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杀死一只知更鸟 豆瓣
To Kill a Mocking Bird
9.0 (26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成长总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成长有时会很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却如此突如其来,如暴雨般劈头盖脸……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
《杀死一只知更鸟》获1961年普利策奖。
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美国中学推荐课外读物。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第25届奥斯卡三项大奖。
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100名银幕英雄与恶人”中,派克主演的芬奇律师名列英雄第一位。
作为史上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杀死一只知更鸟》已获得显赫声誉。它赢得过普利策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并曾被拍成,备受欢迎的电影。
——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斯塔尔六月对北卡罗来纳州律师协会发表演说时,自比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勇敢的南方白人律师阿蒂克斯•芬奇。斯塔尔凭着他的道德优越感,不把规则、秩序和正直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居然自比为芬奇,实在令我和比尔难以忍受。
——希拉里•克林顿
年轻时看过《梅岗城故事》(即《杀死一只知更鸟》),对片中法律人为弱势者争取权益奋斗,为恶法非法或恶法亦法辩论的故事感到澎湃不已,更加确定要成为法律人的心愿。
——许宗力(台大法学院院长)
天空之城 (2018) 豆瓣
SKY 캐슬
8.2 (193 个评分) 导演: 赵贤卓 演员: 廉晶雅 / 李泰兰
该剧是一部全新的黑色喜剧,天空之城为一座韩国顶端0.1%上流所居住的城堡,齐聚此地的名牌大学太太们奉丈夫为王,并希望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天下无双的王子、公主,也将在此间展开各种欲望的斗争。廉晶雅将在片中饰演韩瑞真,将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和对丈夫的贤内助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在 天空之城之中也是备受瞩目的女王,但其实瑞真一直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李泰兰将饰演李秀任,是个充满了关怀和情感丰沛的童话作家,在瑞真的引导之下成为了天空之城女王们的公共之敌,但多亏聪明的儿子帮忙,一度成为了新一任女王,甚至在那之后还看出了瑞真的秘密;尹世雅将饰演读完博之后回归做家庭主妇的卢胜惠,从小家教严苛,一直是个乖乖女,但其实隐藏着内心不断要涌出来的欲望和炸弹;吴娜拉将饰演热情又可爱的购物狂陈珍熙,因为老爸手中坐拥大楼,从小就是金枝玉叶,她将韩瑞真视作楷模,忙于学习她的举手投足。
棒!少年 (2020) 豆瓣 TMDB
棒!少年
8.5 (422 个评分) 导演: 许慧晶 演员: 马虎 / 梁正双
其它标题: Tough Out / 홈런: 야구소년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 少年马虎以“刺头”状态闯进了基地,天天打架干仗;而“元老球员”小双心思细腻敏感,对未来满是怀疑和不确定。不同家庭背景和心性习惯的少年在一起训练、生活,一支棒球棍,把他们带进无尽的冲突和欢乐,也带给他们久违的热血与梦想。 几个月后,他们将飞往美国,代表中国登上世界少棒的顶级赛场,但基地的球场和宿舍却面临拆迁…… 少年们能否逆风挥棒,叫板自己的命运?
2021年2月19日 看过
虽然知道纪录片也是有选择的记录,但还是被感动了,想起自己读研时去农村看到的,叫板命运,哪有那么简单
2020 成长 教育 纪录片 运动
傅雷家书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傅敏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1
《傅雷家书》的全书文中注释为编者所加;方括号内的注解,为全圣华教授或编者的译注。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为了纪念父亲诞辰九十五周年,母亲诞辰九十周年,《傅雷全集》、《傅雷译文全集》和《傅雷著作全集》即将面世;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重编了《傅雷家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
原三联版《傅雷家书》的编排是以日期为准,然而不少书信很长,往往是数日陆续写就;现在书信的编排以邮寄日期为准。这样,选编了家信二百通:父亲信一百六十一通,母亲信三十九通。中文信分别为一百三十八通和三十八通,其余为英法文信,由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翻译。
与原三联版《傅雷家书》比较,除了调整和改正误植之处外,新增家信三十四通:父亲信十一通,母亲信二十三通。补充内容的信六十五通:父亲信五十六通,母亲信九通。并以残存的六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 豆瓣
Art Book for Children Yellow Book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 译者: 汪瑞 / 浪花朵朵 编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8
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百万余册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倾力打造
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妙的纸上艺术旅行
...................
※编辑推荐※
◎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
世界艺术出版领域的百年王牌——英国费顿出版社——倾力打 造 的这两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 蒙读物,全球销售100余万册。每本书各选出从第十四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中最著名的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最有名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带领小孩走进艺术的殿堂。
◎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之旅的完美之选
对于大部分不会鉴赏、不懂艺术的家长来说,这本简单、清晰、有趣的书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跟随书中直白有趣的讲解、引人思考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细致地了解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阅读这套书时,就好像跟着一个懂孩子的艺术老师细致、专业地逛了一圈美术馆。
◎五大艺术门类,116件打动人心的艺术名作
书中包含了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这五大艺术门类,其中还细分了版画、丝网印刷、角色扮演、集成艺术、行为艺术、欧普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这两本书的60位艺术家中,不仅有凡·高、马蒂斯等经典艺术巨匠,也有辛迪·舍曼和珍妮·克劳德等先锋艺术家。既能欣赏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凡·高的《向日葵》,也能看到前卫的装置艺术作品。
◎独特的排版方式、巧妙的问题,启发孩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
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用一个个巧妙且引人深思的小问题请小读者进行思考和回答,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观察能力,最终拨开一个个艺术谜题。同时采用了有重点、有主次,错落开来的排版方式,打破了一般图书自上而下的文图结构,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了解作品,激发读者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感受力。
.....................
※内容简介※
这套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就像一块有魔力的宝石,吸引孩子“进入”到经典作品之中,让他们与艺术家和作品进行互动。《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中精选了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从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再到丢勒的4张自画像,通过对他们创作理念和作品的介绍,吸引孩子思考艺术背后的创作过程,从而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
※媒体推荐※
每个孩子都能从书中这些美丽、惊人的艺术作品中获得乐趣和启迪,它们将会成为孩子童年珍贵的宝藏,让孩子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进入成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杂志
简洁、清晰、有趣!《儿童艺术大书》是教师和家长的理想工具,是孩子认识艺术的理想入门读物。
——英国《卫报》
一个小孩可能会不满父母没有给他买《哈利·波特》全集,而是给了他一本有关莫奈和毕加索的书,但如果这本书是幽默又极具创意的《儿童艺术大书》,那么他的回答肯定变成“我愿意”!小心呦,你的孩子也许会趁你不注意,用土豆泥和番茄酱在厨房天花板上创作出杰克逊·波洛克风格的作品。
——英国《卫报》
《儿童艺术大书》首先吸引了小读者关注蒙娜丽莎和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等作品,然后巧妙地引导孩子关注作品的理念和技法。
——英国《泰晤士报》
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它鼓励读者——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通过表象看到本质。
——英国《好书指南》
费顿出版社的《儿童艺术大书》是一块真正的宝石,让人不敢相信艺术书也可以这么有趣。
——英国《独立杂志》
人性火花 豆瓣
作者: [美]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 译者: 何子静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发展心理学领域伟大先驱、哈佛大学教授 杰罗姆•凯根 凝聚60年研究经验
带你探索儿童认知、运动、情绪、信念和道德等各方面发展历程的波澜起伏
◆ 内容简介 ◆
我们在婴儿期充满着潜力,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我们似乎面对着无穷多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我们成为自己基因和经历的独特产物,我们就被限制于某些道路之上。然而——
什么因素能够解释人们在技能、人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个人经历又是如何塑造我们与生俱来的秉性的?
在《人性火花》一书中,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杰罗姆•凯根,对个体、道德和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凯根对那些塑造人类心理的因素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探索存在于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张力。
他回顾人类发展科学在过去30年里的主要进展,同时提出尖锐的评论,并做出重新整合。其中,他指出现代脑神经科学热潮的缺陷,展示为什么所谓的依恋理论是建立在对研究结果的误解之上,并且质疑学界把儿童行为病态化的条件反射倾向。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一个生命,无论它如何受到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仍然如同一个有待编织的花毯子,而并不是一个只得承受的固有结果。
《人性火花》一书深刻地探索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什么是跨文化普适的,什么是个体独有的。杰罗姆•凯根一生都在思考我们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写成了此书。
也许读者是一位第一次当家长的妈妈,正希望知道自己、自己的基因以及整个世界将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也许读者是一位渴望真正理解学生的教育者;
也许读者只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灵;……
无论如何,凯根既作为专家,也作为好友,向你提供真诚而科学的指导。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学做工 Eggplant.place 豆瓣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威利斯 译者: 秘舒 / 凌旻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 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起跑线 (2017) 豆瓣 TMDB
Hindi Medium
7.6 (315 个评分) 导演: 萨基特·乔杜里 演员: 伊尔凡·可汗 / 萨巴·卡玛尔
其它标题: 힌디 미디엄 / ヒンディー・ミディアム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是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地送孩子进名校。拉吉和米塔夫妻也是如此。在妻子强烈要求甚至要挟下,拉吉和米塔搬去了学区房的富人区,尽管想融入上流社会,虽然他们是有钱人,可他们是来自月光集市开店的说印地语而非英语的"土鳖",根本就无法融入。为了让女儿进名校,他们是多方面尝试,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可是都无功而返。最后,他们被迫使用见不得光的招数,假装穷人,利用国家规则(每个私立学校必须预留25%的学位给贫穷孩子)申请孩子入学。为此,他们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去等待校方的核查。在贫民区他们体验了贫民的生活,也感受到了朴实贫民的真诚和热情。
特权 豆瓣
Privilege: Harvard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多塞特 译者: 珍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哈佛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是全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然而,她那耀眼的光环之下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作者获得杰出教育的梦想终未能在哈佛得到实现,他发现学校里充斥着精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权欲和野心。学生及其父母,甚至校方管理者和教授,都将大学视为通往高收入和精英阶层的踏脚石,而非献身于卓越学术研究的机构。他对《平权法案》、“政治正确”、生源构成、分数制度和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大学生活的图景: 酗酒、恶作剧、性生活探险、攀爬社会阶梯和钻营求职门径等等。本书是一个年轻哈佛人的自述,真实坦率且诙谐风趣。它是全面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世纪之交美国精英教育的生动纪实和反思,也是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傅雷家书 豆瓣
8.3 (37 个评分) 作者: 傅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文凭社会 豆瓣 Goodread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 刘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通三统 豆瓣
5.5 (1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