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H庄园的午餐 豆瓣
Sad Cypress
7.0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黄夏青 新星出版社 2018 - 1
一个英国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
“无论多么细密的诡计都逃不过波洛的眼睛。” ——《每日邮报》
年轻美丽的埃莉诺•卡莱尔平静地站在被告席上。她是H庄园女主人韦尔曼太太的侄女,被控谋杀了她的情敌——H庄园门房的女儿玛丽•杰拉德。证据确凿:埃莉诺准备了那份致命午餐,也只有她拥有作案动机和时机。
然而,在那个充满敌意的法庭上,只有一个人依然认为埃莉诺直到被证明有罪之前是清白的。赫尔克里•波洛挡在了埃莉诺和绞刑台之间……
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 豆瓣
作者: 北河 主编 / 木华 主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 - 4
前言
在众多的散文选本中,本书可能呈现如下特点:
一、它是以一个世纪为单位的优秀散文文本的汇集,因而无疑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面给人们留下一个世纪尽可能多的历史细节和情感智慧流程;
二、这是一本不十分注重文学性的散文选本,这可能和以往单纯从文学性角度打量散文、遴选散文的选本形成对照并施以弥补——作为一个最为庞大的文类,作为相对自由较少规范的文类,文学性并非散文终极的属性,因而它并不完全属于吃文学饭的人,在根本的意义上,它属于并时时创造着一个思想和言说的传统,具有泛文学性的特点;
三、这个选本在注重了阅读经验的同时又强调了所谓“经典”的相对意义。在认知范畴内,“经典”并没有一劳永逸的价值,更何况上百年来因为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国人的阅读经验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推敲的问题;
四、每篇文章之后附以精要的评点,意欲让人重温中国传统的阅读方式,提醒人们对业已十分流行的动辄数以千万言计的审美鉴赏方式持有一定的警惕,所谓不作空洞无物之语,不作陈辞滥调。
本书编排以作者生年先后为序,同年生作者以姓氏笔划为序;所选皆为二十世纪内发表的作品。
选择代表进步,但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局限,如此,本书遗漏、缺失、偏差乃至误识亦在所难免,还望方家指正。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Stieg Larsson 译者: Reg Keeland Knopf 2008 - 9
A 24-year-old computer hacker sporting an assortment of tattoos and body piercings and afflicted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something of the like has been under state guardianship in her native Sweden since she was thirteen. She supports herself by doing deep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s for Dragan Armansky, who, in turn, worries the anorexic-looking Lisbeth Salander is "the perfect victim for anyone who wished her ill." Salander may look fourteen and stubbornly shun social norms, but she possesses the inner strength of a determined survivor. She sees more than her word processor page in black and white and despises the users and abusers of this world. She won't hesitate to exact her own unique brand of retribution against small-potatoes bullies, sick predators, and corrupt magnates alike.
Financial journalist Carl Mikael Blomkvist has just been convicted of libeling a financier and is facing a fine and three months in jail. Blomkvist, after a Salander-completed background check, is summoned to a meeting with semi-retired industrialist Henrik Vanger whose far-flung but shrinking corporate empire is wholly family owned. Vanger has brooded for 36 years about the fate of his great niece, Harriet. Blomkvist is expected to live for a year on the island where many Vanger family members still reside and where Harriet was last seen. Under the cover story that he is writing a family history, Blomkvist is to investigate which family member might have done away with the teenager.
So, the stage is set. The reader easily guesses early that somehow Blomkvist and Salander will pool their talents to probe the Vanger mystery. However,Swede Stieg Larsson's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is no humdrum, formulaic whodunit. It is fascinating and very difficult to put down. Nor is it without some really suspenseful and chillingly ugly scenes....
The issue most saturating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is that of shocking sexual violence primarily against women but not excluding men. Salander and Blomkvist both confront prima facie evidence of such crimes. Larsson's other major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orporate malfeasance that threatens complete collapse of stock markets and anarchistic distrust of officialdom to the point of endorsing (at least, almost) vigilantism. He also deals with racism as he spins a complex web from strands of real and imagined history concerning mid-twentieth century Vanger affiliations with Sweden's fascist groups.
But Larsson's carefully calibrated tale is more than a grisly, cynical world view of his country and the modern world at large. At its core, it is an fascinating character study of a young woman who easily masters computer code but for whom human interaction is almost always more trouble than it is worth, of 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who chooses a path of less resistance than Salander but whose humanity reaches out to many including her, and of peripheral characters -- such as Armansky -- who need more of their story told.
Fortunately,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in English transl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two more in the Millennium series: 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 and The Air Castle that Blew Up. I can't wait. Larsson also made a 200-page start on a fourth book, but sadly he succumbed to a heart attack in 2004 and his father decided the unfinished work will remain unpublished.
Country Driv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4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Harper 2010 - 2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Oracle Bones and River Town comes the final book in his award-winning trilogy, on the human side of the economic revolution in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1, Peter Hessler, the longtim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 acquired his Chinese driver's license.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he traveled the country, tracking how the automobile and improved roads were transforming China. Hessler writes movingly of the average people—farmers,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s—who have reshaped the nation during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s in its modern history. Country Driving begins with Hessler's 7,000-mile trip across northern China, following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to the Tibetan plateau. He investigates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rural region being abandoned, as young people migrate to jobs in the southeast. Next Hessler spends six years in Sancha, a small farming village in the mountains north of Beijing, which changes dramatically after the local road is paved and the capital's auto boom brings new tourism. Finally, he turns his attention to urban China,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o years in Lishui, a small southeastern city where officials hope that a new government-built expressway will transform a farm region into a major industrial center. Peter Hessler, wh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lls "one of the Western world's most thoughtful writers on modern China," deftly illuminates the vast, shifting landscape of a traditionally rural nation that, having once built walls against foreigners, is now building roads and factory towns that look to the outside world.
2013年7月25日 已读
我觉得何伟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在于他几乎从不试图去judge什么,无论是频频举报他的村民,还是北大附属医院蛮横固执的医生护士,他只是静静的讲他的故事,但反而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2013B 外国文学 游记
謀殺金字塔 豆瓣
作者: 克里斯提昂.賈克 译者: 顏湘如 高寶 1999
嘉義人。一九九四年開始翻譯生涯,承譯一些音樂雜誌散文、童書與旅遊叢書。譯作有《戲謔天空下的大師》、《謀殺金字塔》等書。
2013年6月27日 已读
not my style异域风情什么的,真的不是我的菜
外国文学
红玫瑰旅馆的客人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安房直子 / 绘者 马冰峰 译者: 周龙梅 / 彭懿 接力出版社 2006 - 6
“我”在森林里独自散步,遇到了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他穿着牛仔裤,肩上扛着几根树枝,一看就知是城里的年轻人。他说他叫北村治,东京人,一年前辞了工作来这里,他要在这里开一家旅馆,旅馆的名字叫红玫瑰旅馆……天哪,世上会有这样的巧合?这可是“我”小说里写的人和故事。作品中的“我”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幻想世界,在那里,各种动物不仅能言善辩、能歌善舞,而且有情谊、有爱心,敢于迎接挫折和挑战。
多田便利屋 豆瓣
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
8.1 (6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田肖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0
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得到的瞬间一切就已成为记忆,但幸福是会重生的,她会改变模样,悄然来到寻求她的人们的身边。
开便利屋的滥好人多田,似乎极力隐藏着什么不堪回首的过去。高中时出名的大酷哥行天居然变成一个喋喋不休的大怪人。多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使得原本以为会孤独终身的两人,有了一段肝胆相照的悲欢岁月。故事真的很温柔,人生真的很寂寞。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13年5月30日 已读
可以说写的比较通俗,也可以说写的没太多深度。主要是,他提出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但也可能是我的要求有点高吧
外国文学 心理学
一个人的好天气 豆瓣
ひとり日和
7.5 (31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9
《一个人的好天气》描述了一个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的故事,走向自立的一名女孩在工作、生活和恋爱中的种种际遇和心情令人揪心,小说写尽了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飞特族”)的辛酸。内容折射出当前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即许多年轻人不愿投入全职工作而四处打工,宁愿做自由职业者,他们不想长大,不愿担负责任,无法独立,害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又不知道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据日本官方统计,15至34岁的短期雇工在1996年到2004年之间翻了一番,达21.4万人。调查也显示,打零工的人收入不稳,结婚生子的机率大减,这对少子化严重的日本来说是一大警讯。作者青山七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告诉他们,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帮助他们“迈出第一步”。
荷兰鞋之谜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勒里·奎因 译者: 石葱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 1
埃勒里·奎因为了弄清一医学上的一个问题,前往荷兰纪念医院观摩一次外科手术。可是在医院的手术台上,病人多恩夫人却神秘死去,一根铁丝缠绕在她的脖子上。多恩夫人是荷兰纪念医院的创始人,又是商界女巨头、慈善机构的女施主,因此这件命案轰动了美国。纽约警局的理查德·奎因警官主持调查工作,埃勒里因为案发时在现场,也参与协助父亲破案。
据女护士露丝说,她在作准备工作时,简奈医生曾单独一个人在多恩夫人身边三分钟,另一位护士也作了不利于医生的指证。嫌疑最大的简奈医生行使着他的沉默权,始终对手术前的神秘来客不吐露半个字。
经过现场侦察,警方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发现一双鞋子。这时,第二起谋杀案发生了,简奈医生被人勒死,凶器同样是一根铁丝……
2013年1月21日 已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晚上的原因。。。。。。越看越困
2013B 外国文学 推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豆瓣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7.5 (11 个评分) 作者: 尼.奥斯特洛斯基 译者: 梅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3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工程浩大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该文库由200种图书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
自由 豆瓣
Freedom
8.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缪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豆瓣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Harper Perennial 1997 - 5
此書是作者九○年代的不列顛獨行回顧。 記錄了作者對於居住在不列顛島上長達二?年的生活點滴。以其風趣幽默的筆調,讓讀者瞭解當地的風俗民情以及其經歷的各種奇特有趣的生活。文中對於人、事、物荒謬面的細膩觀察與生動的刻畫,引得書迷捧腹大笑不已。
特伦特最后一案 豆瓣
Trent's Last case
作者: [英国] 本特利 译林出版社 2006 - 2
本书是本特利的第一部推理小说,推出后广受读者欢迎,至今不断再版,并三次登上银幕。主要介绍了英国金融巨头、大亨曼德森被枪杀于自己的别墅这一案件的侦破过程,破案情节反而峰回路转,奇妙异常;破案过程精彩绝伦,是“本格派”侦探小说的杰作之一。本书有别于当时的同类小说,为侦探注入了“个性化”的血液,而其虽为作者游戏之作,但创意、技巧不输名家成熟的作品,评论家均给予极高评价。
荆棘之城 豆瓣
Fingersmith
8.8 (4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拉·沃特斯 译者: 林玉葳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 - 11
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大庄园内,居住着李里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李里先生性格乖戾,驱使莫德终日在图书室里整理和朗读藏书。可怜的姑娘从小到大都未踏出过庄园一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某日,一位陌生人的闯入给莫德干涸已久的心灵带来生机,他就是来教莫德画画的瑞佛斯,可天知道,瑞佛斯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个贼,他听说莫德有四万英镑的嫁妆,便想出骗婚这条生财之道。
为了确保成功,瑞佛斯又找来盗窃团伙里的苏打下手,经过安排,苏成为莫德的贴身女仆。在一步步精心策划下,事情如瑞佛斯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不知道的是,莫德和苏之间竟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苏越来越内疚自责,看到莫德即将被送入疯人院,苏心碎欲绝。
可事情很快急转直下,原来一切都非苏想象的那般简单,十几年前就开始精心酿造的大阴谋在等待所有的人,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BBC热门影集《指匠情挑》精彩原著,2002年入围“柑橘奖”、“布克奖”。
项塔兰 豆瓣
Shantaram
8.6 (18 个评分) 作者: [中国澳门] 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 译者: 黄中宪 华文出版社 2009 - 4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从一个女人、一个城市、一点运气开始。《项塔兰》是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的自传式小说,他从一个大学里最年轻的哲学与文学讲师,沦落为黑狱重刑犯,在穿越两座机枪塔后,从澳洲看守最严密的监狱逃脱,偷渡至孟买──尽管潮湿、闷热、熙攘拥挤,但能让他在人间蒸发的城市。
带着假名字、假护照和不可告人的过去,他在印度导游的带领下进入孟买底层社会,和乞丐、妓女、苦修圣者、演员、士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逃亡者一起,在这个城市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他将成为第一个住进贫民窟的白人,凭着一只急救箱,当起受人尊敬、没有执照但免费的医生;
他将爱上孟买,这个空气中弥漫着酸腐和甜腻、自由和狂野的城市,随处可见收贿的警察、主持公道的黑帮、有组织的游民、大剌揽客的妓女、从香烟槟榔到毒品都卖的摊贩,以及人人脸上毫不吝惜的笑容;
他将学习用印度语、孟拉语和当地人沟通,并因言谈间使用了bear hug(熊抱)这个英文比喻,而荣获一只母熊的拥抱;
他将从偏僻村落的老嬷嬷口中,得到“项塔兰”这个名字,印度语意为“和平之人”,那时还没人知道,其实他是个恶名昭著的通缉犯;
他将邂逅美丽的卡拉,一个拥有聪明、秘密和湖水绿眼眸的女人,让人在她身上寻找天使翅膀的同时,也看见魔鬼的犄角。他会为她奉献一切,包括性命在内;
他将视哈德汗为第二个父亲。哈德汗是孟买家喻户晓的黑帮老大、圣人暨哲学家,与许多艺术家、企业家、政治人物有很好的交情,并在清真寺开讲神学和伦理学,吸引各宗教的学者和学生慕名而来。透过哈德汗,他被黑帮吸收,认真上课学习各种“专业”,包括如何洗钱、伪造护照、走私黄金、贩卖军火等,甚至加入了宝莱坞电影圈、穆斯林游击队,同时,也一步步陷入谜团与阴谋的纠缠中……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 豆瓣
Oscar Et La Dame Ros
作者: [法] 埃里克-埃玛纽埃尔·施米特 译者: 徐晓雁 作家出版社 2008 - 5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写给上帝的信。这些信是玫瑰奶奶发现的,玫瑰奶奶是穿红色制服到医院陪伴孩子的义工中的一位。这些离奇而又饱含诗意的信讲述了小奥斯卡十二天的生命历程,以及十二天中那些有趣和感人的人物。也许这是小奥斯卡生命的最后十二天,但是因为玫瑰奶奶对小奥斯卡深深爱意,使这十二天充满了传奇。
你往何处去 豆瓣
作者: 亨·显科维奇 译者: 林洪亮 南海出版社 2006 - 1
《你往何处去》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亚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罗统治时期异教的罗马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小说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尼罗为首的罗马暴政对以基督教徒为代表的奴隶们的残酷迫害以及尼罗同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焚毁罗马城,屠杀基督徒等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场面,深刻揭露?伺ド缁嶂凶畈椅奕说赖亩裣啊5诙跸咚髅栊戳嘶首逦
荆棘鸟 豆瓣
The Thorn Birds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1998 - 7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博尔赫斯小说集 豆瓣 谷歌图书
9.4 (8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陈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收录小说五十九篇,分别见诸博尔赫斯的六个小说集,即《恶棍列传》(1935)、《虚构集》(1944)、《阿莱夫》(1949)、《布罗迪报告》(1970)、《沙之书》(1970)和《莎士比亚的记忆》(1983)。选取标准主要是考虑读者通常的阅读口味,即选取可读性强的篇目。《莎士比亚的记忆》四篇由陈泉译出,其余各篇王永年译。
2007年10月7日 已读 读不懂的,总是最深刻的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