi atrocities.
East West Street is a book that changes the way we look at the world, at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nd how civilization has tried to cope with mass murder.
2022年3月25日 已读
受害者、加害者、审判者的后人齐聚一堂追忆上一代、探寻真相的故事。作者写追踪的故事写得很抓人,我已经看了很多讲犹太人的故事了,还是第一次见到作家像写《达芬奇密码》一样写的,而且用这么多个人的故事串起来更显二战对个体影响之深远。不过我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要看到更多对法理的讨论,这本书在这方面写得不深,就只是谈及crime against humanity和genocide的矛盾是什么而已。很难想象genocide这个词这么新,还在审判纳粹的国际法庭上不受欢迎,毕竟现在一提到纳粹就会联想到这个词。作者提到Lauterpacht虽然想要保护人权,但是连妻子剪头发的权利都不给,真是讽刺。大概是本书对少数群体关怀角度独特,我读的时候一直觉得作者是女性。
二战 法学 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