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20年12月22日 已读
我果然不是搞法律的料 这个讨论明明看起来很浅显 但依然看得我一头雾水昏昏欲睡 对紧急避险的讨论很有趣 也让我了解了一点正当防卫的法理学解释 以及每个法官的观点我竟然都觉得很合理
哲学 法学
What Philosophers Know 豆瓣
作者: Gary Gutt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4
Philosophy has never delivered on its promise to settle the great moral and religious ques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and even most philosophers conclude that it does not offer an established body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Gary Gutting challenges this view by examining detailed case studies of recent achievements by analytic philosophers such as Quine, Kripke, Gettier, Lewis, Chalmers, Plantinga, Kuhn, Rawls, and Rorty. He shows that these philosophers have indeed produced a substantial body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but he challenges many common views about what philosophers have achieved.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the role of argument in philosophy, naturalist and experimentalist challenges to the status of philosophical intuitions, the importance of pre-philosophical convictions, Rawls' method of reflective equilibrium, and Rorty's challenge to the idea of objective philosophical truth. The book offers a lucid survey of recent analytic work and present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knowledge.
福柯 豆瓣
Foucault
8.4 (46 个评分) 作者: 古廷(Gary Gutting) 译者: 王育平 译林出版社 2010 - 8
从美学到惩罚体系,从疯癫与文明到尼采与先锋思想,福柯的作品对20世纪晚期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然而,在涉及面广与影响力强的同时,这些作品也以晦涩难读著称。
本书为福柯的作品提供了可信的导读,这些作品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广泛领域;同时,作者加里·古廷还探究了一些关键主题,这些主题在福柯深入研究身份、知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等领域时,曾让他甚为着迷。
自我技术 豆瓣
9.5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论因特网 豆瓣
On the Internet
作者: [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译者: 喻向午 / 陈硕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是与日俱增的关于因特网利弊之文献的重要补充。
——《哲学评论》
关于因特网种种承诺的一次清晰辨析……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一个影响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普遍存在》杂志
……一场精心设计的论战……我们需要更多德雷福斯这样的老师,将网络融入依
然具有深邃人性的课程。
——亚当•莫顿(出自《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互联网世界,不管你是菜鸟,还是浸淫其中已久——作为使用者或开发者——这本书都将从看似平常的[超链接]到远程教育的当前趋势等方面吸引你。
——《科技方向》杂志
看,这是哲学 豆瓣
Looking at Philosophy
作者: [美]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 译者: 郑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
观看哲学历史
获取快乐智慧
...................
※编辑推荐※
本书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心得,系统梳理了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及其演进脉络。哲学往往屈从于重大问题的引力,让人感到沉重。本书恰恰要打破这种倾向,减轻哲学“大问题”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作者用四百余幅手绘漫画,以微讽调侃的方式描绘哲学观点 ,让读者在“观看”中感受哲学的活泼幽默,获取快乐智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教授三十余年哲学导论和哲学史的教学心得之作,用轻松活泼的文风和四百余幅手绘漫画插图,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述。作者严肃地对待哲学,却又不那么郑重其事,用风趣幽默减轻了哲学难以承受之重,使哲学不再显得无聊难懂。本书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广受读者欢迎,无论对于人文社科学生,还是普通大众,都不失为很好的哲学入门读物。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豆瓣
作者: Mark B N Hansen MIT Press 2006 - 3
A philosophy of new media that defines the digital image a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body filters information to create images.
In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Mark Hansen defines the image in digital art in terms that go beyond the merely visual. Arguing that the "digital image" encompasses the entire process by which information is made perceivable, he places the body in a privileged position—as the agent that filters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images. By doing so, he counters prevailing notions of technological transcendence and argues for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the human in the digital era.Hansen examines new media art and theory in light of Henri Bergson's argument that affection and memory render perception impure—that we select only those images precisely relevant to our singular form of embodiment. Hansen updates this argument for the digital age, arguing that we filter the information we receive to create images rather than simply receiving images as preexisting technical forms. This framing function yields what Hansen calls the "digital image." He argues that this new "embodied" status of the frame corresponds directly to the digital revolution: a digitized image is not a fixed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but is defined by its complete flexi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It is not just that the interactivity of new media turns viewers into users; the image itself has become the body's process of perceiving it. To illustrate his account of how the body filters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images, Hansen focuses on new media artists who follow a "Bergsonist vocation"; through concrete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of artists like Jeffrey Shaw, Douglas Gordon, and Bill Viola, Hansen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investment in the affective, bodily basis of vision. The book includes over 70 illustrations (in both black and white and color) from the works of these and many other new media artists.
维特根斯坦之家 豆瓣
The House of Wittgenstein : A Family at War
作者: 亚历山大•沃(Alexander Waugh) 译者: 钟远征 漓江出版社 2014 - 11
维特根斯坦家族为20世纪贡献了一位偶像级的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作为这个维也纳显赫家族的叛逆,路德维希最终却使维特根斯坦这个姓氏举世闻名。他的巨大声誉,似乎遮蔽了他那些同样非凡的哥哥姐姐的故事,包括那位享誉乐坛的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保罗和路德维希究竟成长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家族渊源和家族相似?本书讲述的正是保罗、路德维希和他们的姐姐赫尔梅娜、格蕾特以及其他亲友之间的故事。这是一个音乐之家、冲突之家的真实故事,也是一部人间悲喜剧,一部家族兴衰史,贯穿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可谓那个大时代的象征和缩影。
 编辑推荐
谁会将自己拥有的巨额遗产全部放弃,同时拟定一份能使自己永不再获得财产的严密协议?谁会仅凭一只左手,在钢琴上演奏需要十指才能完成的乐曲,并巡演于世界舞台?谁能邀请克里姆特为其画像?又有哪个家族能将勃拉姆斯、约阿希姆、理查•施特劳斯等音乐家请至自家的音乐厅中,共享一流的私人音乐会?
世界上有许多的显赫家庭,而如此显著地将财富、音乐、哲学、怪癖、品位糅合在一起的,爱恨交织、悲喜交加、既荣耀又悲惨、既犹太又雅利安的,或许只有维也纳的维特根斯坦之家。
亚历山大•沃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演绎了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及其家族的传奇乐章。
 名家评荐/媒体评论
这本书中的故事如此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它却从未以这种方式被讲述过,这真是令人惊讶……很难想象另一种叙事,能够呈现这般的流利、机智、风趣和细致入微。
——《文学评论》
一部糅合了真实发现与精彩故事的作品,一部令人难忘的传记,难以被人忽略。
——《伦敦晚报》
沃非常熟练地整理着大量有关财富和心理的复杂事物,而又从不妨碍到对核心人物之故事的描述。他的写作很敏锐、自信且丰富多彩,这本书读来是一种阅读享受。
——《电讯报》
即使是在一百年前引人注目的维也纳,维特根斯坦家族也因其宿命般的古怪脱颖而出……沃使我们对他所描述的每一页中那些有教养的怪人、知识分子、博爱者和厌世者们的轶事目瞪口呆。
——布鲁姆伯格
绝妙!令人惊叹的著作,将令人敬畏的学识……与对荒诞的观察完美地融合起来……读来令人心智愉悦,理应让更多读者知晓。
——《独立报》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豆瓣
Atlas Shrugged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安·兰德 译者: 杨格 重庆出版社 2007 - 10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2015年8月22日 已读
真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啊。虽然有着大段大段作者的私货,但其实我就爱看这个。唯一觉得有点不适的是作者好像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2015E 哲学 小说
Surfaces and Essences 豆瓣
作者: Douglas Hofstadter / Emmanuel Sander Basic Books 2013 - 4
Is there one central mechanism upon which all human thinking rests? Cognitive scientists Douglas Hofstadter and Emmanuel Sander argue that there is. At this core is our incessant proclivity to take what we perceive, to abstract it, and to find resemblances to prior experiences—in other words, our ability to make analogies. In The Essence of Thought , Hofstadter and Sander show how analogy-making pervades our thought at all levels—indeed, that we make analogies not once a day or once an hour, but many times per second. Thus, analogy is the mechanism that, silently and hidden, chooses our words and phrases for us when we speak, frames how we understand the most banal everyday situation, guides us in unfamiliar situations, and gives rise to great acts of imagination. We categorize because of analogie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to subtle, and thus our categories, throughout our lives, expand and grow ever more fluid. Through examples galore and lively prose peppered, needless to say, with analogies large and small, Hofstadter and Sander offer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单向度的人 豆瓣
One-Dimensional Man
8.4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 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013年9月5日 已读 不明觉厉,几乎读完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哲学书。不知道该不该推荐,还是不标星了,另外,我几乎没有看懂
2013A 哲学 社会学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推理的迷宫 豆瓣 Goodreads
Labyrinths of Reason : Paradox, Puzzles and the Frailty of Knowledge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姆·庞德斯通 译者: 李大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搜集了经典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沉思,这些问题触及逻辑推理和语言的终极界限。作者庞德斯通向读者证明,它们不是脑筋急转弯那么简单,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涉及密码学、决策论、亚原子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等领域。
韩非子说 豆瓣
作者: 蔡志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 - 8
本书用幽默的笔触刻画与描绘了韩非笔下的战国世态,值得一看。
正见 豆瓣 Goodreads
Almost Buddhist/近乎佛教徒
8.9 (69 个评分)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
在这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phie's World
8.6 (38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6 - 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哲学的邀请 豆瓣
Las preguntas de la vida
7.2 (5 个评分) 作者: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译者: 林经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哲学有什么用?它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
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
本书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启蒙读物,出自西班牙最有名的哲学家之手,提供了一个鲜活易懂的哲学简介。无论是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中学生,还是其他希望对哲学这一智识传统的根本内容有所了解的任何年纪的人,都适合阅读本书。
西方哲学史 豆瓣
作者: (美)梯利 / (美)伍德(增补) 译者: 葛力 商务印书馆 1995 - 7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可以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评论者;某一体系由它的后继者所继承、演变、发挥或推翻,这就会暴露其中的错误和矛盾;这种体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倾向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并且尽可能避免在探讨中渗入自己的哲学理论。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人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而且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同近代理论相比较,古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朴素、幼稚和粗糙的,而嘲讽这种世界观却极不明智。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人类最初努力了解世界而形成的这种世界观,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豆瓣
作者: (法)孔多塞 译者: 何兆武 / 何冰 三联书店 1998 - 5
《史表》是孔多塞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部著作。这部书鲜明地反映了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在书中他努力想阐明历史发展规律、阶段和动力都是什么。本书作者是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声望和思想贡献主要在于他这部匆促草就的《史表》。本书被后世公认为代表着启蒙运动理论和思想的一个高峰。
伦理学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译者: 龚群 商务印书馆 2003 - 9
《伦理学简史》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简史》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伦理学简史》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