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佛像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林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6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雕、佛像前把它们拍摄下来、记录下来,因为很有可能这是它们留在人世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跟随梁思成的文字和照片去体味中国雕塑那失落已久的美。
文物中国史 豆瓣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华书局 2015 - 7
《文物中国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编撰的一套通史类历史读物,曾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共计八卷,叙述从史前到清朝覆亡的历史,作者均为该馆的专家学者。与其他同类读物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
1. 以文物为主线,讲述历史。以有关文物为线索,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全面介绍目前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有关*成果。
2. 把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入叙述之中,以呈现宏大的历史场景。
3. 精选典型文物图像,并附以文字说明,图文紧密结合,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又能欣赏文物,增加文物知识。
4. 在表述上,注意可读性和通俗性,适于一般读者阅读。
考古通史 豆瓣
Archaeology: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保罗·巴恩 等 译者: 杨佳慧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5
追根溯源,从400万年前的第一个人类祖先开始,走进时光的隧道,游览每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现场。从史前的拉斯科岩洞壁画,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到壮观的中国兵马俑和尘埃下的庞贝古城……
本书收录了全球范围内240多处标志性的遗址和考古发现,并深入挖掘了一些不为人知、但意义非凡的开创性考古成就,比如刚发现不久的最古老人类遗迹,发现于普通停车场的英国国王遗骸,还有位于土耳其的已知最古老的神庙建筑。
《考古通史》以全景式阅读、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风貌。
★一堂深入浅出、丰富多彩的考古通识课。由全球著名考古学家主编、撰写前言,15位一线考古学家联手撰稿,放眼全球,展现人类诞生以来各个地区的考古成就,囊括了史前史考古、古代文明考古、人类演化史、城邦文明的诞生,不同文化的交叉影响,近代考古遗址发掘和保护,最新考古技术应用等重要话题。
★专业性和大众阅读结合的典范。本书编著者、学科领头人保罗·巴恩著有目前西方通行考古学教材《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而主笔布莱恩·费根是多部热门考古学入门书的作者,高清视觉享受,全书含1200余张独家高清图片,带你重游240多个全世界重大考古现场,为读者带来全方位视觉享受。
★读者口碑保证的经典之作。本系列是著名出版机构“泰晤士·哈德森”策划出版,同系列的未读《艺术通史》豆瓣9.6分,且已有25种语言译本,全系列累计全球销售上百万册。Goodreads读者打出5分满分好评。
★照顾中国读者的考古教材,中文简体首次引进。本书包含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遗址故事,包括元谋人、北京猿人、半坡文化、河姆渡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伟大考古事迹,并增补考古学前沿科技知识,用高精尖技术破解百年的考古悬案,令读者叹为观止。
宗子维城 豆瓣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 BC)
作者: [美]罗泰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译者: 吴长青 / 张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5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
发现燕然山铭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辛德勇 中华书局 2018 - 8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2018年力作。
世称辛神,近年著述颇丰。围绕2017年中蒙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杭爱山一带发现的东汉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石刻,辛德勇教授从学术研究出发,对这一石刻铭文的撰写及镌刻背景、拓本真赝、铭文核校,刻者其谁、燕然山战役等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紧扣热点,做出了学术界“应有的说明和认识”。
★深入浅出,高深的学术问题浅近地表达。
高深的学术问题在这里低而又低,低到了尘埃里。围绕《燕然山铭》,扩散开来,一个个具体问题逐步解析,一个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燕然山战事起于何因?《燕然山铭》是事先有准备的,还是临时起意?《燕然山铭》和《封燕然山铭》是一回事儿吗?
★以小见大,小处着笔精彩讲述大道理。
这一点,辛德勇教授日前在复旦讲学时候说过的一段话非常具有说服力:“在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这是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问题时经常提醒自己要努力为之的一个基本做法。”“历史研究的魅力和价值,往往就在细节当中。西洋人的成语,说魔鬼在细节之中。我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却时时都会感受到,上帝的灵光正是透过细微空隙而闪现。”在这里,编辑隆重推荐给有志的青年学者,你可以对《燕然山铭》不感兴趣,但是可以借鉴辛德勇教授的历史研究方法,或有裨益。
★知识丰富,广泛搜罗史籍,旁征博引。
文中随处可见的引用文献,无不告诉我们辛德勇教授涉猎的典籍之多,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术研究之严谨,凡有所引必有出处。
★逻辑严密,抽丝剥茧,考证丝丝入扣。
这一点尤其值得推崇,书中对于《燕然山铭》铭文的核校,一字字一行行地校勘,通过合理假设、精细比对、逐步核校,逐渐为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燕然山铭》的原貌。
★幽默诙谐,语言非常生动、直观、形象。
历史本身是枯燥的,幽默诙谐的语言会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历史场景,一切变得生动起来,甚至成为连续的影像浮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办砸了的交易”一节中:“和后来诸多蠢猪笨熊式的帝王相比,对于这样一位风流儒雅的天子来说,这话讲得未免有些刻薄,元朝人还有比这稍微宽厚一点儿的说法,乃谓其书画诸艺虽过于常人,但正是因为‘见其善于此,则知其不善于彼’(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前甲集卷三三徐琰《跋徽宗御书》)。事实上,宋徽宗不仅不具备人主所需的高识远见,就连所谓私智小慧也未必灵光。”
内容简介
东汉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联合南单于、东乌桓等势力一起攻打北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几乎全歼北匈奴的主力。这一战役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撰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燕然山铭》。
二〇一七年七八月间,中蒙联合考察队实地踏勘,确定了蒙古国杭爱山一带的一处摩崖石刻系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燕然山铭》。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认为,“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做出应有的说明和认识”,陆续撰写了“《燕然山铭》漫笔”系列文章,遂成《发现燕然山铭》一书。该书对《燕然山铭》拓本真赝、铭文布局、铭文核校、刻者其谁、燕然山战役,等等,都做了详细而深入的考证。
庞贝三日 豆瓣
I tre giorni di Pompei
7.4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董婵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庞贝的三天》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貌似真实的”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最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秦汉名物丛考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子今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1
本书是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汇集。
研究对象以秦汉时代为主,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这一成果,将有益于推进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认识。
中国古舆服论丛 豆瓣
作者: 孙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 11
1951年,孙机先生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曾协助整理中国古代铜镜。进入北京大学之后,长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他所撰写的《中国古舆服论丛》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车制、马饰、冠、服、化妆作了深入的研究
何以中国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白沙宋墓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0
这不仅是一份客观、忠实、完整的考古发掘记录,更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眼见之物以外的文献和图像史料,通过细致的搜寻、鉴别、筛选、排比,作者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中国历史考古学开创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典范。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