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全新修订版)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译者: 刘汉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为什么要收录这些几乎长达二十年的访谈文字?有时候,一些发声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仍然是斗争的一部分,或是已经和解。诚然,哲学与对时代的愤怒不可分离,但它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宁。
哲学不是一种强权。宗教、国家、资本主义、科学、法律、舆论、电视这些都是强权,但哲学不是。哲学内部会有大的斗争(观念论与实在论,等等),但这些都是欢笑之争。因为不是强权,哲学不能对那些强权发动战役,而只能对它们发动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一场游击战。哲学不同强权讲话,哲学没有什么要说的,也没有什么要与之沟通的,它只是在发声。那些强权不满足于只是外在的,它们同样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断的发声和与自己的游击战之中——这就是哲学的用处。
David Foster Wallace 豆瓣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Melville House 2012
In intimate and eloquent interviews, including the last he gave before his suicide, the writer hailed by A.O. Scott of The New York Times as “the best mind of his generation” considers the state of modern America, entertainment and discipline, adulthood, literature, and his own inimitable writing style. The volume includes among others interviews with Laura Miller, Dave Eggers, and the student magazine of Wallace's own alma mater, Amherst.
独抒己见 豆瓣
Strong Opinion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Raymond Carver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雷蒙德·卡佛 / [美]马歇尔·布鲁斯·金特里 译者: 小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卡佛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标配读物,精选二十三篇重要访谈。
-----------------------------------------
★每一个被贫穷生活淹没的人、每一个被家庭琐事牵绊的人、每一个热爱文学与写作的人,都会在卡佛的谈话中得到共鸣。
-----------------------------------------
★二十三堂大师亲授的创意写作课,清晰展现卡佛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完整收录卡佛私人作家清单。
听卡佛谈论自己的作品:削减到只剩下骨髓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象征着创作转折的《大教堂》,仿佛天赐的诗集……
看卡佛手把手教你写作:要真诚,不要耍花招,要开个好头,不要把好东西留到作品后面再写……
看卡佛与文坛大师碰撞思想火花:契诃夫、海明威、庞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弗兰纳里·奥康纳、约翰·契弗、安·比蒂、巴塞尔姆……
-----------------------------------------
★二十三篇卡佛本人出演的卡佛式“微小说”,亲历他的贫苦岁月、家长里短、高光时刻、生命末期。
早婚早育的困窘、夜间扫厕所的工作、与契弗一起酗酒的教书时期、与酒精的长期斗争、与天才编辑的故事、与前妻的爱恨纠葛、与伴侣加拉格尔的相爱相助……
-----------------------------------------
★二十三次敞开心扉的真诚对谈,寻找进入“卡佛领地”的路标:贫困、幸存与感恩。
-----------------------------------------
★中文版由知名译者小二倾情译出。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甄选卡佛名言佳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当卡佛谈论自己时卡佛在谈论什么?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作者,“美国的契诃夫”,坐拥无数粉丝的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度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行话 豆瓣
The Shop Talk:A Writer and His Colleagues and Their Work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蒋道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美国文坛第一人 菲利普·罗斯与同行的访谈录
作家对话作家,直面一个时代的生存危机
-
《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是菲利普•罗斯全集中的两部评论集之一,主体部分为访谈录,另有评论文章数篇。
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个好奇的读者和刁钻的同行,采访了全球各地的7位杰出犹太作家——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伊凡•克里玛、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米兰•昆德拉和爱德娜•奥布莱恩——从这些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动力和所处的大环境入手,非常直接地向他们发问。他们谈自己也谈同行圈子,探讨了个人所受的创作影响与文学主张,在经历过奥斯维辛、大屠杀、抵抗年代或远走他乡后,如何与自己和解、对外界做出回应,追寻高度个人化的艺术的想象之路。
受访的作家可以说经历了20世纪欧洲最为动荡的年代,他们成长或生活的地方(意大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等)是文学、政治、历史和各种思想的活跃之地,无论是其作品还是访谈都有非常诚实深刻的内容。当人人都喜欢判断而不喜欢理解、喜欢回答而不喜欢提问,文学或已成为生活和真实的保存者,它回答我们的问题并且向一切发问。
书中还收录了菲利普•罗斯与玛丽•麦卡锡的书信交流一篇,罗斯回应了玛丽•麦卡锡对其作品的观点;追忆已逝作家马拉默德和《乳房》插画艺术家古斯顿的文章两篇,以及对索尔•贝娄作品的评论一篇。每一篇都是专业作家的交流评论,也是优秀读者的优秀书评。
菲利普•罗斯是个好奇的读者和专业的作家,他在访谈中评述了同行的作品和文学主张并进一步对作家发问。他的评述精准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这些作家,经常被评论家引用(见于《纽约客》《巴黎评论》等);他的提问总能抓住作家最关切的东西,大家之间的问答和碰撞展示出严肃文学的真正力量。当人人都喜欢判断而不喜欢理解、喜欢回答而不喜欢提问,文学或已成为生活和真实的保存者,它回答我们的问题并且向一切发问。
罗斯采访的7位作家虽然都是犹太人,但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成长于意大利、波兰、捷克等地,经历过20世纪欧洲的各种动荡,自己思考、摸索出了与自己和解、对外界做出回应的方式,这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与罗斯的对谈中。这些访谈能让读者改变对相关作家的刻板印象,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例如在第一篇访谈中,普利莫•莱维是化学家也是作家,他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著有《奥斯维辛幸存者日记》《元素周期表》等小说,科学的准确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在他的身上共存。在他看来,被刻在集中营大门上的“劳动创造自由”是对工作可怕的戏仿,只是一种导致痛苦死亡的惩罚,而他在化工厂的工作和在案头的文学创作则是为了恢复工作的人道意义。
第三篇采访了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克里玛与罗斯的对谈不仅限于作品,更多地涉及抵抗年代的地下出版和捷克作家们对昆德拉的争议。而随后的昆德拉的访谈则浓缩了两次谈话的内容,讨论了作家本人的生活和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