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里希·施万尼茨 译者: 刘锐 / 刘雨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6
这是一部欧洲人写给欧洲人看的人文知识通典,全书实际上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和修养?比如在社交生活中,为什么必须知道莎士比亚和梵高,却不必知道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人文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善你的生活,但一定可以让你的视野更开阔、让内心更丰富、让你的人际交往更愉快。
许倬云秦晖等推荐
狗年月 豆瓣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刁承俊 漓江出版社 2000 - 1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狗年月》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一部颇堪玩味、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这部发表于一九六三年的作品所描绘的维斯瓦河入海口是作者的诞生地但泽-朗富尔地区。但泽在二战前为东普鲁士的一部分,隶属德国。作者在故乡的文科中学接受教育。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五年,他曾任防空助手,以后当兵上了前线,一九四五年受伤,被俘后关进了战俘营。一九四六年五月获释后,格拉斯曾做过农业工,下过钾盐矿,当过爵士乐手,后来又在美术学院深造,研习雕刻艺术。这些经历为作者创作《狗年月》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剥洋葱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魏育青 / 王滨滨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Secret Garden 豆瓣
Isgaard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del
她独一无二的招牌美声,为2004年5月1日纪念波兰加入欧盟的大型庆祝晚会划下完美终章,如雪花般晶莹清透的音色,将正花腔女高音的威风,柔转为轻盈可人的天籁,揉融“古典实力美声”及“飘逸梦幻电音”而自成一格的新声代女唱将“伊思嘉”,是现今放眼欧陆乐坛,行家必赏,不可多得的‘古典跨界流行音乐’极品美声。
曾以精准三个高八度的正花腔女高音的名号,担纲歌剧魔笛中夜后(Queen Of The Night)一角,在2001年,更为电音舞曲天团Schiller贡献美声,将"Ein schöner Tag"唱上了欧陆排行榜的冠军,后来还被莎拉布莱曼改唱为美好的一天。2003年底,“伊思嘉”终于发行个人第一张概念专辑“金钥匙”,很快地,独特美声变成为了金字招牌,她受邀参与了无数的演唱会及公益慈善代言,更在南亚海啸后,代表德国主唱了赈灾的慈善歌曲"One World"。
延续“金钥匙”概念,“伊思嘉”以“秘密花园”再度掳获乐迷的心,她从先前的古典跨界流行乐风,再度回归唯美浪漫的古典氛围,并改写当代流行音乐的定义。专辑同名标题曲“秘密花园”灵感取材自后维也纳浪漫派大师-安东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并请来欧洲当红男高音Galileo对唱,让我们再度沉浸在她以梦幻美声打造的化外天境之中,徜徉一趟华丽的心灵冒险。
铁皮鼓 豆瓣
Die Blechtrommel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拉斯 /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胡其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铁皮鼓》是格拉斯的代表作。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尽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铁皮鼓》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期卡最佳外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