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虫子旁 豆瓣
7.9 (18 个评分) 作者: 朱赢椿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 11
● “最美的书”设计师朱赢椿,最新摄影作品集
● 描绘昆虫世界里的“人情冷暖”和“世事变幻”
● 慢下来,去看看身边被忽视的角落里,正在上演的传奇故事。
《虫子旁》是作者朱赢椿通过对小昆虫的长期观察,用文字和摄影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微观世界里的传奇故事。
这个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根落下的枯枝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睡上一个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千足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一千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朵花就是一座岛屿,一粒米便值得它们相互残杀、各自伪装,而一块路边的石板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认真,它们生生不息。
2016年9月12日 已读
好可爱的书,虽然我看完还是一样怕虫虫……可以给孩子看,让孩子对自然多点兴趣,多点悲悯之心
2014 中国 摄影 文学 昆虫
瓦尔登湖 (全注疏本) 豆瓣
Walden: A Fully Annotated Edition
作者: [美] 亨利·戴维·梭罗 / [美] 杰弗里·S.克莱默 (注疏) 译者: 杜先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文学发端之名著,人类历史上最个性最诗意最哲理的一场生活实验,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风尚下更被奉为圭皋。美国最著名的学术出版社之一耶鲁大学出版社特为《瓦尔登湖》150周年出版的全注疏本珍藏纪念版。注疏者为美国梭罗研究所所长克莱默,他“活在梭罗中,呼吸着梭罗”,被认为是“当代最了解这位瓦尔登湖吟游诗人的人”。译者杜先菊定居波士顿,居所离瓦尔登湖咫尺之遥,翻译过程中与注疏者克莱默切磋交流,完整复原耶鲁版全注疏本。全书注疏体量近半,后附译名对照索引,书脊夹墨绿色丝带,随手可查找书中出处,参考书目全部原文,方便研究者查阅原文出处。
2016年5月28日 已读
看的时候,脑中会有一副现在很流行的集静止与流动于一体的动图的画面,让我感觉很宁静,很舒服,好像喝了清甜的泉水一般。好神奇的阅读体验,必须中英版同时看,因为梭罗喜欢引用孔子的话,同时又会写如果翻译成中文就会失去韵律的诗。感觉这样子写很长很长、全是肺腑之言的文字来记录生活才能提高生活的品质啊。发个朋友圈,还非得配个图什么的,真心让生活低了一个档次。时隔一个月终于看完了,花这么长时间,看来自己还是修炼不够啊!
散文 文学 梭罗 美国 自然
万物生光辉 豆瓣
Every living thing
9.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余国芳 / 谢瑶玲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 - 3
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哈利依然继续奔波在美丽的约克郡乡间。
爱吃薯条的小胖狗,对哈利冷若冰霜的流浪猫,还有让他在音乐会上如坐针毡的跳蚤们……除此以外,这次还新出现了一位令人发噱的兽医助理卡隆,他独树一格的特质以及与动物亲善旳魔力让人拍案叫绝。
本书和前几部一样充满了幽默感、生活中的乐趣,以及作者本人对围绕在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的欣赏和喜爱。
2019年3月2日 已读
这本书的翻译大放异彩,本土化,存在感特强。这个作者的文笔非常温柔,对身边的动物、人和事都充满了柔情,译者也译得很好。这几本书的文笔都深深地影响了我自己写日记的表达,或者说,是让我看待我生活的时候变得更加温柔。本书的助理兽医卡隆真是位奇男子。这几本书有没有可能变成电视剧呢?
动物 吉米·哈利 小说 散文 文学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2021年2月2日 已读
王澍谈中国建筑的困境挺有意思,对传统材料的探索也很棒,重视工匠交流也很重要。去网上搜了他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杭州中山路的改造。至于其他作品,象山校区我看到了学生抱怨不好住,滕头案例馆我看到内部装修土得无法直视。和读建筑的朋友聊天,她提到很多名建筑其实都有各种问题,但会因某方面特别出色而留名。但王澍在本书里大谈建筑给人的体验,强调是做“一个世界”,那为什么不关注后期这个世界是不是他设想的样子?他在本书对自己的作品就只说了自己的灵感、创意、方法有多么高明,对后来民众的体验却以非常含糊的语言代过,还用“外国观众都驻足中国观众都不care”凸显自己的孤傲,我只觉得不客观。他还有“到建筑的最后还能坚持本心就是好建筑”的观点,可这里的最后貌似是工期的最后,难道建筑不是有人用才是它的开始?
2016 中国 建筑 王澍 美学
万物既聪慧又奇妙 豆瓣
All Things Wise and Wonderful
8.9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戴国光 / 种衍伦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7
柏邦妮、郭耕、洁尘、史航、田原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新婚燕尔的乡村兽医吉米•哈利被迫穿上军装,身患恐高症的他竟然当了飞行员!拔牙历险记、空中飞鞋……这个菜鸟新兵依然是窘事不断。
即使身在军中,哈利魂牵梦萦的却还是那些小动物。喝得醉醺醺的母猪、以吓唬人为平生乐趣的大狗、爱凑热闹的交际花小猫……动物们的趣事依然在轮番上演,当然也少不了两大男配角——“爆笑二人组”西格兄弟。
远离尘嚣的山谷、有趣的人和动物、旧日的好时光,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画卷,而最动人心的却是那温柔的底色。
一九〇六 豆瓣
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
作者: [英] 伊迪丝·霍尔登 译者: 紫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4
爱德华时代英伦乡野笔记
上世纪初的岁时风情画册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记录了一九〇六年一月到十二月间英国乡野的种种物候现象与自然风情。细腻生动的文字,辅以数百幅精致清新的手绘水彩图,佐以众多英伦诗人佳句与岁时谚语,带来一整年的审美盛宴。
这部由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 校执教期间为学生示范制作的手记,不独是艺术教育样本,更是自然观察的典范之作。一九二〇年,伊迪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泰晤士河畔采集标本时,不慎落水身亡。完整的手记则于一九七七年首度出版,题为《爱德华时代女士的乡村日记》(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甫一上市便引发全英怀旧乡愁,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译成十余种文字。
原作问世一百一十年以来,初次以中文呈现。译本拥有独家版权高质量图源,译文经过精心校对,并请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等专家审阅。内文由设计师一字一句手抄,根据中文特点调整排版,还原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美好质感。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下雨天一个人在家 豆瓣
7.1 (1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江国香织 译者: 张乐风 / 赵峻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4
《下雨天一个人在家》是作家江国香织的随笔集,她以一则则简短美丽的文字,记录下带来幸福的食物、与友人喝酒谈天的时光、深夜徘徊于书店的心情、沉溺于沐浴的欢乐、无法成行的旅程、悲伤的过往…… 四季不停地轮转,唯有回忆是永恒的。我们一边将丢失的东西忘掉,一边阔步前行。随着江国香织的笔触回味过往,我们会更热爱当下的人生。
羊之歌 豆瓣
羊の歌: わが回想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周一 译者: 翁家慧 北京出版社 2019 - 8
★走过黑暗世纪 一只特立独行之“羊”的心灵史
★日本国民级文化巨匠笔下的“诗”与“真”
★“日语写出的最美散文” 跨世纪的绝对名著
---------------------
《羊之歌》(含续篇)是日本文化大家加藤周一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散文体自传,最初连载于1966 年到1967年的《朝日周刊》,1968年被 收 入 岩 波文库出版,深受好评,2018年岩波书店创业100年之际举行的“读者优选佳书”调查中,该书荣登“岩波新书”系列第三名。至今重版不断,被不少日本读者认为是加藤周一的最高杰作。
《羊之歌》描写了作者童年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之间的生涯。《续 羊之歌》则是从1945年日本战败起,写到60年代日美新安保条约缔结时期为止。两部作品具有前后连贯性,不仅是记录这位“知识巨人”成长历程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记录日本半个世纪多舛之命运的一份珍贵历史档案。
作者在后记中曾写道,撰写本书并不是仅仅为了回忆叙旧,而是想记录下作为一个作为"平均水准的日本人"的经历。作品取名《羊之歌》,是因为作者出生在羊年,又认为自己性格中也有像羊的稳重的一面。但正像日本读者所评价,个性强烈、爱憎分明,又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毫不妥协的加藤周一,其实在日本人中极为罕见,绝不是日本人的“平均水准”,毋宁说是一只脱离了“羊性”的、特立独行的“羊”。1967年在终章中以“审议未了”对自己半生进行未完评价的加藤,还只是文坛颇具影响力的评论家之一,而今天,他已经作为深受日本民众爱戴与敬重的“知识巨人”而获得盖棺定论。2008年加藤周一去世时,有人评价日本失去了战后最后一位拥有国民级影响力的学者。
本书是岩波书店青版文库中最为畅销的品种之一,出版以来已经重印六十余次,也被不少日本中学、大学收入学生必读书目。
---------------------
中日名家推荐
我想,独自一个人是无法继承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加藤周一的宽广与深厚的,但被他的微笑与目光深深吸引的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可以团结起来,以各自的方式一道继承他的遗志吧。
——大江健三郎
尊重杂交种性,对所有文化不拒绝地接受,然而,自己岿然不动。他是一个北极星似的存在。我一直是看着加藤先生来确认自己现在在哪儿、有没有偏离。
——剧作家 井上厦
没有人能够像加藤周一先生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及直到今日这一历史日程中的问题点。反过来说,如果不认真反省这段历史,日本的将来也许不会前途光明。
——日中友好会馆副会长 野口英二郎
加藤周一先生的《羊之歌》,当代日本知识巨人微含反讽的自我叙述,一位人文主义者在与时代风潮对峙中成长的心路历程;亦真亦诗,透彻的理性分析与温润的抒情恰到好处地交融为一体,可与萨特的自传名著《词语》互文对读。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中忱
这头温和的羊,不知疲倦的羊,在世界行走,和不同肤色、不同脸孔的人们交谈,时而蹲下身来,向路边的修鞋匠请教,时而面对围拢来的学生,将世界见闻娓娓道来。听众能够清晰地领会他的话,却很难领会他的整个世界。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晓平
加藤周一是最令我着迷的日本知识分子。很少有人像他,能自如的穿梭于东方与西方,对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世界都有深刻体验。在这本动人的回忆录中,你可以追随这位魅力四射的人物的一生,并体察其背后那个动荡时代。
—— 作家 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
日本亚马逊读者评价
(1) 日语写出的最美的散文
昭和时代的伟大头脑回顾自己的人生,考察身处其中的时代。这是我迄今读过的书中用日语写出的最美的散文。可以重读无数次的一本书。
(2)希望年轻人能了解的知识巨匠的青春
没读之前,本以为会是内容和文笔都比较艰深的读物,对于这一阅读挑战有些犹豫。没想到读了几页之后,却发现意外好读,不禁感佩,原来教养深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是这样。很后悔学生时代或者更年轻点的时候没有读到它。虽然好读,但毕竟是知识巨匠写的文章,在好读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纵深无穷、层层叠叠的丰富内涵。作者的行文如满潮缓缓涌起又悠悠退却,极为优雅。一般来说,著名学者写的文章内容多充满复杂难懂的引用,常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读着读着就半途而废。但本书却让我一口气读到最后,拜其内容之丰富和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所赐。真希望高中生等也能读一读,对磨练文章写作技巧极有帮助。
我读的是第50次重印的版本。希望能改进印刷形态,让未来世代也能继续阅读加藤周一精彩的作品。
(3)大正与昭和——一位观察者的内部史
最初在《朝日周刊》连载的《羊之歌》,没过多久就被作为“岩波新书”的一册出版了。新书刚出版时,我还是个乡下的高中生。还记得高三那年的暑假,日头西斜的时分,斜躺在榻榻米上读这本书的情景。老家周围的森林中秋蝉烦人的叫声依依在耳。那是还想着要去书中描写的夏天的轻井泽、秋天的追分旅游。令人怀念的夏日往事,转眼已经三十多年了。不过,当年年轻的读者虽然已经老了,这本书却没有随着时间褪色,依然散发着新鲜的气息,并且在当下这个时代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读着简洁克制、笔锋犀利的文字,品味着宛如大理石雕刻成的名篇,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就好了,高中生当年这么想着。
“高原牧歌”、“缩影”、“某个晴日”、“法国文学研究室”几节特别清晰留在我脑海中。不知为何,觉得加藤的文章和芥川龙之介有几分相似。虽然不确定,大概加藤也读过很多芥川的小说。作为读者,特别希望他能接着“审议未了”继续写下去。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 豆瓣
作者: [英]丹尼尔·霍普 / [德] 沃尔夫冈·克瑙尔 译者: 汤菲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正襟危坐的古典音乐舞台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八卦趣闻,这里既有无关痛痒的舞台小事故,也有令人遗憾的悲剧性事件。
从第一次登台开始,大大小小的事故就伴随着音乐家的一生,任何你能想象到或想不到的事都发生过,从演出开始的第一秒到最后一秒,他们都处在危险中。有人能从“飞来横祸”中力挽狂澜,也有人陷入戏剧性或堪称灾难的失败,但不管怎么样,演出都必须进行下去!
继广受好评的音乐会礼仪普及读物《我该几时鼓掌》后,霍普又推出《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这本语调轻松的小书,记录了从古至今的音乐家们的倒霉事,显露舞台上看不见的硝烟。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豆瓣 谷歌图书
Constellations: Reflections from Life
8.5 (5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希内德·格利森 译者: 卢一欣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头发、血液、子宫、脸庞,爱与病痛构筑的女性生命星空;母职、艺术、创造、死亡,以书写逃离监禁的一次身体越狱
格利森以自己从小患病的经历出发,结合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手术刀般的笔触书写身体在女性生命经验中的意义。
★ 介于文学随笔与社会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格利森展现出她身兼作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当下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希内德·格利森的作品融合了散文、诗歌、文艺批评与个人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文字兼具理性思考和丰沛的情感。
★ 从身体病痛到恋爱结婚,从亲友离世到生命诞生,从社会变迁到文艺新潮,从回望历史到展望未来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既可观望到一位女性充满苦难与幸福的丰富人生,也可透过社会观察家的智慧之眼,剖析女性身体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误解与伤害。
★ 2019年欧美年度好书,令女性落泪、男性自省的重磅力作
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2019爱尔兰年度畅销书NO.1
《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爱尔兰时报》年度好书
★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优雅而温柔,细腻呈现遭受误解与伤害的女性肉身。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我们打造出自己多重的身体,如俄罗斯套娃一般,
但我们应该保留哪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版本?”
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为了寻求康复的希望,她曾到圣地卢尔德的圣泉中沐浴,却遭遇了信仰的幻灭。
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 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一一审视骨骼、头发、血液、子宫之于女性的意义,探讨深受爱尔兰宗教传统和父权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女性,要如何在身体病痛、养育子女、身体自主、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