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2016年7月7日 已读
哇……真是大开眼界。作者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了很多很厉害的理论,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引证的例子。但是还是有些我对它持保留意见。不过大师如此高屋建瓴的理论不知道会不会在日后说服我。但离马克思的那种判断的可信度还是差了一点。这本书的理论多没有什么证明的机制,就只有历史作为佐证,因为讨论的是人性,很难用物质来说明原因吧。反正是一本很厉害的书!
埃里克霍弗 心理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国
一九八四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Nineteen Eighty-Four
9.6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之深远。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2016年8月22日 已读
真是一本可怕的书,描写了一个人的人性是怎么被摧残的,让人对书中的“党”无限恐惧……用憎恨和迫害建立起来的世界,到底能不能长久呢?如果能,那这个世界该有多可怕啊!我相信爱,相信它能战胜邪恶。 我喜欢充满爱的世界,我好害怕这个世界😭为什么人类对权力这么渴望呢,渴望到要泯灭人性呢
乔治·奥威尔 小说 政治学 文学 社会学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9.1 (4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2011 - 4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
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人大原典选读这门课还是不错的,让人很完整很全面地读通一本书。看完之后对政体、人性、人与自由的关系之类的论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感到自己以前的一些见解都非常浅薄。自从看了它,熊孩子不听话真的要打都有了理论支持哈哈哈。
卢梭 政治学 民主 法国 社会学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2018年3月29日 已读
后面渐入佳境。开头的序/引入纯粹是理论的堆砌,对读者毫无用处,本书最大败笔。但都不舍得为后面的内容扣掉星。我觉得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历史观视角:国家既然是想象出来的,土地上以前的文化是国家说是它的,实际上只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我和诸葛亮并不是一国人。一直以来,我都热爱以往的精华文化,引申到热爱我国。现在这本书连这一层关系后面的虚伪、政治也揭开之后,我更加看淡这一层契约关系了。清华敢请本书作者来演讲,真是反动极了,然而现在却是它最左。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真的发明了好多工具,感谢这些社会学家来让我看清这些关系。
人类学 政治学 民族主义 社会学 美国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2018年3月2日 已读
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有点问题,我感觉最后两章应该放在前面,一步一步揭开当初的真相。逻辑顺序有点乱,感觉是供词放一堆,社会分析放一堆,读起来连贯性较差。照片也应该插在文中。好的地方在于后面的章节提供了一些分析。
2017 二战 人性 历史 政治学
火与烬 豆瓣
Fire and Ashe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olitic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黄天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叶礼庭的从政自述
◆从哈佛教授到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这条路究竟有多险阻?
◆比《纸牌屋》更真实的政坛浮沉记,无比坦诚动人的失败者箴言录
◆一个政坛局外人的从政冒险,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民主的反思
···
【内容简介】
“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 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2005年,执教哈佛的著名学者叶礼庭突然决定回到加拿大投身政治。2009年,他如愿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期望能率领自由党取代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并成为下届总理。但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民众对自由党的信任度连年下跌,众议院中党派倾轧严重,竞争对手别有用心地攻击与抹黑,媒体常常有意曲解他的言论。2011年竞选总理惨败后,叶礼庭重回书斋,开始反思这段短暂的政治生涯。
选民总是非理性的?候选人都是靠不住的?政治是金钱与权力的肮脏游戏?在这本失意政治家的回忆录中,叶礼庭试图澄清这些关于选举制度和民主传统的误解,并对当今残酷的、高度对抗化的现代民主政治做出深刻而清晰的剖析。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对迷失在现代政治的民主迷宫中的读者来说,本书犹如一枚指南针。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我的书架上有很多成功政治精英的回忆录,他们的书里都是玫瑰色的胜利记录。叶礼庭的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谦逊、自我发现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的故事。
——安妮-玛丽·施劳特(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
本书对民主政治现实的洞见精妙而机智,我相信对那些试图理解民主的可能性和政治的现代流变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重要。
——马克·斯蒂尔斯(牛津大学教授)
·
叶礼庭是一个卓越的人。本书是一部独特的回忆录,他的学识、同情和智慧支撑其走过那段混乱而艰苦的从政岁月。他的笔触优美而真实,关于如何在充满缺陷和潜能的现代民主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写得更好。
——罗伊·斯图尔特(英国政治家、外交官)
·
本书观点敏锐,观察犀利,笔调辛辣,是一本对现代政治饱含希望的回忆录。
——《卫报》
·
本书留给读者一种怅然若失感,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叶礼庭在政治上的失利,因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失败在最早开始时已经注定。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现代政治中逐渐消逝的文明,作者将这种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纽约书评》
·
从没有读过如此坦白的从政者自述。
——《华尔街日报》
·
叶礼庭也许不是一位特别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无疑是一位极好的作家和政治观察者。
——《温哥华太阳报》
·
《火与烬》是对当下政治状态的有力明证,是对政治生活的危险和愉悦的警世通言,这是任何有志开始一段政治生涯的读者必读的启蒙书。
——《多伦多星报》
2018年5月23日 已读
看完,觉得作者真的是个很业余的政治家,如果专业政治家的定义是老奸巨猾、善于投机的话。我觉得如果他坚信理想中的政治,就不应该寄希望于投身政治的后人,而是寄希望于教育普罗大众如何看待政治,这点他在文章里也提到了。只要人民——这个市场的需求一天不变,他们这些供给者就只能委曲求全地提供垃圾政治杀敌秀,而不是专注于解决问题。
2017 加拿大 叶礼庭 政治学 政治社会学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豆瓣 Goodreads
9.0 (22 个评分) 作者: 章奇 / 刘明兴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本书选取民营经济极为发达、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浙江作为分析对象,在考察了1949年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逻辑之后,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地方政治精英在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地方政治精英出于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而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书中的逻辑不仅能够分析包括浙江在内的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绩效差异,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性质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2021年12月26日 已读
好书,虽然它的结论比较intuitive、统计分析也比起是发掘真相的探索分析更像是有了结论后找的目的性很强的数据支撑,但是它引用的史料和说的道理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对解放前后的政治经济学有了些许了解。大学本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要是能像这本书一样既有研究方法有启发性就好了。我从不知道还有游击队干部和南下干部之分,也不知道文革还有这样的意义,也不知道改革是如此需要基层实践的成功。现在的口号就是没有邓就没有改革开放,看完书觉得其实是有太多政治人物没有观察到民众生活和政策的矛盾点,让矛盾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文革才把口子撕破撕大,才让人民在乱中支持被边缘化、不跟中央走的政治精英,然后人民才可以做想做的事。应该说是早就应该有邓这样的人物,人民已经等了太久。
政治学 经济学
反对选举 豆瓣
Contra las elecciones: Cómo salvar la democracia
8.6 (17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 译者: 甘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7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他们只有在选举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一旦选举结束,他们就是奴隶
代议制民主已身陷困境,这一点越来越显而易见。如今,西方国家的投票率越来越低,政党成员越来越少,政客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选举日期来调整策略,结果就是,西方社会患上了达维德•范雷布鲁克所称的“民主疲劳综合征”。该如何医治这一疾病呢?范雷布鲁克在本书中给出了分析和答案。
2019年4月8日 已读
感人,很久没有看过逻辑这么清晰的书了。很精炼,一个下午就能看完的,看完之后对“民主”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和更深的了解。只是Bouricious的multi-body sortition实操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比如,六个委员的招募人员是谁?怎么确保抽签的程序正义?发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让这个新的民主蓝图看起来很不实际。本书基本上把现在民主的问题都提了个遍,最后却只提出了这一个解决方案,不是很科学。我觉得与其完全推倒翻新,不如逐个现存问题攻破,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全世界的沟通态度和方式都有问题,大家都拒绝沟通或者鄙视沟通,所以本书提出的协商如果这么有效果的话,世界还是有救的。
2018 政治学 比利时 社会学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豆瓣
7.8 (3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邓冰艳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3
○ 本版译自1876年典藏版(现为法国图书馆官方唯一认证版本)原著。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
○ 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
○ 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
○ 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其学术地位和内容影响,成为国内各大本科院校社会学、法学、伦理学专业的必读名著。
○ 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奠定了西方社会形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正是在本书的基础上深论而写成。
○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为社会学研究、法学发展研究、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是学术名著中公认的不朽经典,也是人文科学爱好者最值得收藏的作品之一。
2021年3月9日 已读
更自以为是的《人类简史》。书里有些思想的确有所谓的前瞻性,比如讲逃避自由还有社会人为他人评价而活,但这本书讲原始人类生活讲得这么信誓旦旦却毫无考古依据,根本不可靠。书中雷点满满,开篇“法律的正当性源自它的古老性”,反原典主义的我一看到就想给一星;接下来还描述“爱情让本应服从的女性可以争取支配权”,甚至还说“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比父权的温存更加远离残暴的专制思想”,怕了怕了,我读《社会契约论》都没发现卢梭对父权这么诡辩,希望他是成长了吧,比如这本书对宗教的描写也“有用,非常好,我们要感恩”,他在《社会契约论》里对宗教的描写明显更客观。
卢梭 政治学 法国 社会学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豆瓣
作者: Evans, Richard Penguin USA 2006 - 9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Germany’s malign transformation under Hitler’s total rule and the implacable march to war
This magnificent second volume of Richard J. Evans’s three-volume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was hailed by Benjamin Schwartz of the Atlantic Monthly as "the definitive English-language account... gripping and precise." It chronicles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Germany’s radical reshaping under Nazi rule. As those who were deemed unworthy to be counted among the German people were dealt with in increasingly brutal terms, Hitler’s drive to prepare Germany for the war that he saw as its destiny reached its fateful hour in September 1939.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is the fullest and most authoritative account yet written of how, in six years, Germany was brought to the edge of that terrible abyss.
2020年8月11日 已读
第一次听有声书。感觉如果是看英文原版的话这一生都看不完这本九百多页的书,听还比较有可能听完。/ 哇,32小时的书,真的是差不多一个月听完。听有声书真的是一个比较容易培养的好习惯,不错!/ 这本书真的是从方方面面介绍了1933-1939年的德国,讲得也很有意思,比如有一段讲德国人做梦都是政治迫害。之前看关于二战的各种电影都表现各种德国士兵的凶残,再加上看《奥斯维辛》讲德国军队在迫害犯人时特别有创造力,所以我还以为德国人在纳粹时期都是上下一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德国更复杂更真实的一面,让我更加理解了人在物质条件贫乏的基础上再被大环境一推就很轻易变成政治环境想要塑造成的样子。读史明鉴,但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做直觉里最好的选择。
二战 历史 德国 政治学
The Third Reich at War 豆瓣
作者: Richard J. Evans Penguin (Non-Classics) 2010 - 2
An absorbing, revelatory, and definitive account of one of the greatest tragedies in human history
Adroitly blending narrat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Richard J. Evans portrays a society rushing headlong to self-destruction and taking much of Europe with it. Interweaving a broad narrative of the war's progress from a wide range of people, Evan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a society plunged into war at every level. The great battles and events of the conflict are here, but just as telling is Evans's re- creation of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ordinary Germans in wartime. At the center of the book is the Nazi extermination of the Jews. The final book in Richard J. Evan's three-volume history of Hitler's Germany, hailed "a masterpiece"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Third Reich at War lays bare the most momentous and tragic years of the Nazi regime.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看完《我们的父辈》再听这本书,感觉听的时候眼前都有了景象。/ 当一种人被认为可以不当人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这一系列书真的是对第三帝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剖析,还差第一本没看,只怕那一本才是最令我恐惧的——《第三帝国的到来》,只怕在民粹主义抬头的今天,在各个国家都能发现影子。在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到说nationalism的人民还是很怀念那个全国人民都对自己国家充满骄傲的日子,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里也提到俄罗斯人想到前苏联也是这么想的。结合《逃避自由》,只能说人类还是非常脆弱的,虽然被赋予了思考和感受的能力,但时刻能感受到孤独和不确定性,思考也容易使人狂热走向毁灭。最后作者居然说了一句“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可以说是本书我最不同意的观点了。
二战 历史学 德国 政治学 社会学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豆瓣
作者: Richard J. Evans The Penguin Press 2004 - 2
Fro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istinguished historians, a magisterial new reckoning with Hitler's rise to power and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 in Nazi Germany.
In 1900 Germany was the most progressive and dynamic nation in Europe, the only country whose rapid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growth and change challenged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Its political culture was less authoritarian than Russia's and less anti-Semitic than France's;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were thriving, and competing political parties and elections were a central part of life. How then can we explain the fact that in little more than a generation this stable modern country would be in the hands of a violent, racist, extremist political movement that would lead it and all of Europe into utter moral, physical, and cultural ruin? There is no story in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m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nd Richard Evans has written the definitive account for our time. A masterful synthesis of a vast body of scholarly work integrated with important new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s, Evans's history restores drama and contingency to the rise to power of Hitler and the Nazis, even as he shows how ready Germany was by the early 1930s for such a takeover to occur. With many people angry and embittered by military defeat and economic ruin; a state undermined by a civil service, an army, and a law enforcement system deeply alienated from the democratic order introduced in 1918; beset by the growing extremism of voters prey to panic about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ommunism; home to a tiny but quite successful Jewish community subject to widespread suspicion and resentment, Germany proved to be fertile ground in which Nazism's ideology of hatred could take root.
The first book of what will ultimately be a complete three-volume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is a masterwork of the historian's art and the book by which all others on this subject will be judged.
2020年12月14日 已读
像指环王一样,我先看了第二部、第三部,然后最后再看第一部 / 讲了纳粹怎么攫取政权。/ 纳粹用恐惧和合群来让大家妥协 / 最后说到体制的执法程序是没有变的,只是立法不公正和执法不严格而已,还是看人怎么决定。宣称自己是法治国家的美国,也是看人怎么interpret laws。政治体制到20世纪似乎就停止了创新,大家互相借用,然后按照自己的特色国情统治。然而最近课堂上我们讨论了美国的Section 230,讲到保护网络平台和用户隐私 VS 打击网络犯罪(比如幼童色情),然后还有政府要求网站交出用户资料打击恐怖分子、网站能否拒绝。教授请了好几个lobbyist和CEO来argue。听完感觉因为执法上一环扣一环,非常难界定权力界限和监督执法。感觉科技、网络的发展会激发新一阶段的政治和法制创新。
历史 德国 政治学 社会学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本科的时候有门课叫大国崛起,讲的内容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无论什么东西进来了中国,都会变成中国特色的。结合《跨越边界的社区》里说的,只要关系丛不变,社会运行方式就不会有变。中国的悠久历史让关系丛无比坚固,连世界大战都无法撼动。本文里提到的三个问题,是三大矛盾,都存在艰难的平衡。真不知道什么样的力量才会有机会撼动这三座天平了。
中国 政治学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近代史
僧侣·士人·土官 豆瓣
作者: 连瑞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本书运用官书、方志、家谱等材料,结合当代民族志、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明代云南大理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希望提供一个明朝“统治”该地模式的解释框架。由此,严格来说本书应算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百姓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后三部分)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寺院庄园,扶植宗教活动,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宗教秩序,笼络当地信教之人。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他们。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编写符合明朝正统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土官和州县之间形成政治平衡。土官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按照作者的建构,西南大理人群各有不同的族群、宗教、阶级类属,“国家”和“地方”各司其职并因应互动,“王朝秩序”由此得以在该地确立并维持。
2021年5月16日 已读
本书后半部分详细讲了做法和结果,没怎么和前半部分讲的诱因联系起来,从这点来看觉得逻辑链条不够紧密,看得不够畅快。而且物料引用过多,说理则过于精简,可读性较弱。发现了几版墓志铭的故事特别过瘾,因为那是历史人物试图操纵形象的手段。概括一下就是被夺走话语权的人借权之后把自己的生活和故事都变成既符合中央赋权又本地原生权力继承者的样子。女性是拓展权力网络的超级工具人:作者很努力地把女性的作用抬得很高,所谓“看不见的力量”;但希望男性读者读完别以为“女的不是也挺有权力嘛”,工具人就是工具人,嫡妻能继承土官是为了传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在族谱里存在是为了连接家里有权势的男性亲属,毫无主观能动性。
历史学 政治学 社会学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The New Press 2016 - 9
Arlie Hochschild is best known for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 (The Second Shift), emotional labor (The Managed Hear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home (Time Bi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rivate lif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 The Outsourced Self). In her latest book,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Hochschild takes her notion of “feeling rules” to Louisiana,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s of right wing politics (The Tea Party and support for Donald Trump) by studying divergent responses to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facing the region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her fieldwork, conducted between 2011 and 2016, Hochschild advances the “deep story” of supporters of the American right: “…the shifting moral qualification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ad turned them into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fraid, resentful, displaced, and dismissed by the very people who were, they felt, cutting in line.”
2021年5月27日 已读
比想象中还好。亲身和人一起聊天、生活是消除偏见最有效的方法。人认识世界经常用偏见强化偏见,而媒体和社交平台本应促进沟通,但它们反而强化极端形象,让人更拒绝走出交流舒适圈。如书中所说,川普是一个文化图腾,他让以前是主流、近年却被自由派媒体斥为罪人、蠢人的保守群体找回了自信和尊严。虽然保守群体的生活被大企业造成的污染害惨了,但因为大企业是他们工作的来源,工作是他们的骄傲,他们不愿唾弃。就像toxic masculinity,父权让他们难以接受自己是受害者,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搞得自己越来越惨。读完之后我更想知道如何鼓励人表达自己的deep story,如何让人去倾听别人的deep story。同时自己也要努力不受网上的极端言论影响。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国
Good and Mad 豆瓣
作者: Rebecca Traister Simon & Schuster 2018 - 10
2022年9月18日 已读
除了Beautifully defended and boosted women's unapologetic anger之外,也分析了16年大选前后发生的社会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性别和种族权力结构,其中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发现是“虽然总是有色女性先抗争,但总是白人女性的权益先得到保护”。最后几章讲女性在愤怒中empower自己的故事非常好,训练弱势群体参与政治非常有意义,看得我赶紧去给EMILY's List捐款支持了,还关注了几个组织,想也去接受教育。“Be angry for them! Be angry with them!”
女性 政治学 美国
Chip War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ris Miller Scribner 2022 - 10
An epic account of the decades-long battle to control what has emerged as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resource—microchip technology—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creasingly in conflict.
2023年2月18日 已读
本书也是关于层层叠叠的关系网,是我最爱读的非虚构类型。写得很深入浅出,把经济和政治博弈都写得很有逻辑很完整,读完对世界格局的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做得最好的设计/生产公司都是只做专精的东西,把供应链的其他东西交给其他公司,这样则让自己的技术越来越精湛,但是供应链则变得脆弱,而且因为供应链全球化,国家间变得更互相依赖,让大国博弈变得更加多维。本书读到的最有趣的案例是intel做到行业收益最高的公司之后,只固守于让自己最赚钱的芯片类型,不投资开发被认为是小众市场的移动设备芯片,而痛失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
政治学 经济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豆瓣
作者: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 Alastair Smith PublicAffairs 2022 - 4
2023年4月1日 已读
很有启发性。把领导者的结构解释成了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是名义投票者,中间是有实际影响力的投票者,最上面是没有就不行的支持者,根据这个结构解释了独裁和民主社会。比较印象深刻的结论包括最重要的支持者数量越少对领导者越好,外力支援没有改变最重要的支持者的数量不会给当地人带来福利,还有民主社会为了利益平衡很难倒退。但是我最质疑的是本书理论的基础,这个金字塔结构本身。这个金字塔的形状是由领导者本人能力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决定的?所谓最重要支持者本身自己也是领导者,那这个外面的大金字塔怎么样下渗到下面的小金字塔?这个理论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分析过一个最重要支持者和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只分析了领导者本人,让我觉得略失望,也让本书计算出来的最重要支持者比例数字不具说服力,毕竟都不知道是谁。希望后续读到详情。
政治学 经济学
战士的荣耀 豆瓣
The Warrior's Honor: Ethnic War and the Modern Conscience
9.3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成起宏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叶礼庭力作
◆探求民族战争与种族屠杀背后的真相,发现野蛮暴力中一息尚存的人道精神
···
【内容简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新的“民族战士”(军阀、歹徒与准军事部队)不断涌现,将战争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野蛮水平:数百万人死于内战与屠杀,平民与士兵毫无尊严地倒在枪口之下,暴力使昨日的邻居变成今天的仇人。然而,事情非得如此吗?
叶礼庭穿梭于各种民族战争景象之中,跟随联合国秘书长探访卢旺达大屠杀背后的政治势力,与国际红十字会一起在阿富汗经历严重的人道危机,在南斯拉夫见证兄弟间的仇恨……身处这些残忍、血腥、反人道的战争之中,叶礼庭几近绝望,但同时他看到了我们可能的出路:新的国际道德干预主义者(救援队、战地记者与外交官)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弥补人类的身体与精神创伤,而“战士的荣耀”准则随着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署,在我们心中存续,帮助我们从战争与野蛮中醒悟过来。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民族冲突,叶礼庭是可供选择的最优秀的向导之一。
——《洛杉矶时报》
·
叶礼庭是民族战争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本写作时间跨越近十年的文章合集中,他详述了当今世界上“安全区域”与“危险区域”之间的道德联结,但不是出于意识形态或利己之心,而是怀抱着深深的同情。
——《出版人周刊》
·
在本书中,叶礼庭呼吁在历史暴力的神话与当下生活的实际困境间创造一种“保留距离”,他在书中的描述并不乐观,但严肃的读者不会在这些令人感同身受、忧虑不安的文章面前畏惧退缩。
——《图书馆杂志》
·
本书对处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代社会中的人道主义窘境给予了令人感动、杰出的讨论。
——威廉·沙克洛斯(William Shawcross),英格兰与威尔士慈善事务署署长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