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2010) 豆瓣
Positive Psychology
9.5 (30 个评分) 导演: TalBen Shahar 演员: TalBen Shahar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塔尔博士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
漫画弗洛伊德 豆瓣
作者: 福岛章 译者: 王贺英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 9
本书以漫画的形式,对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的生平与思想历程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其中穿插佛洛依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如无意识现象、梦的解析和分析等,寓晦涩的内容于通俗明快的漫画之中,十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适合于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内向者优势 豆瓣 Goodreads
The Introvert Advantage
7.5 (33 个评分) 作者: Marti Olsen Laney 译者: 杨秀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如果事情太多,您就会变得头昏脑涨吗?您需要独处而恢复充沛的精力吗?在会议中,您需要别人询问才谈及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吗?您倾向于注意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吗?您所推崇的庆祝方式是少数几个人的聚会,而不是大型的宴会吗?您经常感到自己像一只周围全是“野兔”的“乌龟”吗? 那好,您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更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通过对“性格内向的人”的内在的优势和独特性的深入探讨,《内向者优势》一书为性格内向的人以及那些深爱他们的性格外向的人指明,如何利用(而不是对抗 )他们的个性来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书中内容涉及婚姻关系、为人父母 ——包括养育性格内向的孩子、社交活动和工作,书中有应对的策略、管理精力的策略及几百条很有价值的技巧。该书不仅有助于您在外向的世界里很好地生存,而且有助于您获得真正的成功。
重新认识你自己 豆瓣
Freedom From the Known
8.9 (20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若水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you are the wrold
in oneself lines the wrold,and if you konw to look and learn ,then the door and the key in your hand.Nobody on earth can give you either that key or the door to open,except yourself.
2016年8月13日 已读
2016年8月13日 评论 《重新认识你自己》摘录 - 1.我们常听人说,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真理,你走印度教的路,他走基督教的路,最后他们都会相遇于同一座门前。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真理根本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如果你知道真理是活的,互动的,不驻留的,既不在佛寺、教堂里,也没有任何宗教、上师或哲人能领你到那儿去,那时你才会明白,这活生生的东西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暴、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2.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3.凡是来自记忆的东西都是陈旧的,因此其中没有自由。意念之中根本没有所谓自由这样的东西,那全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妄想。 4.思想永远是陈旧的,它是来自于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过去的旧事。 5.我们大多数人都怕成为无名小卒,总想在社会地位上寻求满足,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有地位的权贵就备受尊崇,没有地位的人就被踢来踢去。世上每个人都想在社会、家庭中争一席之地,甚至还想坐在上帝的右边,这个地位还必须是众人共同向往的,否则就算不上什么地位了。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由于我们的内心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幸的漩涡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视,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这种对地位、权势的追求,希望在某方面被社会视为卓越的心理,都不过是一种驾奴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侵略性。圣人想要以他的德高望重来获取社会地位,那种侵略性和院子里到处啄食的小鸡有什么两样?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何在?不就是内心的恐惧吗? 6.想要学习和发现真相,就必须先培养深入觉察的能力,粗钝的工具是无法胜任的。我们目前所做的事,就是在磨砺你的工具,那个早就被各种谴责及辩解所钝化的心智。你的心应该细如针尖,尖如利钻,如此才能深入透视。 7.只是坐在那里随口一问“我要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心智”,是根本无济于事的。你必须想要它,就像想要下一顿饭那样刻不容缓的程度。要想得到它就必须先看清楚,使你的心智钝化的,就是你四周筑起的刀枪不入的围墙,而它就是辩护和谴责的一部分。心智一旦能摆脱它,就能观察、学习和透视,也许就能进入彻底觉察整个问题的境界。 8.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极为敏锐,这份敏锐、专注与认真,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真相。人尚无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须先认清细节,然后才能跃进。 9.那么,为什么会比较?为什么老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这其实是我们从小学来的本领。每个学校里都是张三李四比来比去,张三为了媲美李四,不惜毁灭自己的本质。如果你根本不和别人比较,如果你完全没有理想、没有反对物、没有二元对立的因素,也不再拼命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你的心会怎么样?你的心会停止制造矛盾分裂,你会变成高智慧、高敏感度的人,你会有无限的热情,因为“过于努力”常常冷却了人的热情。热情就是生命力,缺少了它,任何事都做不成。 10.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她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但是一向依赖着环境以及自己性格长大的人,真能找到完全孤独的自由吗?何况其中并没有向导,没有传统,也没有权威。 11.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惟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12.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和它密切相处。但是如果你对内心的焦虑、嫉妒等习以为常的话,你就不再与它同在了。好比你住在河边,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你就听不见水声了;又好比你在房中悬挂一幅画,每天进出都会看到它,一周以后,你就熟视无睹了。你对高山、河谷、树林也是一样;你对家庭、丈夫、妻子也是一样。当你与嫉妒、焦虑共处时,千万不可习以为常,也不可以认命,你该像照料一棵新栽的树苗一般地照顾它,使它避开烈阳或是暴风的蹂躏。你必须照顾它,既不谴责也不辩护,渐渐地你会喜爱上它。我并不是要你喜欢嫉妒或焦虑,而只是要你细心照料它。 13.你知不知道时间是什么?我不是指钟表或日历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及行动之间的空隙。 14.观念与行动之间形成的空隙即是时间,它自成一种领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的思想中。你一想到明天就很快乐,你的自我形象好像在时间中已经有了改善。通过观察和欲望所形成的念头不断增强,于是你告诉自己:“明天我会快乐,明天我会成功,明天世界会更好。”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 15.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你早已拥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自己及社会也形成了某种意识形态,你就是根据那些观念而非针对事实真相行动,因此,行动便迁就观念,尽量符合观念,所以才冲突不断。 16.现在我们要问自己了,我们有可能停止时间感吗?我们能不能彻底活在现在,不让思想产生“明天”的念头?因为时间就是悲伤,它象征着昨天或几千个昨天以前所失去的爱人或朋友,那记忆存在于脑海,时时勾起快感及伤痛。你不断地回顾、期盼、希望、懊恼,思想在这重复再三的过程里,不但延续了时间,也引发了痛苦。 17.我们所谓的生命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折磨、受辱、悲伤及困惑,偶尔也许会瞥见窗外那一片令人心醉的海洋,可是我们却害怕那结束这悲惨命运的死亡。我们宁愿执着于自己所熟悉的房子、家具、家庭、个性、工作、知识、名誉、我们的孤苦以及我们的神明,而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断在自己受制的模式中痛苦地存在着。 18.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 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19.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于是他们就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不该变成什么样的人等。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有安稳的职位,因此,他们所谓的责任,只不过是要传给孩子上一代所崇拜的地位和面子罢了。人一旦追逐地位和面子,就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父母所关切的,往往是如何造就另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帮着孩子适应社会,其实是在助长世上的冲突、暴力及战争。你能称之为爱和关怀吗? 20.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只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你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21.只有当你的心中有爱时,才会看到真正的美。 22.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动机的热情。那股热情不是来自某些誓约、执着或色欲。不认识热情为何物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爱,因为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23.可是你不知道如何进入那美妙的源头 ,那么你该怎么办?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你就什么也不做。不是吗?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表示你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24.在此不妨讲个故事:有位师父每天早晨都会给门徒一番开示。某天,他步上讲台,正打算开讲时,一只小鸟飞到窗台上,开始唱起歌来,唱得那么自得其乐。唱完了以后,拍拍翅膀就飞走了,于是师父接着就道:“早晨的开示到此结束。” 25.我们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通常都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如果你对我早有某种印象,我对你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无法看到真正的对方,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 才会出毛病。 26.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的,而这种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这种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这不是言辞所能描绘的,因为一化为文字,就脱离了事实本身。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27.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 28.专注于某一个客体,完全沉迷于其中,也不能使一个人的心真正安静。好比给小孩一个有趣的玩具,只能使小孩安静一段时间,但是你一拿走那个玩具,他又开始淘气了。我们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里,自认为内心很平静,即使一个专心献身于科学或文学活动的人,也只不过是暂时沉醉在自己的玩具中,而并未拥有真实的宁静。 29.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如此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但是凭着单纯、清新以及温柔、体贴,仍然无法产生爱,因为它们并不是美与空寂的本质。 30.观察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当你随手捡起一支笔时,当你谈话时,当你出外兜风时,或在林间散步时,你是否能在一瞬间或在一个观照之下,就单纯地认出自己的真相?如果你真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能认清人类的虚假、自欺和永无休止的追寻。要做到这点,你必须从骨子里对自己诚实,只知道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就是不诚实,因为你按照你认为应该的方式去行事,你就是对真正的自己不诚实。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你把持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你就根本不可能直接看清自己了。那么,你有没有肯能彻底拒绝一切,完全处于寂静中,既无思想,也无恐惧,同时还能拥有不可思议的活力与热情? 31.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上帝、美或爱。这种境界是邀请不来,也追求不到的,因为人心太过于愚蠢渺小,情绪也过于粗劣,生活方式又是一团混乱,如何能邀请那浩瀚无涯的东西驾临你那卑微的居所、那饱受践踏的小角落!你是无法请到它的。要想请到它,你必须先认识它,但是你根本无法认识它。不论是谁,只要他一开口说:“我知道了”,他就根本不知道。如果你说:“我找到了”,其实你还没有找到。如果你说:“我经历到了”,实际上你就是还未经历到。 然后我们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在不等待、不寻找、不探索之际,巧遇这样东西?就像窗子敞开时,微风自然会进来。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打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这也不表示你必须开放自己来接受什么,因为这又是另一种妄念。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人类缺乏这样东西?他们性交生子,温柔相待,懂得如何在伴侣和朋友的关系中同甘共苦,为什么就惟独缺少了那样东西?当你在脏乱的街道上踽踽而行时,当你搭公车时,或是在充满着树木、鸟兽和溪流的森林里散步时,这个问题可曾懒洋洋地掠过你的心头?人类已经度过几百年的岁月,为什么还没有得到这朵不朽的花朵?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是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好强,你拥有这么伟大的科技,能够上天下海无往而不利,还能制造不可思议的电脑,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这最重要的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你的心总是感到如此空虚? 32.如果你这样质问自己,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既不模棱两可,也不精明巧辩,你的直接答复会是什么?你的答复会和你提出这个问题时的热切程度成正比。但是你既不强烈,也不急迫,这表示你根本没有能量。能量就是热切,这份热切的背后是一种没有任何需求的狂热。缺少了这股热切,你就无法找到任何真相。热切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那么,是否又是恐惧在作祟,使你无法拥有为自己找出真相的热力?无法找出为什么你心中缺乏爱和缺乏狂热?如果你肯深入反省你的内心,你就会明白原因何在;如果你能热切地去发现为什么你还未拥有它的原因,你就会明白它本来就在那里。放下便是最高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出现了。爱像谦卑一样是无法培养的。当所有的自欺欺人都停止以后,谦卑就出现了,可是那时你已经不知道谦卑是什么了,那些自认谦卑的人,其实是虚荣的。同样的,你要将你的心、你的神经、你的双眼以及你所有的生命都投入于寻求你的生活之道,去看清自己的真相,然后加以超越,而且要从内心里彻底拒绝你现在所过的生活。在彻底拒绝所有的丑陋和残暴之中,另一种东西就会出现。身处在这种情况中,你仍然无法形容它,一个自认为内心寂静而又有爱心的人,其实根本就不认识爱或寂静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 印度 哲学 心灵 心理学
天资差异 豆瓣
GIFTS DIFFERING
8.2 (8 个评分) 作者: 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 译者: 张荣建 重庆出版社 2008 - 1
《天资差异》作者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数人格测试表(MBTI)的创始人,该人格类型量表是有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人格类型测试工具。《天资差异》梳理了我们对人格类型的理解,是对该人格类型测试工具的基本要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解释。了解著名的MBTI性格测试工具,并且评估自己的性格类型,突破人际之间的“性格壁垒”,强化个人性格优势,回避性格局限,分析他人性格,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根据荣格理论的观点,《天资差异》区别了四种主要的人格类型,并解释了这些性格特质在人们面对世界和做出决定中的作用。《天资差异》还说明了这些因素对每种性格类型的人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诸多方面的影响。作者将一生奉献给了对人格类型的观察、研究和测试。《天资差异》已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近来,全世界每年有250多万人次接受MBTI测试。在美国每年有300万人以上参加MBTI和性格测试,其中超过80万人为管理阶层。据统计,世界前100公司中有89%的公司引入使用MBTI作为员工和管理层自我发展、改善沟通、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方法,80%以上的高层管理者、高级人事主管都在使用这个工具。
请理解我 豆瓣
Please Understand Me II: Temperament, Character, Intelligence
作者: [美] David Keirsey 译者: 王晓静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 1
这本书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气质、性格、智能因素进行了分析、思考和归纳,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恰当位置。
内在的探索 豆瓣
Diamond Heart Book 1: Elements of the Real in Man
8.8 (5 个评分) 作者: 阿玛斯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9 - 8
《钻石途径系列之一:内在的探索》中,阿玛斯解析了何谓本体,本体的不同品质和面向,以及我们如何借由发现本体来解决许多的内在议题。"钻石途径"是一条精准而直接的道路,它提供给我们的除了心理活动的深度知识之外,同时也邀约我们发展出智慧、爱、喜悦、好奇等品质。它把匕述的品质视为 生命本体的不同面向,如果我们能允许自己在每个当下开放地体验内心所有的感觉,我们就会渴望活出具足本体的生活。
解脱之道 豆瓣
Diamond Heart, Book Two: The Freedom to Be
作者: 阿玛斯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9 - 8
《解脱之道:钻石途径系列之二(胡因梦译)(亚马逊网络独家销售)》探讨了开悟的七大元素:能量、决心、喜悦、仁慈、祥和、融入和觉醒。这些元素最后会结合成所谓的钻石意识,使我们的心灵散发出闪亮剔透的光彩!心必须彻底被了解,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开悟需要七大元素:首先是能量,以便有足够勇气和耐心来转化你的人格和人生;其次是决心,以不动摇的意志来面对挫败和失望;喜悦,以赤子之心来轻松地突破障碍;仁慈,学习善待自己及他人;祥和,一种安静下来的能力,放下担忧及焦躁;融入,专注而忘我地体验眼前的一切;最后是觉醒,仿佛在万里无云的明亮中,一切澄澈而清新。
备注:本书有两种不同的封面如下,内容完全一致,采购时随机。
封面1:

封面2:
2019年11月5日 已读
『自我与无我』那章深入浅出,写得非常好,终于使我理解了《佛陀的启示》一书中一直难以理解的“无我”概念。最后一章『做你自己』写了如何能“无我”而又做自己,也很棒。
哲学 心灵 心理学 灵性 胡因梦
自我的真相 豆瓣
Diamond Heart, Book Three: Being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作者: 阿玛斯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8
自我的真相,ISBN:9787807091028,作者:阿玛斯 著,胡因梦 译
生命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Life: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8.1 (21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译林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封底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在我人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突破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
——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赤裸而富有启发性,它替代了障碍竞赛和捕鼠器,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喜悦的过程。
——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 赫胥黎(Aldous Huxley)
一种深奥而新颖的自我认识之道,为个人解脱及成熟之爱带来更深的洞识。
—— 罗洛•梅(Rollo May)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
——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克里希那穆提带给我深思的机会,并促使我去追求自己几乎不理解的东西。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克里希那穆提精选集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姜振华 学林出版社 2010 - 3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教诲,他坚强无畏,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一直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以及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与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以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他的智慧和洞见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
本书既是对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综合介绍,也是对克氏作品和演讲的精心编选的结果。本书选择范围广泛,从克氏早期的作品到人生最后的演讲均有收录。集中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自然、冥想、性别、爱、生、死等思想。
断舍离 豆瓣 Goodreads
新・片づけ術「断捨離」
6.8 (149 个评分) 作者: 山下英子 译者: 吴倩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豆瓣
Open To Desire
作者: [美] 马克•爱普斯坦(Mark Epstein) 译者: 梁永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5
弗洛伊德:“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
莲花生大师:“望向欲望的本质,会看到无边光芒。”
不要害怕和压抑欲望,而是应该重新疏导、驾驭它,为我们所用。
因为欲望乃是最强有力的生命能量,可把我们引领至自由与极乐。
你常满怀兴致去吃期待已久的大餐,食毕不仅没有满足感,甚至更为失落?总是嫌另一半陪你的时间不够多,常在爱中感到孤单?没有办法忍受别人不将你放在眼里,老是觉得自己不被喜欢?稍不顺心,就暴饮暴食,焦躁难耐?孩子不听你的话,即愤怒不已,斥声责骂?
追根究底,一切都是欲望在作祟。
弗洛伊德与佛法认为欲望是人对人世痛苦现实的自然反应,一旦脱离欲望,我们就不再是自己。透过欲望,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生活的烦琐与生命的困顿。因此,本书以佛陀的“四圣谛”为架构,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为经纬,融会贯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结合个案研究,提出各种实际建议,调和我们对欲望的矛盾观点,让我们对人类的欲望,有耳目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欲望的驱力,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书中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欲望的渴求”,讲述的是人面对欲望的一般心理与反应;第二部分名为“执着”,说明人一旦了解世上绝无可以带来满足的客体时,将会产生何种变化;第三部分名为“执之止息”,它点出,对待欲望,除了放弃与执着之外,仍有第三种方式能引领我们,让精神惊人地成长;第四部分“欲望之道”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欲望而非为其所用,进而达到喜乐的境界。
心灵日记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心灵日记》是克里希那穆提唯一一本日记体手记,记叙了他自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在英国、罗马、美国等地的观察和思考。从这些非常自由、直接的日记体手记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克氏对宇宙万物、自由、真理、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以及这位近世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的人格与思想精髓。克氏用静谧而简单的文字告诉我们,美不仅仅在于表达之中,它在于放弃言语与表达,放弃画布与书籍。
在整本日记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第三人称“他”称呼自己,偶尔会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他自己的事情,这些都是他以前不曾讲过的。
海报:
孤独 豆瓣
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
作者: [英国] 安东尼·斯托尔 译者: 凌春秀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6
哲学家周国平、心理学家张海音作序推荐
一部深入剖析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隐秘心理的惊世杰作
一部大胆矫正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精神分析传统的罕见巨著
一曲关于孤独的不朽赞歌,一部让心灵得以餍足的辉煌交响乐
心理分析、迷人哲思、诗性光 辉完美融合的永恒经典
-----------------------------------------------------------------------------------------------
大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无法忍受独处;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唯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
在《孤独:回归自我》这部洋溢着迷人哲思和诗性光辉的罕见著作中,安东尼·斯托尔对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矫正了其过于注重亲密关系的弊病,并以无比的深情和悲悯剖析了牛顿、贝多芬、维特斯根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为佐证: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因此,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
诚如周国平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所说,我们并非只是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没有过在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狭隘。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开森心理(kaisenxinli),不定期推出有思想的心理微课、有价值的心理图书和有温度的心理文字。
--------------------------------------------------------------------------------------------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单纯的品质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徐文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作者在本书中记录了1960年和许多普通人的谈话。每篇都从风景开始,从那一天的天气、环境开始。描写很细微,他眼中的一切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谈话的气氛就是主题的色调背景,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访者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和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才是作者和来访者的交谈。这种叙述方式别具一格,并且使文章的组合不会变得重复、时时新鲜而充满活力。
创造力 豆瓣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8.7 (6 个评分) 作者: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译者: 黄珏苹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1
 本书是“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总结出创造力产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
思考, 快与慢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6 (86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Kahneman / 李爱民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中信出版社 2012 - 7
本书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 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 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 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