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叔本华 豆瓣
Schopenhau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译者: 龙江 译林出版社 2014 - 6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本书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创性特征,这种原创性启发了包括尼采、瓦格纳、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作者将笔锋直接指向叔本华毫不妥协的悲观主义观点,即对人类个体来说,最好的境况是不曾出生,只有圣人般的自我否定(摒弃欲望)才能赋予生命价值。本书展示的叔本华,是一个具有战斗精神、气势咄咄逼人、影响力非凡的思想家。
维特根斯坦 (1993) 豆瓣 TMDB
Wittgenstein
7.8 (48 个评分) 导演: 德里克·贾曼 演员: 卡尔·约翰逊 / 迈克尔·高夫
其它标题: Wittgenstein
这是一部现代风格的戏剧,介绍了生于维也纳,在剑桥读书的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语言的本质与极限。
电影使用最简单的黑色背景,所有的投资都用在服装、演员以及灯光上,构图就像黑暗的启蒙主义绘画。Wittgenstein以一个小男孩的形象出现,他的少年时代很压抑,银幕上他的家人都身穿罗马人的宽外袍。一系列的小场景描述了他从小时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最终在剑桥当教授和Bertrand Russell以及John Maynard Keynes合作的生平。导演Derek Jarman使用了一些戏剧小品,还有富于想象力的小花招,比如出现了火星侏儒,来表现Wittgenstein的贵族举止,犹太背景,以及同性恋倾向。
都灵之马 (2011) 豆瓣 TMDB
A torinói ló
8.4 (170 个评分) 导演: 贝拉·塔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演员: 亚诺什·德尔日 / 艾丽卡·博克
其它标题: A torinói ló / 都灵老马(港)
“1889年1月3日,都灵。弗里德里克·尼采在维亚·卡罗·艾尔波特酒店的六号门前驻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个马车吸引。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小马车。马车的车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强的马。不管车夫怎么喊叫,马匹根本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最终,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马匹打去。尼采见到此番情景,挤进人群,冲到马匹跟前,阻止住马夫,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酒店的主人赶来,拉走了尼采。回到酒店的尼采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了两天。随后,他小声地说了几句话。接下来,就是尼采精神错乱、神经颠颠的十年,由他的妹妹和母亲照顾的日子。谁也不知道,在都灵,在那匹马的身上,在尼采的心理,发生了什么。”
汉娜·阿伦特 (2012) TMDB 豆瓣
Hannah Arendt
8.0 (232 个评分) 导演: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演员: 巴巴拉·苏科瓦 / 珍妮·麦克蒂尔
其它标题: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将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萨特,激情年代 (2006) 豆瓣
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
导演: Claude Goretta 演员: Denis Podalydès ... Jean-Paul Sartre / Anne Alvaro ... Simone de Beauvoir
其它标题: 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 / 斯塔特里事件
1958. L’événement politique, c’est évidemment le retour au pouvoir du général de Gaulle faisant approuver par 80 % des électeurs la constitution de la Ve République. L’événement théâtral, c’est la première des Séquestrés d’Altona de Jean-Paul Sartre par ailleurs attelé à la rédaction de sa monumentale 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C’est aussi à cette époque que l’animateur des Temps Modernes commence à travailler, pour John Huston, sur un scénario consacré à Freud. Et, bien sûr, l’événement littéraire, cette année-là, c’est Simone de Beauvoir qui publie Les Mémoires d’une jeune fi lle rangée. Sartre, l’âge des passions débute donc en 1958, mémorable et foisonnant millésime, pour prendre fin en 1964. En octobre de cette année-là, survient un événement incroyable : celui que de Gaulle surnomme – avec un évident respect – “Voltaire” refuse le Prix Nobel ! Du jamais vu. Nous allons donc raconter la passion philosophique, théâtrale, littéraire, journalistique, politique, française, internationale, d’un homme hors normes. La lutte contre la guerre d’Algérie, le Manifeste des 121 provoquant en retour le plasticage des Temps Modernes par l’OAS ; puis encore deux attentats qui détruisent le petit appartement du philosophe, manquant de peu leur cible… À l’époque la passion est un risque, l’engagement a un coût. Et les voyages... Sartre débarque à Cuba avec Simone de Beauvoir, reçus par Fidel Castro, se range sans barguigner derrière les “damnés de la terre”. Et leurs amours qui scandalisent. Jean-Paul d’un côté, Simone de l’autre, vivent sans hypocrisie leurs passions amoureuses sans rien se cacher. Ou presque… Mais ils forment un couple indestructible, unis par les liens de l’esprit. Du boulevard Saint-Germain à la Sorbonne, de Rome à Venise en passant par La Havane, ce fi lm a l’ambition de faire sentir, frémir ces formidables années qui annoncent 1968 et qui constituent en fait le terme de l’après deuxième guerre mondiale : guerres coloniales, craquements de l’empire stalinien, émergence du tiers-monde, autant de problèmes, autant de polémiques, dont les bretteurs, outre Sartre sont, excusez du peu, Raymond Aron, Camus, Mauriac, Genet… Un jeune couple estudiantin franco-italien – Frédéric et Carla – rencontre en 1958 Sartre et Beauvoir. L’accord politique est immédiat : ils s’engagent. L’admiration est totale. Ils décident de vivre leur vie, sur tous les plans, comme leurs prestigieux aînés…
笛卡尔 (1974) TMDB 豆瓣
Cartesius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演员: Ugo Cardea / Anne Pouchie
其它标题: Cartesius
本片为电视电影,记述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的杰出一生。
布莱兹·帕斯卡尔 (1972) 豆瓣
Blaise Pascal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演员: 皮埃尔·阿迪提 / Rita Forzano
其它标题: Blaise Pascal / 布莱士·帕斯卡
在这个令人回味的,大气的传记电影里,罗伯托罗西里尼成功地重塑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形象。正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兼数学家,在宗教迫害和无知的漩涡中,始终坚守着神和科学之间的和谐。
苏格拉底 (1971) 豆瓣
Socrate
8.3 (6 个评分)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演员: Jean Sylvere / Ricardo Palacios
其它标题: Socrate
影片基本还原了《The Apology(苏格拉底自辩篇)》和《Crito(克里托篇)》。剧的后半段,苏格拉底和雷托辩论的那场戏是原文的删减版,基本涵盖了自辩篇的重要思想。
一. 反驳“腐蚀青年人的思想”的罪名
二.反驳“无神论者”罪名
以及关于“他最有智慧”和对于死亡的看法。
可是在判决死刑后,与帮助其逃狱的好友克利托的对话却少了一大截,不过影片到了结尾,更多应该渲染苏格拉底的死前氛围,而不是以高谈阔论来破坏悲剧气氛。
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 (1996) 豆瓣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导演: Philippe Collin 演员: David Warrilow(Immanuel Kant) / Roland Amstutz(Lampe)
其它标题: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 The last days of Immanuel Kant
本片改编自德昆西写于1850年代的散文(《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展现了康德去世前最后几年的生活。电影聚焦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怪异的、强迫性的生活习惯,较少涉及他的哲学思想。全片最戏剧性的情节是,服侍了康德三十年的仆人突然决定离开。
善恶的彼岸 (1977) 豆瓣
Al di là del bene e del male
导演: 莉莉安娜·卡瓦尼 演员: 多米尼克·桑达 / 厄兰·约瑟夫森
其它标题: Al di là del bene e del male / Beyond Good and Evil
讲尼采和莎乐美的故事,整体上有一种诗的感觉。在威尼斯的一些场景,诡异,充满诗意,那段两个裸体男子激情四溢的双人舞是作为尼采头脑中的魔鬼幻象。电影使用的音乐有舒曼的、莫扎特的、马勒的、约翰·斯特劳斯,没有瓦格纳。
恋上哲学家 (2016) IMDb 豆瓣
Lou Andreas-Salomé
7.7 (23 个评分) 导演: 考度拉·卡布里茨-珀斯特 演员: 妮可·黑斯特斯 / 凯塔琳娜·洛伦茨
其它标题: Lou Andreas-Salomé / Lou Andreas-salomé: Wie Ich Dich Liebe, Rätselleben
俄裔哲学家、心理学家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寡居在纳粹德国,一位年轻学者的到访令她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圣彼得堡的求学生涯、青年时期的成就与爱情一一浮现在眼前。本片是哲学家莎乐美的传记电影,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三个时段呈现出来,连接这些片段的线索则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于静态的景物和人物之间,宛若行在画中。
菜根谭 豆瓣
7.6 (33 个评分) 作者: 洪应明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 - 3
《国文珍品文库:菜根谭》中充满了思辨,充满了经邦治国的谋略,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国文珍品文库:菜根谭》中,儒释道融为一体,心学与禅学是其核心。它不是洪应明一人的智慧,也涵盖了洪应明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皆在;栽花种草,赏月弹琴,小景可观,这是完整的生活。它所面对的不是某一种人,而是芸芸众生。人们可能地位不同,学历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从中有所吸取。《国文珍品文库:菜根谭》是不同人的共同选择。
悲喜人生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范进 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悲喜人生:叔本华论说文集》收录叔本华的《幸福的三个来源》、《论荣誉》、《论幻想》、《论风格》、《论教育》、《论女人》等27篇文章。
这本书的内容是叔本华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广泛思考。其中既有难为人接受的惊世之谈,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诛心之论。
例如,叔本华论人生: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论社会:论社会: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论文学:为金钱和保留版权而写作,本质上是文学的堕落。论天才:天才是这样一种人,世界在其心中被呈现出来,就如同一个对象在一面镜子中被反映出来一样。论教育:教育意味着努力寻求严格而自然的求知途径,以便使教育得以循着一条正确途径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论女人:女人的生活远比男人更为现实,并且只要眼前尚能得过且过,她们就会心情享乐。
颤栗与不安 豆瓣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阎嘉 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改变人类思想历程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思想的起点是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或此或彼》。《颤栗与不安》沿着《或此或彼》,追溯了克尔凯郭尔心灵深处的探险历程。克尔凯郭尔认为真实的生活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体系所包含,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个人内心中的存在,是人的个性、人的内心体验。《论人的不完美与不理智》《论孤独与悲哀》《生命犹如永恒的黑夜》《悲剧与喜剧只是一线之隔》,个人内心中体验到的不幸、痛苦、欲望、悖谬、恐惧、绝望等等,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亦即内在性,是最基本的存在。存在的状况,是按“或此――或彼”的方式进行的,孤独、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人应生活在主观之中》,人的“一生如何得以拯救”?“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是人得救的前提。
《论被欲求之物》《情欲就是勾引》《勾引家日记》《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论友谊》反映了克尔凯郭尔对婚姻、爱情、家庭、友谊的理解,反映了他对人生、对人性的洞察与反思。
最能代表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是他的伦理学。《人生道路诸阶段》论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阶段,人耽于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道德阶段,人遵守固定的道德准则,凭理性生活,这两个阶段人都不能到达真实存在。只在在宗教阶段,人摆脱了世俗和道德的束缚,凭信仰生活,他只作为自己而存在。“冷静地审视自我”,“生命是由于思想而有生命力”的;宗教的英雄“通过忍受而伟大”,上帝的爱比我们的爱伟大。最后,《论生活在信仰之中》以“我们需要理想中的诚实”并要“借助于理想人物来影响众人”结束这本书。
文化与价值 豆瓣
作者: [芬] 冯·赖特 / 海基·尼曼 编选 译者: 许志强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7
维特根斯坦消解哲学问题的主张和方法,几乎对身边的每一个人产生着影响。这本《文化与价值》便是他独特的生活历程的写照,这位哲学家告诉我们,他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
厚黑学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李宗吾 群言出版社 2006 - 9
内容简介
《厚黑学》是首次以“台北图书馆”镇馆精品完整手稿为底本整理出版。从字里行间真正感悟李宗吾原版《厚黑学》的精髓,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此次出版还收录了林语堂、柏杨、南怀瑾为本书所写的序言。
我于民国元年,曾写一文曰《厚黑学》,此后陆陆续续写了些文字,十六年汇刻一册,名曰《宗吾臆谈》,中有一文,曰《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十七年扩大之为一单行本,曰《社会问题之商榷》。近年复有些新感想,乃将历年所作文字,拆散之,连同新感想,用随笔体裁,融合写之,名曰《厚黑丛话》。自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一日起,每日写一二段,在成都《华西日报》发表,以约有二万字为一卷,每两卷印一单行本,现已写满六卷。我本是闲着无事,随意写来消遣,究竟写若干长,写至何时止,我也无一定计划,如心中高兴,就长期写去,如不高兴,随时都可终止。惟文辞过于散漫,阅者未免生厌,而一般人所最喜欢者,是听我讲厚黑学,因将二十三年北平所印《厚黑学》单行本,略有点窜,重行付印,用供众览。
许多人劝我把《宗吾臆谈》和《社会问题之商榷》重印,我觉得二书有许多地方,应该补充,叫我一一修改,又觉麻烦,因于丛话中,信笔写去,读者只读丛话,即无须再读二书,因二书的说法和应该补充之点,业已融化丛话中了。
十六年刊《宗吾臆谈》,李君澄波,周君雁翔,曾作有序。十七年刊《社会问题之商榷》,吴君毓江,郝君德,姚君勤如,杨君仔耘,均作有序。一并刊列卷首,聊作《厚黑丛话提要》,俾读者知道丛话内容之大概,苟无暇晷,即无须再读丛话。
《宗吾臆谈》和《社会问题之商榷》,业已各检二本,寄存四川图书馆,因忆自非家中尚有数本,撮取来一并邮寄南京、北平及其他图书馆存储,借表现在所写《厚黑丛话》与昔年思想仍属一贯也。
编辑推荐
“读过中外古今的书籍,而没有读过李宗吾《厚黑学》者,实人生憾事也!”——林语堂
“这本书之好,在于告诉国人,一个盖世奇才,对日非的世局,其内心的悲愤痛苦是如何沉重。”——柏杨
“厚黑教主的为人道德,一点儿也不厚黑,甚至是很诚恳、很厚道的。”——南怀瑾
“我们李家的四大怪杰——李耳(老子)、李卓吾、李宗吾、李敖。”——李敖
逻辑的引擎 豆瓣 Goodreads
Engines of logic
8.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戴维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介绍了现代计算机背后的那些基本概念和发展这些概念的人,描写了莱布尼茨、布尔、费雷格、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图灵等天才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了数学家们如何在成果付诸应用之前很久就已经提出了其背后的思想。博达著作权代理有限公司授权出版据美国W.W.Norton公司2000年版本译出。2007年第二版亦使用同一ISBN。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phie's World
8.6 (38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6 - 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人生的智慧 豆瓣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1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从世俗、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真正的幸福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从理性出发,谈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书后附有叔本华的生平轶事和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该书自2001年9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此次译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更加符合叔本华的原意。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译出的全译本。
科学的价值 豆瓣
作者: [法] 昂利·彭加勒 译者: 李醒民 商务印书馆 2007 - 5
《科学的价值》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科学的定理,并旁征博引的解析了科学为何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及对当时物理学危机的看法。其内容有:数学中的直觉和逻辑;时间的量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