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nchot
永远的见证人 豆瓣
作者: 尉光吉 编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 - 7
【编辑推荐】
莫里斯·布朗肖,小说家和批评家。
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文学及其独有的沉默。
…………………………
★ 献给莫里斯·布朗肖的31篇文本,汇集友谊的悠远回响:与列维纳斯之间以“你”相称的独一友谊,与巴塔耶、夏尔在战火中相遇的友谊,与福柯、德里达、南希、拉库-拉巴特的哲学友谊、知识友谊,与雅贝斯共享的诗歌友谊……此外,还有萨特、米歇尔·德吉、里夏尔·米耶等同时代写作者奉献的批评的友谊。
☆ 文本携着阅读的无限审慎,筑成他者的坚固证词,以开辟出一块能够建立文学、哲学和政治共通体的领地,纯粹友谊的领地。
★ 特别收藏布朗肖的自述、书信、献词、评论、影像资料及其部分作品的手稿。它们如反射的碎片般,贯穿并萦绕全部友谊的文本,为他者的证词提供关于生命自身的原始材料。
☆ 莫里斯·布朗肖,总是一个“无形的伙伴”,一位“永远的见证人”。“从乔治·巴塔耶到雅克·德里达,最具抱负的现代性思想家已把莫里斯·布朗肖认作20世纪的一位重要写作者。”
…………………………
【内容简介】
如何在黑暗中目睹一个没有面容的形象?
如何在沉默中倾听一个没有言语的声音?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既是作家、小说家、文论家,也是思想家。他以典范的方式保持了写书人的身份。
半个多世纪以来,莫里斯·布朗肖的名字周围已聚集了众多脚步。本书正是对这些脚步的追溯和记录——为了见证足迹本身的并行和交织,并让这些陪伴和碰撞的步履开辟出一块能够建立文学、哲学和政治共通体的领地,纯粹友谊的领地。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友谊”部分收录14篇文本,记录了他与同时代的诗人、作家、哲学家一同思考、一同行动的友谊,还有他创作的独一性与全身心的介入。“批评”部分收录15篇文本,包含列维纳斯、巴塔耶、萨特、南希等人对布朗肖的15部作品展开的批评文论,说明了这位隐身的写作者如何滋养所处时代的思想。
本书另附有一篇概述性导言和一份布朗肖年表。
…………………………
莫里斯·布朗肖……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如此陌生、如此陌异的名字,某个受到召唤或从无限远离自己的遥不可及的外部发出召唤的人的名字,也是一个亲切又古老的名字,一个没有年纪的名字,它变成了一个永远的见证人的名字:一个毫不自满的见证人,一个在我们自己身上守视的见证人,一个无比亲近的见证人。——雅克·德里达
文学对他来说就好比灯里的火焰:火焰消损的是生命,但火焰也是生命,因为它就是死亡,因为它正好在死去,如同它在燃烧中耗尽了生命。——乔治·巴塔耶
亲爱的莫里斯·布朗肖,感谢您在这一时刻的在场……在荒漠的另一头,有您。我发现自己每一次都在您所指示的位置上;无论在哪里,这位置总是书的心脏。——埃德蒙·雅贝斯
莫里斯·布朗肖的书写承担着无言人性的沉默,也被沉默承担,它是沉默的“跳动之心”。——罗贝尔·安泰尔姆
沉默与死亡 豆瓣
作者: 尉光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6
【编辑推荐】
○ 穿透晦暗的文本,以摸索的笔触,勾勒“晦暗者布朗肖”之肖像。
● 深入解读布朗肖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剖析布朗肖虚构作品的叙述秘密和黑夜诗学的发展历程。
○ 布朗肖的名字就像黑夜里窸窣作响的呢喃,在法国哲学和文学的思潮周围,萦绕不去:他在遗忘中被人记忆,在缺无之处到场。
————
为了再现一个思者的形象,我们需要一种描绘,需要一幅肖像。
然而,布朗肖这个名字要求一种速写。因为从根本上,布朗肖反对给出一个清晰的图像,不论是他本人的肖像,还是其思想的形象。或者,不是没有图像,而是只有一个绝对晦暗的图像,一个属于黑夜的,来自外部的图像。它要求自身在消失中出现,在抹除中得以铭写。它注定要在经过无数次涂抹擦除的、支离破碎的画面上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一个不是人影的人影,一张没有面孔的面孔,一个没有形象的形象。
那么,只能速写了。
面对时间的遗忘,我们只能在涂抹中保存原初的不可能之印象,只能以破碎的笔画,在那同样为书写而敞开的纸上,尝试一次没有止境的勾勒,勾勒那深藏在历史之目光深处,躲避思想之光亮的无形的思者——Blanchot l’obscur:晦暗者布朗肖。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国思想家、批评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展开的一次速写。全书围绕“沉默”与“死亡”两个概念,结合马拉美、卡夫卡、里尔克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对布朗肖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并剖析了布朗肖虚构作品的叙述秘密和黑夜诗学的发展历程,试图在晦暗的文本之光下,以摸索的笔触,为这位“影响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的著名失踪者”勾勒出一幅可理解的肖像。
死刑判决 豆瓣
L'arrêt de mort
9.2 (53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汪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布朗肖是出了名地晦涩难懂,然而这部可以被笼统地贴上后现代主义标签的作品,却很可能是布朗肖十余部小说与叙事作品中最容易进入的一部。它有可辨的情节线索,有主要人物,甚至非常奢侈地,还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二战开始前后,法国巴黎。更诱人的是,它有一个自传体框架,包含着一个爱情故事、悬疑故事、神秘故事,或许也可以说是一个带有哥特气息的恐怖故事。如果认真起来,你还能从中读出政治寓言和圣经叙事的痕迹。那些喜欢接受挑战的读者也不会失望,因为这篇叙事仍然具有很强的先锋性。作为布朗肖的第一部“récit”作品,它开启了布朗肖对这一独特文学体裁的实验,继续着他对于“纯小说”梦想的探索。事实上,在布朗肖的所有小说与叙事作品中,《死刑判决》或许是迄今吸引到最多评论与研究的一部,足见作品的魅力和它在布朗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现在,每当坟墓向我敞开双臂,一个强大的念头都会在我心中升起,把我带回到生命这一边,是什么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是我的死亡发出的冷笑。但要知道,我即将前往之地,既无劳作,也无智慧、欲望与争斗;我将进入之所,无人进入。这就是最后一搏的意义。
灾异的书写 豆瓣
L’Écriture du désastre
8.6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 校注 吴博 译者: 魏舒 / 吴博 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布朗肖晚年思考了“奥斯维辛”,但他独特的思考在于把它当作灾异或灾变事件。中性意义上的灾异还不是灾祸,灾异与遗忘有关,它打开一个中性空间,作为“之间”在在场与缺席的外面。在灾异中,只有灾异如同解体的星际在警醒着,“灾异是礼物,它给出灾异;它并不考虑存在还是非存在” 。它只是拒绝与抵制一切现成之秩序。而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所有的面容只导致对生产本身的否定,每个人已成为集体的匿名的脸,人甚至害怕自己的面容,集中营没有位置给面容。
————————————
为何所有的不幸,完结的、未完结的,个人的、非个人的,现在的、永远的,有这样一个暗示,并不停地提醒它,被载入历史却又没有日期的不幸,一个已经缩小到几乎从地图上擦除的国度,然而它的历史却超越了世界历史?这是为何?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等待,遗忘 豆瓣
L’attente l’oubli
8.2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骜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遗忘自哪里开始?记忆自哪里结束?思考遗忘,让人意识到思考自身之开始的不可能。思考遗忘就是思考记忆。这种辩证将等待置于显而易见的地方。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对话中,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消失了。
……“小说”、“叙事”和“批评”在布朗肖的世界里不断减弱,使得在《等待,遗忘》里仍被容许说话的只有语言本身——那不是任何人的,既不是虚构的,又不是反思的,不是已被说出者的,也不是仍未被说出者的语言,而是“在它们之间,像这片有固定空旷的地方,事物在它们潜在状态的蓄聚”。
思想静默的迷途,在等待中从自身回到自身。
通过等待,离开思想的事物回到已成迷途的思想。
等待,是不失去方向的迷途之地,是没有游荡者的颠沛流离。
在适当时刻 豆瓣
Au moment voulu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吴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2
事实上,布朗肖的文学理论之所以难以被理解,是因为其独特的理论切入点,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死亡学”理论作为其文论的根本基石。布朗肖不论是文学评论还是其实验性小说(比如这本《在适当时刻》)都是在其构建的独有的“死亡空间”中进行演绎的。这种将“死亡”在本体论(不是生物学)层面上进行演绎而形成的独特的存在场域,又衍生了其他诸如“诗歌空间”、“文学空间”等。换言之,布朗肖的一切艺术理念都是基于对“死亡”这一本体论概念的探讨而建立的……
生命,此刻是一种伴随着这次擦肩而过的回忆而在周遭显露雏形的某种赌博。这次擦身而过真的发生过吗?而这令人惊愕的感觉又会持续吗?这感觉不仅没有消退,更同样以一种野蛮的方式自我确认着,它一直抗议并要求着;它已然开始摇摆,像某种失明的事物一般游荡,没有目的却始终更加贪婪;无力寻找,却始终在一种凶猛的眩晕中更为快速地旋转;没有声音,被封闭,欲望和颤动变成磐石。
福柯 / 布朗肖 豆瓣 Goodreads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法] 莫里斯·布朗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HardCover. Pub 2014-03-01 henan university press This book mainly michel foucault my imagination Maurice shaw brown;The outside world thought michel foucault;Theory of friendship Maurice shaw brown. etc.
导读布朗肖 豆瓣
Maurice Blanchot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乌尔里希·哈泽 / (英)威廉·拉奇 译者: 潘梦阳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如果没有莫里斯·布朗肖,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文学理论将是不可想象的。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这些关键性的理论家都受到了布朗肖作品的深刻影响。
这本浅显易懂的导读:
1.“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地介绍布朗肖的作品,并将它们锚定在具体的历史和知识语境之中;
2.考察布朗肖对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的理解,考察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
3.甚至把布朗肖最复杂的观点也清楚明白地阐释给初学者;
4.概述布朗肖的作品对批评理论所产生的持久影响。
对于那些想要把握当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法国思想的读者,最好的建议当然是从头开始:从布朗肖开始,从这本导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