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The Third Reich at War 豆瓣
作者: Richard J. Evans Penguin (Non-Classics) 2010 - 2
An absorbing, revelatory, and definitive account of one of the greatest tragedies in human history
Adroitly blending narrat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Richard J. Evans portrays a society rushing headlong to self-destruction and taking much of Europe with it. Interweaving a broad narrative of the war's progress from a wide range of people, Evan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a society plunged into war at every level. The great battles and events of the conflict are here, but just as telling is Evans's re- creation of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ordinary Germans in wartime. At the center of the book is the Nazi extermination of the Jews. The final book in Richard J. Evan's three-volume history of Hitler's Germany, hailed "a masterpiece"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hird Reich at War lays bare the most momentous and tragic years of the Nazi regime.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看完《我们的父辈》再听这本书,感觉听的时候眼前都有了景象。/ 当一种人被认为可以不当人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这一系列书真的是对第三帝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剖析,还差第一本没看,只怕那一本才是最令我恐惧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只怕在民粹主义抬头的今天,在各个国家都能发现影子。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到说nationalism的人民还是很怀念那个全国人民都对自己国家充满骄傲的日子,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里也提到俄罗斯人想到前苏联也是这么想的。结合《逃避自由》,只能说人类还是非常脆弱的,虽然被赋予了思考和感受的能力,但时刻能感受到孤独和不确定性,思考也容易使人狂热走向毁灭。最后作者居然说了一句“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可以说是本书我最不同意的观点了。
二战 历史学 德国 政治学 社会学
九品官人法研究 Eggplant.place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王丹 大象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九品官人法这一贯穿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的选官制度为研究对象,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准确描述了该制度在300多年间的发展、演变,揭示九品官人法与传统所认为的“九品中正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职官制度与门阀制度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本书一经问世,即获得学界好评,荣获日本最高学术大奖“学士院奖”,成为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必读之作。
2021年7月7日 已读
阅读体验很好,让我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还有贵族、封建、官僚三种制度有了一些了解。人类社会的制度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人制定,又影响人,很多时候都是得到利益的人不断加强制度的影响力,导致利益分配越来越极端,直至天平崩溃,很少有平衡的时候。甚至利益既得者里也要分级,歧视链最好精确到个人,因为利益分配丝毫不能含糊,这就是资源匮乏背景下的制度本性。如果全是一个体制里的人自己评自己,那肯定自己人好处全占,但如果有一个第三方的评价机制,比如成绩,那就会平衡一些。所以有外部力量牵制是平衡的一个方法,我喜欢自由市场的原因也是这个。话虽如此,卖东西别的店是外力,国家可以移民对特定人群是外力,地球目前来看还没外力,所以人类终究还是一个体制,终究还是要犯重复的错误。
历史学 日本 社会学
僧侣·士人·土官 豆瓣
作者: 连瑞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本书运用官书、方志、家谱等材料,结合当代民族志、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明代云南大理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希望提供一个明朝“统治”该地模式的解释框架。由此,严格来说本书应算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百姓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后三部分)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寺院庄园,扶植宗教活动,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宗教秩序,笼络当地信教之人。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他们。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编写符合明朝正统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土官和州县之间形成政治平衡。土官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按照作者的建构,西南大理人群各有不同的族群、宗教、阶级类属,“国家”和“地方”各司其职并因应互动,“王朝秩序”由此得以在该地确立并维持。
2021年5月16日 已读
本书后半部分详细讲了做法和结果,没怎么和前半部分讲的诱因联系起来,从这点来看觉得逻辑链条不够紧密,看得不够畅快。而且物料引用过多,说理则过于精简,可读性较弱。发现了几版墓志铭的故事特别过瘾,因为那是历史人物试图操纵形象的手段。概括一下就是被夺走话语权的人借权之后把自己的生活和故事都变成既符合中央赋权又本地原生权力继承者的样子。女性是拓展权力网络的超级工具人:作者很努力地把女性的作用抬得很高,所谓“看不见的力量”;但希望男性读者读完别以为“女的不是也挺有权力嘛”,工具人就是工具人,嫡妻能继承土官是为了传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在族谱里存在是为了连接家里有权势的男性亲属,毫无主观能动性。
历史学 政治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