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5 (146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6 其它标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18年1月31日 已读
在这本书里可以从各种角度感受当事人们的心路历程:平民的茫然,平民的盲目爱国,政府官员的助纣为虐,科学家的痛心疾首。我很难分析出那些在强权压迫下为了不失去工作而选择隐瞒的政府官员背后体现的人性是否有过。但从政府角度出发,隐瞒无非只是体现了无能而已,因为无能救人,不如让人没有埋怨地死去。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的话也揭示了她想让读者从人们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事实陈述来感受事件,我觉得是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

里面尤其打动我的是那些亲人是清理人的人——妻子们的感受,她们看着爱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离开自己的心路历程实在是剜心。

希望不会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但直觉告诉我还会有的。地球上的物种本就多灾多难,但因为人制造灾难的能力更为卓越,还有人感受、表达感受和通感的能力卓越,才令这些苦难更加的惨烈。
切尔诺贝利 白俄罗斯 纪实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还是想你,妈妈 豆瓣
LAST WITNESSES
9.2 (27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晴朗李寒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中国首次正版引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无前例的残酷记录
★在孩子眼中,战争有不一样的面孔……
★作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 级权威大奖
------------ -------------------------------------------------------------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
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眼里的战争,要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一书里女人的视角所记录的战争更加惊人。
2016年4月9日 已读
经历了战争还能活下来的孩子实在是太厉害了,他/她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啊……作为生者承受的痛苦是多么大啊,他们是多想念死去的亲人和爱人啊(家人都幸存的太幸运了)!战争实在是太可恨了!那些滥杀无辜的人真是太可恨了!伤害孩子的人都太可恨了!孩子受到伤害真的很让人心痛啊,他/她们都那么小、那么天真、那么脆弱……愿世间不要再有战争了,不然还会有多少孩子承受这么大的痛苦啊!
纪实 诺贝尔文学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8年4月9日 已读
作者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她让更多人倾听她所倾听到的那些人的声音。这个时代信息太多,我们需要大家都去倾听,互相理解。然而现实中却人人都做不到,懒得倾听,懒得理解。这样的世界矛盾不多才怪。有人说这本书可替代性强?这本书就像是帮那个时代的人做了个知乎,让他们畅所欲言。它不是叙事,它是直接引用当事人原话,我觉得这比“叙事”要更宝贵。光是它的“剪报”式摘录就足以体现它的价值,摆满史料、回忆录的大本本,能被随便代替?我不认同。Know Yourself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觉得挺好。Let more voices be heard. 人类真的很渺小,所以只能顺势而为地做出更有利于自己活下去的选择。希望我们在自己的“二手时间”里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其他和政治有关的评论见书评。
2016 俄罗斯 历史 文学 白俄罗斯文学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2018年10月5日 已读
这本书是我读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四本。依然是小人物拼凑的大历史。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期待读到的是女性对男性的评价的不甘,以及在战争中拼搏自己的地位。然而细细读下来,我意识到我骨子里还是精英主义吧,所以女权上我也倾向于精英女权主义,是不好的。这本书里的女性大多是二战时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也就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既受传统思想熏陶,也受共产党的爱国爱党教育的熏陶。她们上战场,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因为爱国报国。而在战争中她们痛苦,是因为“做不了女孩子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是想看符合今天女权精神的内容的话,就会失望。里面提到,是因为男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去战争,而女孩子没有,所以才会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爱美打扮、心疼人命。那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里,男女对于生命的思维差异还有那么大吗?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战 历史 女性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