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史丹利的寓言 豆瓣
8.9 (128 个评分) 其它标题: 斯坦利寓言 / The Stanley Parable 2013年10月17日
类型: 模拟 / 角色扮演 平台: PC / Mac / Linux 开发者: Galactic Cafe 出版发行: Galactic Cafe
《The Stanley Parable》是一款第一人称探索游戏。你既是 Stanley,你又不是 Stanley。你将跟随剧本,又会打破剧本。你的选择很重要,却又别无选择。

游戏将会结束,又永不会结束。矛盾层层相扣,游戏的规则被一次次打破。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你的理解而制作的。

但在你探索的途中,意义会逐渐显现,矛盾将能被理解,也许你的确具有力量。这个游戏不是要和你对立——只是在邀请你共舞。
2018年6月26日 玩过
逼得我一次一次自杀。剧情的引导还是很厉害的。我觉得如果是真的神作的话应该所有物品都有各自不同的结局。刚看完柯南玩outlast真的能吓出屎。当初玩传送门也走了好多这种阶梯。有猪猪小可爱陪我玩最好惹。
2013 pc 哲学 旁白 独立游戏
今夕何夕2 (2017) 豆瓣 TMDB
World of Tomorrow Episode Two: The Burden of Other People's Thoughts
8.0 (59 个评分) 导演: 唐·赫兹菲尔德 演员: 朱丽亚·波特 / 薇诺娜·梅
其它标题: World of Tomorrow Episode Two: The Burden of Other People's Thoughts / 今夕何夕第二章
续集依然延续第一部的世界设定,不同的是时间线更加随意,在同一时空下存在着更多个不同的克隆版“艾米丽”。由于技术故障,原本应该接替5号艾米丽的6号艾米丽无法获取“上一任艾米丽”的记忆,于是她干脆找到了仍是小孩子的初版艾米丽。她们在彼此的思维里游走,交换信息和想法。6号艾米丽装满了成年的记忆,她忧伤、成熟,是个十足的大人。而小艾米丽天马行空,自由烂漫。当两人再次相遇时,过去的6号艾米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和、快乐的6号艾米丽。
苦恼被放下,束缚被解除,那份小孩子天性里的好心态终于被保存了下来。或许重要的不是记忆的传承,而是赤子之心。
2019年3月20日 看过
特别科幻,感觉2001太空漫游最后那段穿越就是这种感觉,就是看透了世界的空虚 / 大家喜欢童真是喜欢那种面对未知无知无畏的态度吧,没有进行风险分析,没有进行利益权衡,就随机选择,简单纯粹
2017 动画短片 哲学 科幻 美国
活出意义来 豆瓣 Goodreads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8.5 (1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赵可式 / 沈锦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1
本书以作者的集中营经历为本,揭示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出意义;人只要参透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无论处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择的余地。本书深入浅出,但振聋发聩人人可读。自出版迄今,轰动全球,堪称为研究人类心理学与精神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之作。
2016年4月8日 已读
这本书很棒!真·鸡汤。“意义治疗法”就是发掘身边的意义。其实这用在命运被控制的人生中挺有用的,比如广大除了高考便无其它出路的中国考生,比如被困在集中营中的作者。但是如果有机会选择其他人生,肯定是好过保持现状、在现有的惨淡人生中寻找意义的,那太悲惨了。所以其实是要和其他的人生观相结合吧,就是什么都要去尝试一下,然后从种种体验中找到意义,再比较得出哪个对自己的意义最大,才能得到最丰盈、最幸福的人生。关于爱人的意义真是不能更赞同。以及能帮别人找到人生意义的人真是太厉害了,嘴炮max。其余赞同的点见读书笔记
哲学 心理 心理治疗 意义 生活
Walden 豆瓣
作者: Henry D. Thoreau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7
Thoreau's literary classic, an elegantly written record of his experiment in simple living, has engaged readers and thinkers for a century and a half. This edition of Walden is the first to set forth an authoritative text with generous annotations. Thoreau scholar Jeffrey S. Cramer has meticulously corrected errors and omissions from previous editions of Walden and here provides illuminating notes on the bi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s of Thoreau's life. Cramer's newly edited text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1854 edition of Walden, with emendations taken from Thoreau's draft manuscripts, his own markings on the page proofs, and notes in his personal copy of the book. In the editor's notes to the volume, Cramer quotes from sources Thoreau actually read, showing how he used, interpreted, and altered these sources. Cramer also glosses Walden with references to Thoreau's essays, journals, an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wealth of material in this edition, readers will find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unique and fascinating world of Thoreau. Anyone who has read and loved Walden will want to own and treasure this gift edition. Those wishing to read Walden for the first time will not find a better guide than Jeffrey S. Cramer.
2016年5月29日 已读
英语非常美!觉得梭罗真是脑洞大大哒,生活好有情趣,然而也太理想主义也太脱俗了,已经要成仙了。
thoreau 哲学 散文 文学 梭罗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有点意思。行文流畅。/ 看完了。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原因是前半部分的逻辑比较好,一气呵成,一个论点接着一个论点,而且证据的论述也比较充分,像我这种半吊子起码补充知识补充得比较开心。后半部分的逻辑就比较混乱,好像一直在说同一件事,但又好像不断地从这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比较散乱,证据也比较不充分,仿佛是在看作者的微博。而且还有过时的地方,有一个部分说民族主义已经不再流行了,错,现在最流行了。最后那个部分,关于人类升级的部分,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地描述一下如果有了超人类的话社会会是怎么样子,毕竟前面都在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立论立了这么多,不应用来分析一下而只是抛出大家都已经抛出过的疑问,实在可惜。
人类 以色列 历史 哲学 文化
爱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2018年11月6日 已读
讨论神爱之后渐入佳境。前面的部分动不动就引用圣经,看得我一惊一乍的,还以为作者变得神叨叨的了,想打四星了。后来看到对社会对宗教发展影响的分析,以及对什么是信仰的讨论,发现原来还是那个洞悉社会与人类脉动的弗洛姆呀。这本书的观点和《逃避自由》有很多重合的地方,逃避自由强调人发展创造性生产力来感受和世界的联系从而不被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折磨,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应用,就是从自己生命的本质出发,用积极的创造力来发掘人与人之间相连的地方,和他人共同努力成长和发展。很高兴我貌似正在秉承着这样的原则生活呢,发掘自身的同时,积极关注朋友,大家一起努力成长和发展。像弗洛姆所说的,要信仰自己有能力发展,要信仰朋友们有能力发展,要信仰人类终有一天会发展出以爱、平等和正义为原则的社会。
哲学 心理学 艾里希·弗洛姆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2019年7月25日 已读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充满爱意,这本书正好让我可以科学地剖析一下我的爱。/ 读这本书的体验真的十分美妙,仿佛跟着作者走遍中国历史,赏味各种艺术,而且作者结合史料纵向、横向地循迹分析推进艺术形成、成熟、衰落的因素,让我这种喜欢分析的人看得非常过瘾。/ 这本书的语言极为中国,毫无外语的影响,在现在的作者大多都受外来语结构的影响的环境下,阅读体验独特,觉得甚是珍惜。/ 虽然看完似乎都还是没找到我喜欢一些艺术品的原因,但是起码这本书打开了我的美学大门,让我懂得在欣赏博物馆陈品的时候多方面考证,或许还可以用在本书上看到的领头因素按图索骥,从而更全面地欣赏美。
中国 历史 哲学 李泽厚 美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9.1 (3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石冲白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本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最终解脱痛苦。可以说,本书是研究作者哲学思想的必备书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1年11月17日 已读
差不多三个月,除了去奥兰多那一段时间,每天看一章,坚持下来了。最有感悟的是获得性格的一段,感觉使用豆瓣记录自己的想法、个人真诚沟通自己的感受让我大概是在通往获得性格的路上,能感受到自己越来越近。另外一个没有完全被说服但是觉得很有意思的角度是把每个人都看成不停在追求目标的意志的表象,施害者和受害者本质都是一样的,这样子的话看待人就不会想要贴标签,也不会执着于仇恨,只是很悲凉,觉得这个世界如叔本华说的,痛苦是永远的,快乐是暂时的。
哲学 德国 思想 经典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豆瓣
作者: Bertrand Russell Liveright Books 1999 - 2
Bertrand Russell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as the putting together of some remarks on the state of happiness which are inspired by common sense, rather than any profound philosophy or deep erudition. It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many people who are unhappy could become happy by well-directed effort.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2020年8月17日 已读
第二本有声书。Preface有意思,讲如果话说得太易懂就会被嫌弃没内涵,但Russell既能讲清楚又趣味横生。现在各种领域越来越重视能够把概念给不同知识水平的人解释清楚的能力,然而微博热搜的各种高分作文却越来越晦涩,很不合理。反正我大学前从没觉得写作文是可以表达想法的方式,自然也没动力练技巧,直到大学,开始做公益宣传,才真正领会到写作传达自己想法的妙处,并开始提高写作技巧。/ 我的天啊,这本书就是“只要你理性,你就能快乐”,连鸡汤都没有,简直跟我妈一样,一副“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快乐”的理性人口吻。/ 浪费时间,白开水“生活哲学”集。感觉如果是小学初中的时候看还比较好,现在微博、豆瓣的KOL都把这些大道理反反复复用不同包装说了多少遍了。
bertrandrussell 哲学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61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还可以,采取的哲人和青年对话方式有点意思,特别是青年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像我这种人会问的问题。然而举的例子并不是很多样,基本都是一个异性恋男人的例子,难得的女性例子居然是要求主妇洗碗不要想太多,令我不满。里面有加粗阿德勒理论,算是多年前读《自卑与超越》的复习。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出版方式:居然有三个推荐序,还附有一本名为“干货版”的小册子,像我这种平时就很能读论文式文章的人,大有阅读降级之感,有点不爽。
人生 哲学 心理学
生活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for Life:And Other Dangerous Situations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尔斯·埃文斯 译者: 贝小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 - 11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书中,“街头哲学家 ”朱尔斯•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十二位古典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畅谈人生哲学的同时,埃文斯还讲述了那些被哲学拯救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心理崩溃的大学生、精神过度紧绷的上班族、忍受痛苦战争记忆的老兵、总忍不住想花钱的白领、受幼年创伤折磨的青年……哲学帮助他们荡涤信念上的灰尘,走出各自生活的窘境,让心灵强大起来。
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生活的哲学》传播着苏格拉底式的人性乐观主义,让人类古老的智慧再次照亮我们的生活。
——————————————————————
【编辑推荐】
◆哲学,其实是人生旅途上的医药箱
苏格拉底认为,照顾好自己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爱比克泰德……其实这些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人的心灵中得到的发现,是人类生活智慧取之不尽的宝库。《生活的哲学》一书把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来帮助人们打开心结、舒缓忧郁,探讨生活的意义。
◆这会是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的哲学之旅
《生活的哲学》传播着哲学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把握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不时困扰我们的坏情绪、负能量,它们很多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有害的信念。这本书教你反思的艺术,把内心阴郁的念头拿到理性的阳光下。
◆书里,也许你会巧遇令人终生受用的哲学金句哦。比如说:
★那些放错地方的控制欲★
爱比克泰德说,大量挫折来源于我们的两个错误:我们妄图完全掌控某些外在的、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东西;同时,却又没有承担起管理自己内心信念的责任。这样,我们会把自己内心的不周全,归罪于外界,归罪于父母、爱人、同事、老板,似乎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失控、被外在环境摆布。
★ “过于乐观的期待”是一种陷阱★
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愤怒的主要谬误是,我们会对事情的结局有过于乐观的期待。愤怒的人对世界欠他们的非常敏感,对他们得到的却视而不见。
★不让过去和未来毁掉了现在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识到,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察觉、未被享受就流逝了。
★与社会、世界和宇宙相通★
人类是自然之道构成的肉身。我们的理性本质跟宇宙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这意味着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发现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就是去发现一个人本性中的宇宙。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人生的意义”,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理由,就是去壮大我们意识的火焰。
★我们有不止一个自我★
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的个性就像处于内战中的社会,或者一艘没有船长的船,每个船员喊着朝向一个方向。但是,柏拉图坚持认为,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理性,使之凌驾于其他声音之上,去努力做出更加智慧和长远的决定。
————————————————————————————
【赞誉推荐】
如果今年我们只想读一本书,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本了。
——《心理月刊》主编,苏西•格里夫斯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哲学并非思想的推理判断,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引人深思……证明了哲学并不只存在于一本正经的课堂上。
——《金融时报》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著名英剧演员 亚德里安•埃德蒙松(Adrian Edmondson)
我非常喜欢《生活的哲学》。我可是古典哲学的死忠粉,这本书将古典哲学运用得严谨而又完美。
——英国新锐魔术师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幸福之路 豆瓣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8.9 (27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傅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译者傅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我国广大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翻译精品。
人生的智慧 豆瓣
9.2 (103 个评分)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 2008 - 10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
悉达多 豆瓣
8.9 (36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二性 豆瓣
Le Deuxième Sexe
9.2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波伏娃 译者: 舒小菲 西苑出版社 2009
相同ISBN的还有2004年西苑出版社出版李强选译的《第二性》版本,从属于《西方哲理精译文丛》。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豆瓣
How To Teach Philosophy To Your Dog
7.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麦高恩 译者: 王喆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12次遛狗,12个哲思时刻。一个喋喋不休的主人,一个听到哲学术语就头疼的狗狗,一场有趣的哲学脱口秀。学哲学就像遛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朝哪边走,走多远,甚至目的都可以不同。
这是一本狗狗也能“听”懂的哲学导读,当然,这本书是写给人的,而不是写给狗的,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做“对”的事?什么是美好生活?真的有自由存在吗?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者用最生活化的例子讲述身边的哲学,用哲学来理解当下生活。
现在,让我们从“犬儒”开始,走进哲学的世界吧!读完后,你会发现哲学很简单,生活也是。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豆瓣
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宋颜 重庆出版社 2013 - 8
你可以即刻自由吗?——因为那是从痛苦中解脱的唯一之道。
你的心必须自由,它必须有能力看到新东西。
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
自由无法通过戒律达成。任何形式的强制都违背了自由,内在和外在的自由。
你也许从过去中解脱了,可是未来又绑住了你,那并不是自由。
《最 初和最终的自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畅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克氏教诲所有重要主题最集中、深入的呈现。
克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矛盾、恐惧、欲望、孤独、苦难、信仰,爱与性、行动与观念、已知与未知等。
他谈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发现新事物和真理。
他解答人们的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自由?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他启示获得心灵自由的途径:放下训练、偏见、抵触、评判,摆脱符号和体系的束缚,用一颗警觉、机敏的心去认识自己。切实地了解,不谴责,不辩护。
2021年10月14日 想读 领导推荐
哲学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1
★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陈老师精研现象学、语言哲学,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并终通达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人应该如何生活?”本书正是陈老师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达这一哲学之问的力作。
★ AI时代,我们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科学一往无前的时代,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存在的意义,作为长期关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哲学家,陈老师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视角:从感觉开始,连着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连着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
★如何认识自我,“我该怎样生活”,本书是送给今天有道路没方向一代的一味清醒剂。今天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今天的一代,从小无不处于竞争的环境中,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多了,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有道路没方向的时代,本书可谓一味清醒剂,让我们更清楚地认知我们自己,去明确我们应该走的人生路。
★ 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在谈的问题也是我们人人都在面对的问题。不管是研究现象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还是伦理学,“人应该如何生活”始终是陈老师思考的核心。人与动物有何区别?人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面对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或许提供了你在寻找的回答。
★ 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一位不断深入前沿研究的哲学家将他的思考聊给我们听。本书基于陈老师今年春季的系列课程“感知与理知”整理而成,不仅涉及陈老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而且涉及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同时保留讲座的语言风格以及问答环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问题聊出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诚与真 豆瓣
9.1 (20 个评分) 作者: (美)莱昂内尔·特里林 译者: 刘佳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诚与真》是特里林1970年在担任哈佛大学诺顿诗歌教授时的演讲集,主要围绕历史中的自我之真诚与真实问题展开,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他此前对诸多作家及文学文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涉及众多的文学现象和理论问题,又包容了黑格尔、弗洛伊德有关精神的自我实现及潜意识理论,这部演讲集的思辨色彩很浓。他认为,对真诚和忠于自我的不懈追求在道德生活中占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进一步的变化中,这种地位却被强劲的现代真实观念所篡夺。在整个西方文学和思想领域中比比皆是的例子都暗示着“诚”与“真”这两种观念所引起的矛盾和反讽。
消失的真实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其它标题: 消失的真实
【内容简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
【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思想家金观涛新作。万字长序追忆数十年学术生涯,回顾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
2.直面当下危机,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解析疫情以来经济持续下行、反全球化情绪高涨,民族主义复兴背后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3. 唤醒哲学思考,在意义丧失、迷惘失序、功利主义盛行的后真相时代,找回现代人的真实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