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2016年7月7日 已读
哇……真是大开眼界。作者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了很多很厉害的理论,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引证的例子。但是还是有些我对它持保留意见。不过大师如此高屋建瓴的理论不知道会不会在日后说服我。但离马克思的那种判断的可信度还是差了一点。这本书的理论多没有什么证明的机制,就只有历史作为佐证,因为讨论的是人性,很难用物质来说明原因吧。反正是一本很厉害的书!
埃里克霍弗 心理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国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整本书的叙述很乱,刚开始的时候是第三人称,慢慢就变成第一人称;然后很多章节都是故弄玄虚,刚开始把洗脑渲染得无比神奇可怕,而且写得很真实,最后又说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把前面说的都推翻。虽然这样是起到了让人明白“洗脑”只是中情局创造出来的混淆视听的词,但是作为一本社会研究的书,这样写真的好吗……而且CIA的推荐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真实性更加值得怀疑了,看见CIA的推荐语真是寒毛直竖。最后的尾声是最干货的部分,把前面提到的审讯手段都总结了一遍。总而言之是一本看了觉得被玩了的一本书。
心理 心理学 政治 洗腦 社会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 豆瓣
6.8 (24 个评分) 作者: 张寒寺 四川文艺出版社 / ONE BOOK 2016 - 9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是张寒寺的第二本故事集,暗黑和脑洞背后隐藏着的是柔软的深情。全书收录了28个猜不中结局的故事,精心整理呈现了诗集《来自波希米亚》的原貌。其中的知名篇目《预知症》《猫语症》《恋人Online:回答》累计已获得千万级阅读量。
可以预知未来的孩子,却无力扭转厄运的降临。有一天,他预知到自己即将失去父亲……
天生目盲的诗人,以字抵心,在诗中重建美好的世界。他的爱何其纯粹,命运对他何其残酷……
“恋人Online”是一款用户上亿的虚拟手机恋爱程序,一旦登陆就能体验到被爱慕的幸福,可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惊人的秘密……
爷爷去世后,奶奶家来了一只猫。奶奶坚信猫是爷爷变的,还学起了猫语……
被回收的机器人会去往哪里?它们与人类的羁绊要如何忘记?最后的告别仪式,没有谁会归来,也没有谁会遗憾……
深宫中为帝王以身挡毒的试膳官,手里竟藏着最烈的毒药。前功尽弃之时,也是花枝春满之日……
【名人推荐】
漫天信息唾手可得,仅存的富有想象力的极少数,也该合情合理地被归为不正常人类。寒寺把这些开端从无聊的时代里扯出来,用简单有力的字说清楚精彩的故事,谢谢啊。
不正常需要被歌颂,不正常需要被保护,不正常人类和正常的遗憾与温情,在书里缓慢有序地糅合,好玩,好看。
——陈粒
这是一本没有什么狗屁的书,什么时候看心都会变重,却也不矫情。
——王自健
垒石为寺,“寒寺”二字,既是笔名,也是初心。他不挑战审美,只提供局麻的阅读快感。
——周劲翔
选择做一个「不正常人类」,永远比从众更难。但是,安于平庸的多少年,也比不上真我发光的一瞬间。再特立独行的人,也有知心同类;再离奇的命运,也不会是独白;和别人不一样,也可以不孤独。就算时空倒转让你重新选择,也还是想要过「不正常」的人生。
2017年9月16日 已读
有一些故事非常有创意,也非常触动人心,是打发时间非常好的书。只是中间一些故事有凑数之嫌了。最喜欢那个爱人变成机器人,“有我们之间的回忆”那个故事。试膳官那个也不错。
中国 小说 心理学 脑洞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2 (95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2017年9月19日 已读
这本书很好的一点是,它没有完全摒弃经济因素,也没有完全用理性的经济分析。正是这样的多角度才形成了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的特点。尽管有一些我不是很同意的地方,但是大体上都是挺有道理的,而且对于反省社会、反省自身很有帮助。最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学多点,分析问题时要从多方面考虑结合分析。
弗洛姆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美国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3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18年9月26日 已读
狭隘、武断,我万万没想到读完这本“著作”之后是这样的感受。里面的大部分论点都缺乏论据支撑,而且很多章节的逻辑结构混乱,尤其是后几章,经常是“这个有这些这些不好,但是别的更差,所以不能说这个不好”,让人有一种“所以你到底想说什么”的感觉。最后的附录更加是纯抒情文字,“大家为什么不打倒皇帝呢”,完全忽略了人的风险厌恶,还有君主背后的权力结构保证了多少人的安定生活,使人不必被“不确定性”所折磨;作者应该去读读《逃避自由》。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分析结构较为混乱且浅,分析角度少。
心理学 法国 社会学
爱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2018年11月6日 已读
讨论神爱之后渐入佳境。前面的部分动不动就引用圣经,看得我一惊一乍的,还以为作者变得神叨叨的了,想打四星了。后来看到对社会对宗教发展影响的分析,以及对什么是信仰的讨论,发现原来还是那个洞悉社会与人类脉动的弗洛姆呀。这本书的观点和《逃避自由》有很多重合的地方,逃避自由强调人发展创造性生产力来感受和世界的联系从而不被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折磨,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应用,就是从自己生命的本质出发,用积极的创造力来发掘人与人之间相连的地方,和他人共同努力成长和发展。很高兴我貌似正在秉承着这样的原则生活呢,发掘自身的同时,积极关注朋友,大家一起努力成长和发展。像弗洛姆所说的,要信仰自己有能力发展,要信仰朋友们有能力发展,要信仰人类终有一天会发展出以爱、平等和正义为原则的社会。
哲学 心理学 艾里希·弗洛姆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61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还可以,采取的哲人和青年对话方式有点意思,特别是青年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像我这种人会问的问题。然而举的例子并不是很多样,基本都是一个异性恋男人的例子,难得的女性例子居然是要求主妇洗碗不要想太多,令我不满。里面有加粗阿德勒理论,算是多年前读《自卑与超越》的复习。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出版方式:居然有三个推荐序,还附有一本名为“干货版”的小册子,像我这种平时就很能读论文式文章的人,大有阅读降级之感,有点不爽。
人生 哲学 心理学
Hidden Valley Road 豆瓣
9.4 (9 个评分) 作者: Robert Kolker Doubleday 2020 - 4
The heartrending story of a midcentury American family with twelve children, six of them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that became science's great hope in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disease.
Don and Mimi Galvin seemed to be living the American dream. After World War II, Don's work with the Air Force brought them to Colorado, where their twelve children perfectly spanned the baby boom: the oldest born in 1945, the youngest in 1965. In those years, there was an established script for a family like the Galvins--aspiration, hard work, upward mobility, domestic harmony--and they worked hard to play their parts. But behind the scenes was a different story: psychological breakdown, sudden shocking violence, hidden abuse. By the mid-1970s, six of the ten Galvin boys, one after another, were diagnosed as schizophrenic. How could all this happen to one family?
What took place inside the house on Hidden Valley Road was so extraordinary that the Galvins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families to be studi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Their story offers a shadow history of the science of schizophrenia, from the era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lobotomy, and the schizophrenogenic mother to the search for genetic markers for the disease, always amid profound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illness itself. And unbeknownst to the Galvins, samples of their DNA informed decades of genetic research that continues today, offering paths to treatment, prediction, and even eradication of the diseas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clarity and compassion, bestselling and award-winning author Robert Kolker uncovers one family's unforgettable legacy of suffering, love, and hope.
2022年4月16日 已读
文笔很好,叙事清晰,没有废话。Galvin的家族史和schizophrenia的研究史两线并进,叙事节奏很好。Lynn DeLisi做女精神病学家受性别歧视但仍勇敢追求热爱的事业、研究不被大医药公司支持但仍然坚持做出成果的故事很激励人心。Galvin家族的命运可以说是保守派中产阶级的噩梦了,“多子多福”的反面。不过他们还是很幸运,从后期Danald还有其他人享受的福利来看,他们所处的环境还是可以让他们活得相对体面。至于正常的孩子,虽然从小就饱受家人的摧残,去当嬉皮士的Michael和主动和母亲和解的Lindsay的故事还是相当empowering的——他们抓住了认识自己和家人的痛苦的机会,自己拯救了自己,像Lindsay甚至还有力量照顾家人。从问题家庭里出来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治愈自己。
心理学 纪实文学 美国
巨婴国 豆瓣 Goodreads
5.7 (104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书写5年,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 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__________
曾奇峰-心理学家
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
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
生活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for Life:And Other Dangerous Situations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尔斯·埃文斯 译者: 贝小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 - 11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书中,“街头哲学家 ”朱尔斯•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十二位古典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畅谈人生哲学的同时,埃文斯还讲述了那些被哲学拯救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心理崩溃的大学生、精神过度紧绷的上班族、忍受痛苦战争记忆的老兵、总忍不住想花钱的白领、受幼年创伤折磨的青年……哲学帮助他们荡涤信念上的灰尘,走出各自生活的窘境,让心灵强大起来。
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生活的哲学》传播着苏格拉底式的人性乐观主义,让人类古老的智慧再次照亮我们的生活。
——————————————————————
【编辑推荐】
◆哲学,其实是人生旅途上的医药箱
苏格拉底认为,照顾好自己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爱比克泰德……其实这些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人的心灵中得到的发现,是人类生活智慧取之不尽的宝库。《生活的哲学》一书把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来帮助人们打开心结、舒缓忧郁,探讨生活的意义。
◆这会是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的哲学之旅
《生活的哲学》传播着哲学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把握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不时困扰我们的坏情绪、负能量,它们很多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有害的信念。这本书教你反思的艺术,把内心阴郁的念头拿到理性的阳光下。
◆书里,也许你会巧遇令人终生受用的哲学金句哦。比如说:
★那些放错地方的控制欲★
爱比克泰德说,大量挫折来源于我们的两个错误:我们妄图完全掌控某些外在的、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东西;同时,却又没有承担起管理自己内心信念的责任。这样,我们会把自己内心的不周全,归罪于外界,归罪于父母、爱人、同事、老板,似乎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失控、被外在环境摆布。
★ “过于乐观的期待”是一种陷阱★
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愤怒的主要谬误是,我们会对事情的结局有过于乐观的期待。愤怒的人对世界欠他们的非常敏感,对他们得到的却视而不见。
★不让过去和未来毁掉了现在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识到,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察觉、未被享受就流逝了。
★与社会、世界和宇宙相通★
人类是自然之道构成的肉身。我们的理性本质跟宇宙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这意味着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发现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就是去发现一个人本性中的宇宙。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人生的意义”,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理由,就是去壮大我们意识的火焰。
★我们有不止一个自我★
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的个性就像处于内战中的社会,或者一艘没有船长的船,每个船员喊着朝向一个方向。但是,柏拉图坚持认为,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理性,使之凌驾于其他声音之上,去努力做出更加智慧和长远的决定。
————————————————————————————
【赞誉推荐】
如果今年我们只想读一本书,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本了。
——《心理月刊》主编,苏西•格里夫斯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哲学并非思想的推理判断,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引人深思……证明了哲学并不只存在于一本正经的课堂上。
——《金融时报》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著名英剧演员 亚德里安•埃德蒙松(Adrian Edmondson)
我非常喜欢《生活的哲学》。我可是古典哲学的死忠粉,这本书将古典哲学运用得严谨而又完美。
——英国新锐魔术师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The Social Animal 豆瓣
作者: [美国] 埃利奥特·阿伦森 W.H.Freeman & Co Ltd 2007 - 7
Newly revised and up-to-date, this edition of The Social Animal is a brief,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Through vivid narrative, lively presentations of important research, and intriguing examples, Elliot Aronson probes the patterns and motives of human behavior, covering such diverse topics as terrorism, conformity, obedience, politics, race relations, advertising, war,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the power of religious cults.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豆瓣
Laëtitia, ou la fin des homme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凡·雅布隆卡 译者: 陈新华 / 柯玲香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4
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围绕2011年震惊全法国的一起少女凶案,作者花费两年时间,采访了与此案有关的众多人物,通过丰富的细节重建了关于受害者蕾蒂西娅的一切,也重建了蕾蒂西娅的人生轨迹与最后的遇害时刻。作者以全方位视角展现了一个当代法国女孩戛然而止的一生,蕾蒂西娅的人生片段恍如回忆散文,而探案过程则如揪心的侦探小说;同时本书也剖析了法国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回溯了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给人们以警示的作用。
活下去的理由 豆瓣
Reasons to Stay Alive
7.7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特·海格 译者: 赵燕飞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新锐小说家马特·海格以文学手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
再现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
※编辑推荐※
☆畅销全球33个国家,英国报业巨头《星期日泰晤士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No.1,连续46周稳居英国图书畅销榜前10名,英国最大连 锁书店水石书店年度选书,入选《娱乐周刊》2016年必读书目。
☆ BBC、《纽约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电讯报》《观察家报》《赫芬顿邮报》等五十余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珍妮特•温特森、尼尔•盖曼、S·J·沃森、乔安妮·哈里斯等知名作家击节赞赏。
☆作者马特·海格曾站在悬崖边企图自杀,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在这本书中,他以惊人的准确度再现了与抑郁相伴的种种亲身感受。但这本书非关死亡,而是关于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后绝地逆转,度过人生的艰难时期;如何在走出困境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用力地去爱,去生活,去感知生命。
...................
※内容简介※
24岁时,作者马特·海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本书讲述了这个并不比任何人坚强的年轻人,一点一滴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在《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一面以文学手法精确再现那些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代抑郁症患者发出那些不曾被世界听到的呼喊;一面又用举重若轻的笔调,讲述他在爱的陪伴下一次次击退黑暗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了一场绝望与希望并存、黑暗和温暖交织的生命之旅。
著名演员乔安娜·林莉称这本书“甚至能救活几条人命”,亚马逊读者称“想把这本书拿给所有人看,因为它说出了自己无法表达的心声”。
...................
※ 媒体推荐※
《活下去的理由》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自助书,它反映了个体生命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创造性。这本书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卫报》(The Guardian)
看着这个年轻的生命被抑郁症消耗,本该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这本书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温柔抚慰。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一个关于作者是怎样从抑郁和自杀阴影中回归的温暖故事,在绝望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安慰。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这本书不仅对抑郁者有用,还能帮助抑郁者的父母、伴侣、朋友了解所爱之人正在经历什么。它是希望的灯塔。
——stylist杂志
这里没有心理呓语,只有海格非常真实、接地气,充满智慧的叙述。书中很多句子都能引发联想,让你想把他们摘抄下来。
——《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绝妙的书,那些为抑郁症所苦的人,身边有人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都应该读一读。
——S·J·沃森(S·J·Watson),畅销小说《别相信任何人》作者
把难以启齿的敏感话题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照以光亮。
——麦克·帕林(Michael Palin),英国喜剧演员
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本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救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作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仿佛在对我说:“我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亚马逊读者
终于有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真的有用了!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会不停地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这里没有心理学家们隔岸观火般的治疗方案,只是在讲述马特·海格与恐怖的黑狗相伴同行的真实经历。它让我流泪,也让我欢笑,我为马特走出抑郁的那些瞬间而欢欣雀跃。
——goodreads读者
在群中 豆瓣
Im Schwarm:Ansichten des Digitalen
7.1 (42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程巍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海德格尔曾经把人的生存状态描述为“沉沦”,亦即每一个个体失去了去存在的能力,置身于闲谈、好奇和两可的公众舆论之中,在这里貌似穷尽了一切可能性,而实际上没有给行动留下任何可能性。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扫一扫”跟扫没有任何关系,渐渐远离大地的我们,是否仍有力量的来源?迷恋于数字化的主动和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被监视中迷失。也许已经没有“我们”,只有“群”。韩炳哲的《在群中》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Speaking of Sadness 豆瓣
作者: David Allen Kar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7 - 4
"Even though depression has periodically made me feel that my life was not worth living, has created havoc in my family, and sometimes made the work of teaching and writing seem impossible," writes David Karp, "by some standards, I have been fortunate." Indeed, depression can be devastating, leading to family breakups, loss of employment, even suicide. And it is a national problem, with some ten to fifteen million Americans suffering from it, and the number is growing. In Speaking of Sadness, Karp captures the human face of this widespread affliction, as he illuminates his experience and that of others in a candid, searching work. Combining a scholar's care and thoroughness with searing personal insight, Karp brings the private experience of depression into sharp relief, drawing on a remarkable series of intimate interviews with fifty depressed men and women. By turns poignant, disturbing, mordantly funny, and wise, Karp's interviews cause us to marvel at the courage of depressed people in dealing with extraordinary and debilitating pain. We hear what depression feels like, what it means to receive an "officia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what depressed persons think of the battalion of mental health experts--doctors, nurses, social workers, sociologists, psychologists, and therapists--employed to help them. We learn the personal significance that patients attach to beginning a prescribed daily drug regimen, and their ongoing struggle to make sense of biochemical explanations and metaphors of depression as a disease. Ranging in age from their early twenties to their mid-sixties, the people Karp profiles reflect on their working lives and career aspirations, and confide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paralyzing episodes of hopelessness. They reveal how depression affects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in a separate chapter, spouses, children, parents, and friends provide their own often overlooked point of view. Throughout, Karp probes the myriad ways society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alienation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Speaking of Sadness is an important book that pierces through the terrifying isolation of depression to uncover the connections linking the depressed as they undertake their personal journeys through this very private hell. It will bring new understanding to professionals seeking to see the world as their clients do, and provide vivid insights and renewed empathy to anyone who cares for someone living with the cruel unpredictability of 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