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tzsche
朝霞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田立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本书是尼采的重要作品之一。《朝霞》1881年问世,1887年新版并附有一篇前言,它在著作史上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分(1880)与《快乐的科学》(1882)之间。《朝霞》分为五卷,每卷分为长短不同的节,少只有一两行,多则一两页,甚至偶尔长达三页以上。该书比较详细的部分,特别是前三卷,有点像随笔式的短文,其思想素描与其说是巨细无遗的不如说是钩玄提要的。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特别是在第四卷中,每段要更短一些,带有圣经经文的思想风格。寥寥几个句子甚至单独一个句子构成浓缩的和凝练的格言,好像压缩甚至过度压缩的短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豆瓣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9.2 (3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尼采 译者: 钱春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
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悲剧的诞生 豆瓣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9.7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悲剧的诞生》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 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偶像的黄昏 豆瓣
9.4 (2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超杰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该书是尼采的一本思想著作,作者希望能够对永恒的偶像做一番思想上的探究,而事实上也恰恰如此。该书讨论了苏格拉底的问题、哲学中的理性、违反自然的道德等问题。
快乐的科学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黄明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学家的身份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哲学家的语言。尼采处在艺术和科学的彼岸,为这个主题倾注了持续不断的热情,这部作品正是这种热情的成果。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中关于科学和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尼采并不是要压抑和抑制科学和艺术,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美化的领域使之共存。
权力意志 豆瓣
9.0 (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07 - 2
该书根据科利和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全集》第12卷和第13卷译出,并根据第14卷补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第12卷和第13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尼采作于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间的全部残篇遗稿,包括了后人编辑的所谓尼采“主要著作”即《权力意志》诸版本的内容。
敌基督者 豆瓣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尼采 译者: 余明锋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通篇都是嬉笑怒骂,其修辞效果往往使读者忽略了作者的哲学意图。《敌基督者》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叙述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并探讨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罗马帝国,且一直影响到现代——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尼采与哲学》突然搅乱法国知识界的神经,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部专著可以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三卷本巨著《尼采》相媲美,成为20世纪尼采研究的巅峰之作。
面对尼采这样一位满怀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终疯狂的哲学家,要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诠释尼采,取决于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德勒兹为诠释尼采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范例,《尼采与哲学》不单有对尼采的严谨系统的阐述,同时还糅入了作者富含创见和想象力的解释。解释,对于德勒兹,就是重复,以重复出新,以重复创造——重复是形成差异的唯一通道。他后来的许多创见,包括事件、差异、重复、生成、时间性在内的核心概念,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故而,此书不但可以作为窥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镜,亦是深入了解德勒兹乃至后现代哲学的桥梁。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瓦格纳事件 尼采反瓦格纳 豆瓣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1 - 8
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战友”,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对手”。从 “战友”到“对手”,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尼采对瓦格纳深具匠心的哲学洞察。本书特将这两种著作结集出版,为读者研究提供方便。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作者: Gilles Deleuz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 4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P><br/>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counts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acclaimed for its rare combination of scholarly rigour and imaginative interpretation. Yet this is more than a major work on Nietzsche: the book opened a whole new avenue in post-war thought. Here Deleuze shows how Nietzsche began a new way of thinking which breaks with the dialectic as a method and escapes the confines of philosophy itself.</P>
瞧,这个人 豆瓣
Ecce Homo: 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作为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后世对尼采的评论毁誉不一。出于对自己成就的认可,这位目空一切的天才和疯子写了自己的传记,让后人得以理解他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在这本书里,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因而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
善恶的彼岸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尼采 译者: 赵千帆 商务印书馆 2015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最深层的原理。
Beyond Good and Evil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R. J. Hollingdale Penguin Classics 2003 - 4 其它标题: Beyond Good and Evil
Friedrich Nietzsche's Beyond Good and Evil i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J. Hollingdal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ichael Tanner in Penguin Classics.

Beyond Good and Evil confirmed Nietzsche's position as the towering European philosopher of his age. The work dramatically rejects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thought with its notions of truth and God, good and evil. Nietzsc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ristian world is steeped in a false piety and infected with a 'slave morality'. With wit and energy, he turns from this critique to a philosophy that celebrates the present and demands that the individual imposes their own 'will to power' upon the world.

This edition includes a commentary on the text by the translator and Michael Tanner's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some of the more abstract passages in Beyond Good and Evil .

Frederich Nietzsche (1844-1900) became the chair of classical philology at Basel University at the age of 24 until his bad health forced him to retire in 1879. He divorced himself from society until his final collapse in 1899 when he became insane. A powerfully original thinker, Nietzsche's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writers, such as George Bernard Shaw, D.H. Lawrence, Thomas Mann and Jean-Paul Sartre, was considerable.

If you enjoyed Beyond Good and Evil you might like Nietzsche's Thus Spoke Zarathustra , also available in Penguin Classics.

"One of the greatest books of a very great thinker." —Michael Tanner
The Will to Power 豆瓣
Der Wille zur Macht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Vintage 1968 - 8
Represents a selection from Nietzche's notebooks to find out what he wrote on nihilism, art, morality, religion, 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mong others.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豆瓣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Carol Di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10
Friedrich Nietzsch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past 150 years and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1887) is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on ethics and politics. A polemical contribution to mor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t offers a critique of moral values and trac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oncepts such as guilt, conscience, responsibility, law and justice. This is a revised and updated 2006 edition of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volumes to appear in Cambridg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Keith Ansell-Pearson modified his introduction to Nietzsche's classic text, and Carol Diethe incorporated a number of changes to the translation itself, reflecting the considerable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Nietzsche. In this guise the Cambridge Texts edition of Nietzsche's Genealogy should continue to enjoy widespread adoption, at 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
尼采 豆瓣
Nietzsche
作者: [德] 卡尔·洛维特 译者: 刘心舟 三辉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3
◆尼采作品的绝佳导读,忠于文本的扎实研究
◆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著名德国哲学家卡尔·洛维特
以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探知尼采作品中从未被揭示的体系
···
【内容简介】
尼采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蹩脚的诗人?尼采的学说预言了虚无主义的来临,还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尼采的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之间,是否存在着巨大的断裂?本书收录洛维特关于尼采的全部重要作品,一部代表性专著《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哲学》,九篇极具洞见的哲学论文,以及对于1934—1964年间主要的尼采研究作品的精彩评述。洛维特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尼采哲学中起统一作用的基本思想,拆解缠绕在尼采周围的各种迷思。
洛维特认为,尼采的哲学既不是一种统一的封闭体系,也不是自相矛盾的零散格言,而是一个体现在格言中的体系,并且只有在作为尼采的最后一个冒险试验的永恒轮回学说中,尼采的各种尝试的成果才以一种体系性的连贯性,一起构成了一种学说。在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中,人经历了从“你应该”走向“我意愿”,再从“我意愿”走向“我是”的双重变形,并且在最后的变形中,人对虚无的意志颠倒为对永恒轮回的意愿。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卡尔·洛维特是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而他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正是尼采。对于尼采的研究横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长达四十年。对于喜爱尼采的大众读者或研究者,洛维特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本书译自德语版《卡尔·洛维特全集(尼采卷)》,收录了洛维特关于尼采的所有重要作品,其中就包括二十多万字的代表作——《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哲学》。第二部分包含《克尔恺郭尔和尼采》《尼采,我们时代的哲学家》等名篇。第三部分收录了洛维特对于1934—1964年间主要的尼采研究作品的评述,是很精彩的书评和研究综述。
◆本书对尼采前中后期的作品都有述评,是一本很好的尼采入门指南。洛维特特别对尼采最重要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并将该书中的观点与尼采其他作品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想从这本书入手读尼采,同时又对尼采有整体了解的读者,本书是不二之选。此外,洛维特对于尼采与克尔恺郭尔的比较,充满洞见,非常精彩。
◆洛维特认为,尼采的哲学既不是一种统一的封闭体系,也不是自相矛盾的零散格言,而是一个体现在格言中的体系。因此洛维特从一条条格言入手,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侦探,领着读者找到串起尼采作品的那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这让本书在众多尼采研究作品中显得异常独特,对大众读者和专业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Ecce Homo 豆瓣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Large, Dunc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7 - 6
'I am not a man, I am dynamite.' Ecce Homo is an autobiography like no other. Deliberately provocative, Nietzsche subverts the conventions of the genre and pushes his philosophical positions to combative extremes, constructing a genius-hero whose life is a chronicle of incessant self-overcoming. Written in 1888, a few weeks before his descent into madness, the book sub-titled 'How To Become What You Are' passes under review all Nietzsche's previous works so that we, his 'posthumous' readers, can finally understand him aright, on his own terms. He reaches final reckonings with his many enemies - Richard Wagner, German nationalism, 'modern men' in general - and above all Christianity, proclaiming himself the Antichrist. Ecce Homo is the summation of an extraordinary philosophical career, a last great testament to Nietzsche's will.
不合时宜的沉思 豆瓣
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秋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我万分真诚地相信,根本不关心哲学,根本不从哲学中渴望任何东西,只要可能就让哲学作为某种无所谓的东西自生自灭,这对现代国家来说更有用。——尼采《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
尼采是一片“奇异”的山水,一夜的风雨,启发我们,警醒我们,而不是一条道路引我们到一座圣地。——冯至
【内容简介】:本书是尼采中晚期作品,收录了尼采四篇“沉思”:《《施特劳斯――表白者和作家》《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和《瓦格纳在拜雷特》,前两篇探讨消极的,令人忧虑的现象:“知识庸人”施特劳斯和历史学,后两篇是对神圣的救世主形象叔本华和瓦格纳的颂歌。尼采在本书中完成了一种彻底的重新评价,他将“不合时宜”等同于单纯性和真诚性的高贵品质,认为被敬仰和喜爱的哲学家在其关于生活价值的问题中想到的从来不是合乎时宜的德性,而是一种应当追求的更高和更纯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