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关红楼
红楼十二层 豆瓣
作者: 周汝昌 2005 - 1
红袖楼头夜吹笛,有人墙外闻声泣。花随水逝已无春。月伴云行南存音。一从石破天震惊,赢得星垂海直立。崇光泛彩香远飘,高烛赁栏影可及。卧茵饮后醉扶归,枕霞眠罢胭脂墨。相思红豆记长歌,情不情兮奈我何。
访篱移菊来新梦,斜阳旧圃泪滂沱。千古奇文麟待玉,双星曾不阻黄河。吁决嗟呼。石头记得身后事,说与人间宇尽讹。研脂小砚芳铭在,证梦题红痛语多。感慨复凄恰,颜艳仍悲壮。起舞一婆娑,伤怀百惆怅。蚍蜉睨大树,群儿策毁谤。江河日月曾千劫,李杜文章光万长。
作者自云:“绛楼十二”,编成付梓,旧文重理,新作偶添,裒然成帙,亦自可存。这可以提供一面“镜子”,从中照见我这多年来研治“红学”的轨迹、得失、拓路、升阶。“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集毕生研究之心血,终成“红学”巨著《红楼十二层》。本书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引、《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还原历史真相。“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人深致,引人入胜。”
红楼真梦 豆瓣
作者: 周汝昌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7
《红楼真梦》虽然这个“真”字还可以推敲,但我的本怀确实在此一字上:“真”,从头到尾永远是我寻求的最高目标。若用“寻梦”为题名,那么所“寻”何“梦”?不是别的,仍然是追索雪芹原著之真,即其本来宗旨与基本精神。——周汝昌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著 脂砚斋 评 / 邓遂夫 校订 作家出版社 2001 - 1
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首次出版的甲戌本《红楼梦》的校订本。
本书与通行印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从中窥见曹雪芹生前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原貌,并可直接品味到作者的“红颜知已”脂砚斋在甲戌原稿本上留下的1600余条珍贵批语。这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一把钥匙!
本书所据底本,是目前发现的11种《红楼梦》脂评本中产生年代最早、保存原貌最真切、残缺也较多,但却是最珍贵的一种,由胡适先生1927年发现收藏、现藏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今据1961年台湾首次面市的影印本校点排印,并悉数收录了原底本及影印本上有关此本的各种资料。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 豆瓣
作者: 周汝昌 团结出版社 2004 - 1
《红楼梦》之伟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说而得以成就一门学说,即“红学”。“红学”本是清代文人学士的戏谑之称,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有人甚至说“这一件大功,值得凌烟阁上标名”,足见新红学的成就及影响。  更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观点以今日来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见、独辟蹊径的治学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发扬。  本丛书所选作者皆是“红学”名家或在其他领域卓然成家者,以期读者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红楼梦》。所选文章不以学术观点、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为取舍;在形式上也是长篇宏论与短篇杂感兼收;就时间来说,跨度较大,在做技术加工时,亦尽量保持其原貌;为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编次。
2007年10月6日 已读
有文采,考证翔实,可作红学入门
书关红楼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蔡义江 中华书局 2004 - 9
修订重排本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是在初版的基础上,增添篇目内容,加重艺术分析,改写而成的。书中全收了各种版本《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体裁形式的文字,包括一般不易见到的脂评抄本中独存的诗作,收录十分齐全。为使读者加深理解,每首都加了“说明”、“注释”、“鉴赏”或“评说”,有的还有“附录”或“备考”,较难读懂的《芙蓉女儿诔》,还加了“译文”。“附编”收了对研究《红楼梦》和曹雪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其中《版本简介》一文,吸收了红学界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红楼梦魇 豆瓣
7.6 (3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2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