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Theda Skocp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 2
This is a 1979 book by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sociologist Theda Skocpol,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explaining the causes of revolutions through the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sociological paradig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7 through the early 19th century French Revolutio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hrough the 1930s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through the 1960s Cultural Revolution. Skocpol argues that these three cases, despite being spread over a century and a half, are similar in the sense that all three were Social Revolutions
Skocpol asserts that Social Revolutions are rapid and basic transformations of a society's state and class structures. This is different from, for example, a mere 'rebellion' which merely involves a revolt of subordinate classes but may not create structural change and from a Political Revolution that may change state structures but not social structures. Industrialization can transform social structure but not change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What is unique about Social Revolutions, she says, is that basic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ccur in a mutually reinforcing fashion and these changes occur through intense sociopolitical conflict.
维稳的政治逻辑 豆瓣 Goodreads
8.7 (6 个评分) 作者: 谢岳 清华书局 2013 - 3
本书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书计划回答三个基本问题。首先,面对由市场改革带来的社会不满与集体抗争,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维护稳定的办法。第二个问题,在维稳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已有的维政策执行起来效果不佳。第三个问题将与预设的理论前提相呼应,那就是现有的维稳政策会对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司法体制与政治制度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影响是强化还是弱化三大系统的维稳功能?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综合治理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是关于综合治理的政策构成,由四章组成;第三部分包括从第六章到第九章,是关于综合治理的维持机制的,它们是综合治理行动的基础;第四部分由第十章和结论构成,主要是对综合治理行动与机制的分析以及分析基础上的结论归纳。