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2021年2月2日 已读
王澍谈中国建筑的困境挺有意思,对传统材料的探索也很棒,重视工匠交流也很重要。去网上搜了他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杭州中山路的改造。至于其他作品,象山校区我看到了学生抱怨不好住,滕头案例馆我看到内部装修土得无法直视。和读建筑的朋友聊天,她提到很多名建筑其实都有各种问题,但会因某方面特别出色而留名。但王澍在本书里大谈建筑给人的体验,强调是做“一个世界”,那为什么不关注后期这个世界是不是他设想的样子?他在本书对自己的作品就只说了自己的灵感、创意、方法有多么高明,对后来民众的体验却以非常含糊的语言代过,还用“外国观众都驻足中国观众都不care”凸显自己的孤傲,我只觉得不客观。他还有“到建筑的最后还能坚持本心就是好建筑”的观点,可这里的最后貌似是工期的最后,难道建筑不是有人用才是它的开始?
2016 中国 建筑 王澍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