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一次别离 (2011) TMDB 豆瓣 IMDb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8.9 (811 个评分) 导演: Asghar Farhadi 演员: Leila Hatami / Payman Maadi
其它标题: 씨민과 나데르의 별거 / 別離
纳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饰)与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饰)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饰)。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赌气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纳德分身乏术,聘请了一位护工瑞茨(萨瑞•巴亚特 Sareh Bayat 饰)照顾父亲。但是,父亲如厕问题始终困扰瑞茨,依《古兰经》教义,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儿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几个回合下来,纳德某次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出离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各执一词,然而真相却出人意料……本片在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2016年10月4日 看过
(⊙v⊙)嗯不错不错,其实一开始想给四分,但是后来想到这部电影一点配乐都没有,也没有酷炫的东西,纯粹地靠讲故事抓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所以就给了五星。说了社会里的好多问题!人性、家庭、法律、宗教,全部都讲得特别好!女儿演技炸天,最后的眼泪流得太真实了。男主好绅士,改变了我对伊朗的偏见
2011 中东 人性 伊朗 信仰
粉雄救兵 第三季 (2019) 豆瓣
Queer Eye Season 3 所属 : 粉雄救兵
9.3 (142 个评分) 演员: 安东尼·波罗夫斯基 / 鲍比·伯克
《粉雄救兵》(Queer Eye )第三季将于3月15日首播。这一次,AntoniPorowski、Bobby Berk、Jonathan Van Ness、Karamo Brown和Tan France将前往中西部地区,帮助来自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人们学会以一种更有风度和沉着的方式来爱自己。
这档帮助直男改造的真人秀于2018年初在Netflix网站上线,上线后风靡全球。前两季中,Fab Five各司其职,徒步穿越了乔治亚州的各个地方,帮助人们树立信心。
2019年3月19日 看过
前六集简直是一集比一集empowering,后两集略平淡,但是都还是正常水平。我觉得这一季fab 5每个人的发挥时间都比较均匀,不像之前好像有一些集完全看不到fab 5的某一个。他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擅长的方面来empower参加者,通过找到合适的衣服、家装、发型、食物、心灵药物,让他们自己拥抱自己所有的特质、找回自尊。我希望我可以心灵里自带一个fab 5,让我懂得怎么照顾自己。
2019 lgbt netflix 文化 时尚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16年5月15日 已读
好书!里面有很多很有趣、很新奇的理论,比如钟表是一种媒介,它影响了我们怎么看待时间这个理论,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总而言之,当我们使用某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时候,应该对它的结构和效应有所了解,这样才不会被它所控制。而我们现在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所用媒介的结构和效应,或者直到大学深入阅读才会有所了解,这是很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我决定以后要想一想怎么教育孩子怎么看待电视、电脑,什么时候该看什么时候不该看电视和电脑。
传播学 尼尔·波兹曼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Art 豆瓣
作者: Erika Do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7
Jackson Pollock, Georgia O'Keeffe, Andy Warhol, Julian Schnabel, and Laurie Anderson are just some of the major American ar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1893 Chicago World's Fair to the 2000 Whitney Biennial, a rapid succession of art movements and different styles reflected the extreme changes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America's position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world. This exciting new look at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ar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erican art, museums, and audiences in the century that came to be called the 'American century'. Extending beyond New York, it covers the emergence of Feminist art in Los Angeles in the 1970s; the Black art movement; the expansion of galleries and art schools; and the highly political public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arts funding. All the key movements are fully discussed, including early American Modernism, the New Negro movement, Regional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Pop Art, and Neo-Expressionism.
2017年4月11日 已读
很完整的科普,然后让我知道了,我真的对这个时期奇奇怪怪的艺术不感冒_(°ω°」∠)_
文化 美国 艺术 艺术史
东京本屋 豆瓣 Goodreads
8.9 (5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看完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精品书店的介绍,看完才知道是为去书店的习惯唱的挽歌。作者小时候去的书店对她影响很深,这几位书店店主也是,所以他们都发挥所能把书店的价值最大化,来保留书店。里面不乏优秀的商业案例,比如把传达价值观作为主要目标,把价值更高的服务作为主售,书变成帮助传达价值观的辅助产品。还有居然有选书师这个职业,好棒!这些都体现了书对人的意义是很多样的,是生活习惯、是人生驿站、是联通同样价值观的人的桥梁等等。我个人还没有很喜欢的书店,更喜欢图书馆,因为可以看书,中国的书店很少有免费位置看书,所以看本书的感受,比起和书中的人共情,我还是倾向于欣赏里面的商业想法。不过我同意,看书的地方很重要,能营造好的体验的书店很棒,所以我很喜欢本书的书店。
2016 书店 吉井忍 文化 日本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有点意思。行文流畅。/ 看完了。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原因是前半部分的逻辑比较好,一气呵成,一个论点接着一个论点,而且证据的论述也比较充分,像我这种半吊子起码补充知识补充得比较开心。后半部分的逻辑就比较混乱,好像一直在说同一件事,但又好像不断地从这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比较散乱,证据也比较不充分,仿佛是在看作者的微博。而且还有过时的地方,有一个部分说民族主义已经不再流行了,错,现在最流行了。最后那个部分,关于人类升级的部分,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地描述一下如果有了超人类的话社会会是怎么样子,毕竟前面都在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立论立了这么多,不应用来分析一下而只是抛出大家都已经抛出过的疑问,实在可惜。
人类 以色列 历史 哲学 文化
认识建筑 豆瓣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8.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特 / [芬] 尤哈尼·帕拉斯玛 译者: 宋明波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6
全球首部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精选五千年来72座建筑典范,开启环球云游建筑之旅
👩 编辑推荐
🌟以体验为核心,提供理解建筑的绝佳途径
两位作者均为执业建筑师,同时又都在欧美知名高校从事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从自身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本书以体验为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图三者结合的方式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
🌟12个建筑主题,72座伟大的建筑
全书以空间、光线、地景和场所等12个和建筑密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为框架,精选72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涵盖全球各种建筑风格。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也有现代化的悉尼歌剧院,既有装饰华美的神圣家族大教堂,也有纯几何形的流水别墅,既有非洲的多贡人村落,也有富有东方风情的伊势神宫。
🌟近400张建筑照片,80余幅建筑平面图,搭配精心绘制的路线图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体验这72座建筑,作者精选了大量建筑照片,既有宏观的全景图也有微观的细部图,再搭配大量标有参观路线和照片拍摄位置的建筑平面图,让读者不用到现场也能领略建筑的全貌,打造沉浸式的纸上建筑之旅。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建筑入门读物,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一种理解和体验建筑的全新的途径。全书根据关键的建筑主题划分为12章,精心挑选包括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在内的72座代表性建筑,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每章有一篇简短的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然后用6个建筑实例详解该主题,搭配精美的建筑照片和带有观赏路线的平面图,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 媒体推荐
本书带你参与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伟大的建筑。
——《天窗》,美国建筑师协会期刊
2022年2月3日 已读
非常值得买来收藏的书。每章开头的文章写得都非常好,全部都想做笔记,但是感觉后面建筑的文章虽然写得很详实,但是没有跟着主题走,读完有种忘记本章主题是什么的感觉,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更符合另一章的主题。但是还是读得非常快乐,去纽约的时候专门去感受书里提到的中央车站,只可惜没有早上去,体会光影。
2020 建筑 文化 美国 艺术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狱书单 豆瓣
Paperbacks from Hell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迪·亨德里克斯 译者: 姚向辉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5
纳粹矮妖精!犹太怪物新娘!第四维度的性爱女巫!食肉水母!游荡在曼哈顿的古代维京人木乃伊!流淌死亡的文字,充斥尖叫的封面!危险四处潜伏,如果你敢打开这本——
地狱书单
没有更卑劣的魔鬼,没有更荒诞的情节!格雷迪•亨德里克斯倾尽理智与疯狂,去叙述那些不可言说的放肆故事,惊吓 与惊喜接连轰炸,如果你忍不住打开这本——
地狱书单
骇人听闻的故事简介!不可思议的封面艺术!作家、艺术家、出版者的真实故事!他们违背了所有的文学规律,只尊重一条:永远有趣!踏上一场灵魂激荡之旅,如果你正在打开这本——
地狱书单
——————————————————
★ 200多部恐怖小说神秘故事一网打尽,300页内容全彩印刷,400多幅诡异封面原味呈现!国内外首部全面介绍西方恐怖文学的入门宝典+书迷级书单,想象力的极致体现,丰富的视觉盛宴!过山车般的脑震荡之旅,痛快淋漓的阅读体验,一次性领略上百种恐怖小说的精彩之处!
★ 复古、硬核、Old School,坐上恐怖时光机,重回《怪奇物语》的年代,恐怖文化的黄金时代!深度挖掘B级恐怖小说大发展大繁荣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Cult电影、恐怖艺术广泛涉猎,令人眼花缭乱的恐怖秀,亚文化爱好者的福音!
★ 恐怖文化的权威读本!本书作者格雷迪•亨德里克斯是恐怖文化研究专家、小说收藏家,对恐怖文学、电影、绘画有近20年的研究,他阅读了326部恐怖小说,挑选出真正伟大、好看的恐怖作品,并且亲自采访书中作品的作者、封面艺术家,讲述了恐怖小说这一极具原创性和冲击力的文学类型及其惊心动魄的起伏发展,再现恐怖文学遍布书店、汽车站、药店、超市架上的文化热潮!本书收录的400余幅罕见的恐怖小说封面皆来自作者个人多年来的收藏,这些封面风格邪典复古、绘画大胆细致,堪称艺术品,大饱眼福的机会不容错过!
★ 恐怖文化回春时期的类型佳作!《沉默的羔羊》《大白鲨》《闪灵》《罗斯玛丽的婴儿》《驱魔人》《我是传奇》《迷雾》《德古拉》等影视佳作皆改编自同名恐怖小说!
★ 花花公子、纽约客、VICE、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等一线媒体鼎力推荐!恐怖小说界奥斯卡奖“布拉姆•斯托克奖”(The Bram Stoker Awards)最佳非虚构获奖作品!美国亚马逊年度恐怖类作品第一名!美国连锁书店巨头“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和《影音俱乐部》(The A.V. Club)年度选书!
————————————————————————
媒体推荐:
纯粹的、疯狂的喜悦。——《纽约时报书评》
非常详细,非常紧张……——《卫报》
《地狱书单》既有趣又吸引人。——《华盛顿邮报》
平装书的繁荣或许已经结束,但它生动、可怕地活在这本书里。——《纽约时报》
这本书是对恐怖小说这一流派的真正鉴赏。——《洛杉矶时报》
仅仅翻阅这些书就会让你重拾青春——并再次让你感到恐惧。——《新闻日报》(Newsday)
这是一部华丽、耸人听闻的恐怖小说全盛期的深度挖掘之作,是所有恐怖迷的必读书。——Tor 科幻网站
这是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耸人听闻的书籍封面的一次深情审视。——Atlas Obscura网站
《地狱书单》和它提到的恐怖小说一样狂野。——《影音俱乐部》
《地狱书单》会让任何对恐怖、设计插图感兴趣的人感到高兴。——《印刷杂志》(Print Magazine)
一次怀旧的治疗。——《花花公子》在线
了不起……《地狱书单》以智慧和情感写就,并以当时广泛的封面艺术进行了丰富的插图说明,它是对20年来充斥书架的恐怖叙事浪潮的一种尝试。——Locus传媒
目前书架上最好的恐怖小说参考资料,无人能及。——恐怖文化网站Dread Central
作为一本参考书,作为一种庆祝,作为一种欣赏,这是我有幸读过的关于恐怖题材的最好的书之一……这是我的最高推荐。——布吕•吉兰德(Blu Gilliand),出版人
恐怖文学的殿堂。——《休斯顿纪事报》
亨德里克斯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喜剧演员的幽默感和时序感来看待20世纪的类型小说。——《俄克拉荷马州报》
如果你喜欢七八十年代的类型图书文化,翻看这本书真的很有趣。——CNET
一部极具娱乐性、节奏轻快、知识渊博的恐怖小说历史。我爱它!——米克•加里斯(Mick Garris), 电视节目制作人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 豆瓣
作者: [英]丹尼尔·霍普 / [德] 沃尔夫冈·克瑙尔 译者: 汤菲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正襟危坐的古典音乐舞台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八卦趣闻,这里既有无关痛痒的舞台小事故,也有令人遗憾的悲剧性事件。
从第一次登台开始,大大小小的事故就伴随着音乐家的一生,任何你能想象到或想不到的事都发生过,从演出开始的第一秒到最后一秒,他们都处在危险中。有人能从“飞来横祸”中力挽狂澜,也有人陷入戏剧性或堪称灾难的失败,但不管怎么样,演出都必须进行下去!
继广受好评的音乐会礼仪普及读物《我该几时鼓掌》后,霍普又推出《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这本语调轻松的小书,记录了从古至今的音乐家们的倒霉事,显露舞台上看不见的硝烟。
大唐气象 豆瓣
作者: 陈望衡 / 范明华等 2022 - 1
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最灿烂、最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唐代艺术气势磅礴、虎虎生威,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敦煌壁画、金碧山水、唐诗,唐代艺术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让人浮想联翩。“吴带当风”“铁画银钩”,唐代艺术将灵动之美发挥到极致,作品无不流畅宛转、生意盎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样张扬、这样辉煌的美,反映出的是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的审美理想,是繁华、富裕、强大、开放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本书以唐人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