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2015年6月15日 已读
女人不是难题,而是解决之道,女孩的苦难不再是悲剧,而是契机。书里有一句我很印象深刻的话,说性别歧视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男女共同传承的,唯有教育能改变这个现状。
人文 女性 女性主义 普利策 社会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作者的简历已经折服我了。技术厉害,思想也厉害,写作也厉害,佩服佩服。读完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比如体验偏好和记忆限制的矛盾、人生选择偏好等等。科学分支之间相连的地方太多了,看这本关于医学的书,对其他学科的启发也有很多,比如里面关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阐述就很有启发性。
2015 医学 死亡 社会学 美国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2016年7月7日 已读
哇……真是大开眼界。作者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了很多很厉害的理论,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引证的例子。但是还是有些我对它持保留意见。不过大师如此高屋建瓴的理论不知道会不会在日后说服我。但离马克思的那种判断的可信度还是差了一点。这本书的理论多没有什么证明的机制,就只有历史作为佐证,因为讨论的是人性,很难用物质来说明原因吧。反正是一本很厉害的书!
埃里克霍弗 心理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国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整本书的叙述很乱,刚开始的时候是第三人称,慢慢就变成第一人称;然后很多章节都是故弄玄虚,刚开始把洗脑渲染得无比神奇可怕,而且写得很真实,最后又说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把前面说的都推翻。虽然这样是起到了让人明白“洗脑”只是中情局创造出来的混淆视听的词,但是作为一本社会研究的书,这样写真的好吗……而且CIA的推荐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真实性更加值得怀疑了,看见CIA的推荐语真是寒毛直竖。最后的尾声是最干货的部分,把前面提到的审讯手段都总结了一遍。总而言之是一本看了觉得被玩了的一本书。
心理 心理学 政治 洗腦 社会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16年5月15日 已读
好书!里面有很多很有趣、很新奇的理论,比如钟表是一种媒介,它影响了我们怎么看待时间这个理论,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总而言之,当我们使用某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时候,应该对它的结构和效应有所了解,这样才不会被它所控制。而我们现在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所用媒介的结构和效应,或者直到大学深入阅读才会有所了解,这是很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我决定以后要想一想怎么教育孩子怎么看待电视、电脑,什么时候该看什么时候不该看电视和电脑。
传播学 尼尔·波兹曼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一九八四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Nineteen Eighty-Four
9.6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之深远。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2016年8月22日 已读
真是一本可怕的书,描写了一个人的人性是怎么被摧残的,让人对书中的“党”无限恐惧……用憎恨和迫害建立起来的世界,到底能不能长久呢?如果能,那这个世界该有多可怕啊!我相信爱,相信它能战胜邪恶。 我喜欢充满爱的世界,我好害怕这个世界😭为什么人类对权力这么渴望呢,渴望到要泯灭人性呢
乔治·奥威尔 小说 政治学 文学 社会学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8年4月9日 已读
作者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她让更多人倾听她所倾听到的那些人的声音。这个时代信息太多,我们需要大家都去倾听,互相理解。然而现实中却人人都做不到,懒得倾听,懒得理解。这样的世界矛盾不多才怪。有人说这本书可替代性强?这本书就像是帮那个时代的人做了个知乎,让他们畅所欲言。它不是叙事,它是直接引用当事人原话,我觉得这比“叙事”要更宝贵。光是它的“剪报”式摘录就足以体现它的价值,摆满史料、回忆录的大本本,能被随便代替?我不认同。Know Yourself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觉得挺好。Let more voices be heard. 人类真的很渺小,所以只能顺势而为地做出更有利于自己活下去的选择。希望我们在自己的“二手时间”里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其他和政治有关的评论见书评。
2016 俄罗斯 历史 文学 白俄罗斯文学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9.1 (4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2011 - 4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
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人大原典选读这门课还是不错的,让人很完整很全面地读通一本书。看完之后对政体、人性、人与自由的关系之类的论题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感到自己以前的一些见解都非常浅薄。自从看了它,熊孩子不听话真的要打都有了理论支持哈哈哈。
卢梭 政治学 民主 法国 社会学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4月5日 已读
我可以坦诚地说,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的。然而看着看着里面妇女的成就、充满自尊的讲述,我了解到她们是被赋权的。到最后,点出社会主义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妇女不被承认和传播的家庭劳动、农务劳动撑起来时,我有点震惊,因为我并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骄傲地”宣告这么一种论点。可能我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卑来看待自己的性别吧。作者最后也说,党和国家对女性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不是最重要的,研究政策内外革命所具备社会性别特征和指向的体现才是重要的。但同时,社会性别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我们需要把社会性别放到一系列的权力关系中去理解”。读完本书,我深深认识到了赋权的重要性。想要平等,必须赋权。如果教育只能改变意识而不能撼动权力结构,那也是效果甚微的。
2017 历史 女性 社会学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2018年3月29日 已读
后面渐入佳境。开头的序/引入纯粹是理论的堆砌,对读者毫无用处,本书最大败笔。但都不舍得为后面的内容扣掉星。我觉得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历史观视角:国家既然是想象出来的,土地上以前的文化是国家说是它的,实际上只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我和诸葛亮并不是一国人。一直以来,我都热爱以往的精华文化,引申到热爱我国。现在这本书连这一层关系后面的虚伪、政治也揭开之后,我更加看淡这一层契约关系了。清华敢请本书作者来演讲,真是反动极了,然而现在却是它最左。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真的发明了好多工具,感谢这些社会学家来让我看清这些关系。
人类学 政治学 民族主义 社会学 美国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有点意思。行文流畅。/ 看完了。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原因是前半部分的逻辑比较好,一气呵成,一个论点接着一个论点,而且证据的论述也比较充分,像我这种半吊子起码补充知识补充得比较开心。后半部分的逻辑就比较混乱,好像一直在说同一件事,但又好像不断地从这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比较散乱,证据也比较不充分,仿佛是在看作者的微博。而且还有过时的地方,有一个部分说民族主义已经不再流行了,错,现在最流行了。最后那个部分,关于人类升级的部分,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地描述一下如果有了超人类的话社会会是怎么样子,毕竟前面都在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立论立了这么多,不应用来分析一下而只是抛出大家都已经抛出过的疑问,实在可惜。
人类 以色列 历史 哲学 文化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2018年3月2日 已读
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有点问题,我感觉最后两章应该放在前面,一步一步揭开当初的真相。逻辑顺序有点乱,感觉是供词放一堆,社会分析放一堆,读起来连贯性较差。照片也应该插在文中。好的地方在于后面的章节提供了一些分析。
2017 二战 人性 历史 政治学
火与烬 豆瓣
Fire and Ashe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olitic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黄天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得主叶礼庭的从政自述
◆从哈佛教授到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这条路究竟有多险阻?
◆比《纸牌屋》更真实的政坛浮沉记,无比坦诚动人的失败者箴言录
◆一个政坛局外人的从政冒险,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民主的反思
···
【内容简介】
“全世界的课堂上布置给学生阅读的政治理论,大都不 是那些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人写的,而是剩下的失败者写的。”
2005年,执教哈佛的著名学者叶礼庭突然决定回到加拿大投身政治。2009年,他如愿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期望能率领自由党取代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并成为下届总理。但棘手问题接踵而至:民众对自由党的信任度连年下跌,众议院中党派倾轧严重,竞争对手别有用心地攻击与抹黑,媒体常常有意曲解他的言论。2011年竞选总理惨败后,叶礼庭重回书斋,开始反思这段短暂的政治生涯。
选民总是非理性的?候选人都是靠不住的?政治是金钱与权力的肮脏游戏?在这本失意政治家的回忆录中,叶礼庭试图澄清这些关于选举制度和民主传统的误解,并对当今残酷的、高度对抗化的现代民主政治做出深刻而清晰的剖析。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对迷失在现代政治的民主迷宫中的读者来说,本书犹如一枚指南针。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我的书架上有很多成功政治精英的回忆录,他们的书里都是玫瑰色的胜利记录。叶礼庭的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谦逊、自我发现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的故事。
——安妮-玛丽·施劳特(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
本书对民主政治现实的洞见精妙而机智,我相信对那些试图理解民主的可能性和政治的现代流变的读者来说,本书非常重要。
——马克·斯蒂尔斯(牛津大学教授)
·
叶礼庭是一个卓越的人。本书是一部独特的回忆录,他的学识、同情和智慧支撑其走过那段混乱而艰苦的从政岁月。他的笔触优美而真实,关于如何在充满缺陷和潜能的现代民主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不知道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写得更好。
——罗伊·斯图尔特(英国政治家、外交官)
·
本书观点敏锐,观察犀利,笔调辛辣,是一本对现代政治饱含希望的回忆录。
——《卫报》
·
本书留给读者一种怅然若失感,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叶礼庭在政治上的失利,因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失败在最早开始时已经注定。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现代政治中逐渐消逝的文明,作者将这种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纽约书评》
·
从没有读过如此坦白的从政者自述。
——《华尔街日报》
·
叶礼庭也许不是一位特别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无疑是一位极好的作家和政治观察者。
——《温哥华太阳报》
·
《火与烬》是对当下政治状态的有力明证,是对政治生活的危险和愉悦的警世通言,这是任何有志开始一段政治生涯的读者必读的启蒙书。
——《多伦多星报》
2018年5月23日 已读
看完,觉得作者真的是个很业余的政治家,如果专业政治家的定义是老奸巨猾、善于投机的话。我觉得如果他坚信理想中的政治,就不应该寄希望于投身政治的后人,而是寄希望于教育普罗大众如何看待政治,这点他在文章里也提到了。只要人民——这个市场的需求一天不变,他们这些供给者就只能委曲求全地提供垃圾政治杀敌秀,而不是专注于解决问题。
2017 加拿大 叶礼庭 政治学 政治社会学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3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18年9月26日 已读
狭隘、武断,我万万没想到读完这本“著作”之后是这样的感受。里面的大部分论点都缺乏论据支撑,而且很多章节的逻辑结构混乱,尤其是后几章,经常是“这个有这些这些不好,但是别的更差,所以不能说这个不好”,让人有一种“所以你到底想说什么”的感觉。最后的附录更加是纯抒情文字,“大家为什么不打倒皇帝呢”,完全忽略了人的风险厌恶,还有君主背后的权力结构保证了多少人的安定生活,使人不必被“不确定性”所折磨;作者应该去读读《逃避自由》。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分析结构较为混乱且浅,分析角度少。
心理学 法国 社会学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2019年8月3日 已读
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国际关系的名词概念很陌生,比如羁縻、最惠国,各种权利更是了,看来要在这方面加强学习。最让我不解的当属基督教驰禁的后果居然就是外国军队来“拯救” 教众,什么时候信教还有这等权利了?我真是不够了解国际关系。/ 本书引用史料尽量全面地展现了鸦片战争的原貌,考究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也让我不禁思考现代信息量如此之大,考究起来难度提高不少,那么以后的历史研究要怎么发展大数据工具?以后的历史研究成果会不会难以用书表现,那会用什么形式呢?/ 本书再次生动展现一个闭塞的政治军事系统的缺陷。以后5G发展了,监测工具可以第一时间记录上传所有原始文件,使上通下达,责无旁贷。/ 贸易战中,仍有人叫嚣“不和美国贸易他们就死了”,和鸦片战争时的鄙“夷”言论如出一辙,天朝文化真是根深蒂固。
中国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 清朝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太好看了,欲罢不能!史料充足,描述全面,分析到位 / AMAZING,每个stakeholder的行为以及背后的逻辑都有详细精炼的描述,不禁感慨把史料好好保存下来和把史料翻出来整合分析的人都好了不起 /我记得大一大二时我觉得领导人的决策都是对的,只是下面的执行“欺上瞒下”,后来才清醒一点,看到了为保全权力结构的稳定用一个错去掩盖另一个错的操作。今天的监督机制与清代相比,通讯技术提升了,但官与官、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是那样,而且人们也还是“无权无势”。微博热议、网络暴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权力的幻觉和补偿。妖术让弘历发现官僚制度不行,微博热议有让领导发现制度不行吗?即使发现了,也因为这个制度下,领导者永远是利益既得者,所以他们会选择维持现状。
中国 历史 孔飞力 清代史 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19年4月6日 已读
其实不是这个版本,但是豆瓣上找不到我看的这个出版的版本,反正我看的是原著,我就挑一个最多人评价的页面来记录吧。/ 终于读完了,今天读着读着下定决心下去密排库拿了中文版本,于是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这本书是讲怎么进行社会研究的,很鞭辟入里,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教我怎么看待社会和思考社会的。最后的附录是论治学之道,很有用。本书让我最有感慨的还是理性与自由一章,社会关于理性和自由的矛盾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我经常思考的。大学读了这么多这个方面的书,我基本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就是人类社会一直像一个天平一样,一直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分析某个时点某个群体“倾斜向哪一方”是我目前最热衷于分析的问题。
社会学 米尔斯 美国
反对选举 豆瓣
Contra las elecciones: Cómo salvar la democracia
8.6 (17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 译者: 甘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7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他们是大错特错了
☆☆他们只有在选举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一旦选举结束,他们就是奴隶
代议制民主已身陷困境,这一点越来越显而易见。如今,西方国家的投票率越来越低,政党成员越来越少,政客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选举日期来调整策略,结果就是,西方社会患上了达维德•范雷布鲁克所称的“民主疲劳综合征”。该如何医治这一疾病呢?范雷布鲁克在本书中给出了分析和答案。
2019年4月8日 已读
感人,很久没有看过逻辑这么清晰的书了。很精炼,一个下午就能看完的,看完之后对“民主”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和更深的了解。只是Bouricious的multi-body sortition实操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比如,六个委员的招募人员是谁?怎么确保抽签的程序正义?发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让这个新的民主蓝图看起来很不实际。本书基本上把现在民主的问题都提了个遍,最后却只提出了这一个解决方案,不是很科学。我觉得与其完全推倒翻新,不如逐个现存问题攻破,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全世界的沟通态度和方式都有问题,大家都拒绝沟通或者鄙视沟通,所以本书提出的协商如果这么有效果的话,世界还是有救的。
2018 政治学 比利时 社会学
Public Opinion 豆瓣
作者: Walter Lippmann Free Press 1997 - 6
Written b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en of his time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journalists in history, this seminal work of political science presents an incisive examination of democratic theory, the role of citizens in a democracy,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dia in shaping thoughts and actions.
2019年12月28日 已读
“The fiction is taken for truth because the fiction is badly needed.” / 强烈的感受:看英文,如果它用的句式不是我熟悉的我可能都看不下去,由此可见“熟悉”对沟通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因素——不熟悉我都不想听下去,然后就没办法了解这个人在讲什么,真是可悲。/ 感觉可以更精炼一点的,不是很值得整本看完,因为大部分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还是有很多概念值得重申的。/看了之后对美国宪法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 看了五个月终于看完了,第一次看完一本英文原著,太累了。/过了这么多年,信息的确是变得更多了,record变多了,但这本书所说的问题还是老样子,人类真的好冥顽不灵。
传播学 新闻学 社会学
道德情操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亚当·斯密 译者: 谢宗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8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权威版本翻译的全译本,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译本。
2020年7月14日 已读
失眠翻开了,从国内带过来的。继《舆论》之后,又开始读一本话看起来既多又重复的书。/ 并没有,理论太好了,每一页都想做笔记!/ 终于读完了【扔 后面并没有那么好,读到后面被反复出现的“自然女神”雷到,而且翻译太鬼畜了,双重否定句看得人云里雾里的。我本来期待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通过结合现实物质条件分析道德情操的,没想到大部分时候都讲“这都是自然女神的安排”。说“为什么”的部分还是很有趣的,无论赞不赞同起码能引起思考。但是说实话,说“是什么”的部分还不如看鹅组、生活组,看真实的人类遇到真实的事的时候怎么评判道德情操更有意思,不仅有事件和时代背景,还有每个人的阶级背景带来的不同角度,比这本书大量说理有趣多了。
伦理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