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H.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larice Lispector 译者: Idra Novey New Directions 2012 - 6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H., Clarice Lispector’s mystical novel of 1964, concerns a well-to-do Rio sculptress, G.H., who enters her maid’s room, sees a cockroach crawling out of the wardrobe, and, panicking, slams the door — crushing the cockroach — and then watches it die.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at the height of a spiritual crisis, comes the most famous and most genuinely shocking scene in brazilian literature…
在地狱阅览室里 豆瓣
作者: [智]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晏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2666》作者波拉尼奥30年非虚构创作全集
★小说般精彩的生活往事×犀利与智趣并存的读书随笔
★对喜欢的作家,献上全部的爱,对讨厌的作家,火力全开,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最贪婪的读者、最忠诚的朋友、最无情的书评人
★戴锦华、止庵、余华、毕飞宇、格非、张悦然、班宇 挚爱的 作家
★顶尖装帧设计师陆智昌操刀,精致小开本
★波拉尼奥高高地翱翔于很多拉美年轻作家之上……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翱翔于他那个时代的人和追随者之上。——《纽约时报》
——————————————————————————
本书收录了波拉尼奥1976年至2003年间所撰写的报刊专栏、讲演文稿及其他非虚构作品。以2019年阿尔法瓜拉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在风霜雨雪中》(A la intemperie)为底本,另增补该文集未收录但存在于2004年阿纳格拉玛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括号之间》(Entre paréntesis)中的篇目,以及短篇小说与随笔合集《令人不堪忍受的高乔人》(El Gaucho Insufrible)中的两篇非虚构文稿,力求在一本书中收全现有的全部波拉尼奥非虚构作品。
全书分为报刊撰稿、讲座与演讲、读与重读三个部分,所涉话题十分广泛。波拉尼奥在其中细数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作家、作品,也记录现实生活中与朋友的交往、偶尔遇到的趣事和怪事,一两页纸的篇幅就能将这些人、事、物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他真实的生活轨迹、文学理念、个人情感尽在其中。
——————————————————————————
【媒体评论】
阅读本书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与杰出的波拉尼奥先生一起在开空调的房间里开研讨会,而像是在酒吧里,坐在他旁边的高脚凳上,唱机播放着弗拉门戈乐曲,他喝完了托盘上的皮斯科酒。在你翻开第一页前,不妨给自己也调一杯。——《纽约时报》
对于初识波拉尼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了,为他们精选其中一些较好的篇目就足够了。但是,对于那些有兴趣理解波拉尼奥的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经历的人来说,当然还有那些像波拉尼奥一样永不满足的阅读者,这本文集如同一个百宝箱,里面满是闪闪发光的奇异珠宝和一把把黄金。在这些随笔文章中,我们可以听到波拉尼奥的真实声音,那个常常被他以小说腹语掩藏起来的声音。——《国家报》
这些文章与其说是肖像画,不如说是艺术家的自白,是波拉尼奥对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与世界观的精辟表述。值得一读。——《经济学人》
波拉尼奥的评论中没有精英主义,只有文学标准,对于某些通俗文学作家他也不吝赞美,比如《汉尼拔》的作者托马斯·哈里斯,波拉尼奥说他算不上是伟大的作家,但能把故事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已经很了不起。……一本内容及其丰富的书,无论是波拉尼奥的书迷还是不熟悉他的读者都会有兴趣阅读。通过汇集在这本书中的各种专栏文章,读者会明白,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苛刻的、不妥协的文学理想。——L'anagnoste
尽管收录的文章主题各式各样,但始终存在一个统一的波拉尼奥式的语调贯穿全书,一种既宏大又浪漫、既深刻又愤世嫉俗、既尖刻又轻率冒犯的语调。——biblioklept
波拉尼奥对其生活和游览过的地方的描写令人回味无穷,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他人生的碎片。这是一位受人喜爱的作家写出的激动人心的作品。——《出版人周刊》
星辰时刻 豆瓣
A hora da Estrela
8.5 (43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我的名字是红》作者奥尔罕•帕慕克、科尔姆·托宾倾力推荐!
拉美文坛真正独树一帜的作家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关于“身份”探问的诗性之作
不要去证明至为真实之事的存在,要去相信。哭泣着相信。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星辰时刻》是一部关于“身份”探问的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从贫穷地区移居到里约热内卢的女孩玛卡贝娅的艰辛生活。她在镜中看到了叙述者的形象,而叙述者则以第一人称出现在小说中,言说他们的孤独。她与男友分手后揽镜自照,用口红涂满嘴唇,仿佛找到了梦想的身份:成为璀璨的超级巨星。从塔罗牌师处卜得吉兆后,讽刺而又悲戚的一幕出现了:她被一个金发男子驾驶的豪华奔驰撞倒。濒死时,幻觉中的“星辰时刻”终于出现,所有卑微升华成了璀璨。
濒临狂野的心 豆瓣
8.2 (15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孙山 2022 - 6
本书经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译者、研究者闵雪飞校译,并撰写导读《如何礼赞不幸福》。
"婚姻是终点,结婚后就不会再有什么事了。试想:总有一个人在你身边,你永远不会孤独了。——天哪!——永远也无法独处,永远。成为一个已婚女人,意味着,她的命运被安排好了。从那一刻起,就只能等待死亡。我觉得:连不幸福的自由都没有了……"
一九四四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克拉丽丝•李 斯佩克朵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写下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并借用詹姆斯•乔伊斯的一句话为书题名。
小说讲述了约安娜从童年到不幸福的婚姻、再到婚姻的解体、最后获得超脱的人生故事;叙事顿悟和内心独白构筑了她的一生。
这部作品成为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创作的原点:成长、孤独、幸福、自我之识、自我表达之艰难,这些主题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不断重复、强调与深化。
*****
名家推荐
二十世纪最神秘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充满了鲜明的色彩。
——奥尔罕•帕慕克
二十世纪被隐藏的天才之一……源自一个最原始和最大胆的灵魂。李斯佩克朵在故事里将一些非常古怪的因素完全直观化,仿佛它们陷入梦境里即将苏醒过来,迫切地需要一个具体的实体。
——科尔姆•托宾
一位真正了不起的作家。
——乔纳森•弗兰岑
李斯佩克朵让语言成为监禁的媒介,也成为解放的媒介……她通过令人惊讶的想法和戏谑的感动做到这一点。
——《纽约时报》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
——埃莱娜•西苏(法国批评家)
我们的土地 豆瓣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林一安 作家出版社 2021 - 8
《我们的土地》的奇异离疯狂并不遥远,但这一疯狂(巴洛克的疯狂)作为一种美学,并不与小说对立。相反,《我们的土地》是对小说的拓展,是对其可能性的探索,是一趟抵达只有小说家(“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如富恩特斯所言)能够看到和说出的事物边缘的旅程。
——米兰·昆德拉
这是一部“回忆未来和想象过去的小说”。
——卡洛斯·富恩特斯
卡洛斯·富恩特斯所呈现的墨西哥,就像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所呈现的巴西,罕见地将这片故土重获新生、继而被争夺的激荡之情得以被外界所理解。
——《纽约人》
富恩特斯的作品和他自己,都在这个世界留下深刻的痕迹。他从六十年代开始写作,当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相距甚远。我相信,他的作品对于连接这两个世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众多我们要感谢他的事情之一。
——巴尔加斯·略萨
我们大家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胡利奥·科塔萨尔写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诺索写智利的一章,阿列霍·卡彭铁尔写古巴的一章……
——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们的土地》系墨西哥国宝级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这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书中之书”“新大陆交响曲”“文学百科全书”,分为“旧大陆”“新大陆”“另一个大陆”三部。
第一部中,费利佩国王建造了一座象征着王权的巨型宫殿,三个海上遇难青年——他们有着同样的缺陷:每只脚长六个趾头,背上有红十字印记——同时来到了灾难角。不同的时空背景里,他们与费利佩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在这个庞大的架构中,富恩特斯还描写了诸多角色,如:费利佩的母亲疯女王、王后伊莎贝尔、画家胡利安、修士托里维奥、修女伊内斯、猎务副总管古斯曼……这些角色如钟表齿轮细致咬合推进情节,制造悬念。第二部中,三位年轻人中的一位,与曾和费利佩相约寻找新大陆的老汉佩德罗一起,开启了新大陆之旅。“为什么是三个人?为什么有十字?为什么每只脚有六个脚趾?世界如此广漠,为什么这三个人在这里?”
我们将在第三部找到答案。
勇敢的新世界 豆瓣
Valiente Mundo Nuevo
作者: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张蕊 作家出版社 2021 - 1
《勇敢的新世界》一书于1990年首次出版,系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写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随笔集。其内容部分源自作家八十年代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授课讲稿。富恩特斯借助维柯和巴赫金的思想,聚焦神话、史诗、乌托邦、巴洛克等核心概念,为西语美洲小说的错综复杂及其整体性提供了一种全景的研究视角。同时,他越过漫长的时空跨度,通过对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罗慕洛·加列戈斯、阿莱霍·卡彭铁尔、胡安·鲁尔福、马里亚诺·阿苏埃拉、加西亚·马尔克斯、莱萨马·利马及胡里奥·科塔萨尔等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与批评,勾勒出西语美洲小说独特的发展脉络,这一脉络与作家赋予文学的四个中心职能:命名、发声、回忆与渴望相互关联、彼此观照,并生发出对新世界文学、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勇敢的新世界,是富恩特斯心中的乌托邦与托邦;是应想象的过去和渴望的未来;终了,它就是美洲大陆的“此时此地”。
最明净的地区 豆瓣
La región más transparen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徐少军 / 王小芳 译林出版社 2012
富恩特斯少时随父游居海外,创作《最明净的地区》时未及而立之年,却已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文学野心。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能够作为一个“外来的墨西哥人”冷静观察,同时又被鱼龙混杂的大都市墨西哥城所深深吸引。
在这部三十余万字的作品中,富恩特斯大胆实验,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乔伊斯、福克纳、劳伦斯、多斯•帕索斯等人的技巧,以出身底层的银行家罗布莱斯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串连起相互独立又呼应的章节;巧妙地将反差明显的各色人物和场景交错重叠;将方言、俗语、歌声与叫喊,甚至沉默织入文本;令大街上、豪宅里、贫民窟发出的各种声音形成交响。整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时代的感性”足以牢牢攫住人心。
我们大家都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
——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大学时就读过《最明净的地区》。那是一部描写墨西哥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壮丽画卷,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这部小说在拉丁美洲留下了印记,并向年轻的一代表明,文学佳作不仅存在于美国、法国和英国,也存在于我们的土地上。
——巴尔加斯•略萨
《最明净的地区》从开始就注定是一部关于城市、一部关于墨西哥城的小说,一部都会小说……我们意识到自己属于欧洲文化,但同时又属于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我们是“多元文化”的,这甚至就是我们现代性的定义。
——卡洛斯•富恩特斯
富恩特斯是20世纪以来世界纯文学的标杆。
——陈众议
当21世纪开始时,在墨西哥有大知识分子吗?我认为很少,只有卡洛斯•富恩特斯留给了我们,他是一位360度的知识分子。
——埃曼努尔•卡瓦略 (墨西哥著名学者)
博尔赫斯小说集 豆瓣 谷歌图书
9.4 (8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陈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收录小说五十九篇,分别见诸博尔赫斯的六个小说集,即《恶棍列传》(1935)、《虚构集》(1944)、《阿莱夫》(1949)、《布罗迪报告》(1970)、《沙之书》(1970)和《莎士比亚的记忆》(1983)。选取标准主要是考虑读者通常的阅读口味,即选取可读性强的篇目。《莎士比亚的记忆》四篇由陈泉译出,其余各篇王永年译。
小径分岔的花园 Goodreads 豆瓣
9.1 (43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本书为1941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七篇。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讲述一桩罪行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谜语,或者说寓言,而谜底正是时间。
沙之书 豆瓣 Goodreads
El libro de arena
9.0 (164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杜撰集 豆瓣
Artificios
9.3 (119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小说集,收短篇小说九篇,一九四四年与《小径分岔的花园》合为《虚构集》出版,延续虚构的传奇故事题材。其中作者声称“最得意的故事”的《南方》,被视作博尔赫斯写作的转折点。主人公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达尔曼在上楼时前额莫名地被什么东西刮破,竟至高烧不已,噩梦不断,住进了疗养院,病情好转后他决定回祖辈留下的南方庄园休养,他一路坐出租马车、乘火车、步行,最后临时起意走进一家杂货铺吃饭,却卷入一场决斗,死在对手刀下。这个故事在博尔赫斯的语言迷宫里,又有另外的读法:达尔曼没有死,回南方庄园的旅程其实是他躺在病床上做的梦,他在梦中死于决斗,一个庸常生活中的人在梦中选择了他所向往的轰轰烈烈的死亡方式。
另一个,同一个 豆瓣 Goodreads
8.9 (83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8
博尔赫斯创作于一九六四年的诗集,也是作者特别偏爱的一本,收诗七十五篇,包括名作《关于天赐的诗》、《猜测的诗》、《玫瑰与弥尔顿》、《胡宁》等,主题涉及布宜诺斯艾利斯、日耳曼语言文化、流逝的时间……本书开篇还附有作者序,不仅阐述了独特的诗歌美学理论,还交代了其中某些诗作受到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的影响,以及卢贡内斯和惠特曼的影响。
阿莱夫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El Aleph
9.2 (1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小说集,一九四九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七篇。阿莱夫(א)是希伯来文的首个字母,数学中代表无穷数、无限的集合,神秘主义理解为超越时空极限的潜在的能量。博尔赫斯以小说的形式展开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对宏观与微观的思考。在爱慕的女人去世之后,“我”每年仍在她生日那天去她家拜访,她的表哥达内里多年来一直在写一部题为《大千世界》的长诗,他向“我”吐露了一个秘密,地下室角落里有一个“阿莱夫”,那正是他写诗天赋的源泉。“我”静静躺在幽暗地下室的砖地上,眼睛紧盯楼梯第十九级台阶,终于,我看到一个闪烁的小圆球,球里的场景令人眼花缭乱,“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那就是阿莱夫。
博尔赫斯谈话录 豆瓣
Borges at Eighty: Conversations
9.0 (7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利斯·巴恩斯通 /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西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2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七夜 豆瓣
9.0 (4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陈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博尔赫斯技巧精湛的写作背后,支撑着的是庞杂浩瀚的阅读量和毕生埋首的治学热情,他的非虚构作品充满了各式各样天马行空的文学动机。本书为演讲集,一九八〇年出版,收录博尔赫斯在一九七七年夏天所做的七场讲座内容,分别以《神曲》、梦魇、《一千零一夜》、佛教、诗歌、犹太教神秘主义以及失明为题,讲述博尔赫斯与《神曲》的交往、镜子与迷宫混杂的梦魇、东方意识、佛教的本质、诗的审美、圣书的观念以及艺术的工具等等。
但丁九篇 豆瓣
8.6 (2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但丁的《神曲》是博尔赫斯钟爱的作品,本书收录了他为它写下的九篇妙趣横生的短文。本书有别于艰涩乏味、空洞无物的学术论文,有的从《神曲》里的一个人物,有的从其中的一个细节,有的甚至从某个词语出发,结合心理学、哲学、神学等各领域的观点,丰富了对《神曲》的解读。书中没有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学理论和长盘累牍的方法论,每一篇都精致可爱,独立成章,体现出作者极高的文学造诣和阅读素养。
探讨别集 豆瓣
Otras inquisiciones
8.7 (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探讨别集》收录散文三十五篇,是博尔赫斯对他钟爱的作品、钟爱的作家的评论集。他由秦始皇焚书谈儒家经典的流传,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显示出超前的感知。
博尔赫斯,口述 豆瓣
9.0 (5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黄志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演讲集。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博尔赫斯在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大学讲授了五堂课,分别以书籍、不朽、伊曼纽尔•斯威登堡、侦探小说以及时间为题。主题看似宏大抽象,作者另辟蹊径,带给读者全新的思辨体验:从口述传统角度谈论书籍的历史,以诗歌为切入点分析不朽的意义,借斯威登堡谈生与死的哲学命题,把侦探小说誉为混乱文学时代里的拯救者。五堂课统以“时间”这个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始终。
酒吧长谈 豆瓣 谷歌图书
9.3 (35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孙家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极富创作野心的作品之一,可能也是体现这位当代作家如何利用文学来进行政治思考的绝佳范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圣地亚哥•萨瓦拉的道德观的坍塌,以及在独裁政府腐化权力的掌控下,怀揣文学梦的知识分子如何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想。小说全方位描写了利马城当时的情况,展现了秘鲁社会的全貌。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富野心之作,核心作品之一,被视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涉及范围广,涉及问题深,容量巨大,塑造了从部长、将军富豪到流氓、打手、交际花等约七十个人物。
◆结构大胆、备获奖誉的反独裁小说,立体呈现奥德里亚政府执政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现实。
◆“对话波”“通管法”等标志性手法应接不暇,引进戏剧、电影和电视等高度复合的艺术表现技巧。
◆深度印证颁奖词:“…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如果从大火中仅能抢救出我的一部作品,我会选这一部。——略萨
这本书比我其他所有的小说都更具生命力,它一点点地征服了读者。这让我深受鼓舞。如果要对我写的所有小说做一个评价,我认为《酒吧长谈》应该是我的主要作品之一。——略萨
媒体评论/名家推荐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了《酒吧长谈》。——大江健三郎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 作者阅读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文件和奥德里亚的多次讲话, 并采访了当时各种事件的目击者。 小说的表现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基本格局是“对话波”结构, 而且比较集中地运用了现代新小说的各种技巧。一般认为,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孙家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