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香料传奇 豆瓣
Spice: The History of a Temptation
作者: 杰克·特纳 译者: 周子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生姜、胡椒、桂皮、肉豆蔻……这些香料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一种奢侈品、营养品、药品、防腐剂、解毒剂、春药和礼神的贡品,在西欧文化的方方面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传奇历史:从哥伦布的环球远航到近代的跨国贸易,从古罗马皇帝的宝物礼单到可口可乐的秘密配方,从庄严的教堂到私密的卧房,都有香料挥之不去的身影。书中的各种离奇故事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另类的世界史,也是一幅奇异的西方风俗画卷。
香料可以说是地理大发现的催化剂,用通俗历史学家们的话来说,它们重塑了世界。哥伦布发现美洲,其实只是寻求香料之旅的一个副产品。未在合适的季节到达、缺乏辨别香料的知识之类的理由并没能说服他的资助者,终其一生,哥伦布都为自己未能在“印度”找到货真价实的香料而懊恼不已。今天视为石破天惊的“发现新大陆”,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场不成功的香料大冒险而已。
本书场面宏富……特纳善征史实,博引群书,并于逸闻趣事别有所好。——《卫报》
对于食物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势,本书提供了一个内容翔实、引人入胜的论述。——《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豆瓣
Dire et mal dire: L'opinion Publique au XVIIIe Siècle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译者: 陈旻乐 文汇出版社 2018 - 3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
2018年10月17日 已读
此书题旨庞大,所涉典籍浩翰,资料繁多,幸得梁任公博闻强识记,纳百家之言于一书,言语简明。所推人物如顾炎武、黄梨洲、孙夏峰、万季野无一不是志洁学高之士,为人为学无愧楷模之称,时值民国乱世,任公苦心诣旨可见一般。“然环观今之青年,在学校中对于此科之兴味何衰落一至此甚也!学之数年,恐其所得素养比诸门外汉如我者所剩无几也,反不如百余年前专读“线装书”之老经生犹知以此学为重也。呜呼!此非一门学术兴废之小问题,实全部学风盛衰之大问题也。厌繁重而怠探索,功课为机械的授受,不复刻入以求心得,唯喜摭拾时趋的游谈以自欺欺世。如此,则凡百学术皆不能唤起真挚之兴味,岂惟算学?结果非将学问向上之路全付榛芜焉不止也。呜呼!今之青年,有闻乾、嘉、道间诸先辈之学风而知奋者耶?”借先生言以自醒,是为记。
历史 学术 学术思想史 文化史 梁启超
脚注趣史 豆瓣
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 译者: 张弢 /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其广博的学识,将各个时期看待与运用脚注的方式的变迁,与历史写作之发展的大背景一起,编织成一个丰富而多面的故事。
——Ernst Breisach(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脚注在西方的史学中曾经被视为一种作用令人生疑的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了史学著作合法性的基础。格拉夫敦用不乏冷峻幽默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判断,描绘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关于近代西方史学重要人物和阶段最为凝练而具洞见的介绍。《脚注趣史》谈论的虽是西方近代的学术,却能引起浸润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读书人的共鸣。这未必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小书,但却是一本能给人许多启示的著作,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陆扬(北京大学)
这部《脚注趣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不过,沿着脚注演变的线索,有心的读者不时会有意外的收获,会惊艳近代早期欧洲史学的绚丽,会感佩那些学者的匠心旨趣,会反思我们使用注释的意义和方式……
——刘北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